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20: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書豪
研究生(外文):Chang, Shu-hao
論文名稱:俄羅斯建立「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因素與意義
論文名稱(外文):The Facts and Means of Russia Develops Russia-China Strategic Partership
指導教授:許仟許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laus C.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歐洲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6
中文關鍵詞:戰略協作夥辦關係圍堵交往擴大
外文關鍵詞:strategic partershipcontainmentengagementenlar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論文名稱:俄羅斯建立「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因素與意義
校(院)所組別: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班
畢業時間暨提要別: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張書豪 指導教授:許 仟博士
論文提要內容:
俄羅斯與中共雙方於1996年發展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直至2001年俄羅斯與中共雙方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基此,冷戰結束後至廿一世紀,俄中關係愈加緊密,具體表現在政治、經濟與軍事領域。
俄羅斯與中共兩國有著極相近的世界觀、有著趨同的反霸權立場,有著世界局勢多極化發展的共同目標,進而共同致力大國外交,以期能有效遏止美、日聯盟與北約的擴張。究其原因,首先,在俄羅斯內部因素上,意識型態、政治與政策、經濟等是其因素;其次,以地緣戰略觀之,俄羅斯與中共兩國致力邊境和平,在共同邊境軍事、經貿合作方面存在著他國難以替代的利益,俄中兩國關係的發展出乎意料地平順,植基於兩國利益的現實考量與需要。
  俄羅斯與中共在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過程中,存在無可避免的變數,諸如國際與區域強權的競逐、疆界紛爭的解決、邊境移民的複雜問題、中共軍武對俄羅斯造成的國防安全威脅、俄中在東亞與中亞地區的權力與利益衝突;以及美、日、朝鮮半島、印度及北約東擴等國際因素,均影響俄中戰略夥伴關係的進展。
  俄羅斯總統普金就任後企圖振興俄羅斯經濟與恢復國際地位,其與中共的戰略夥伴關係勢將變得更為重要,基於需求與利益,俄羅斯與中共發展更緊密的關係是可預見的。
Title of Thesis: The Facts and Means of Russia Establish Russia-China Strategic Partnership
Name of Institute: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
Nan Hua University
Graduate Date: July 2002 Degree Conferred: Master
Name of Student: Chang, Shu-hao Advisor: Dr. Klaus C. Hsu
Abstract:
Russia and China have developed strategic partnership in 1996 years. Until 2001 years, Russia and China have signed the treaty of mutual aid and cooperation. Thus, After the end of Cold War to 21 century, the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n and China are getting closer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realms.
Russia and China established almost alike worldview that hastened the same standpoint of anti-power and think of the world would develop as multi-polar. They drove power diplomatic policy hardly in order to restrict the stretch of an alliance between America, Japan, Korea and NATO. Exploring reasons, first, for Russia internal, The ideology, politic and policy, economy are facts. Second, in geographical strategy, the peace of Russia and China border and the cooperation of military and economical relationship also existed the complement benefit that other nation cannot replace. In other side, due to U.S.A. still contains and engages Russia and China as cold war, the relations of Russian-China develop exceptional smoothly based on the real thinking and need of national benefit.
Russia and China in process of establish the strategic relationship, it has the non-evading variable, such as compe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hegemony , the handle of a border clash, the complexity of borderline emigrant questions, China of armed forces threaten to the national defense of Russian, the conflict of power and interest in East Asia and Center Asia, and the international factor of U.S.A., Japan, Korea, India, NATO expanding east, all effect the developing of the strategic relationship.
Vladimir V. Putin succeeded Yeitsin as president of Russian, who is trying to recover the Russia’s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position, the means of the strategic of partner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will become important. Base of the need and benefit, Russia and China will develop closer relationship foreseeable.
