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13: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淑慧
研究生(外文):Yen Shu hui
論文名稱:台灣地區護專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Death Attritude and the Need of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of Nurs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紀潔芳紀潔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死亡態度生死教育生死教育需求護專學生
外文關鍵詞:Death AttitudeLife and Death EducationThe Need of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Nursing College Stud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8
  • 點閱點閱:20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瞭解台灣地區護專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進而探討影響護專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因素,並根據研究所得提出護專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實施之建議以供參考。
本研究以全台灣地區十二所技職院校護專二年制護理科普通班學生為對象,每一學校選取一、二年級各三班,每班抽取二十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於九十年十一月進行,發出1320份問卷,所回收之有效問卷共1160份,調查之資料包含護專學生之死亡態度、生死教育需求、生死教育需求內涵、個人背景
資料、接觸死亡之經驗,與填答問卷前後對死亡之感覺等變項,以次數、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茲將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就整體而言,護專學生之死亡態度以自然接受得分最高,死亡逃避得分最低。其死亡態度會因人口統計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包括「二年級學生比一年級對死亡逃避較低,而逃離接受方面,二年級學生則高於一年級」、「經常利用空餘時間參加宗教活動者,對死亡之自然接受較高」、「護專學生為原住民者,其對死亡的趨近接受,較其他閩南籍等學生高」、「而自覺身心健康(極佳或佳)者,對死亡的趨近接受比自覺身心健康狀況(差或極差)者高、「單親家庭在死亡恐懼、死亡逃避方面均小於小家庭、(折衷家庭及大家庭),而對死亡的自然接受方面,則(折衷家庭及大家庭)大於小家庭」、「有參加過葬禮者,其死亡逃避低於沒有參加過葬禮者」、「曾接觸大眾傳播媒體有關死亡的報導者,其死亡恐懼、死亡逃避,顯著低於沒有此經驗者,而在對死亡的趨近接受、逃離接受方面,有接觸大眾傳播媒體有關死亡報導之經驗者,則高於沒有此經驗者」、「曾閱讀有關討論死亡的書或文章者,在死亡恐懼、死亡逃避方面,顯著低於沒有閱讀經驗者,對於死亡的自然接受方面,有閱讀經驗者,則顯著高於沒有閱讀經驗者」、「家庭中對死亡討論氣氛很坦然公開者,其死亡恐懼和死亡逃避,較家庭中(從未討論過死亡,或盡量避免討論死亡只有在必要時才說),及(公開討論但氣氛會有點不自然)者顯著偏低,而對死亡的自然接受則明顯較認同」。
護專學生死亡態度之內容分析發現護專學生之死亡態度可分為八個類別:負面評價、疑惑不解、陌生遙遠、漠視嘲諷、自然評價、輪迴善惡之說、關切好奇與正面評價。護專學生之死亡態度以自然評價為主,負面評價次之,其他類型依序為正面評價、陌生遙遠、疑惑不解、關切好奇、漠視嘲諷、輪迴善惡之說。
護專學生對生死教育需求頗高,肯定生死教育的重要性。其生死教育需求會因人口統計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包括「二年級學生比一年級高」、「經常利用空餘時間參加宗教活動者比沒有者高」、「客家人對生死教育需求,比原住民高」、「自覺身心健康狀況(極佳或佳)者,其生死教育需求比普通者高」、「父母親的婚姻狀況良好與(離婚、分居或喪偶)者,均比父母親雙亡者,對生死教育需求高」、「在家排行為(老大或獨生子女)比中間者高」、「曾修習過生死教育相關課程者」、「有接觸大眾傳播媒體有關死亡報導者」、「曾閱讀有關討論死亡的書或文章者」等均比沒有者高、「在護理工作或實習曾親自照顧重病或瀕死病人之經驗中,偶而有此經驗者,其對生死教育需求高於經常有此經驗者」、「家庭中討論死亡的情形,氣氛很坦然公開,及公開討論但氣氛會有點不自然等,對生死教育需求,均高於從未討論過死亡,或盡量避免討論死亡只有在必要時才說」。
護專學生對生死教育需求內涵頗高,其需要度以十大類課程內容來分,由高而低排序分別為:瀕死問題、個人處理調適、自殺問題、倫理問題、失落悲傷問題、各年齡層死亡態度、生死教育實施、喪葬問題、死亡本質、學科及宗教的死亡觀點。
建議方面護專生死教育的推展、護專推動生死教育之師資培訓、及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議。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死亡態度之探討...................................... 3
第二節 生死教育之探討......................................15
第三節 護專教育之特色......................................23
第四節 護生生死教育相關文獻之探討..........................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32
第二節 名詞界定............................................34
第三節 問卷設計與預試......................................36
第四節 調查及樣本分配......................................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54
第四章 護專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分析....................55
第一節 分析護專學生基本資料................................55
