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9 10: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淑貞
研究生(外文):LSJ
論文名稱:校園學生死亡事件之處理過程及其處理模式的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Management Process and the Model of A Student Death Event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吳庶深吳庶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危機處理死亡事件生命教育悲傷輔導死亡教育國民中學
外文關鍵詞:Crisis ManagementDeath EventLife EducationGrief CounselingDeath EducationJunior High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以台北市某國中,一位學生因為感冒的誤診在五天後病逝的個案,探究此個案學校處理此危機事件的過程與Metzgar (1994)、Stevenson(1994a,1995)及Goldman(2000)等學者所提出之危機管理模式(crisis management model)的符合程度,並且分析與討論校方對此事件的處理過的程與成效,提供其他學校在未來處理類似事件的參考。
個案研究法為本研究之主要研究方法,對此事件的重要關係人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訪談過程中,研究者視受訪者的身份及參與事件的程度,延伸不同的問題。接受訪問的人員共十六名,其中男性九位,女性七位,包括校長、行政主管、教師及個案家長等。研究結果呈現,學校處理危機的步驟幾乎都符合學者所提出之程序,在悲傷輔導過程中,學校注意到學生的需求並與個案父母共同合作設計了一個屬於孩子的告別式,讓來不及告別的孩子有機會向個案說再見。本研究的結果證明危機管理模式適用於台灣的學校環境,同時也適當地協助學生處理悲傷。
在事件發生後一年多,為了解老師及學生對整個事件處理的看法和過程的學習,針對某同學的同班同學、合唱團同學,班級導師、輔導老師、合唱團老師等及家長進行焦點團體訪談。參與者共十六名,其中學生七名,老師(含校長)八名,及某同學之母親。
雖然校園事件頻傳,但國內少有這個論題的研究,本研究希望能為生命教育拋磚引玉,讓有心的教育工作者,更進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建議:
(1)學校設立指導委員會,加強所有成員的支持與協助。
(2)死亡事件的影響不只是學生和家長,還有學校的老師及員工,在面對死亡事件時應受到關照與安慰。
(3)因為一個生命的殞落,創造更多生命的希望-引申生命教育的啟發。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used an unexpected death of a student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as a case.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cas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chool''s interventions fit the model of crisis management proposed by Metzgar (1994), Stevenson (1994a, 1995), and Goldman (2000). The study also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chool dealing with the sudden death event in order to provide other schools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Case study w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of the present stud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us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from the people who were involved in dealing with the event. Sixteen people were interviewed by the author including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the girl''s parents. There were nine males and seven femal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indicated that, in most respects, the school''s actions conformed to Metzgar’s model of crisis management. The school also worked together with the bereaved parents to set up a memorial ceremony for the deceased child''s classmates and friends. The service provided her peer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say goodbye. In this instance, the use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a school setting in Taiwan was demonstrated to be useful in helping adolescents cope with bereavement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After more than a year, in order to know more about how teachers and students perceived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students in the event, the research interviewed the deceased child’s classmates, members and teacher of the school chorus team, head teacher of the class, class counselor, and the bereaved parent. Sixteen people we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seven students and eight teachers as well as the bereaved mother.
There were very few studies dealing with this topic. The student expected to get more educators involved in the related studies. The following are the sugges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1. To establish a steering committee to get more support and help from all of the members.
2. To provid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to all of people in the school. Although stud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group needed help,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school are also needed help and support. In the future, the school needs to focus more on assisting adults other than students.
