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資料
一、 著作
《禮記.月令》 頁299
王明良 1999 《推拿按摩治病法》。台北:五洲
林壽惠 1985 《醫學教育對傳統醫療保健態度與行為之影響ˍ以二專護生與非護專護生為例》。台北:華一
江漢聲 1994 《男性不孕診療的新進展》。台北:健康世界叢書。
余德慧 1976《台灣民俗心理輔導》。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頁1-19
呂理政 2000《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香,頁89-109
希萊恩.魏期著,譚智華譯 1992 《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頁26
李亦園 1985 《文化的圖像》下冊 。台北:允晨 ,頁95-115
李吉松、周松男 1986 《認識不孕症與人工授精》。台北:民生報出版 ,頁2-6
李鎡堯、楊友仕 2000 《我倆為何不孕?》。台北 :健康世界阮昌銳 1990 《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灣省立博物館出版, 頁1-8
徐宗國 1997 《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頁19-21
張苙雲 1998 《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初探》。台北: 巨流
張珣 1989 《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香, 頁87
陳其南 1989 《婚姻、家族與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陳華 1999 《中醫的科學原理》。 台北:臺灣商務,頁3-82
曾啟瑞 1995 《走過不孕》。台北:時報出版,頁 35
黃崇民 1996 《認識傳統醫學的真貌》。台北:臺灣商務
楊懋春 1981 《中國家庭與倫理》。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劉仲冬 1999 《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
劉長林 1993 〈說「氣」〉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台北:巨流
劉翔 1993 《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台北:桂冠 頁177
潘世斌 1992 《不孕症的諮詢與醫療》。台北:書泉 頁10-15
鄭丞傑、李家雄 2000 《中西醫怎樣治療不孕症及安胎》 。台北:九思, 頁35
鄭志明 1999 《台灣新興宗教現象- 傳統信仰篇》。大林:南華管理學院,頁48-60,145-174
鄭志明 2001 《華人宗教的文化意義第一卷》 。台北:中華大道文化,頁1-28
羅原愷 1989 《中醫婦科學》。台北:知音 ,頁391
二、期刊論文
文榮光 1982 〈要神也要人-精神疾病與民俗醫療〉。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 ,省民政廳,東海大學主辦,頁102-115
王士峰 1989 〈第一屆國際生物能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72
王廷輔 1990 〈台中地區居民中、西醫療行為取向之研究〉 。公共衛生, 17(1) ,頁21-33
王美乃、毛新春、喻永生 1995〈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疾病 家長為其子女疾病尋求醫療之行為探討〉,公共衛生,第22卷,第2期 ,頁75-84江千代、徐素珍 1985 〈臺北市初婚婦女生育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人口學刊,
第八期
朱永昌 1989 〈寺廟神壇糾紛案例分析〉。<民間信仰與經濟發展>,台灣省民政廳
余舜德 2000 〈食物冷熱系統、體驗與人類學研究:慈溪道場個案研究的意義〉。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89期 ,頁117-145吳淑瓊 楊志良、吳新英 1982 〈影響傷病發生與醫療行為之多變數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1)
吳就君 1981 〈台灣地區居民社會醫療行為研究〉 ,公共衛生,第八卷,第一期 ,頁25-49吳嘉苓、黃于玲 2002 〈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病患』的行動分析〉。 台灣社會學4,(已接受刊發)
宋文里、李亦園 1988 〈個人宗教性:台灣地區宗教信仰的另一種觀察〉。清華學報 18(1),頁113-139宋永魁1998 〈試管嬰兒治療該植入多少胚胎?〉 。 中華民國不孕症暨生殖內分泌醫學會 ,頁311
宋錦秀 1998 〈台灣傳統安胎暨「胎神」的觀念〉。台灣史研究,第三卷,第二期,頁153-191
李亦園 1982 〈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遷- 一個人類學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54期, 頁7-23
李守義、周碧瑟、晏涵文 1989 〈健康信念模式的回顧與前瞻〉。 中華衛誌 Vo19,No.3 ,頁123-127
李卓倫 1987 〈民眾尋求利用健康服務行為模式〉。 公共衛生,14(1),頁42-60李美玲、林惠生、黃小玲等 1994 〈台灣地區家庭計劃與生育保健狀況調查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94年6月