俄羅斯建立「俄中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之因素與意義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分析…………………………………………………………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架構…………………………………..…………………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二章 俄中關係演變………………………………………...….……15
第一節 蘇中建立友好同盟互助關係………………………………………..15
第二節 同盟瓦解後的蘇中關係……………………………………………..23
第三節 蘇聯解體後的俄中關係……………………………………………..29
第四節 普金時期的俄中關係………………………………………………..36
第三章 俄羅斯建立「俄中戰略伙伴關係」之內部因素……….……45
第一節 意識型態因素…………….………………………………………….45
第二節 政治與政策因素…………………………….……………………….51
第三節 區域經濟因素..…………………………………………...………….68
第四章 俄羅斯建立「俄中戰略伙伴關係」之外部因素….…………77
第一節 國際局勢與美俄中三角戰略關係………………………………….77
第二節 美俄關係演變與戰略衝突………………………………………….88
第三節 九0年代美中關係演變與戰略衝突………………………………103
第四節 俄中戰略匯合與夥伴關係之建立…………………………………111
第五章 俄羅斯建立「俄中戰略伙伴關係」之意義…………..……..117
第一節 俄中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內涵………………………………………117
第二節 俄中雙邊關係的緊密結合…………………………………………120
第三節 國際相關議題的一致立場…………………………………………124
第四節 亞太地區安全之介入與合作………………………………………126
第五節 非結盟性質的軍售及技術移轉……………………………………129
第六節 俄中戰略匯集之限制與目標………………………………………137
第七節 對俄台關係之影響…………………………………………………142
第六章 評估與展望………………………………………………….145
參考文獻……………………………………………………………..153
附錄…………………………………………………………………..171
俄羅斯建立「俄中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之因素與意義
圖 表 目 錄
表一、2000年俄羅斯聯邦總統大選投票結果……………………………………..38
表二、1993年國家杜馬選舉席次分配表…………………………………………..58
表三、1995年國家杜馬選舉席次分配表…………………………………………..61
表四、1996年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結果…………………………………………..66
表五、1996年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結果…………………………………………..67
表六、美中1996年3月台海危機對峙表…………………………………………109
表七、1991-1996俄羅斯軍售中共武器數量表…………………………………..114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中文書籍
Ebon, Martin著,Arthur M. Schlesinger, Jr.編輯。張鳳蕙譯。赫魯雪夫。台北:鹿橋文化公司,1995年。
丁連財等。現代用語導讀(1)-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
中國外交概覽198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第一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57年8月。
尹慶耀。中共的統戰外交。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國77年。
尹慶耀。獨立國協研究-以俄羅斯為中心。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4年。
尹慶耀。蘇維埃帝國的消亡。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國83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王俊彥。中國外交演義:新中國時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
王萬里。美蘇關係研究:冷戰、和解、對抗。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民國75年。
王誦芬等著。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比較研究。北京:湖南出版社,1996年。
安國政主編。世界知識年鑑(1997/98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朱張碧珠。國際關係。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
宋文明。美蘇爭霸三十年。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8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圖書,1996年。
李登科、林文程、林正義、劉德海、鄧中堅編著。國際政治。台北:空中大學,1996年。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從扇形戰略到新太平洋共同體。台北:憬藝出版社,1997年。
李本京。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
李邁先。俄國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1年。
林正義。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的對華政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
武士嵩。中俄共關係之評析。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71年。
屋特金。保障亞洲安全之路。北京:國際生活,1977年。
科瓦林科。爭取亞洲和平與集體安全鬥爭中的蘇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高向杲。中共對外關係之發展。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7年。
張自學。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國85年。
