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9: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怡文
論文名稱:中國武術傳承模式的現代省思
指導教授:鄒川雄鄒川雄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中國武術傳承模式中西方身體觀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5
  • 點閱點閱:35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中國武術孕育於中國社會,其精神與內涵受中國文化的薰陶與影響,是中國文化之下獨特的產物。但在現今社會,中國武術逐漸朝體育化、競技化、功利化的路線前進,忽略了武術與傳統身體哲學間的內在結合,使武術產生質變的危機。
本文以武術的傳承模式為方向,探討武術傳統傳承模式(師徒制)與現代傳承模式(運動教練制)之間內涵上的差異,並對此差異作一個現代的省思。文中以四個武術學習團體為參與觀察對象,並訪談武術老師對傳承的見解,作為本文資料來源的依據;並試著從中國傳統身體觀入手,探討身體觀與武術的關聯性,進而了解武術的本質與內涵。
中國武術進入現代社會,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改變了武術的傳承模式。受到現代化與西洋化的影響,導引武術朝西洋體育的方向前進;因為西洋體育受到西方身體觀的影響,所以本文從栗山茂久對中西身體觀的比較,與傅科對身體規訓的態度,比較武術傳承模式過去(師徒制)與現代(運動教練制)的差異。
中國與西方對身體的觀感不同,如果我們在傳承中國武術時,忽略武術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則很容易使用西方的文化觀點,以偏蓋全的為武術進行改造,致使傳統武術精華慢慢喪失,使武術成為另外一種西方運動。所以本文試著從比較中西方身體觀之不同,對現代武術傳承的模式作一個反省。
中國武術傳承模式的現代省思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3
第二章 中國傳統身體觀……………………………………………………10
第一節 身心合一……………………………………………………………12
第二節 精、氣、神…………………………………………………………14
第三節 身體與自然-治血氣………………………………………………18
第四節 身體與人文-攝威儀………………………………………………21
第三章 中國武術的理論基礎與傳承模式………………………………27
第一節 何謂中國武術……………………………………………………….27
第二節 中國武術的理論基礎……………………………………………….29
第三節 中國武術的起源與發展…………………………………………….37
第四節 中國武術傳統的傳承模式-師徒制……………………………….41
第四章 從中西文化身體觀之不同看身體活動傳承模式…………....56
第一節 栗山茂久-中西身體觀之不同…………………………………….56
第二節 傅科對身體規訓的態度……………………………………………..61
第三節 西方運動教練制的內涵……………………………………………..66
第四節 中西方傳承模式內涵之比較………………………………………..70
第五章 中國武術民國以來的發展與傳承模式改變的歷程…..……..73
第一節 中國武術民國以來的發展…………………………………………..73
第二節 從四個武術學習團體看現代國術的學習程序…………………….84
第六章 結論………………………………………………………………………99
附件一:A老師訪談稿………………………………………………………….102
附件二:B老師訪談稿…………………………………………………………107
附件三:C老師訪談稿………………………………………………………….114
附件四:D、E老師訪談稿……………………………………………………121
附件五:D、E老師寒訓日課表……………………………………………..126
參考書目…………………………………………………………………………...127
參考書目
J.K.Rowling(2000),《哈利波特》,皇冠出版社。
于萬領(1991),〈傳統武術倫理觀芻議〉,《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論文報告會論文選編》,中國武術學會。
王桂圓(1995),〈國術之哲學基礎及其特質探源〉,《國立台灣體專學報》,國立台灣體育專科學校,6:233-251。
王宗岳等(1996),《太極拳譜》,台北:大展。
王建東(1992),《孫子兵法思想精解體系》,台北:智楊。
石田秀實(1993),〈由身體生成過程的認識來看中國古代身體關的特質〉,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P177-192。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1995),《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板橋國教研習會。
朱震武(1990),〈中華武術的理論探源〉,《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朱文忠(1993),《運動的本質與異化-馬克思人本思想的觀點》,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何靜寒(1999),〈中國傳統武術的現代省思〉,《台灣省學校體育》,9(52),31-36。
任海(1993),《中國古代武術》,台灣商務。
李志明、朴貴順、陳重佑(2000),〈中國武術練氣的意義--形神合一與明心見性〉,《體育學報》,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8:183-192
李宜芳(1995),〈國術理論與學術基礎之研究〉,《華岡理科學報》,中國文化大學,12:347-363。
李英昂(1980),《圖解太極拳使用法》,香港:麒麟。
李金龍(1990),〈儒家文化與中國武術之倫理思想〉,《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吳文忠(1991),《體育史》,台北:正中。
吳文忠(1981),《中國體育發展史》,三民出版社。
杜正勝(1993),《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台北:中研院民族研究所。