李貞德 1997 〈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二分, 頁283-357李淑杏、郭碧照、李孟智、李茂盛 1991 〈接受人工生殖科技治療之不孕症婦女的心理壓力及其相關因子〉。公共衛生 ,18(2),頁148~163李淑杏、郭碧照、黃梨香、李茂盛 2000 〈原本不孕夫妻之中華傳統生育觀念的變化〉。 護理研究 ,第8卷,第2期 ,頁110-120
李淑杏、郭碧照、賴慶祥、李茂盛 1998 〈不孕夫妻長期心理社會反應變化初探〉。 中山醫學雜誌, V01.9, No.1,頁101~107,李豐楙1999 〈煞- 一個非常的宇宙現象〉。歷史月刊,一月號 ,頁36-41
杜正勝 1991 〈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 ,二卷,三期,頁1-65林志成 1999 〈不孕症〉。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1999年臨床心得專輯 ,頁176-179林憲、吳英璋 1988 〈台灣地區民眾醫療態度與行為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第二十號 ,頁553-594
林麗美 1996 〈婦女月經經驗與求醫行為之研究〉。德育學報, 第12期 ,頁95-108
邱清華 1990 〈台灣地區中醫醫療狀況及需求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計劃期末報告
施芳瓏 1997 〈姑娘仔「汙穢」的信仰與其社會建構:以北台灣三間廟宇為例〉。婦女與宗教研討會論文
胡幼慧 1998 〈另類醫療者的社會空間:一項田野研究的初步分析〉。思與言 ,36:2 , 頁183-212徐美苓 胡紹嘉 2000 〈醫療保健新聞報導的科學VS.非科學建構 〉。科學、科學主義與人座談會
康健壽、李金鳳、陳介甫、周碧瑟 1995 〈單複向求診行為的相關因素之探討〉。康健 ,6(3),頁 175-186
張苙雲 1998 〈「過醫師」的邏輯:求醫歷程的分析〉。台灣社會學刊 ,第21期, 頁58-87
張恭啟1986 〈多重宇宙的分辨與運用:竹北某乩壇問乩過程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61期, 頁81-103
張珣 1983 〈台灣漢人的醫療體系與醫療行為一個台灣北部農村的醫學人類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6期,頁29-58張珣 1996 〈傳統醫療體系中的女病人〉。 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 ,38/39,頁4-6莊英章 1994 〈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許木柱 1992 〈民俗醫療與醫護因應〉。榮總護理 ,第九卷,第二期 ,頁117-120郭碧照、李淑杏、王郁茗、李茂盛 1998 〈傳統生育觀念與不孕夫妻憂傷反應之相關探討〉。中山醫學雜誌 ,Vo1.9, No.1 頁89-99陳玫妃 1998 〈不孕症治療之探討〉。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頁102-104陳昭雯 2001 〈我倆為何不孕?不孕症的檢查與治療〉。 中國時報醫藥保健34版, 民90年4月18日
陳美月 申文姬 1991 〈不孕婦女的生育角色、生育態度、婚姻家庭關係之探討〉。榮總護理,8(1),頁53-61陳榮昌 1998 〈台灣地區寺廟神壇概況〉。內政部八十六年統計資料。
陳樹基1987 〈簡介人工受孕〉。護理雜誌,34(2),頁11-12
陳麗雯 1999 〈由中國周期療法談女性不孕症之治療〉。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頁180-182曾啟瑞 1980 〈台灣地區不孕人口之研究及人工協助生殖技術之管制(初步報告)〉。台北:台北榮民總醫院
楊文山1992 〈台灣地區民眾求醫行為之分析〉。 榮總護理,第九卷,第二期 頁121-126
劉志鴻 1988 〈不孕症治療的新趨勢〉。當代醫學月刊 ,15(5),頁362蔡益堅、劉怡妏 1997 〈台灣地區不孕盛行狀況調查初步報告〉。家庭計劃通訊,第一四九期,頁1∼3
蔡淑芬 1983 〈烏腳病地區居民醫療行為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 ,2,95-113
蔡碧和 1997 〈身體與自然─《以古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
鄭志明 2001 〈生死學與民俗醫療〉。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大林:南華大學
鄭曉江1997 〈論中國傳統生育文化〉。 中華文化月刊,212,頁1~26
鄭興弟(等人)1988 〈台北市民間信仰行為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瞿海源、章英華1986 〈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09~178
羅正心 1993 〈算命與心理輔導〉。本土心裡學研究,2,頁316-337
蘇燦煮 1993 〈不孕婦女尋求接受生殖科技治療時之主觀經驗與護理需求〉。護理研究,1(1),頁50-58
蘇燦煮、余玉眉 1991 〈不孕婦女於生殖科技治療期對身體變化之同化與調整行為〉。護理雜誌,第三十八卷,第三期 ,頁71-81蘇燦煮、余玉眉、陳月枝 1998 〈不孕婦女面對不孕及治療的困惑與護理需求〉。護理雜誌 ,第45卷 ,第3期, 頁15-20蘇燦煮、鄧素文,楊雅玲 1995〈接受生殖科技治療婦女所曾尋求受孕之醫療及
民俗療法的型態與歷程〉。護理研究, 第三卷, 第二期 ,頁127-137
蘇燦煮 2000 〈不孕婦女的健康照護〉。台灣醫學,4卷2期,頁192-199
三、碩士論文
丁志音 1983 《大學生傳統醫療保健態度指數的建構與探討 》。師大衛生教育研究所論文