畢英賢。蘇聯。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78年。
傅啟學。三十年中美中俄關係的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
黃碩鳳。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雷‧克萊恩著。王洪鈞譯。一九七七年世界國力評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劉珍。中共與世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3年。
蔡國裕。中共黨史第三冊。台北:國史館印行,民國83年,頁230。
鄧小平。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72年。
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回顧上卷。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薛君度、陸南泉主編。新俄羅斯:政治、經濟、外交。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
薛君度、邢廣程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蘇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1979-1989。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二)期刊論文
丁永康。冷戰與國際兩極體系。問題與研究。台北:第29卷第9期,民國79年6月,頁70。
尹慶耀。戈巴契夫功過未定。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1卷第2期,民國82年2月,頁19。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北京:第4卷,1960年9月,頁1476,1479-1482。
王正泉。俄羅斯圍繞外交構想的三次辯論。國際政治。北京:第7期,1998年,頁153-158。
王承宗。俄羅斯對外政策之行程與對台關係。俄情研究。台北:第3卷第5期,1994年10月15日,頁17。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問題與研究。台北:第6卷第37期,1998年1月,頁41-43。
王承宗。後冷戰時期俄羅斯與南北韓關係。東北亞區域研究會議論文集系列一,台北:中央研究院,1999年,頁64。
王承宗。國際因素對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念分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卷第8期,民國86年8月,頁30-31。
田永祥。俄羅斯政黨與金融企業集團的關係。東歐中亞研究。北京:第101期,1998年4月,頁41-43。
田永祥。俄羅斯對波黑的政策。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7期,1993年,頁28。
石澤。論新時期的中俄關係。中國外交。北京:第7期,1996年,頁42-43。
吉基祥。中共參加韓戰之探討,中共為何參加韓戰?。光復大陸。台北:241期,民國76年1月,頁46-48。
宋以敏。俄羅斯內外政策新走向震動西方世界。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4年,第2期,頁11。
宋以敏。俄羅斯的對外政策目標及其制約因素。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期,1992年,頁12。
李巧石。戈巴契夫在克拉司諾雅斯克演說摘要。問題與研究。台北:第28卷第2期,民國78年,頁76-83。
李靜杰。論述中俄戰略夥伴關係。東歐中亞研究。北京:第2期,1997年,頁10-11。
沈明室。中共五0年代的軍事現代化-兼論對八0年代軍事現代化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台北:22卷8期,民國85年8月,頁67。
周煦。柯林頓政府的亞太政策,後冷戰時期亞太戰略情勢展望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2年5月19日,頁6-7。
林文程。中共海軍戰略發展與亞太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台北:第155期,民國86年1月,頁12。
林正義、林文程。論我國廿一世紀的國家戰略。發表於展望公元兩千年兩岸軍力平衡研討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國防部、空軍官校教學部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辦。民國86年4月25日,頁25。
施子中。俄羅斯總統普金近期訪問中國大陸。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6卷第28期,2000年12月,頁1~3。
施岳。卅年來美俄關係的檢討。問題與研究。台北:第20卷第5期,民國72年,頁7。
洪茂雄。蘇聯變局對中共之衝擊。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0卷第11期,民國80年11月,頁9。
美俄關係研討會紀要。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2期,1994年,頁5。
夏義善。重振大國地位的俄羅斯外交。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期,1997年,頁22。
秦宣仁。中俄貿易:雙邊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啟動。國際貿易。北京:第2期,1997年,頁15。
張如倫。中共與俄羅斯軍事關係之研究。國防雜誌。台北:第11卷第7期,民國85年1月,頁3-13。
張雅君。當前中共與俄羅斯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6卷第12期,民國82年12月,頁78-80。
張德廣。共築面向廿一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世界知識。第11期,1997年,頁10-11。
畢英賢。一九八六年蘇聯的內政與外交。問題與研究。台北:第26卷第4期,民國76年1月,頁67。
畢英賢。俄羅斯的對外政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2卷第2期,民國82年2月,頁8。
畢英賢。俄羅斯情勢分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4卷第5期,1995年5月,頁27-29。
畢英賢。政治發展。畢英賢主編。俄羅斯。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4年,頁93。
