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02: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嘉政
研究生(外文):Shyu, Jia-Jeng
論文名稱:台灣區佛教團體圖書行銷通路與效益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Book Marketing Channels and Performance of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指導教授:王祿旺王祿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Luh-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出版學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圖文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佛教出版文字般若通路結構通路效益
外文關鍵詞:Buddhist PublicationsWords PrajnaChannel StructureChannel Perform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4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現在台灣的佛教隨著經濟的發達,顯得非常的活躍。其中,出版品的大量出現,形成新領導趨勢,一片生機蓬勃景象。然而表相上出版活動如此的熱絡,是否代表著出版品也相對被廣為流通,而普種菩提道種於眾生心田中?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各佛教團體出版之現況」、「進行各佛教團體之通路研究」、「研析不同通路是否效益不同」,和「根據通路效益分析提出改善之道」,藉以瞭解佛教團體圖書行銷通路與效益之詳實,並探討改進空間,以及有效因應策略,使佛陀所說的教法有效益地經由出版品的流通,能以強大的生命力滲透到各個領域,化育四眾,離苦得樂。
研究設計以郵寄問卷與電話調查法為主軸,質的訪談法為輔助,依序地進行資料蒐集和論述分析之工作。論文結構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第四章為「資料整理與分析」;第五章為「研究發現與討論」;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圖書行銷通路結構之通路長度,以「零階通路」佔60.6﹪為主要型態;通路密度以「無或其他」佔51.6﹪為主要型態;通路成員任務是以「增加對大眾的服務」所佔之36.4﹪為主。而通路效益方面,營利性質出版單位現階段以零階通路達成之效益較好;採行之二階及三階通路,結構性效益存在於總經銷,其效益指標達成趨於普通,而通路成員普遍認為於「效率」目標滿意須再提升;另一方面,佛書之流通效益有相當部分結構在功利思想上,致使「善書」頑強的存在,破壞常態通路結構,不僅阻礙常態性流通的產銷生態,對佛法傳佈與專業化改良,亦無達到實質的效益。整體而言,各佛教團體在相互自我侷限之前提下,任令十方資源重複浪費,也因之無從建立或不具明確的相關通路效益評量指標。
最後,根據相關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八點現前佛教團體出版面對的瓶頸(pp.59-61),鑑往知來,而兼顧文化性創意與營利性目的之實現。展望未來,惟有以更寬闊的視野、專業的經營理念,注入了睿智的創見與新義,建立在出版的一個宏觀性視野來觀照整個佛教出版,方能破局而出,譜一個佛教出版亮麗版圖。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07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論文結構 /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09
第一節 佛教團體出版現況 /09
第二節 行銷通路 /17
第三節 通路效益 /21
第四節 相關實證文獻整合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32
第一節 觀念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變數說明與衡量方式 /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40
第四章 資料整理與分析…………………………43
第一節 樣本資料整理與分析 /43
第二節 行銷通路與效益分析 /48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5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53
第二節 綜合討論 /5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65
第一節 結論 /65
第二節 建議 /67
參考文獻……………………………………………69
一、中文部分 /69
二、英文部分 /75
附錄A 調查問卷 /77
附錄B 訪談問卷 /80
附錄C 研究問卷 /82
附錄D 佛學相關名詞釋義 /85
一、中文部分
「上海佛學書局概況」,佛學半月刊,第73期,1934年2月,p.15。
尤淑雅譯(1999),21世紀宗教,初版,台北:貓頭鷹,p.72,譯自Mary Pat Fisher。
方世榮(1996),行銷學,台北:三民,pp.356, 370-374。
方世榮譯(1999),行銷學原理,三版,台北:東華,pp.403-447,譯自Kotler & Armstrong。
王祿旺(2000),「佛光山宗教行銷之策略研究」,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4月,pp.49-63。
王耀先(1996),出版社的經營管理,瀋陽:遼寧教育,pp.136-161。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
朱汯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朱其昌發行(2000),世界佛教通訊名錄,第15版,台北:法輪,pp.330-411。
江秋滿(1996),「連鎖通路權力互動之研究:以圖書出版品為例」〔摘要〕,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1年2月3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系統編號:84NTU00318040)
江燦騰(1997),台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pp.183-187。
行政院新聞局(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余佩珊譯(1994),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p.75,譯自Peter Drucker。
余朝權(1991),現代行銷管理,台北:五南,p.798。
吳芝儀與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pp.227-230,譯自Michael Quinn Patton。
李世明(1995),「製造廠商通路結構選擇因素」,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p.10。
李曉雯等編(1997),全球佛教通訊指南,台南:和裕,pp.558-570。
辛廣偉(2000),台灣出版史,石家莊:河北教育,p.371。
阮貴良(2000),「佛陀教育基金會佛書出版概況:回顧與展望」。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1-22/21-main1-3. htm