宋和 1978 《 台灣神媒的社會功能-一個醫療人類學的探討》 。台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鳳 1990 《中西醫門診病患對傳統醫療認知、情意與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 》。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碩士論文李淑杏 1994 《接受人工生殖科技治療之不孕症夫妻的心理社會反應與壓力感受及其比較 》。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7-8李淑慧 1999 《 神明助在我家隔壁?!-談都市神壇現象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09-219徐大川 1999 《宋至清初間的求子與不孕治療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燕 1992 《中醫求醫行為的決定因素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芳 1998 《中國傳統儒學女性觀之探析 》。高師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廖筑君 2000 《醫病之間─以不孕婦女為例之探索研究》 。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資料
Becker MH.1974: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sick role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 2:409-19
Clapp D: 1985.Emotional response to in infertility. JOGNN , 14:32-35
Germain, C.P.1992 Cultural care: A bridge between Sickness, illness, and diseases Holistic Nurse Practice , 6(3 ), 1-9
Kleinman, Arthur 1980 Patient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 An Exploration of the Borderland between Anthropology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Berkeley Univ. Press
Kleinman A. 1980 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P 24-70
Kleinman, M.A 1975 Medical and psychiatric anthropology and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forms of medical in modern public culture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9 頁107-123 春季號
Malhotra, 1993,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 Prentice Hell.
Mending couple. 1980.Fetil Sterile , 34:313-319
Rosenstock IM:1966 why people use health services.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 94-127
Sandeloauski, M. , Harris, B.G., & Holditd-Davis, D.(1989) Mazing.. Infertile couples and the guest for a child. Image: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1(4)20-26
Stpwart S, Glazer G.1986:Expectation and coping of women undergoing in vitro fertility, MCN , 15:103-113
Suchman EA: 1966.Hearth orientation and medical care .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56:97-105
Wenger,A.F 1993 Cultural meaning of symptoms Holistic Nurse Practice, 7(2), 22-35
WHO Infertility 1991 : a tabulation of available data on prevale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ertility. WHO, Geneva, pp.1-72
參考書目
中文資料
一、 著作
《禮記.月令》 頁299
王明良 1999 《推拿按摩治病法》。台北:五洲
林壽惠 1985 《醫學教育對傳統醫療保健態度與行為之影響ˍ以二專護生與非護專護生為例》。台北:華一
江漢聲 1994 《男性不孕診療的新進展》。台北:健康世界叢書。
余德慧 1976《台灣民俗心理輔導》。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頁1-19
呂理政 2000《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香,頁89-109
希萊恩.魏期著,譚智華譯 1992 《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頁26
李亦園 1985 《文化的圖像》下冊 。台北:允晨 ,頁95-115
