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丁思惠(1997)。癌症病逝者其配偶悲傷過程之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卜拉絲姬(1985)。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二版)(王文科 譯)。台北:文景。(原著出版年:1980)
于中奎(2001)。國小單親兒童死亡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大衛‧卡羅(1996)。生死大事(三版)(陳芳智 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4)。台北:心理。
王素貞(1994)。台北市國小教師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王國慧(1998)。漁村婦女喪偶後的心路歷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丘愛鈴(1989)。台北市國中教師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台北市推動生命教育實錄彙編。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劃。研習資訊15(4),8-11。
行政院衛生署(2000)。中華民國88年衛生統計─公務統計。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何福田等著(2001)。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心理。
余淑娟(2001)。國小學童的死亡教育課程設計及其實施成效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師院,台南。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吳長益(2001)。死亡教育團體對國小學生死亡態度影響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吳庶深(1999)。當前死亡教育發展方向之探討。安寧照顧基金會會訊,32期,12-16。
吳庶深(2001)。從生命教育探討生死教育─地震災區小學的生命教育。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大。
吳庶深,黃麗花合著(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吳淳肅(2000)。中學導師面對學生死亡事件之心理歷程與處理方式初探。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吳淳肅,侯南隆(1999)。國中教師對「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死亡教育」課程實施看法之探討。生命教育課程規畫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吳清山(2001)。初等教育。台北:五南。
吳清基(2000)。生命教育與教育改革。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大。
吳慧敏(2001)。死亡態度研究及其在生死教育上的應用。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吳蕙蘭(2001)。喪親青年死亡態度悲傷反應與因應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吳麗玉(1997)。護理學校學生死亡態度、安樂死態度之研究─以耕莘護理學校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
呂愛珍(1991)。初等教育。台北:五南。
巫珍宜(1991)。青少年死亡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大,彰化。李玲惠(2001)。生命教育在國中校園─平溪國中實施生命教育概況。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李復惠(1987)。某大學學生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李復惠(1999)。死亡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校衛生,34期,69-88。李開敏(2001)。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台北:心理。
李雅玲(1989)。癌症死亡兒童的母親其哀傷反應及調適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李遠哲等著(1999)。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台北:聯經。
周士雍(2002)。精神官能症病患死亡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周梅琴(1997)。支持性團體諮商對於喪親悲傷的大學生影響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大,彰化。林玉芳(2002)。師院生面對死亡之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院,屏東。林烝增(1997)。兒童對死亡的認知與情緒之研究─兒童死亡世界的話與畫。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林吉基(1998)。生命教育的內涵與目的。台灣省公私立高中推展生命教育手冊。台南:善化高中。
林思伶(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林思伶等著(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林家瑩(1999)。喪失子女的父母失落與悲傷反應及復原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大,高雄。林慧珍(2000)。兒童生死教育的概念及教學。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大。
邱秀娥(2001)。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大,高雄。邱惠群(2001)。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師院,台北。柯俊銘(1998)。喪偶婦女之哀傷反應、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以某支持性社團為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紀潔芳(2000)。兒童生死教育教學之探討─兼談教學資源之運用。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大。
紀潔芳(2000)。生死學課程於師範教育及成人教育教學之探討。全國大專校院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紀潔芳(2001)。生死教育教師素養之探討:兼談師資培育。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2。台北:心理。
孫效智(2000)。從災後心靈重建談生命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89期,52-61。
徐士虹(1996)。國中生死亡態度之研究─以宜蘭縣礁溪國中為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徐山靜(2000)。暴力片影響小孩。亞洲小兒科醫學會。http://www.lofaa.org.tw/group/violence.html
翁璱芬(2001)。國小中年級教科書之死亡概念分析─以國語科、社會科、道德與健康科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尉遲淦等著(2000)。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
張春興,林清山合著(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美蘭(2000)。國民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目標之發展。碩士論文,彰化師大,彰化。張淑美(1989)。兒童死亡概念之發展研究與其教育應用。碩士論文,高雄師大,高雄。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淑美(1999)。中小學生死教育的實施。安寧療護雜誌,14期,44-58。張淑美(1999)。誰來教孩子死亡真相─教師教導學生死亡課題的準備與原則。輔導通訊,58期,39-45。張淑美(2000)。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大。
張錦弘(2002,6月14日)。學生自殺傷亡人數激增。聯合報,6版。
教育部(1993)。教育部發布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教育部統計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教育部生命教育年記者會新聞稿。台北:教育部。
莎莉‧毆茨,黛安娜‧巴巴利亞等著(1998)。發展心理學(二版)(黃慧真 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4)
莊淑茹(2001)。死亡教育課程對護校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莊雅雲(2001)。幼稚園大班幼兒死亡觀念及其影響要因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莊鎮宇等(2001)。死亡教育。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原著者:Alfons Deeken, Ph.D.)
