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中文書目: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0)。邁向課程發展新紀元(四)。台 北:教研學會。
王震武、林文瑛(1996)。教育的困境與改革的困境。台北:桂冠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四一 0教育改革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革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包亞明譯(1997)。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人民大出版社。Pp.189-211。
羊憶蓉(1991)。教育在社會重建中如何扮演積極角色,台北:時報出版社。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朱敬一、戴華(1996a)。教育鬆綁。台北:遠流出版社。Pp.100-108
朱敬一、戴華(1996b)。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園會(1995)。教育家培斯泰洛齊。台北﹕五南。
李猛、李康譯(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周淑卿(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Pp.55-77。
周淑卿(2000)。面對課程統整與教學的教師次文化。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課程統整與教學。台北:揚智,Pp.234-249。
李會園(1995)。教育家培斯泰洛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錦旭譯(1987)教育社會學理論。Blackledge,D.&Hunt,B.原著。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Pp.21-29。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制理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清江(1988)。教育社會學新論(五版)。台北:五南。
胡幼慧主編(2001)。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范信賢、謝小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學生主體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Pp.126-143)。台北:揚智。
華山國小主編(2000)。華山寫真---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實務。台北:仁林出版社。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Pp.927-62。
徐宗林(1988)。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黃嘉雄(2000)。轉化社會結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書店。
單文經(2000)。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高雄:麗文文化公司。Pp.317-338。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陳美玉(1999)。實現成為教師的夢想---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齊力、蔡錦昌、黃瑞祺譯(1986)。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家:圖爾幹、巴圖烈、韋伯。台北:聯經圖書。Pp.28-35。
蔡清田(1999a)。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1999年刊)Pp.145-70。台北:楊智。
蔡清田(2001a)。課程改革實驗---以研究發展為根據的課程改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歐用生(1990)。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彰化:復文書局。
歐用生(1997)。當前課程改革的檢討。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1999a)。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1999b)。新世紀的學校。台北:台灣書店。
鄒川雄(1999)。中國社會學理論:尺寸拿捏與陽奉陰違。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厲以賢主編(1992)。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編者(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顧瑜君譯(2001)。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
于富雲(2001)。建立質性資料可信賴度。國科會「教育學門提升研究方法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冰心等(1976)。教師態度研究---中小學教師優良態度的調查及培育之研究。教育部。
方永泉(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行動研究」。http://www.ncnu.edu.tw/~ycfang/new page 1 .htm 2001/10/25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7)。教育改革諮議總報告。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卯靜儒(1991)。學校科層化及教師專業自主與專業自主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成虹飛(1995)。教師主體性的重建:通識教育與師資培育系列座談會。通識教育季刊,第2卷,第4期。
成虹飛、黃志樂(1999)。從教師成長看課程改革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第1期,Pp.69-97。
林世華(2001)。教育研究與教改─在台灣。國科會「教育學門提升研究方法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沈清松(1996)。從現代到後現代對教育的影響,教育研究雙月刊,第五十期,p8。教育研究雜誌社。
何佩瑜(2001)。學習形組織理論在學校組織的適用性http://www.ykes.ylc.edu.tw/writrt3.htm 2001/ 9/18
吳麗君(1990)。從愛彌兒一書評述盧騷的兒童教育理念。國民教育三一卷一、二期,Pp. 15-18。吳宗立(1996)。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權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第十期。台北:教育資料館。周淑卿(2001a)。課程發展中教師與學生的處境。課程與教學論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等。
周淑卿(2001b)。課程決定的賦權迷思----集中化與離中化的探討。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ISSN 1028---8708,2001.7.47輯,Pp.91-105。
李坤崇(2002)。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變革 。發表於九十七期校長儲訓班(2002年3月25日)。台北:教師研習會。
林彩岫(1987)。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林清江、郭丁熒(1995)。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林國明(1997)。國家與醫療專業權力,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一期(1997年12月)。
林幸姿(1997)。國小階段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林殿傑(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發表於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1999年5月19日)。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