第二節 護專學生之死亡態度、生死教育需求與需求內涵..........65
第三節 護專學生人口統計變項與死亡態度之關聯................71
第四節 護專學生人口統計變項與生死教育需求之關聯............83
第五節 護專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開放性問卷之分析......89
第五章 發現、建議與檢討......................................93
第一節 研究發現............................................93
第二節 建議...............................................102
第三節 檢討...............................................110
參考文獻....................................................112
一、中文文獻...............................................112
二、英文文獻...............................................115
附錄:
一、 量表同意書............................................118
二、 效度考驗專家名單......................................120
三、 預試問卷..............................................121
四、 正式問卷..............................................127
一、中文文獻
于中奎(2001)國小單親兒童死亡態度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髓碩士論文。台灣嘉義。
王桂芸、馬桐齡(1989)護理人員對瀕死病人態度之探討。護理雜誌,36,77-88。
王素貞(1994)台北市國小教師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丘愛鈴(1989)台北市國中教師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江文雄(1999)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李伯恩(1998)淺談死亡教育。輔導通訊,56。
李復惠(1987)某大學學生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復惠(1999)國內死亡教育相關學位論文之回顧。安寧療護雜誌,14,74-97。
李復惠(1999)死亡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校衛生,34。
何雪珍(1998)護理科應屆畢業生憂慮傾向及其與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殺傾向之相關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巫珍宜(1991)青少年死亡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彰化。
杜異珍(1996)台灣中部地區護理人員對照顧死亡病患之知識、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榮總護理,41(1),1-10。
吳秀碧(2000)師範校院應有的生死學課程。八十九年元月全國大專校院生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
吳淳肅(1999)從學生死亡事件看教師所面臨的角色與心理情境。安寧療護雜誌,14。
吳淳肅(2000)中學導師面對學生死亡事件之心理歷程與處理方式初探。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嘉義。
吳慧敏(2001)死亡態度研究及其在生死教育上的運用。九十年五月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
吳麗玉(1997)護理學校學生死亡態度、安樂死態度之研究-以耕莘護理學校學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麗玉、林旭龍、呂昌明(1999)護理學院學生死亡態度之研究。康寧學報,3。
沈宴姿、陳敏麗(2000)護理學導論。臺北:永大書局。
林綺雲主編(2001)生死學。台北:洪葉文化。
林壽惠(2001)醫護類技職教育體系一貫課程規劃說明會-護理與保育群手冊。教育部技術與職業教育司醫護類課程發展中心。
紀惠馨(2000)護理學校生死學課程內容的需求差異探討-以一個學校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嘉義。
紀惠馨、曾煥棠(1999)生死學在某護理學院教學的概況檢討。安寧療護雜誌,14。
紀潔芳(2000)生死學課程於師範教育及成人教育教學之探討。八十九年元月全國大專校院生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
紀潔芳(2000)兒童生死教育教學之探討-兼談教學資源之運用。八十九年十月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
紀潔芳(2001)國中生預立遺囑教學活動之啟示-兼談教學資源之運用。九十年五月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
施素貞(1997)護理人員對病患死亡的反應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臺中榮民總醫院研究成果報告。
高淑芬、洪麗玲、邱珮怡(1998)某大學護生對死亡態度之探討。長庚護理,9(4)。
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輔導通訊,55,15-16。
陳芳玲(2000)死亡教育。尉遲淦編著,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出版。
陳若慧(1992)死亡教育對護理人員死亡及瀕死態度影響之研究。博士論文。
陳若慧、羅桂玉、張玠、李翠連(2000)台灣地區高職學生死亡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市高職學生為例-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
陳瑞珠(1994)台北市高中生的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錫琦等(1999c)不同的生死學教學方法對護士生命最後規劃的影響之前實驗研究。醫護科技學刊,1(1),93-105.