3. Enlightenment of if the “Life Education.” If a person’s death can create hope and learning for others, his or her death can be more than the moment when the body stops working. His or her spirit brings valuable meaning of life to other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範圍……………………………………………...5
第四節 研究方法……………………………………………………...5
第五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意義……………………………………..7
第二節 危機與失落的意義………………..………………………...11
第三節 校園危機處理模式與理論………………………………….14
第四節 悲傷輔導與生死教育準備………………………………….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設計…………………………………………….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選取…………………………………………….37
第三節 研究步驟…………………………………………………….39
第四節 資料處理、分析…………………………………………….40
第五節 研究倫理…………………………………………………….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45
第一節 第一階段分析─事件發生三個月….………...…………….45
第二節 第二階段分析─事件發生一年三個月….………...……….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1
第一節 校園危機事件的處理過程與處理成效分析…..………..….81
第二節 值得其他學校參考或借鏡之處….………...……………….82
第三節 對於學校的建議及對生命教育的啟發….………...……….86
參考文獻
一、中文的部分……………………………………………………...89
二、英文的部分……………………………………………………...92
附件
附件一 校園氣氛問卷調查表………………..……………………...94
附件二 寫一首生命的歌………………………..…………………...96
附件三 研究者簡歷表…..…………………………………………...98
表 次
表1-1: 全國各級學校校園意外事件發生傷亡人數比較表(85-88學年度)……………………………………………………… 2
表3-1: 訪談題目……………………………………………………… 31
表3-2: 受訪者的背景資料…………………………………………… 32
表3-3: 焦點團體成員背景資料……………………………………… 34
表3-4: 焦點團體及訪談流程………………………………………… 34
表3-5: 台北市某國中校園學生死亡事件處理過程及模式探討受訪談者基本資料表……………………………………………… 43
表4-1: 校內相關人員得知訊息時間與方式………………………… 46
表4-2: 家長、社區、校外人士(教育局長官)得知此事的時間與方式…………………………………………………………… 47
表4-3: 事件處理程序與參與人員…………………………………… 48
表4-4: 處理媒體程序與參與人員…………………………………… 51
表4-5: 悲傷輔導的作法與負責人員………………………………… 59
表4-6: 學生對學校氣氛的看法………………………………… 63
表4-7: 各年級學生對學校氣氛的看法比較………………………… 64
圖 次
圖2-1: 台北市校園事件處理流程圖……………………..………….. 17
圖3-1: 研究架構圖--探討校園危機處理模式….…………………… 36
圖3-2: 兩階段研究步驟……………………..……………………….. 39
圖3-3: 校園氣氛調查架構圖………………………………………… 41
圖4-1: 校內外溝通網路與方向……………………………………… 54
圖4-2: 學校分工情形………………………………………………… 56
圖4-3 某同學的座位(娃娃在桌上)………………………………. 70
圖4-4 某同學的座位(娃娃在椅子上)…………………………… 70
圖4-5: 編號一同學的作品…………………………………………… 73
圖4-6: 編號二同學的作品…………………………………………… 74
圖4-7: 編號三同學的作品…………………………………………… 75
參考文獻
一、中文的部分
刁秀英(民90)。媒體公關及危機處理面面談。教師天地,115,40。
王千倖(民87)。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輔導通訊,55,106-111。
毛高文(民81)。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處理手冊。教育部。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民89)。台北市教育發展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台北市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民90)。生死尊嚴,頁11-15。台北:台北市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
石文南(民90.1.6)。腸病毒奪命?國中生猝逝。中時晚報,頭版,頭條。
Albom, M.,白裕承譯,(民87)。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台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
何福田主編(民90)生命教育論叢,頁275-294。台北:心理出版社。
汪慧星(民90.4.15)。南台科大學生,在校自焚身亡。中時晚報,頭版。
吳秀碧(民87)。影響校園之死亡事件處理。學生輔導通訊,58,20-29。
Corr, C. A. & Balk, D. E.,吳紅鑾譯(民90)。死亡與喪慟:青年輔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佩怡(民87)。失落的自我調適:如何運用創意渡過悲傷。學生輔導通訊,54,84-99。
Corr, C. A.&Corr, D. M.,李閏華、張玉仕、劉靜女譯,(民90)。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Worden, J. W.,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 譯,(民84)。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遠哲等著,(民88)。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李翠琴(民85)。少年不憂鬱:新新人類的成長之路。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李錫津(民89)。啟動生命教育的列車。台北市推動生命教育彙編,pp.1-2。
李錫津(民90)。台北市國小生命教育劇場。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李錫津等編輯(民90)。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年度生命教育工作成果彙編。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治平主編(民90)。全人理念與生命教育---中原大學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林治平(民87)。QQQQ的人生---全人理念與現代化。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林思伶(民89a)。高級中學實施生命教育現況。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01-237。台北:寰宇。
林思伶(民89b)。生命教育單元教育教學設計與實施。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51-170。台北:寰宇。
林梅琴、林淑貞(民90a)。一個生命的殞落,創造更多生命的希望。台北:輔仁大學生命教育研討會。
林梅琴、林淑貞(民90b)。由校園中處理學生往生事件探討對尊重生命的重要∼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嘉義:嘉義大同商專生命教育研討會。