陳世芬(2000)。兒童及青少年死亡概念內涵與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陳信宏(1998)。實習醫師的死亡焦慮及其因應策略。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陳秋娟(199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陳美娟(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大,高雄。陳英豪(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陳瑞珠(1994)。台北市高中生的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
陳增穎(1998)。同儕死亡對青少年之死亡態度、哀傷反應、因應行為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大,高雄。陳聰文(1999)。教育的方法:教學。台北:五南。
曾秋萍(2000)。九二一災區學童於讀書治療中之心理歷程及其對死亡態度之詮釋。碩士論文,彰化師大,彰化。曾煥棠(2000)。生死學的教學成效與檢討:以護理學院為例。全國大專校院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曾廣志(2001)。台灣地區商職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程秀玲(2001)。死亡教育對高職護生之死亡態度的成效探討。碩士論文,中山醫大,台中。黃天中(1991)。死亡教育概論I。台北:業強。
黃天中(1992)。死亡教育概論II。台北:業強。
黃宇達(1997)。死亡焦慮:性別、年齡與死亡焦慮歸因之角色的探討。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黃季敏(2001)。從重大傷亡災例研究救災人員的生命價值。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琪璘(1989)。台北市立綜合醫院醫師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黃松元(1979)。死亡教育─學校衛生教育中一項爭論的課題。中等教育,30卷、6期,12-13。
黃松元(1988)。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死亡教育課程之發展。衛生教育論文集刊,2期,136-149。
黃俊正(1998)。生命教育的體驗與建言。輔導通訊,55期,24-28。黃淑貞(1998)。如何推行生命教育─體驗篇。輔導通訊,55期,35-40。黃琪璘(1989)。台北市立綜合醫院醫師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黃義良(2001)。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55-272。台北:心理。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55期,6-10。黃德祥(1999)。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台北:五南。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
黃德祥(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55-272。台北:心理。
黃慧涵(1992)。青年學生對父母過世的哀傷反應、調適行為與家庭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大,彰化。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師院,台北。
葉寶玲(1999)。死亡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死亡態度、憂鬱感及自我傷害行為影響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大,彰化。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廖芳娟(2000)。台灣警察之死亡態度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廖春文(2001)。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台北:五南。
赫洛克(1984)。發展心理學(六版)。(胡海國 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76)
劉明松(1995)。死亡教育對師院生死亡態度的影響。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劉明松(1998)。生死教育的推展與實施。台灣教育,580期,7-11。
劉崇蘭(1987)。浮生盡處,黃梁夢醒─談死亡教育。學校衛生,13期,46-56。
劉惠美(1988)。幼兒死亡概念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
劉麗美(1999)。淺談國小生死教育課程。國教之友,50卷,4期,4-7。劉麗美等著(1998)。高雄市國小生死教育教師手冊。高雄:高雄市教育局。
蔡秀錦(1991)。城鄉學童死亡之概念、焦慮度及教育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蔡明昌(1995)。老人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大,高雄。蔡明昌(2001)。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意涵的分析與探討。生命教育與社會關懷研討會論文。台中:逢甲大學。
鄭文安(2001)。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師院,台北。鄭貞枝(2001)。護理學校臨床指導教師對死亡教育需求之探討。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1-19。台北:心理。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生命教育論叢,11-19。台北:心理。
鄭淑里(1995)。死亡教育對師院生死亡態度的影響。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7-48。台北:心理。
蕭燕萍(2000)。高職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內容之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賴怡妙(1998)。死亡教育團體方案對台灣師大學生死亡態度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台北。賴昱諠(2000)。生命教育探索性評估。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錢永鎮(1999)。如何推行生命教育─理論篇。台灣教育,580期,25-28。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7-149。台北:心理。
錢永鎮(2000)。如何落實推動生命教育。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大。
鍾春櫻(1992)。死亡教育對護專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彰化師大,彰化。羅文基(2001)。從生涯教育到生死教育:高雄市推展生死教育緣起。全國大專校院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大。
蘇完女(1991)。死亡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兒童死亡態度的影響。碩士論文,彰化師大,彰化。蘇建文等著(1997)。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釋永有(2001)。前世療法與生死學。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釋依空(2001)。人身難得,熱愛生命。生死學通訊,4期,7-9。
釋慧開(2000)。兒童的生死探索及其象徵性語言。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大。
釋證嚴(2001)。生命的美學。台北:慈濟。
英文文獻
Bensley, K. B. Jr. (1975).Death education as a learning experience. Washington , D. C,: Clearinghouse on Teacher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5 580)
Best, R. (2000)(Ed.)Education for spiritual, moral,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London: Continuum.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ombridge ,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vereux,W.C. (1984).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realities of death.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4,3523B.
