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10: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政霖
研究生(外文):Wu Cheng-Lin
論文名稱:有形國力的比較─台灣、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澳洲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re of Visibly National Power─Taiwan. South Korea, Malaysia, Singapore, Australia
指導教授:郭冠廷郭冠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 Kuan-T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國力綜合國力台灣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
外文關鍵詞:National PowerSynthesize PowerTaiwanKoreaMalaysiaSingaporeAustrali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33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3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一個國家的「國力」是她本身動員全社會的人力和物質資源的一種過程。這種力量在國際角力場中,可以被簡單的定義為一個國家的政府,無論藉由說服、壓迫、或公然使用武力等任何方法,迫使他國政府就範的能力。因此,研究國力對一個國家那是必須的。特別地,隨著國際情勢的快速改變,我們應該加快科技的發展,來提升我們的國力。
The national power of a country is in itself a process of mobilizing the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Power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the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of one state to cause the government of another state to do something which the latter otherwise would not choose to do, or to cause the government of another state to refrain from doing something it wants to do, whether by persuasion, coercion, or outright military force. As a result, it is urgent for the state to research nation power. Especially, with the radical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itutation, we might as well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ft our national power.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假設…………………………………….2
第三節 指標體系與模型體系……………………………….10
第二章 基本要素…………………………………15
第一節 台 灣………………………………………..………15
第二節 南 韓……………………………………..…………20
第三節 馬來西亞……………………………………………23
第四節 新加坡………………………………………………25
第五節 澳洲…………………………………………………29
第三章 經濟能力………………………………….32
第一節 台 灣……………………………………………….34
第二節 南 韓……………………………………………….42
第三節 馬來西亞…………………………………………..51
第四節 新加坡…………………………………………….54
第五節 澳洲……………………………………………….58
第四章 軍事能力……………………………….62
第一節 台 灣…………………………………………….66
第二節 南 韓…………………………………………….73
第三節 馬來西亞………………………………………..79
第四節 新加坡…………………………………………..82
第五節 澳洲……..………………………………………84
第五章 科技能力………………………………88
第一節 台 灣……………………………………………96
第二節 南 韓……………………………………………100
第三節 馬來西亞………………………………………..106
第四節 新加坡…………………………………………..108
第五節 澳洲……………………………………………..110
第六章 結 論………………………………….113
參考文獻……………………………………….124
一、中文書目
韓國觀光公社。《韓國》。韓國:韓國觀光公社,1954年。
雷‧克萊恩著 王洪鈞譯。《一九七七年世界國力評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吳宗錦。《東北亞之旅》。台北:北屋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張自學。《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成田賴武著 李沼日譯。《克勞塞維茲戰爭論》。台北:黎明出版社,1986年。
嚴家其。《首腦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87年。
李偉成‧譚溯澄合譯 霍斯提(K. J. Holsti)原著。《國際政治分析架構》。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陳嘉男。《澳洲》。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有限公司,1989年。
陳可容。《戰爭,和平與國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年。
翁松燃 陳玉璽 李怡 黃毓民 司馬文武著。《轉折期的台灣政治》。香港:民主大學,1990年。
林淑堯。《孫子兵法》。台南:漢風出版社,1991年。
黃碩鳳。《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劉軍寧。《權力現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田永康 楊維立。《中華民國邁向二十一世紀》。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年。
潘世偉。《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于化庭、劉國裕主編。《高科技戰爭與軍隊質量建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艾文、托佛勒等著,傅俊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週刊,1994年。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張春柏等譯。《霸權興衰史》。台北:五南圖書,1995年。
詹姆斯‧C‧艾貝格倫著 林志鴻譯。《傲視大亞洲》。台北: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張春伯。《霸權興衰史》。台北:五南圖書,1995年。
周法平。《澳洲觀光導遊》。台北:大輿出版社,1995年。
王誦芬。《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比較研究》。北京:湖南出版社,1996年。
李登科等。《國際政治》。台北:空大,1996年。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 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圖書,1996年。
蕭淑美執行主編;林佳蓉翻譯。《放眼新世界1》。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詹滿容。《亞太集體安全體系之建構與我國扮演之角色》。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1996年。
宋國誠。《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公元1990-2020》。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丁連財等。《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台北:書泉,1996年。
于瑞璽。《世界主要國家審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
海璟壽 平濤良。《全球軍力排行榜》。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年。
蕭公正。《戰爭論》。台北:科技印刷打字公司,1997年。
盛欣。《世界各國軍事實力》。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Wilfrid A. Herrmann著 林敏譯,「亞太地區的傳統軍備擴散」。《亞太安全譯文彙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
郭俊麟著 李英明、張亞中主編。《新加坡的政治領袖與政治領導》。台北:生智,1998年。
林秋山。《韓國宗論 政經外交─(上)》。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
簡江作。《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齊時賢。《孫子讀本》。台北:大夏出版社,1998年。
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1998年。
吳惠民譯。《未來戰爭:2010年航太作戰之評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彭懷恩,《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8年。
林若雩譯 王業立主編。《東南亞政治與發展》。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年。
張錫鎮著 李炳南主編。《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1999年。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1999年。
陳玉璽。〈從奇蹟到危機〉,《二十一世紀亞太發展與中國》。南華大學亞太所,1999年。
張國浩。《孫子謀略縱橫》。台北:正展出版公司,1999年。
朱維瑜。《2000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1999年。
張文木。《中國熱點》。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
施建生。《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年。
經濟日報社編。《中華民國八十八年經濟年鑑》。台北:經濟日報社,1999年。
黃朝茂、宋一之。《1998-1999 亞洲的安全保障》。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
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年。
廖宏祥。《台灣國防政策》。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1999年。
連戰。《連戰的主張》。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二、英文書目
Neal L. Edgar, Travel in Asia, New York:Gale Research Company, 1927.