另載於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精神(2001)。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佩璇(2000)。教師行動與研究---課程及教學實踐。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范信賢(2000)。國教學報,12期, Pp.275-287。
范信賢(1995)。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柯禧慧(2001)。教師你為什麼要統整課程?~從Foucault規訓觀點所進行的反思。課程與教學論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洪孟華(2000)。教師角色知覺及其進修歷程之相關研究─以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分析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靖國(1995)。「民間教育改革」意識型態之研究。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2001)。九年一貫課程資料彙編。市場國家與教育---一個多層次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
高強華(2000)。協同教學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http://www.nioerar.edu.tw/new/1/890524-1.html),2001/06/15。
許明倫(1999)。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20期。(http://www.niea.gov.tw/analysis/publish/month/20/8-4.htm),2001/9/18
陳昆仁(2002)。當前國民教育政策--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校長與教師民意調查。教育部。
陳伯璋 (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88年3月10日發表於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國立台北師院。
黃素玉、林玉體(l989)。盧騷學前教育思想之研究。家政教育十一卷一期Pp.64-71。
湯瑞雪(2001)。國中教師角色轉變之研究:國家權力與教師專業自主之關係。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取向─從九年一貫課程談起。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教研習會,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Pp.308-339。
陳幸仁(1996)。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的探討。國民教育。Pp.56-62。陳添球(1989)。國民小學教師自主性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日常生活世界的探討,東吳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張盈(2000)教師作為轉化行知識分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學研究,創刊號。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Pp.25-58。
游家政(2001)。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及其對教師的衝激。(http://www.nhltc.edu.tw/~publish/29homepage/0111html)2001/7/14
曾志朗(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相關問題提案報告,立法院第四屆第四會期。
齊力(2001a)。台灣晚近學童個人主義取向的自我認同趨勢之研究。「市場國家與教育---教育市場及其相關議題」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齊力(2001b)。淺論當前台灣教育改革中的個人主義意涵。教育社會學通訊第34期。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趙鎮洲(1990)國民小學級任教師工作負擔及其影響之研究,國教學報,第三期。
蔡清田(1999b)。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精神。嘉義:朴子國小編印(未出版)。
蔡清田(2001b)。九年一貫課程評鑑的行動途徑。載於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精神。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薛化元(1990)。教師地位與權利義務----以台灣中小學教師為中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戴慈慧(1999)。站在離島教育的十字路口─記小琉球之教育人種誌研究報告。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簡茂發(1999)。中小學教師專業態度量表初探。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小學教師素質與評量研討會(Pp.39-69)。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謝小芩(1995)。重新思考教師角色。通識教育季刊,第 2 卷 ,第 4 期。
蘇峰山(2001)。象徵暴力與文化再製─布爾迪厄之反思。教育社會學理論研討會「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Pp.305-23。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顧瑜君、朱慧清、林曉萍(1999)。從化解教學困境到成為一個好老師的行動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貳、英文部分
Althusser, L.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B. R. Cosin (Ed),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society. England: Penguin Books Inc.
Apple,M.(1982).Education and power.Boston:Routtedge & Kegan.
Bernstein,B.(1976).Class,Codes and control Vol4 .Ch5. London:Routtedge & Kegan Paul.
Bernstein,B.(1990).mechanisms of the social control.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N.Y:Routledge
Fanon, F. (1963).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ranslated by C. Farrington. New York: Grove Press.
Bourdieu, P.(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The forms of capital’,in J.G.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Pp.241-58.
Bourdieu, P.and Wacquant(1992)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
Giddens,A.(1984).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Cambridge:Polity.
Hargreaves, A. (1982). The rhetoric of school-centered innov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4(3), 251-266.
Hargreaves, A. (1992). Changing teacher ,changing times.London:Methuen.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Massachusetts: Bergin & Garvey.
Giroux, H. A. (1991). Postmodernism,Femin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N.Y:SUNY
Norman K.Denzin & Yvonna S. Lincoln (1994)。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New delhi.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