畢英賢。美俄關係的發展趨向。美國月刊。台北:第8卷第2期,民國82年3月,頁5。
畢英賢。美蘇馬爾他高峰會議。問題與研究。台北:第29卷第4期,民國79年1月,頁26。
畢英賢。莫斯科高峰會議美俄關係新時代的開始。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0卷第9期,民國80年9月,頁2。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12期,1996年,頁22。
郭昕光。從寂靜中崛起-新興的國際勢力-俄羅斯。美國月刊。台北:第7卷第2期,民國81年2月,頁131。
郭樹永、鈕菊生。70年代蘇聯和90年代俄羅斯國際戰略環境及對華外交比較。東歐中亞研究。北京:第2期,1997年,頁20-22。
郭錫嘏。正視中共M族飛彈移閩之動向,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1卷第3期,民國84年3月,頁1-4。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7卷第3期,民國87年3月,頁29。
陳玉榮。從車臣危機看俄同西方的關係。國際問題研究。台北:第7期,1995年,頁7。
陸南泉。蘇聯劇變原因研究之進展情況。東歐中亞研究。北京:第96期,1997年6月,頁14-15。
陸南泉。危機年中的尋覓:1999年俄羅斯經濟形式及其對中俄經貿關係的影響。國際貿易。北京:第1期,1998年,頁27。
章平。俄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崛起的原因及影響。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4期,1996年,頁24-25。
楊志恆。中共近年來對外軍事交流及其對我國國防安全之影響。俄情雜誌。台北:第5卷第2期,民國85年4月15日,頁12。
楊志恆。從李鵬訪問南韓看東北亞情勢之發展。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7卷第6期,2001年6月,頁2~3。
對中共所謂「不排除使用武力犯台」之研析。行政院新聞局。台北:民國85年5月,頁1-74。
榮植。中俄戰略夥伴關係。東歐中亞研究。北京:1997年2月,頁7。
趙春山。俄羅斯的亞太政策。東亞季刊。台北:第6卷第27期,1996年,頁1。
趙龍庚、劉桂玲。廿一世紀中俄關係的前景-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0期,1997年,頁25-26。
劉恩澤。論莫斯科與北平關係「從戈鄧高峰會議至葉爾欽訪平1989.2-1992。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頁68-75。
劉桂玲、馮玉軍。俄羅斯外交趨勢。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2期,1994年,頁27。
劉桂玲。初定歐洲安全新格局-俄羅斯與北約簽署相互關係基本文件。世界知識。北京:第12期,1997年,頁10-11。
劉德喜。俄羅斯外交戰略的調整與中俄關係新階段。今日東歐中亞。北京:第4期,1997年,頁21。
鄭宇碩。中國領導人外交運籌中的中俄戰略夥伴關係。東歐中亞研究。北京:第6期,1998年,頁62。
鄧尼魯克。投資新樂園-俄羅斯遠東經濟區。貿易週刊 。北京:1992年8月,頁15。
黎健。對中共發展綜合國力規劃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第9期,1996年,頁13。
曉光。中俄關係的建立、發展與走向。東亞季刊。北京:第29卷第1期,1998年,頁80-88。
錢其琛關於國際形勢的報告(1992年9月5日)。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5卷第11期,民國82年11月,頁89。
譚溯澄。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外交所,民國83年6月,頁84-85。
蘇格。亞太安全中的四大國關係。國際政治。北京:第12期,1996年,頁28。
蘇格。亞太安全中的四大關係。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2期,1996年,頁11-17。
蘇聯東歐問題譯叢第一期。北京:中國社科院蘇聯東亞研究所,1989年,頁90-93、402。
蘇聯東歐問題譯叢第六期。北京:中國社科院蘇聯東亞研究所,1989年,頁89。
(三)報紙
人民日報,1977年11月1日,版3。
人民日報,1990年4月26日,版1。
人民日報,1991年12月31日,頁6。
人民日報,1994年9月4日,版1。
人民日報,1994年9月4日,版1。
人民日報,1995年4月26日,版1。
人民日報,1997年4月24日,版1。
人民日報,2001年6月16日,版4。
人民日報海外版,1996年4月26日,版1。
人民日報海外版,1998年11月24日,頁1、4。
人民日報海外版,1998年11月24日,頁1-4。
中央日報,2000年7月19日,版1、版4。
中國時報,2001年7月17日,版11。
自由時報,85年12月9日,版2。
自由時報,86年4月26日,版2。
自立早報,民國86年3月4日,版10。
吳玉山。美中日俄的戰略調情。中國時報,民國86年11月11日,民意論壇。
香港大公報。1991年8月21日,版3。
香港文匯報。1997年4月34日,版A1。
香港文匯報。民國83年9月5日,版2。
香港明報。1992年12月15日,版8。
新華社新聞。1996年8月25日。
聯合報,2001年7月17日,版3、11。
聯合報,2001年7月18日,版13。
聯合報,86年4月25日,版9。
聯合報,90年7月17日,版3。
聯合報,90年7月18日,版13。
二、外文資料
(一)外文書籍
Alexander A. Sergounin and Sergey V. Subbotin, Sino-Russian military-technology cooperation: a Russian view, Russia and the Arms Tra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 1998.
Alexei Arbatov, Russia Domestic Politics Alternatives, Foreign Affears and 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The Search for Stability in Russia and the Former Soviet Bloc, Aldershot: Ashgate, 1997.
Allen Lynch, The Cold War Is Over-Agai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Alvin Toffler and Heidi Toffler, War and Anti-War : Survival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4.
Arthur S. Banks eds., Political Handbook of the World:1998, New York: CSA Publication, 1998.