周文賢與吳金潮(1996),碩士論文撰寫方法,台北︰華泰。
周雅燕(1996),「影響行銷通路網路運作因素之探討:以汽車經銷商為實證研究」,國立雲林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pp.61-66。
林宏偉(1886),「出版業配銷通路之研究」〔摘要〕,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1年2月3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系統編號:74PCCU2121025)
林培齡(1994),「我佛慈悲:淺談佛書的書版概況」,出版流通,第32期,1994年8月,pp.3-4。
邱敏捷(1999),「印順導師佛教著作及其對台灣佛教出版界之影響」。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0/20-main1.htm
姚麗香(1988),「台灣地區光復後佛教變遷初探」,輔仁學院-法管學院之部,第20期,1988年,pp.229-249。
姚麗香(1990),「台灣地區光復後佛教出版刊物的內容分析︰佛教文化思想變遷初探」,東方宗教研究,新1期,1990年10月,pp.293-311。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p.148。
胡同來(1997)「行銷通路特性、溝通流程與通路績效之研究︰資訊業個人電腦行銷通路實證」,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pp.9-18。
桂台華(1999),「出版人的迷思」,出版界,第36期,1999年1月,pp.27-28。
高希均與林祖嘉(1998),經濟學的世界:中篇(1997年最新修訂版)個體經濟理論導引,台北:天下文化,p. 27。
張元隆(2000),「法鼓文化出版發展概況」。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1-22/21-main1-2.htm
張逸民(1982),行銷策略:觀念與決策,台北:輔仁大學管理學院,p.307。
張德發(1997),「個人電腦行銷通路結構與通路績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pp.22, 30-32, 55。
張瀚菁(1994),「開卷有益:佛教類書籍的店銷市場」,出版流通,第32期,1994年8月,pp.5-6。
莊耀輝(1996),「圖書館如何幫助讀者尋回自己」,圖書館管理學報,第2期,1996年6月,pp.1-16。
莊耀輝(2000),「台灣佛教出版現況研究」,第一屆非營利組織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中正大學編印,2000年3月,pp.(14)1-14。
莊耀輝(2000),「西方佛教出版:由阿諾德到索甲仁波切」。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1-22/21-main2-3.htm
郭忠生(2000),「佛教出版概況之省思:以印經會、佛教教科書為例」。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 journal/m21-22/21-main3-1.htm
陳玉女(2001),「試析台港地區二十世紀後半期之佛教研究動向」。2001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7/27-main2.htm
陳定國(1982),行銷管理導論,台北:五南。
陳定國(1993),企業管理,台北:三民。
陳曼玲(1993),「都市地區佛教團體活動多元化及選擇性提供模式之探索性分析︰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pp.76, 79-104。
陳斌(1999),「連鎖書店產業分析與金石堂的競爭策略」,出版人的對話:關於兩岸出版發行的論述,台北:天下文化策劃編輯,1999年,pp.319-337。
陳學怡(1991),「新企業建立配銷通路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pp.33-37。
彭松建與趙學范譯(1995),圖書出版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周知文化,pp.127-151,譯自Datus C. Smith , JR。
曾堃賢(1996),「台灣地區佛教圖書出版相關資訊」。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journal/m6/6-mag2.htm
曾堃賢(2000),「十年來台灣地區佛教圖書出版資訊的觀察研究報告:以ISBN/CIP資料庫為例」。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 www.gaya. org.tw/journal/m21-22/21-main2-1.htm
項慧齡譯(2001),當和尚遇到鑽石:一個佛學博士如何在商場上實踐佛法,台北:橡樹林,p.7,譯自Michael Roach。
黃俊英(2001),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天下文化,pp.29-35,255-277。
黃聖志(1994),「出版社行銷通路之研究」〔摘要〕,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1年2月3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系統編號:82PCCU0389009)
黃營杉等(1991),企業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pp.221-222。
楊金都(2001),「從行銷通路看台灣童書出版之發展」〔摘要〕,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未出版碩士論文。2002年1月1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系統編號:89NCCU1457013)
廖又生(1996),「如何寫好一篇論文」,Best Students,第21期,1996年12月,pp.82-83。
熊傳慧(1994),「結緣的善:談由藝術的觀點看佛書未來走向」,出版流通,第32期,1994年8月,pp.7-8。
齊若蘭譯(1998),編輯人的世界,初版,台北:天下文化,pp.335-344,譯自Gerald Gross。
劉佩貞(1999),「願解如來真實義:訪圓明出版社總編輯吳明興先生」,萬行,第169期,1999年2月,pp.23-26。
歐明慧等(1994),「書海中的般若舟--佛學出版社面面觀(一)」,人生,第121期,1994年3月,pp.14-24。
歐明慧等(1994),「書海中的般若舟--佛學出版社面面觀(二)」,人生,第122期,1994年10月,pp. 18-28。
蔡秀鷽(2000),「在日台商行銷通路之探索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pp.11-19。
蔡勝華(1889),「圖書出版業通路勁能滿意水準之研究」〔摘要〕,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2年1月1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系統編號:77NCCU2121035)
蕭振士(2000),閱讀佛教,台北:松喬,pp.41-42。
謝佳穎(1996),「3C產品通路選擇策略及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宜芳(2002),「通路結構設計決策與通路績效關係之研究--以資料倉儲軟體市場為例」〔摘要〕,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2002年2月3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系統編號:90NTPU0121002)