陳錫琦、吳麗玉、曾煥棠(2000)護理學校學生死亡態度之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3)226-248。
尉遲淦主編(2000)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許淑蓮(1977)護生對瀕死病人的態度與行為之調查。護理雜誌,24(4),74-90。
許町子、杜異珍(1997)癌症病患和家屬對安寧照顧需求之探討。榮總護理,14(1)。
莊淑茹(2001)死亡教育課程對護校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美(1989)兒童死亡概念之發展研究與其教育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淑美(1999)誰來教孩子死亡真相-教師教導學生死亡課題的準備與原則。輔導通訊,58,39-45。
張淑美(2001)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心理出版社。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
黃天中(1988)臨終關懷:死亡態度之研究。業強出版社。
黃天中(1991)死亡教育概論Ⅱ,台灣地區大學院校開設「死亡教育概論」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
黃天中(1991)死亡教育概論Ⅰ: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
黃松元(1979)死亡教育-學校衛生教育中一項爭論的課題。中等教育,3(6),12-13。
黃和美(1985)癌症末期病人對死亡心理反應之探討。護理雜誌,32(4),57-59。
黃國彥(1986)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變及生命意義與其生活滿意和死亡焦慮之關係。國科會研究論文摘要,495
黃琪璘(1991)台北市立綜合醫院醫師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曾秋萍(2000)九二一災區學童於讀書治療中之心理歷程及其對死亡態度之詮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彰化。
曾煥棠(1999b)生死學教學對護理學生處理死亡態度的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2),1-21。
曾煥棠(1999a)護理學生生死態度之信念探討。醫護科技學刊,1(3)。
曾煥棠(2000)生死學探索入門。台北: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曾煥棠、林綺雲、林慧珍、傅綢妹(1998)生死學教學對護理學生生死態度的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3),49-68。
曾廣志(2001)台灣地區商職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嘉義。
趙可式(1998)生死教育。學生輔導,54,44-51。
葉寶玲(1999)死亡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死亡態度、憂鬱感及自我傷害行為影響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彰化。
蔡秀錦(1991)城鄉學童死亡之概念、焦慮度及教育需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明昌(1995)老人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華南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嘉義。
廖芳娟(2000)台灣警察之死亡態度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嘉義。
鄭淑里(1995)死亡教育課程對師院生死亡態度的影響。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彰化。
鄭貞枝(2001)護理學校臨床指導教師對死亡教育需求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嘉義。
劉長安(1995)安寧照顧──護理人員應有的認知。護理雜誌,42(4)。
劉長安、許秀月、呂素珍(1997)某醫學中心五專護理科應屆畢業生臨床實習主觀經驗初探。榮總護理,14(3)。
劉明松(1997)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鍾昌宏(1999)生死教育的重要性。安寧療護雜誌,14。
鍾春櫻(1992)死亡教育對護專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思嘉(1986)老人死亡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科會研究論文摘要,497。
藍育慧(1994)死亡教育對改善護理學生死亡恐懼、死亡態度成效之探討。弘光醫專學報,161-172。
藍育慧(1995)護專學生死亡恐懼、死亡態度及照顧瀕死病患者時個人需求與因應行為之探討。護理雜誌,42(1),75-89。
藍育慧(1997)死亡教育對改善護專學生死亡恐懼成效之探討。長庚護理,8(1),42-52。
簡淑慧(1999)癌症病人死亡對護理人員之衝擊及護理人員之應對策略。長庚護理,10(2)。
蘇完女(1991)死亡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兒童死亡態度的影響。彰化師範大學教育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彰化。
羅素如(2000)殯葬人員對死亡的態度與生死學課程需求之初探。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嘉義。
釋慧開(2000)生死學有關宗教層面之探討。八十九年元月全國大專校院生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
釋慧開(2000)兒童的生死探索及其象徵性語言。八十九年十月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
釋慧開(2001)少年十五二十-青少年的成長課題。九十年五月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
顧艷秋(1997)北部某護專學生對死亡所持態度之探討。榮總護理,14(2),154-164。
顧艷秋(2000)護理人員照顧瀕死病患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Deeken(2001)死亡教育。九十年十一月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
二、英文文獻
Collins, S. R. (198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alled childhood death experiences and adult anxiety. Disserta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42, 742-B.
Curl, K. L.(1984). Attitudes of voctaional home economics teachers toward death with implications for inservice education. DAI-A., 46(5), 1244.
Dickstein, L. S. (1972). Death concern: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30(2), 563-571.
Downey, A. M.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sex, role orientatiopn, self-disclosure, and religiosity to death anxiety and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in middle-aged mal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2, 826-B.
Durlak, J. A., & Kass, R. A. (1981-82). Clarifying the measurement of death attitudes: A factor analytic evaluation of fifteen self-report deathcales. Omega, 12(2), 29-141.
Eckstein, D., & Tobacyk, J. (1979). Ordinal position and death concems. Psychological Reports, 44, 967-971.
Eddy, J. M., & Alles, W. F. (1983). Death Education , St. Louis: The C. V. Mosby Company.
Elkins, G. R., & Fee, A. F.(1980).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nxity to death anxiety and age.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chology, 137, 147-148.