Astrid S. Tuminez, Russian Nationalism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 in Russian Foreign Policy, in celeste A. Wallander ed., The Sources of Russian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 Westview Press, 1996.
Celeste A. Wallander, The Sources of Russian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Westview press, 1996.
Chu-Yuan Cheng,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Peking and Moscow 1949-63, New York : Praeger ,1964.
Edward Crankshaw, The New Cold War Moscow, Maryland : Penguin Books Inc., 1963.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 Knof, 1973.
Ilya Prizel, National Identity and Foreign Policy : Nationalism and Leadership in Poland, Russia and Ukra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James E. Goodby, Regional Conflicts; The Challenge to U.S.-Russian Cooper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1995.
Joan DeBardeleben, Russian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1997.
John B. Dunlop, The Rise of Russia and the Fall of the Soviet Empire,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Julian Critchley, The North Atlantic Alliance and Soviet Union in the 1980’s, London: MacMillan, 1982.
Leszek Buszynski, Russian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London : Praeger, 1996.
M. Miller, A. Holm and T.Kelleher, Mission Report: Tumen River Area Development New York: UNDP, 1991.
Margot Light, Foreign Policy Thinking, Malcolm, Pravda, Alison and Light eds., Internal Factors in Russia Foreign policy, London : Praeger, 1996.
Martin L. Lasater, The New Pacific Community: U.S. Strategic Option in Asia , Boulder Col.: Westview Press, 1996.
Peggy Falkenheim Meyer, From Cold War to Cold Peace?: US-Russian Security Relations in Far East, Stephen J. Blank, Russian-Security Polic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wo Views ,Carlisle, PA: US Army War College, 1996.
Peter Burton, A Turn in Sino-Soviet Relations , in James C. Hsiung(ed.), Beyond China’s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 Praeger, 1995.
Rawdon Dalrymple, Japan and Australia as Anchors: Do the Chains Still Binds? Peter King and Youchi Kibata, eds., Peace Building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St. Leonards, NSW, [Australia]: Allen & Unwin, 1996.
Ray S. Cline, The Power of Nations in the 1990s, Lanham, maryland:University of American Press Inc, 1994.
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97.
Richard L. Grant edited, China’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 An Overview ,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nolulu : Pacific Forum/CSIS , 1993.
Robert McGeehan, “The Record of Superpower Relations”, in Michael Puge and Phil Williams ed, Superpower Politics;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viet Union, Manchester Univ. Press,1990.
Robert McNamara, Out of the Cold War: New Thinking for American Foreign and Defence Policy in the 21 Century,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Ltd.,1990.
Rodger Swearingen, The Soviet Far East,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Strategic Dimensions, Rodger Swearingen ed., Siberia and the Soviet Far East-Strategic Dimensions in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 Stanford, Californi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87.
Ruslan Khasbulatov, The Struggle for Russia,,London: Routledge Ltd., 1993.
Sergei B. Stankevich, Toward a New National Idea, Stephen Sestanovich, Rethinking Russia’s National Interests, Washington :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4.
Sergei Markov, Russian Political Parties and Foreign Policy, in Vladimir Tismaneanu ed., Political Culture and Civil Society in Russia and New States of Eurasia, Armonk : M.E. Sharpe, 1995.
Stephen Kotkin, Rediscovering Russia in Asia, Stephen Kotkin and David Wolff eds., Rediscovering Russia in Asia, Siberia and the Russia Far East, New York: M. E. Sharp, Inc.,1995.
Strobe Talbott, The Russians and Reaga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4.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Washington, D.C. :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ebruary 1995.
Walter LaFeber, 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 1945-1990, N.Y.:McGraw-Hill Inc.,1991.
Zbigniew Brzeziniki, The Gread Chessboar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
(二)期刊論文
A. Rahr, Atlanticists versus Eurasians in Russian Foreign Policy, RFE/RL Research Report.29 May 1992, pp.21-26。
Aleksei Vokresenskii, Kitai vo Vneshnepoliticheskoi Strategii Rossii, Svobodnaya Mysl. Moscow: No.1, 1996, pp.102-103.
Alexei Arbatov, Russia’s Foreign Policy Alternativ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No. 2 Fall 1993, pp.7-1,38.
Andrei Kozyrev, Russia: A Chance for Survival, Foreign Affair. Spring 1992, pp.16-24.