呂崇銘(1992),〈蚩尤氏與軒轅鬥,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中華民族摔角文化史事之疏理〉,《力與美》,4:18-22。
余碧玉(1992),《精武體育會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金庸(1996),《倚天屠龍記(一)》,遠流出版公司,頁69-71。
周寶富(2000),〈中國武術的哲學思想與理論基礎〉,http://kungfuloung.com.tw/cfoal.htm,2000/5/10。
周偉良(1990),〈簡論傳統武術理論與中國古典哲學文化的契合〉,《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P.14。
林伯原(1996),《中國武術史》,台北:五洲。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俞大猷(明),《劍經拳法備要》。
紀文龍(1971),《拳術寶鑑》,文光堂印書局發行。
徐紀口述,大柳勝筆記(1985)〈談發勁〉,《中華國術季刊》,3:5-12。
徐紀(1987),〈國術概述〉,《中國武術論叢》,台北:華聯。
徐紀(1986),〈如何擇師下工夫〉,《中華國術》,3(2),18。
徐紀(2002),〈以應用特性提煉國術純度〉http://bbs3.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Chinese konfu/M.916321544.A/M.916323069.K.html,2002/6/9。
孫祿堂(1971),《形意拳學》,台北:中華武術。
孫祿堂(1971),《拳意述真》,台北:中華武術。
唐人屏、李志明(1996),〈從武術競賽的演進看影響現今武術競賽技術導向的歷史因素〉,《國立台灣體專學報》,國立台灣體專,8:123-136。
栗山茂久(2001),《身體的語言》,究竟出版社。
凌平、李寅生(1993),〈中國近代體育發展的逆向性特徵〉,《浙江體育科學》,15(1):20。
翁志成(1991),《我國大專學生國術社團研究》,國立體育學院。
陳伯璋(198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南宏圖書公司。
陳麗桂、陳郁夫、徐天助、王冬珍教注(2002),《管子(下)》,國立編譯館出版。
陳玉秀(1994),《雅樂舞的白話文-以樂記為例看古樂的身體》,台北:萬卷樓。
陳玉秀(1997),《雅樂舞身體實驗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康戈武(1996),《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台北:五洲。
莊嘉仁(1995),《國術師徒制與運動教練制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
莊嘉仁(1997),〈中國武術傳承模式中之師徒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6(2):38-44。
陶炳祥(1994),〈五柳堂之弟子入門須知〉,《五柳堂簡介》。未發表私人文件。
郭濤(1990),〈淺談武德的產生和社會功能〉,《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P.157。
許光麃(1997),‹從文化觀點論近代武術之發展›,《國立台灣體育學報》,2:201-249。
舒國治(1987),《讀金庸偶得》,遠流出版公司。
武術理論基礎編寫組(1993),《武術理論基礎》,北京體育學院。
湯淺泰雄著,盧瑞容譯(1993),〈「氣之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其與西洋的比較考察〉,《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P63-99。
黃崇修(2000),《從身體觀論虛靜功夫的哲學意涵--以先秦氣化思想為核心》,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張敦熙(1991),〈國術憶往瑣談開館拜師〉,《力與美》,18:78-83。
張伯夷(1998),《當代台灣國術史料彙編》,
張孔昭述,曹煥斗註(2000),《拳經拳法備要》,台北:逸文。
黃百家(清),《內家拳法》。
曾慶宗(1990),〈武術與象形〉,《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P.141-147。
傅科(1992),《規訓與懲罰》,桂冠出版社。
楊儒賓(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
萬籟聲(1982),《武術匯宗》,台灣商務。
萬籟聲(1972),《國術教本》,台北:華聯。
雷嘯天(1972),〈少林祕宗伯梅門〉,《武壇雜誌》,1(10):22。
詹德基(1992),‹台灣與大陸地區推展武術組織之比較研究 ›,《海峽兩岸國術研討會報告書》,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1995),《研究方法》,台北:雙葉。
熊志沖(1990),〈武術文化型態初探〉,《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P.134-136。
鄭志明(1998),〈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道教思想〉,《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生書局。
鄭明育(1998),〈競技與身體觀之探討〉,《台灣體育》,96:6-9。
鄭辛洵(1999),《國術與武術競賽套路之競賽方式》,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6),〈民族制研究法及實例〉,《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劉銀山(1984),〈師徒緣〉,《白鶴門食鶴拳》,益群書店。
劉一民(1997),〈傳統身體活動傳承策略的哲學反省-以傳統武術為例〉,《台灣師大體育研究》,4:25-36。
潘岳(1996),《縱橫內家武學》,台北:逸文。
樊正治(1991),〈簡釋義大利文藝復興與體育〉,《大專體育》,1(3):88-93。
羅開明(1993),〈武德的培養與實踐〉,《國術研究》,4:31-37。
藍孝勤(1996),〈大陸地區武術之探討〉,《中華體育》,9(4):10-16。
《國語‧周語上》,台北:商務,四部叢刊本。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