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區─推動民眾生命教育講師兼領導志工儲訓手冊(2001)。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委託台中市曉明女中辦理。
王素貞(1994)。台北市國小教師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巫珍宜(1991)。青少年死亡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復惠(1987)。某大學生對死亡及瀕死態度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閏華、張玉仕、劉靜女等譯(2001)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2000〉。你可以更靠近我。〈張老師文化譯〉。台北:張老師。〈2000年〉
林慧珍(2000)。兒童對死亡概念的認知。載於林綺雲(主編),生死學(88頁)。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秀碧(2000年1月)。師範校院應有的生死學課程。王文科〈主持人〉,台灣地區大專院校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吳慧敏(2001年5月)。死亡態度研究及其在生死教育上的運用。慧開法師〈主持人〉,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紀潔芳(2000年1月)。生死學課程於師範教育及成人教育教學之探討。 曾守得〈主持人〉,台灣地區大專院校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紀潔芳(2000年10月)。兒童生死教育教學之探討兼談教學資源之運用。王文科〈主持人〉,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紀潔芳(2001年5月)。國中生預立遺囑教學活動之啟示-兼談教學資源之運用。陳英豪〈主持人〉,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星雲大師(2001年8月17日):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人間福報,第6版。
孫效智(2001年11月)。生命教育的內涵與課程綱要。慧開院長〈主持人〉,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英豪(2001年11月)。台灣地區生命教育之推動。張真誠〈主持人〉,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芳玲(2000)。死亡教育。載於尉遲淦(主編),生死學概論(66-68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芳玲(2000年10月)。兒童死亡教育的理念與實務-師資培育課程的實踐。曾守得〈主持人〉,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芳玲、陳澤彬(2001年4月)。生命教育教學探究-以案例教學為例。李明成〈主持人〉,第二屆生命教育與管理研討會。大同商專暨大同商專附設進修專校。
陳怡秀、彭博裕、徐若涵(2000年10月)。兒童生死教育教學媒體製作及應用。曾守得(主持人),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黃有志(2001年4月)。從殯葬角度看生命管理。王士峰〈主持人〉,第二屆生命教育與管理研討會。大同商專暨大同商專附設進修專校。
曾志朗(2000年8月2日):曾部長宣佈90年為「生命教育年」。國語日報,第1版。
曾廣志(2001)。台灣地區商職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鈕則誠(1998)。生命教育的定位。南華管理學院生死學研究所。
鈕則誠(2001年4月)。生命教育:批判與建議。陳澤彬〈主持人〉,第二屆生命教育與管理研討會。大同商專暨大同商專附設進修專校。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圖書。
張淑美(1997)。從兒童與青少年的死亡概念與態度談死亡教育與自殺防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15:33-40。張淑美(1998)。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兼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14:275-294。張淑美(1999)。中小學生死教育課程之規劃與實施,「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
張淑美(2000年10月)。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曾煥堂〈主持人〉,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張淑美(2001)。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張湘君 、葛琦霞(1999)。開放教育總動員-25本童書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天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張湘君 、葛琦霞(2000)。生命教育一起來-童書創意教學。台北:三之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芳娟(2000)。台灣警察之死亡態度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
傅木龍(2001年4月)。從生命教育展現教師的大愛與善行。莊耀輝〈主持人〉,第二屆生命教育與管理研討會。大同商專暨大同商專附設進修專校。
曾煥棠(2001年11月)。生死教育活動設計之探討。吳慧敏〈主持人〉,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黃松元(1988)。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死亡教育課程之發展,衛生教育論文集刊,2:136-149。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台北:寰宇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劉麗美等編(1998)。高雄市國小生死教育手冊,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劉崇蘭(1987)。浮生畫處,黃梁夢醒-談死亡教育。衛生教育,13期。
慧開法師(2000年10月)。兒童的生死探索及其象徵性語言。王文科〈主持人〉,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慧開法師(2001年8月17日)。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人間福報,第6版。
鄭振煌譯(1996)。索甲仁波切原著,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
賴保禎、張欣戊、幸曼玲(1989)。發展心理學上冊。國立空中大學用書。277-279。
謝昌任(2000年10月)。從高中職「生命教育」體驗活動看國小「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實施之初探。鈕則誠〈主持人〉,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蘇完女(1991)。死亡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兒童死亡態度的影響。彰化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英文部分
Bandura,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ettelheim,B.(1977).The Use of Enchantment-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iry
Tales.New York:Vintage Books.
Bivens,A.J.,Neimeyer,R.A.,Kitrchberg,T.M.,Moore,M.K.(1994).Death Concern
and Religious Beliefs Among Gays and Bisexuals Variables Proximity to
AIDS.Omega Vol 30(2), 105-120.