Andrei P.Tsygankov, Hard-line Eurasianism and Russia’s contending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East European quarterly. Vol.27, No.3 Fall 1998, p.315.
Andrew Marton, Terry McGee and Donald G. Paterson, 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e Tumen River Area Development Project, Pacific Affairs. Vol.68,No.1 Spring 1995, pp.13-19.
Fred Bergsten, The World Economy after the Cold War, Foreign Affair. No.3 Summer 1990, pp.95-98.
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Vol.70, No.1, 1991, p.23.
Clinton in China: As China rises, must others bow? The Economist. London: 27 June-3 July 1998, p.22.
David Husband, New Directions for the Tumen Program, Tumen Secretariat: paper present on the Northern Asia Economic Forum. 29 July 1998, pp. 2-4.
Denny Roy, The China Treaty Issue: Major Argument, Asian Survey. Vol.26,No.8 August 1996, pp.761-775.
Far East Economic Review. 10 Sep 1987, p.95.
Grachev, China’s Liu Huaqing Meet; Arm Trade increase, NTV, 6 Dec. 1995 in FBIS-SOV 95-235 7 Dec. 1995, p.26.
Interfax Statistical Report ,9-15 Jan. 1999, p.27.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Aug. 1, 1991, p.2.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May 28, 1990, p.6.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Oct. 19, 1989, p.10.
Military-Strategic Enterprise not be privatized, ITAR-TASS. 12 May 1995, in FBIS-SOV 3 95-91 5 May 1995,p. 41.
Nicbolas D. Kristof,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72, No.5 November/December 1993, p.59.
Partnership for Peace, NATO Basic Fact Sheet. No.9 Mar 1996, pp.1,4.
Pavel A. Minakir, Russian Far East Economy,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
Pavel A. Minakir, Russian Far East Economy,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Honolulu, Hawaii, U.S.A.: Paper, present on the 6th Northeast Asia Economic Forum, 18-20 Jan. 1996,p.3.
Peter Ennis, The Nye Initiative : Can It Save the U.S.-Japan Alliance? Tokyo Business Today. Tokyo June 1995, pp.38-41.
Peter Shearman, The Sourse of Russian Conduct : Understanding Russian Foreign Polic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7,No.2 2001,p.261.
Primakov in India, RFE/RL Newsline. 21 Dec. 1998.
Quoted in Dennis Van Vranken Hickey and Christopher Craig Harmel , United States and Chian’s Military Ties with the Russian Republics , Asian Affairs : An American Review. Vol.20 , No.4 Winter 1994, p.243.
Robert W. Orttung, Battling over Electoral Laws, Transition. Vol.1,No.15 Aug.1995, pp. 34-35.
Rossiiskiye, Sept. 5, p.1, in CDSP 48:36 1996, p.9.
Sergei Rogov,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Threshold of Twenty-first Century, Russian Political and Law. New York: vol. 36, no.6, Novenber-December 1998, pp.48-66.
Sergei Stankevich, Stankevich Charts Russian Foreign Policy, The Current Digest of the Post-Soviet Press., Vol. 44, No.13, 1992,pp.1-2.
Steven I. Levine, Second Chance in China : Sino-Soviet Relation in the 1990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519 January 1992,pp.26-38.
Tai Ming Cheung, Loaded Weapons: China on Arms Buying Spree in Former Soviet Union ,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 155, No.35 September 3th, 1992,p.21.
Taras Kuzio, Geopolitical Pluralism in the CIS:The Emergence of GUUMA, European Security. Vol.9,No.2 Summer 2000, pp.81-114.
Valery Denissov, Russia in the APR: Problems of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Moscow: 4-5 1995, pp.72-75.
Vladimir Lukin, Our Security Predicament, Foreign policy. Moscow: 88 Fall 1992, p.60.
Vldimir Miasnikov, Russia and China : Prospects for Partnership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the 21st Century, Far eastern Affairs. No.6, 1998, pp.21-23.
Yeltsin, China’s Jiang Call for “Multipolar World,” The Current Digest of the Post-Soviet Press (CDPSP) Vol.49,No.17 May 28, 1997,p.1.
Yuchao Zhu, The Tumen River Delta Project and 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ssue & Studies. Vol.32,No.3 Mar.1996, pp. 100-101.
(三)外文報紙
China News, Jan. 29, 1993, p.6.
