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王秋絨(1982).角色壓力的意義及其研究模式.社區發展,18,69-75。
石世明(1999).臨留之際的靈魂─臨終照顧的心理剖面.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江玲敏、曾紀瑩(1999).一位父親面臨愛子遽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角色衝突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46(4),31-38。吳庶深(1988).對臨終病人及家屬提供專業善終服務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宋佩文(1998).癌末患者及家屬於居家期間之需求.安寧療護雜誌,10,38-44。
李佩怡(2000a).在安寧病房中與瀕死病人及家屬接觸之「心領神會」經驗(五之一).諮商與輔導,177,41-45。李佩怡(2000b).在安寧病房中與瀕死病人及家屬接觸之「心領神會」經驗(五之二).諮商與輔導,178,39-41。李佩怡(2000c).在安寧病房中與瀕死病人及家屬接觸之「心領神會」經驗(五之三).諮商與輔導,179,41-46。李佩怡(2000d).在安寧病房中與瀕死病人及家屬接觸之「心領神會」經驗(五之四).諮商與輔導,180,32-37。李佩怡(2001).在安寧病房中與瀕死病人及家屬接觸之「心領神會」經驗(五之五).諮商與輔導,181,34-39。李英芬(2000).接受安寧居家照顧之家屬的情緒支持.安寧療護雜誌,5(1),54-57。李復惠(1999).國內死亡教育相關學位論文之回顧.安寧療護雜誌,14,74-97。李惠玲、湯梅芬、黃香香(1994).癌症病人家屬在照顧病人住院期間的壓力與因應行為.國防醫學,19(5),485-489。李開敏(1997).悲傷輔導.安寧療護雜誌,3,13-17。李選、汪秀怜、廖美南、蕭琪(1996).安寧護理模式於改善癌症病患家屬憂傷反應之成效探討.長庚護理,7(2),30-39。林梅香、顧乃平、劉仲冬、陳政友、林麗嬋(1996).肝癌患者家屬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因應行為、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4(2),171-184。林榮珠(1999).照顧者角色緊張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46(3),99-105。邱秀渝、董芳苑、楊麗齡、唐秀治(1996).瀕死成人及其家屬的心理觀及其護理.臨終護理.台北:匯華。
胡月娟(1988).癌症、焦慮與生活品質.防癌雜誌,7,27-30。
胡月娟(1992).瀕死病人與其家屬需要更多的關懷.護理雜誌,39(2),133-138。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141-158).台北:巨流
胡綾真(1999).居家照顧癌症轉移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負荷、憂鬱與生活品質之探討.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酒小蕙(1998).以多元化方法探討出院過渡期脊髓損傷病患家屬角色緊張與需求.護理研究,6(6),513-524。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27-45).台北:巨流
許町子、杜異珍(1997).癌症病患和家屬對安寧照顧需求之探討.榮總護理,14(1),11-22。陳珍德(1995).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素燕(1997).一位住院鼻咽癌患者主要照顧者之壓力及因應.榮總護理,14(3),295-303。陳惠津(1996).居家癌病家屬照顧者之需要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紀瑩、高碧霞(1996).一位母親面臨青春期骨癌愛女瀕死之歷程.護理雜誌,43(3),55-60。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瑞琴(1991a).緒論.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1991b).搜集資料.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鳳英(1998).喪親家屬之悲傷與輔導.安寧療護雜誌,10,69-83。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
楊美玲(1999).居家安寧療護家屬主要照顧者照顧經驗及需要之探討.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121-139).台北:巨流。
劉雪娥(1992).影響照顧親人評價之因素的探討.護理雜誌,39(4),65-74。蔡佩真(1999)死亡壓力下的家庭溝通.安寧療護雜誌,12,26-31。
鄭逸如(1997).末期病患及家屬的情緒問題.安寧療護雜誌,3,2-7。賴秀美(1992).癌症病患家屬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連性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鍾佳真(1998).安寧療護病患主要照顧者的居家照顧需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培爾(1998).訪問研究.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羅靜心(1990).住院癌症病患家屬的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羅靜心(1999).末期癌症病患家庭的社會資源.安寧療護雜誌,12,53-57。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195-221).台北:巨流。
Strauss, A and Corbin, J(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原著為1990年版)。
Longaker, C(1999).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陳琴富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為1997年版)。
Kleinman, A(1994).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陳新綠譯).台北:桂冠。(原著為1988年版)。
Kubler-Ross, E(1974).最後一程(王伍惠亞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原著為1969年版)。
Doyal, L & Gough, I(2000).人類需求:多面向分析(王慶中,萬育維譯).台北:洪葉文化。(原著為1991年版)。
Patton, M.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為1990年版)。
Frankl, V. E.(1991).生存的理由(游恆山譯).台北:遠流。(原著為1955年版)。
Worden, J. W.(1995).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台北:心理。(原著為1991年版)。
Blank, J. J. , Clark, L., Longman, A. J., & Atwood, J. R.(1989)Perceived home-care needs of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 Cancer Nursing, 12(2),78-84.
Chenowith, B., & Spencer, B.(1986).Dementia : The experience of family caregivers. The Gerontologist, 26(3),267-272.
Hileman, J. W., & Lackey, N. R.(1990).Self-identified need of patient with cancer at home and their home caregivers :A descriptive study. Oncology Nursing Forum, 17(6),907-913.
Hileman, J. W., Lackey, N. R., & Hassanein, R. S.(1992).Identifying the need of home caregivers lf patients with cancer. Oncology Nursing Forum, 19(4),771-777.
Hinds, C.(1985).The needs of families who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at home :are we meeting them ?.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0, 575-581.
Holing, E.V.(1986).The primary caregiver’s perception of the dying trajectory :An exploratory study. Cancer Nursing, 9(1), 29-37.
Motenko, A. K.(1989).The frustrations, gratifications, and well-being of dementia caregivers. The Gerontologist, 29(2),166-172.
Wingate, A. L., & Lackey, N. R.(1989).A description of the needs of noninstitutionalized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primary caregivers. Cancer Nursing,12(4),261-225.
行政院衛生署(2002).民國90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資料:台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衛生統計資訊網。2002年6月12日,摘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