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 1993《中華民國統計分區標準分類》。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00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內政部 1998《人口政策資料彙集》。台北:內政部人口政策委會。 2000《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江亮演 1988《老人福利與服務》。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甫昌 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於張茂桂等著的《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周裕欽、廖品蘭 1998《出身背景、教育程度與對子女教育期望關連性之研究》。台北: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 周建卿 1992《中華社會福利法制史》。台北:黎明出版社。 林萬億 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出版社。 孫清山、黃毅志 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北:台灣社會學刊。 詹火生 1991《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1996〈台灣地區老人年金政策的兩難:市場經濟原則或國家社會政策原則〉收於楊文山、李美玲主編《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廖正宏、黃俊傑 1992《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台北:聯經出版社。 許家猷 1989〈台灣代間社會流動的初探:流動表的分析〉收於伊慶春、珠瑞玲主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陳肇男 2001《快意銀髮族―台灣老人的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陳肇男、史培爾 1990〈台灣地區現代化過程對老人居住安排之影響〉收於《人口變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陳正祥 1997《台灣的人口》。台北:南天書局。 陳寬政、楊靜利 1996〈台灣地區的人口變遷與社會安全〉收於陳肇男、劉克智、孫得雄、江豐富主編《人口、就業與福利》。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陳秉璋、陳信木 1993《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陳怡靖、鄭燿男 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証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物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台北: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黃瑞祺 1996《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淑玲、瞿海源 1992《台灣教育階層化之變遷》。台北: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葉肅科 2000 <社會老年學理論與福利政策應用>收於《東吳社會學報》第九期。 蕭新煌 1993〈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上)(1953~1972)〉收於《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蕭新煌等 1983《我國老人福利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蕭國和 1991《台灣農業興衰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周家華 1995<社會老年學理論研就>收於《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8卷2期。 李欽湧 1994《社會政策分析》。台北:巨流出版社。 徐麗君、蔡文輝 1985《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俊傑 1995《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 傅偉勳 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孫嘉奇 1992《民生主義意識型態與現行社會救助政策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許錦汶 1993《台灣海峽兩岸老人福利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 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鄭書芳 1998《傅朗克意義治療法在老人生活意義教育上的探討》。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稟琦 2001《基督信仰對基督徒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慧鈺 2001《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探討比較分析與詮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郁玲 1999《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德威 1997《青少年生死態度與自殺危險程度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怡妙 1991《死亡教育團體對台灣師大學生死亡態度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素卿 1995《佛教徒的死亡觀念與生命意義之關係研究及其在諮商上的應用》。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珍德 1995《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紹馨 1997《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宋秋蓉 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體 1991《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徐南號 1996《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楊靜利、涂肇慶、陳寬政 1997〈台灣地區人口轉型與人口老化速度之探討〉收於孫得雄、齊力、李美玲主編《人口老化與老年照護》。台北:中華民國人口學會。 王德睦 1999〈人口〉收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王德睦、陳寬政 1988〈現代化、人口轉型與家戶組成:一個社會變遷理論之驗證〉收於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王德睦、陳宇嘉、張維安 1986〈教育結構變遷與教育機會均等〉收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王振寰 1999a〈全球化的社會變遷〉收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1999b〈權力與政治體系〉收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王宏仁 1999〈一九五0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六期。 李文朗 1992《台灣人口與社會發展》。台北:東大出版社。 黃富三 1977《女工與台灣工業化》。台北:牧童出版社。 徐良熙、林忠正 1989〈家庭結構及社會變遷的再研究〉收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谷浦孝雄 1995《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灣的工業化》。雷慧英譯。台北:人間出版社。 Black, Cyrill E ed. 1996《比較現代化》(Comparative Modernization)。楊豫、陳祖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Blau, Z.S. 1987《變遷社會與老年》(Aging in a Changing Society)。朱岑樓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Erikson, E. H., Erikson, Joan M. & Kivnick, Helen Q. 2000《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Vital Involvement in Old Age)。周怜利譯。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Pipher, Mary 2000《可以這樣老去:航向老年國度、兩代結伴同行》(Another Country: Navigating the Emotional Terrain of Our Elders)。黃芳田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Thorson, James A. 1999《老人與社會》(Aging in a Changing Society)。潘英美譯。台北:五南出 版社。 Tsurumi, E. Patricia 1999《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1895-1945)。林正芳譯。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Levet-Gautrat, M. and Fontaine, A. 1994《社會老年學》(Gerontologie Sociale)。黃發典譯。台北:遠流出版公 司。 Hooyman, N.R. and Kiyak, H.A. 1992《社會老年學─多學科展望》(Social Gerontology: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馮韻文、屠敏珠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Giddens,Anthony 1997《社會學─上冊》(Sociology, 2 nd ed.)。張家銘等譯。台北:唐山出版社。 二、外文部分 Atchley, Robert C. 2000 Social Forces and Aging: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Gerontolog. C.A.:Wadsworth. Baum, S. K. and Stewart, R. B. 1990 Sourcees of meaning through the lifespan. Psychological Reports (67). Cole, Thomas R. 1993 Voices and visions of aging: toward a critical gerontology. New York: Springer. Csikszentmihalyi, M. 1991 Fi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Y:Harper Perennial. Elliott, E.C. 1997 Lessons from a life: An analysis of successful aging. Maste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rankl, V.E. 1986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From psychotherapy and logotherapy. New York: Vintase Broks. Frankl, V.E. 1988 The Will to Meaning: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Logotherapy. (2nd ed.).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Froehle, T.C. and Herrmann, M.A. 1989 Meaning and the quest for the good life. Counsel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21(9). Gray, G.R.、Ventis, D.G.,& Hayslip, B. 1992 Socio-cognitive skills as a determinant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aged pers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35). Griffith, T.D. 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ath awareness and successful aging among older adults. Doct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Hedlund, D.E. 1977 Personal meaning: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for wisdom.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5(10). Hiller, S. and Barrow, G. M. 1998 Aging,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Kaufman, S.R. 1986 The ageless self: Sources of meaning in late life.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Klaas, D.J.K. 1996 The experience of deprssion, meaning in life and self-transcendence in two groups of eld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Kish, G.R. and Moody, D.R. 1989 Psychopathology and life purpo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ogotherapy (12). Knapp, M. 1991 Making life more meanful in life: Deign and effects of a meaning-in-life workshop.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ther, Patii 1986 Re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56, No.3, August. Miller, M. M. 1985 Identity, a closer look: A comparison of Erikson’s eight stages theory and meaning in life in adolesc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iller, W. L. and Crabtree, B. F. 2000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Phillipson, Chris 1998 Reconstructing old ag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Thompson, W. E. and Hickey, J. V. 1994 Society in Focus: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Yalom, I.D. 1980 Existenial psychotherapy. New York: Basic Books. Zika, S. and Chamberlain, k. 1992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in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