Karl von Clausewitz, On Wa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Waltz, Kenneth 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Mcgraw-Hill Publishing, 1979.
John H. Holdridge’s Speech, “US-China Joint Communiqu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1982.
Amsden, Alice H. Asia’s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Oxford:Ox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Shaw Yu-ming, Loveand Faith, Taipei:Kwang Hwa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Art, Robert., and Jervis, Robert, International Politics:Enduring Concept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2.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s Statement on China-US Joint Communique”, Beijing Review, August 23, 1992.
Ray S. Cline, The Power of Nations in the 1990s, Lanham, Maryland:University of American Press Inc, 1994.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ublic of Kor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Korea, 1994.
Jeffery R. Barnett, Future War:An Assessment of Aerospace Campaigns in 2010, Air University Press:Maxwell Air Force Base, 1996.
Hanson, Jim. The Next Cold War? Westport, Connecticut:Praeger Publishers, 1996.
Tai Wan-chin, The Secu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 and Taiwan:After the 1996 Mini-crisis, Taipei:Tamkang University Republic of China, 1997.
Bernard Eccleston, Michael Dawson and Deborah McNamara,The Asia-Pacific Profile, Lond and New York:The Open University, 1998.
Directorate 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Executive Yuan,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99, Taipeu:Republic of China, 1999.
Korean Information Service, “South-North Korea Summit”, Korea, July 2000.
三、中文期刊
黃碩鳳,「2000年:工農業發展依靠科技作用的預測」,《中國國情與國力》。第2期,1993年,頁30。
宋國誠,「大陸學界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辯」,《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2期,1993年2月,頁50-63。
〈1993年度韓國科學技術白書簡介〉,《產業技資資訊:日本產業速報》。1994年10月,頁2-5。
黎健,〈對中共發展綜合國力規劃之研析〉,《中國大陸》。第39卷第9期,1996年,頁13-19。
陳志強,〈21世紀韓國經濟發展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9卷第11期,1996年11月,頁57。
宋國誠,〈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測算〉,《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9期,1996年,頁5-26。
秦宗春,〈韓國與新加坡科技發展策略之比較〉,《經濟情勢暨評論》。第3卷第3期,1997年11月,頁119-131。
楊志恆,〈新加坡國防政策之研析〉,《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期(1998年1月),頁47-48。
秦宗春,〈星馬科技發展的啟示〉,《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999年2月,頁68-73。
崔之元,〈知識經濟:21世紀的希望〉,《明報月刊》。第34卷第2期,1999年2月,頁49。
「蛻變中的韓國經濟」,《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1322期,2000年2月,頁6。
Desmond Ball,《Australia’s Strategic and Defense Policy into the 21st century》,「邁向21世紀澳洲與東南亞安全國防研討會」,頁27。
彭慧鸞,〈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2000年5月,頁1。
司馬中,〈陳水扁宣誓就職演說全文〉,《交流》。第51期,2000年6月,頁14。
楊世緘,〈科技化國家建設與NII推動政策之分析〉,《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1期,2000年3月,頁175-176。
四、英文期刊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Perception of Power:Russia in the Pre-1914 Balance”, World Politics, Vol39, No.3, (April 1987), p.377.
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Vol.70, No.1, 1991, p.23.
Michael T. Klare, “The Next Great Arms Race”, Foreign Affairs, Vol.72, No.3, (Summer 1993), p.136.
Nicbolas D. Kristof,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72, No5, (November/December 1993), p.59.
Doo Boem Shin, “Korean Politics and Society:The Quest for an Underlying Philosophy”, Korea Observer, Vol.32, No.2, 2001, pp.191-192.
Tsia Wen-hui, “Social Order and a Welfare State:The Domestic Policies of the Chen Shui-bian Administration”, The American Asian, Vol.XIX, No.1, 2001, pp.2-3.