Brent, S. B.,Speece,M. W.,Gates,M. F.,Kaul,M.(1992).The Contribution of
Death-Related Experiences to Health Care Providers'' Attitudes Toward
Dying Patients:Medical and Nursing Students with no Professional
Experience.Omega-Journal of Death & Dying.Vol 26(3)¸181- 205.
Brent¸S. B.,& Speece,M. W. (1993).“Adult”conceptualization of irreversi-
Bility: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death.Death Stu-
Dies¸17, 203-224
Corr, C. A.,Nabe, C. M. & Corr,D.M.(1997). Death & Dying,Life & Living
(2rd ed).Pacfic Grove,CA:Brooks/Cole.
Corr, C. A.,Nabe, C. M. & Corr,D.M.(2000).Death & Dying,Life & Living
(3rd ed).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Deeken, A.(2001).Death Education. Seminar on Teaching Death Education at High
Schools in Taiwan. National Chunghua Normal College,Chunghua,Taiwan,1-
12.
Eddy, J. M. & Alles, W. F.(1983).Death Education. St. Louis. The C.V.Mosby
Company.
Fraley, A. M.(1981).Chronic Sorrow in Parents of Premature Children.Children''s Health Care,15(2),114-118.
Gibson,A. B.,Robert,P. C.& Buttery,T.J.(1982).Death Education : A Concern
for the Living. Bloomington IN: Phi Delta Kappan Educational Foundation.
Goldman,L.(2000).Children Grieve Too.Seminar on Teaching Death Education at
Primary School in Taiwan. National Chunghua Normal College¸Chunghua,
Taiwan,1-69.
Lester,D.(1967).Experimental and Correlational Studies of The Fear of Death.
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 67(1),27-36.
Lester,D.(1970).Relation of Fear of Death in Subjects to Death in their
parents.Psychological Record,20,541-543.
Lester,D.& Templer, D.I.(1972).Resemblance of Parent-Child Death Anxiety
as a Function of Age and Sex of Child.Psychological Report.
Leviton,D.(1977).The Scope of Death Education.Death Education,1,41-56.
Mrogan,J.(2001).Death Education. Seminar on Teaching Death Education At High
School in Taiwan. National Chunghua Normal,College,Chunghua,Taiwan,57-
59.
Nagy, M.(1948).The Child''s Theories Concerning Death.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chology,73,3-27.
Papadatou,D.& Papadatou,C.(1991).Children and Death.New York: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Ray,J.J.,Najman,J.(Win1974).Death anxiety and death acceptance:A preliminary
approach.Omega-Journal of Death & Dying.Vol 5(4),311-315.
Schilder, P.& Wechsler, D.(1934).The Attitude on Children Towards Death.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45,406-451.
Shaw, M. E.& Wrigt,J. M.(1967).The Nature of Attitudes.McGrow-Hill Book
Co.
Speece, M. W. & Brent, S. B.(1984).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A Review of Three Components of Death Concept.Child Development,55,
1671-1686.
Speece, M. W.(1994).Compendium of studies of children’s concepts of death.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Wayne State University.
Speece, M. W. & Brent, S. B.(1996).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Under-
standing of death.In C.A.Corr & D.M.Corr(Eds.),Handbook of chidhood
death and bereavement.NY:Springer pub.Com.,Inc.
Stevenson ,R.G.¸& Stevenson ,E.P.(1996).Adolescents and education about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In C.A.Corr&D.E.Balk(Eds.)Handbook of
adolscent death and bereavement(235-249).N.Y.:Springer Pub.Com.,
Inc.
Templer,D.I.(1970).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Death Anxiety
Scale.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82,165-177.
Templer,D.I.(1971).Death Anxiety as Related to Depression and Health of
Retired Persons.Journal of Gerontology,Vol.26(4),521-523.
Temple,D.I.(1972).Death Anxiety in Religiosity very Involved Person.
Psychological Reports.Vol.31(2),361-362.
Templer,D.I.& Ruff,C.F.(197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ath Anxiety and
Religion in Psychiatric Patients.Journal of Thantology.Vol.3(3-sup-4)
¸p.165-168.
Templer,D.I.(1991).Comment on Large Gender Difference on Death Anxiety in
Arab Countries. Psychological Reports.Vol.69(3,pt2),Spes Lssue,1186.
Wass, H.,& Scott, M.(1978).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ath Concepts and
Concerns. Middle School Journal,9,10-12.
Wass,H.,Corr, C. A.,Pacholski,R,A.,& Forfar,C.M.(1980).Death Education 1:
An Annotated Resource Guide. WH:Hemisphere Pub.Cor.
Wass, H.& Corr, C.A.(Eds.)(1984).Childhood & Death. Washington,D. C.:
Hemisphere.
Wass, H. et al.(1985).Use of Play for Assessing Children''s Death Concepts:
Reexamination.Psychological Reports,53,7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