Feifel, H. (Ed.). (1959). The meanings of death, NY: McGraw-Hill Bood Company.
Franke, K. J., & Durlak, J. A. (1990). Impact of Iife factors upon attitudes toward death. Omega, 21(1), 41-49.
Gibson, A. B., & Robert, P. C., & Buttery, T. J. (1982). Death education: A concern for the liv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ED. 215-938).
Iammarino, N. K. (1975). Relationship between death anxiety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37(1), 262.
Keck, V. E., & Walther, L. S. (1977). Nurse encounters with dying and nondying patients. Nursing Research, 26(6), 465-469.
Klug, L., Boss, M. (1977). Further study of the validity of the Death Concem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40(3), 907-910.
Lester, D. (1967). Experimental and Correlational Studies of The Fear of Deat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7(1), 27-36.
Lester, D. (1969). Studies on death-attitude scal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24(1), 182.
Leviton, D. (1977). The scope of death education. Death Education, 1, 41-56.
Mcdonald, R. T., & Carroll, J. D. (1981). Three measures of death anxiety: birth order effects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7(3), 574-577.
McMordie, W. R. (1981). Religiosity and fear of death:strength of belief system. Psychological Reports, 49(3), 921-922.
Middleton, W. C. (1936). Some reactions toward dea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 Social Psychology, 31, 165-173.
Nelson, L. D. (1979). Structual conductivens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eath anxiety. Omega, 10(2), 123-133.
Peck, D. L. (1983). The last moment of life: Learning to cope. Denial Behavior, 4(3-4), 312-313.
Rabbi, E. A. & Grollman, D. D. (1977). Explaining death to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7(5), 336-339.
Shneidman, E. S. (1970). Death questionnaire: You and death. Psychological Today, 6: 43-45, & 74-80.
Swenson, W. M. (1961). Attitudes toward death in an aged popula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6, 49-52.
Templer, D. I. (1971). Death anxiety as related to depression and health of retired person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6(4), 521-523.
Templer, D. I. (1972). Death anxiety in religiosity very involved persons. Psychological Reports, 31(2), 361-362.
Tobacyk, J. J. & Eckstein, D. (1979). Death threat and Death concerns in the college student. Omega-Journal of Death & Dying, 11(2),139-155.
Wass, H., Corr, C. A., Pacholski, R. A., & Sanders, C. M. (1980). Death education: An annotated resource guide. WH: Hemisphere Pub. Cor.
Wong, P. T. P., & Reker, G. T., & Gesser, G. (1994). 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A multidimentional measure of attitudes toward death. In Neimeyer, R. A. (Ed.), Death anxiety handbook: Reasearch, 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 121-148). WA: Taylor & Franci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淑慧(1999)癌症病人死亡對護理人員之衝擊及護理人員之應對策略。長庚護理,10(2)。
2. 藍育慧(1995)護專學生死亡恐懼、死亡態度及照顧瀕死病患者時個人需求與因應行為之探討。護理雜誌,42(1),75-89。
3. 藍育慧(1994)死亡教育對改善護理學生死亡恐懼、死亡態度成效之探討。弘光醫專學報,161-172。
4. 鍾昌宏(1999)生死教育的重要性。安寧療護雜誌,14。
5. 劉長安(1995)安寧照顧──護理人員應有的認知。護理雜誌,42(4)。
6. 劉長安、許秀月、呂素珍(1997)某醫學中心五專護理科應屆畢業生臨床實習主觀經驗初探。榮總護理,14(3)。
7. 曾煥棠、林綺雲、林慧珍、傅綢妹(1998)生死學教學對護理學生生死態度的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3),49-68。
8. 黃和美(1985)癌症末期病人對死亡心理反應之探討。護理雜誌,32(4),57-59。
9. 張淑美(1999)誰來教孩子死亡真相-教師教導學生死亡課題的準備與原則。輔導通訊,58,39-45。
10. 許町子、杜異珍(1997)癌症病患和家屬對安寧照顧需求之探討。榮總護理,14(1)。
11. 許淑蓮(1977)護生對瀕死病人的態度與行為之調查。護理雜誌,24(4),74-90。
12. 陳錫琦、吳麗玉、曾煥棠(2000)護理學校學生死亡態度之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3)226-248。
13. 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輔導通訊,55,15-16。
14. 高淑芬、洪麗玲、邱珮怡(1998)某大學護生對死亡態度之探討。長庚護理,9(4)。
15. 紀惠馨、曾煥棠(1999)生死學在某護理學院教學的概況檢討。安寧療護雜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