謝益銘(1992),「途徑目標領導與通路內衝突﹑績效之關係研究--連鎖加盟便利商店之實證」,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鍾仁宏(1998),「國際行銷通路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未出版碩士論文,pp.15-19。
鍾獻文譯(1995),美國雜誌100年:建立永續的雜誌王朝,初版,台北:三思堂,pp.113-121,譯自金平聖之助。
藍吉富(1982),「近三十年來台灣的佛書出版概況」,內明,第118期,1982年1月,pp.11-17。
藍吉富(1996),「近五十年來台灣刊行的佛學工具書」,普門,第204期,1996年9月,pp.146-148。
藍吉富(1999),「台灣佛教之歷史發展的宏觀式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7月,pp.237-248。
藍吉富(2000),「當代台灣的佛教出版趨勢:兼論其在文化史的意義」。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 journal/m21-22/21- main3-3.htm
魏啟林(1993),策略行銷,台北:時報文化。
懷一(1993),「台灣佛教的發展與出版業的角色」,菩提樹,第493期,1993年12月,pp.30-32。
羅紫初(1995),圖書發行教程,瀋陽:遼寧教育,pp.182-206。
釋印光,「印造經像文」,卷4,印光法師文鈔,pp.821-837。(1986,增訂印光大師全集,第1冊,二版,台北:佛教)
釋自正(2000),「從圖書館管理角度談台灣地區佛教出版」。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1-22/21-main2-2.htm
釋舜融(1999),「佛教藏經出版總匯: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0/20-publish.htm
釋聖嚴(1989),明日的佛教,二版,台北:東初,p.75。
釋聖嚴譯(1993),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商務,pp.199-207,譯自野上俊靜。
釋滿觀(2000),「佛光文化出版發展概況」。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1-22/21-main1-1.htm
闞正宗(1996),「五十年來佛教刊物面面觀(上)」,普門,第199期,1996年7月,pp.132-135。
闞正宗(1999),「由刻經到佛書流通」,普門,第233期,1999年2月,pp.22-32。
闞正宗(1999),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pp.209-220。
闞正宗(2000),「關於台灣佛教寺院調查之出版概論」。2000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1-22/21- main3-2.htm
二、英文部分
Bowersox, D. J., M. B. Cooper, D. M. Lambert, and D. A. Taylor (1980), Management in Marketing Channels, N.Y.: McGraw-Hill, pp.192-196.
Bowersox, D.J. and M.B. Cooper (1992), Strategic Marketing Channel Management, N.Y.: McGraw-Hill.
Bucklin, L.P. (1966), A theory of distribution channel struc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search, p.5
Cravens, D.W., etc. (1980), Marketing Decision Making-Concepts and Strategy, rev ed., Home 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p.277.
Forsyth, P. (1997), Marketing in publishing, London: Routledge, pp.124-135.
Guirdham, M. (1972), Marketing: the management of Distribution Channels, Oxford: Pergamon, p.106.
Hardy, K. G. and A. J. Magrath (1987), “Selecting Sales a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20, 1987, pp.273-278.
Jain, S.C. (1990), Marketing Planning and Strategy, 3rd ed., 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p.521.
Robicheaux, R. A. and A. I. El-Ansary(1976), “A Gener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Channel Member Behavior,” Journal of Retailing, Winter 1976, Vol.52, pp.13-30.
Rosenbloom, B. and R. Anderson (1985), “Channel management and sales management: Some key interfaces”, Journal of Academy of Science, Vol.13, Summer 1985, pp.97-106.
Ruekert, R. W., O. C. Walker, and K. J. Roering (1985), “The Organization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A contingency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5, Vol.49, pp.13-25.
Steers, R. M. (1975), “Problem i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20, Dec. 1975, pp.549-550.
Steers, R. M.(1977),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Behavioral View, California: Goodyear, p.1.
Stern, L. W. (1971), “Channel Control and Interorganization Management, ” in Moller, W. G. and D. L. Wilemon ed., Marketing Channels: A systems Viewpoint, 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pp.309-401.
Stern, L. W., A. I. El-Ansary, and A. T. Coughlan (1996), Marketing Channel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1.
Stern, L.W. and A. I. El-Ansary (1988), Marketing Channel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p.477-51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