China, Russia sign pact, Washinton Post. 17 Mar. 1992, p.A11。
TACC,27 Apr 1996。
Valery Okunev, Spectre of Anti-Communism is Haunting Russia, Moscow News. No. 3, 1992, p.14.
紅星報,17 Feb. 1995, p.3.
紅星報,22 July. 1992, p. 3.
消息報,26 Apr. 1996,p.3.
消息報,31 Mar. 1992,p.6.
真理報,13 Mar. 1993, pp.1-2.
勞動報,7 May. 1992, p.1.
獨立報,7 Dec. 1994,p.3。
三、網路資源
Vladimir Zhirinovsky,
(URL: http://www.cs.indiana.edu/hyplan/dmiguse/Russian/vzbio.html, 1999.5.4.
RUSSIA ELECTIONS-95,
(URL: http://www.fe.msk.ru/elect/ewelcome.html), 1999.5.4.
Alexander Lebed,
(URL:http://www.cs.indiana.edu/hyplan/dmiguse/Russian/albio.html), 1999.5.4.
(URL: http://userwww.service.emory.edu/~polch374/duma/electeng.html), 1999.5.4.
(URL: http://userwww.service.emory.edu/~polch374/duma/electeng.html), 1999.5.4.
(URL:http://userwww.service.emory.edu/~polch374/duma/ndr.htm),1999.5.4.
Arthur S. Banks eds.,
(URL: http://www.russiatoday.com/rtoday/politics/papr.html), 1999.5.4.
(URL: http://www.russiatoday.com/rtoday/politics/pdvr.html), 1999.5.4.
(URL: http://www.russiatoday.com/rtoday/politics/pldpr.html), 1999.5.4.
Boris Yeltsin,
(URL: http://www.cs.indiana.edu/hyplan/dmiguse/Russian/bybio.html), 1999.5.4.
Central Election Commission,
(URL: http://www.ice.ru/elect/vestnik/eissue7/ecenter.html,), 1999.5.4.
Duma Homepage,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URL: http://userwww.service.emory.edu/~polch374/duma/duma.html#elections), 1999.5.4.
Grigory Yavlinsky,
(URL: http://www.cs.indiana.edu/hyplan/dmiguse/Russian/gybio.html), 1999.5.4.
Mikhail Gorbachev,
(URL: http://www.cs.indiana.edu/hyplan/dmiguse/Russian/mgbio.html), 1999.5.4.
Russia Today, YABloko,
(URL: http://www.russiatoday.com/rtoday/politics/yabloko.html), 1999.5.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畢英賢。一九八六年蘇聯的內政與外交。問題與研究。台北:第26卷第4期,民國76年1月,頁67。
2. 張雅君。當前中共與俄羅斯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6卷第12期,民國82年12月,頁78-80。
3. 張如倫。中共與俄羅斯軍事關係之研究。國防雜誌。台北:第11卷第7期,民國85年1月,頁3-13。
4. 洪茂雄。蘇聯變局對中共之衝擊。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0卷第11期,民國80年11月,頁9。
5. 施岳。卅年來美俄關係的檢討。問題與研究。台北:第20卷第5期,民國72年,頁7。
6. 沈明室。中共五0年代的軍事現代化-兼論對八0年代軍事現代化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台北:22卷8期,民國85年8月,頁67。
7. 吉基祥。中共參加韓戰之探討,中共為何參加韓戰?。光復大陸。台北:241期,民國76年1月,頁46-48。
8. 王承宗。國際因素對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念分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卷第8期,民國86年8月,頁30-31。
9.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問題與研究。台北:第6卷第37期,1998年1月,頁41-43。
10. 尹慶耀。戈巴契夫功過未定。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1卷第2期,民國82年2月,頁19。
11. 丁永康。冷戰與國際兩極體系。問題與研究。台北:第29卷第9期,民國79年6月,頁70。
12. 畢英賢。俄羅斯的對外政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2卷第2期,民國82年2月,頁8。
13. 畢英賢。俄羅斯情勢分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4卷第5期,1995年5月,頁27-29。
14. 畢英賢。美俄關係的發展趨向。美國月刊。台北:第8卷第2期,民國82年3月,頁5。
15. 畢英賢。美蘇馬爾他高峰會議。問題與研究。台北:第29卷第4期,民國79年1月,頁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