Dickinson, G. E., Summer, E. D.,& Durand, R. P.(1987).Death education in U.S.professional colleges: Medical,nursing,and pharmacy. Death Studies, 11, 57-62.
Eddy, J. M., & Alles, W. F. (1983). Death Education. St. Louis: The C.U. Mosby Company.
Erikson, E. H. (1963).Child and society(2nd ed.).New York: Norton.
Feifel, H.(Ed.)(1959).The meaning of death. New York: McGraw-Hill.
Frankl, V.E. (1986).The doctor and the soul: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Alfred A.Knopf,Inc.
Freud, S. (1960).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New York: Norto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0.)
Fruehling,J.A. (1982).Sourcebook on Death and Dying.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Inc.
Gibson, A. B., & Robert, P. C.& Buttery. T.J.(1982).Death education:
A concern for the living. Bloomington, IN: Phi Delta Kappan Education Found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15948.)
Glass, J. Jr. & Trent(1982).Death Education: An Adult Education Concern.
Lifelong Learing. 5, 24-25.
Hardt,D.V. (1975).Development of an investigatory instrument to measure attitudes toward death.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45(2),96-99.
Havighurst ,R.J. (1952).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 New York: David Mckay.
Hull.J.M. (2000).Holistic education in Britain: The role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
Irish, D. P. (1971).Death education: Preparation for living. In R. G . Green & D.P. Irish (Eds).Death education: Preparation for living Combridge: Schenkman.
Irwin,H.J. & Melbin-Helberg,E.B. (1992).Enhancement of death acceptance by a grief counseling course.Omega,25(1),73-86.
Jeffrey,D.W. (1977).Death education: Teaching a course on death and dy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 August 26-30.
Kalish, R.A.(1963).An approach to study of death attitudes. The American Behaviroal Scientist. 68-70.
Karpas,R.J. (1986).Concept of death and suicid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octoral disseration, Pace University. Disser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47,3136B.
Knott, J.E., & Prull, R. W. (1976).Death education: Accountable to whom ? For what? Omega,7(2), 177-181.
Kohlberg, L. (1969).Stage and sequence: The cognitive-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In D. Goslin (ed.)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Chicago: Rand McNally.
Kontt(1979).J.E.Death education for all. In H.Wass(Ed.),Dying:Facing the facts(pp.387-390). Washington, D. C.: Hemisphere Publishing.
Koocher, G.P. (1973). Children, death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9,369-375.
Kubler-Rose, E.(1969) On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Macmillan.
Kurlychek, R. T. (1977).Death education: Some considerations of purpose and rational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2(1),43-48.
Leviton, D. (1969). The need for education on death and suicd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Leviton, D. (1977). The scope of death education. Death Education,1(1),41-56.
Morgan, J. D.(1977). Death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J. D. Morgan(1997)(Ed.).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rmance & Instruction.26(8),1-7.
Nagy, M.(1959). The child’s view of death. In H. Feifel(Ed.),The meaning of death (pp. 79-98).New York:McGraw-Hil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8)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Pine,V.R.(1977).A Socio-Historical portrait of death education.Death Education, 1, 57-84.
Ray,J.J., & Najman,J. (1974).death anxiety and death acceptance: A Reliminay approach. Omega,5(4),311-315.
Robison,R.A. (1974).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 of death in selected Group of Mexican-American and Anglo-American Children Doctoral disseration , California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San Diego.Disseration,Abstracts International,38,4478B.
Rose, D. & Castelli, M.(1998).Education, spirituality and the whole chi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Spirituality,3(2):159-161.
Rosenthal, N. R. (1986).Death education: Developing a course study for Adolescents. In C.A.Corr, & J.N.McNeil(Eds.), Adolessenceand Death (pp.203,211,387-390). New York: Spring Publishing.
Shneidman, E. S.(1976)Death: Current perspectives. Palo Alto, Calif: Mayfield.
Smilansky, S. (1987). On death. Helping children understand and cope.New York: Peter Lang.
Speece, M. W.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death concep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Wayne State University.
Tandy, R.E.,& Sexton, J.(1985). A death education course survey. Health Education,16(5),35-36.
Wass, H., Corr, C.A., Pacholski, R. A., & Sanders, C. M. (1980). Death education I: An annotated resource guide. Washington: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Wass, H.Dink lage, R., Gordon, S.L., Russo, G., Sporks, C. W., & Tatum,J. (1983b).Use of play for assessing children’s death concepts: A reexamina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53, 7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