五、官方文獻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韓國 經濟發展與經濟計畫》。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1980年。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韓國 產業發展制度與政策》。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0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年。
Wilfrid A. Herrmann著 林敏譯,「亞太地區的傳統軍備擴散」。《亞太安全譯文彙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
王文昌。《世界軍事年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Ⅱ)》。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
馬振宇。《1997-1998韓國國防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
高一心。《1999-2000海外市場經貿年報》。台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1999年。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和編。《1999-2000海外市場經貿年報》。台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1999年。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和編。《1999-2000海外市場經貿年報》。台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199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年。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小組。《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0年。
六、網路資料
韓國,旅遊,(URL:http://travel.com.tw/map_asia/s_korea_txt.html),10/1999。
中華民國國情簡介,國旗、國花、國歌,(URL:http://www.gio.gov.tw/info/vot/politics/index.htm),2/2000。
中華民國國情簡介,土地與人民,(URL:http://www.gio.gov.tw/info/vot/politics/index.htm),10/1999。
南韓簡介,韓國,(URL:http://www.tripshop.com.tw/b/text-b1801.htm),10/1999。
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主要國家經社指標,
(URL:http://140.129.146.192/dgbas03/STAT-N.HTM),9/2001。
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科技是競爭力之關鍵因素,(URL:http://www.nsc.gov.tw/whitepaper/index.htm),2/2000。
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國際科技發展趨勢,(URL:http://www.nsc.gov.tw/whitepaper/index.htm),2/2000。
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我國科技發展之回顧,(URL:http://www.nsc.gov.tw/whitepaper/index.htm),2/2000。
中華民國國情簡介,土地與人民,(URL:http:// www.gio.gov.tw/info/vot/land/index.htm),10/1999。
中華民國國情簡介,國旗、國花、國歌,(URL:http://www.gio.gov.tw/info/vot/politics/index.htm),2/2000。
CIA, “World Factbook ”, (URL: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index.html),Oct.2001.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0-2001, East Asia and Australasia, (URL:http://www.iiss.org/pub/tx/tx00009.asp#easia), 12/2001.
國立成功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馬來西亞,(URL:http://www.ncku.edu.tw/~cseas/),12/2001。
國立成功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新加坡,(URL:http://www.ncku.edu.tw/~cseas/),12/2001。
澳洲移民,《國情簡介》,(URL:http//www.marcopolo.com.tw/b5.htm),12/2001
Singapore,地理位置,(URL:http://www.singaporevista.com/introduct/geographical.htm/),11/2001。
七、報紙
〈蔣經國背著搞鈽分離〉,《聯合國》。民國86年12月21日。
綜合報導。「美研發網路作戰攻擊能力」。《聯合報》。民國88年10月8日,11版。
〈梭羅:新經濟時代 強者越強〉,《中華日報》,民國89年6月13日,焦點3。
曹郁芬,〈美國防部報告有利台灣爭取神盾〉,《自由時報》。民國89年6月25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葉光輝(1996),〈親子互動的困境與衝突及其因應方式─孝道觀點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3),頁65-114。
2. 黃堅厚 (1977):〈從心理學的觀點談孝並分析青少年對孝行的看法〉,《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0,頁11-20。
3. 成中英(1986),〈論儒家孝的倫理及其現代性:責任、權利與德行〉,《漢學研究》,4(1),頁83-106。
4. 楊世緘,〈科技化國家建設與NII推動政策之分析〉,《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1期,2000年3月,頁175-176。
5. 彭慧鸞,〈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2000年5月,頁1。
6. 楊志恆,〈新加坡國防政策之研析〉,《東南亞季刊》,第3卷第期(1998年1月),頁47-48。
7. 秦宗春,〈韓國與新加坡科技發展策略之比較〉,《經濟情勢暨評論》。第3卷第3期,1997年11月,頁119-131。
8. 宋國誠,〈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測算〉,《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9期,1996年,頁5-26。
9. 宋國誠,「大陸學界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辯」,《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2期,1993年2月,頁50-63。
10. 黃堅厚 (1982),《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究會論文集》,頁285-197,臺北:中華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又以〈現代生活中孝的實踐〉為主題收入楊國樞著:《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
11. 黃璉華(1992),〈老人生活滿意度相關因素之因徑分析研究〉,《護理雜誌》,39(4),頁37-47。
12. 楊國樞、瞿海源(1974),〈中國「人」的現代化:有關個人現代性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7,頁1-37。
13. 楊國樞(1985),〈現代社會的新孝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1),頁51-67。又以〈中國人之孝道的概念分析〉為題收入楊國樞著:《中國人的蛻變》,臺北:桂冠。
14. 楊維中(2001),〈論傳統孝道的歷史價值和其現代意義〉,《中國文化月刊》,254,頁83-101。
15. 蕭群忠(2001),〈傳統女子孝道與孝行述論〉,《孔孟月刊》,39:6,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