Kubler-Ross, E.,The Tunnel and Dying,林瑞堂譯,(民89)。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Romain, T.,林熒譯(民89)。他到天堂去了嗎?。台北:心迪文化公司。
林維箴(民90)。維箴塗鴉。台北:松林印刷公司/建中55th,124班編。
侯世昌、蔡文杰(民87)。校園危機急轉彎。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胡潔婷、楊虹、駱慧芳編輯,(民89)。臨危不亂*校園危機處理手冊。香港家庭福利會。
孫效智(民89)。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台北:寰宇。
徐西森(民85)。師生關係與溝通技巧。學生輔導通訊,49,52-61。
唐璽惠(民87)。校園危機處理。學生輔導雙月刊,58,.44-57。
許龍君(民87)。校園安全與危機處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Kubler-Ross, E.,張美慧譯(民90)。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張振成(民86)。如何營造師生的良好互動教學情境。教育輔導季刊,2,4,14-17。
Deeken, A.,張淑美總校閱,王珍妮譯(民90)。生與死的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榮仁、李青霖(民90.4.23)。北市鬧區、男女學生墜樓身亡。聯合報,社會新聞版,頁8。
教育部(民90.1.2)。教育部「生命教育年」記者會。新聞稿。
郭子弘(民90.3.27)。建中資優生、環頸赴黃泉。中國時報,社會焦點,頁7。
郭為藩發行,高靜懿,陳智倫執行編輯(民84)。校園自我傷害防治手冊。教育部
陳均姝(民86)。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基礎:有效師生溝通的藝術。教育輔導季刊,2,4,18-27。
Goldman, L.,陳重仁譯(民90)。打破沉默:幫孩子走出悲傷。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陳俊雄(民90.4.22)。17歲情侶跳樓 黃泉路同行。中國時報(中時電子報),社會綜合版。
陳恩惠(民90.3.27)。建中資優生、自縊身亡。自由時報,話題新聞版,頁7。
Johnson, J.,陳逸群譯(民89)。協助孩子瞭解死亡之課題。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Salzman, J.,陳皓譯(民88)。製造新聞。台北:書泉出版社。
陳增穎(民87)。青少年的哀傷反應及其對諮商與輔導的啟示。學生輔導通訊,54,70-83。
尉遲淦主編(民89)。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彭秀英(民91)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校園緊急傷病處理現況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Hull, J. M.,曾秀鈴譯(民89)。盲人心靈的秘密花園。台北:晨星出版公司。
黃明賞、黃秀枝、林雅麗(民90.3.30)。出公差墜樓、國小女童命危。自由時報,話題新聞版,頁7。
黃坤錦(民90)。校園危機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振球(民85)。談校園危機管理。教師天地,82,19。
傅偉勳(民82)。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
葉重新(民90)。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萬家春(民85)。校園意外事件之為機處理。教師天地,82,36。
鄔佩麗(民89)。危機與契機/校園問題行為輔導手冊。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楊瑞珠(民87)。無懼的愛:面對死亡,活出生命。學生輔導通訊,54,28-31。
詹錕鋙(民89)。開啟一扇窗---讓悲不再傷。台北:安寧基金會。
趙可式(民87)。生死教育。學生輔導通訊,54,44-51。
鄭石岩(民91)。生命教育工作坊(民91.3.7台北市生命教育種子老師工作坊)。
鄭英敏(民85)。學校危機處理。教師天地,82,24。
蔡政諺、王瑞伶(民90.3.30)。搬布條登無欄樓頂、女童墜樓命危。聯合報,頁8。
黎建球(民89)。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51-170。台北:寰宇。
Kastenbaum, R.,劉震鐘、鄧博仁譯,(民85)。死亡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二、英文的部分
Crowl, T. K. (1993).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Goldman, L. (2000). Life & Loss (2nd ed.). Philadelphia, P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Kelly, C. (2000). From policy to performance: weaving policy and leadership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 In Jones, B. A. (Ed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olicy dimens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Stamford, CT: Ablex Publishing.
Meagher, D. K. (1994). School based grief crisis management. In Stevenson, R. G. (Eds.) What will we do? Preparing a school community to cope with crisis. (pp.37-51). Amityville, NY: Baywood publishing company.
Metzgar, M. (1994). Preparing school for crisis management. In Stevenson, R. G. (Eds.) What will we do? Preparing a school community to cope with crisis. (pp.17-35). Amityville, NY: Baywood publishing company.
Rando, T. A. (1995). Grief and mourning: Accommodating to loss. In H. Wass, & R. A. Neimeyer, (Eds.) Dying: Facing the Facts (3rd ed., pp. 211-241). Washington, D. C.: Taylor & Francis.
Stevenson, R. G. (1994a). Schools and Crisis. In Stevenson, R. G. (Eds.) What will we do? Preparing a school community to cope with crisis. (pp.1-15). Amityville, NY: Baywood publishing company.
Stevenson, R. G. (1994b). Helping peers to help themselves: The role of peer support in times of crisis. In Stevenson, R. G. (Eds.) What will we do? Preparing a school community to cope with crisis. (pp.175-181). Amityville, NY: Baywood publishing company.
Stevenson, R. G. (1995). The role of school: Bereaved students & students facing life-threatening illness. In Doka, K. J. (Eds.). Children mourning, mourning children (pp.97-11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