李吉松、周松男 1986 《認識不孕症與人工授精》。台北:民生報出版 ,頁2-6
李鎡堯、楊友仕 2000 《我倆為何不孕?》。台北 :健康世界阮昌銳 1990 《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灣省立博物館出版, 頁1-8
徐宗國 1997 《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頁19-21
張苙雲 1998 《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初探》。台北: 巨流
張珣 1989 《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香, 頁87
陳其南 1989 《婚姻、家族與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陳華 1999 《中醫的科學原理》。 台北:臺灣商務,頁3-82
曾啟瑞 1995 《走過不孕》。台北:時報出版,頁 35
黃崇民 1996 《認識傳統醫學的真貌》。台北:臺灣商務
楊懋春 1981 《中國家庭與倫理》。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劉仲冬 1999 《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
劉長林 1993 〈說「氣」〉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台北:巨流
劉翔 1993 《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台北:桂冠 頁177
潘世斌 1992 《不孕症的諮詢與醫療》。台北:書泉 頁10-15
鄭丞傑、李家雄 2000 《中西醫怎樣治療不孕症及安胎》 。台北:九思, 頁35
鄭志明 1999 《台灣新興宗教現象- 傳統信仰篇》。大林:南華管理學院,頁48-60,145-174
鄭志明 2001 《華人宗教的文化意義第一卷》 。台北:中華大道文化,頁1-28
羅原愷 1989 《中醫婦科學》。台北:知音 ,頁391
二、期刊論文
文榮光 1982 〈要神也要人-精神疾病與民俗醫療〉。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 ,省民政廳,東海大學主辦,頁102-115
王士峰 1989 〈第一屆國際生物能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72
王廷輔 1990 〈台中地區居民中、西醫療行為取向之研究〉 。公共衛生, 17(1) ,頁21-33
王美乃、毛新春、喻永生 1995〈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疾病 家長為其子女疾病尋求醫療之行為探討〉,公共衛生,第22卷,第2期 ,頁75-84江千代、徐素珍 1985 〈臺北市初婚婦女生育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人口學刊,
第八期
朱永昌 1989 〈寺廟神壇糾紛案例分析〉。<民間信仰與經濟發展>,台灣省民政廳
余舜德 2000 〈食物冷熱系統、體驗與人類學研究:慈溪道場個案研究的意義〉。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89期 ,頁117-145吳淑瓊 楊志良、吳新英 1982 〈影響傷病發生與醫療行為之多變數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1)
吳就君 1981 〈台灣地區居民社會醫療行為研究〉 ,公共衛生,第八卷,第一期 ,頁25-49吳嘉苓、黃于玲 2002 〈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病患』的行動分析〉。 台灣社會學4,(已接受刊發)
宋文里、李亦園 1988 〈個人宗教性:台灣地區宗教信仰的另一種觀察〉。清華學報 18(1),頁113-139宋永魁1998 〈試管嬰兒治療該植入多少胚胎?〉 。 中華民國不孕症暨生殖內分泌醫學會 ,頁311
宋錦秀 1998 〈台灣傳統安胎暨「胎神」的觀念〉。台灣史研究,第三卷,第二期,頁153-191
李亦園 1982 〈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遷- 一個人類學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54期, 頁7-23
李守義、周碧瑟、晏涵文 1989 〈健康信念模式的回顧與前瞻〉。 中華衛誌 Vo19,No.3 ,頁123-127
李卓倫 1987 〈民眾尋求利用健康服務行為模式〉。 公共衛生,14(1),頁42-60李美玲、林惠生、黃小玲等 1994 〈台灣地區家庭計劃與生育保健狀況調查報告〉。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94年6月
李貞德 1997 〈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二分, 頁283-357李淑杏、郭碧照、李孟智、李茂盛 1991 〈接受人工生殖科技治療之不孕症婦女的心理壓力及其相關因子〉。公共衛生 ,18(2),頁148~163李淑杏、郭碧照、黃梨香、李茂盛 2000 〈原本不孕夫妻之中華傳統生育觀念的變化〉。 護理研究 ,第8卷,第2期 ,頁110-120
李淑杏、郭碧照、賴慶祥、李茂盛 1998 〈不孕夫妻長期心理社會反應變化初探〉。 中山醫學雜誌, V01.9, No.1,頁101~107,李豐楙1999 〈煞- 一個非常的宇宙現象〉。歷史月刊,一月號 ,頁36-41
杜正勝 1991 〈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 ,二卷,三期,頁1-65林志成 1999 〈不孕症〉。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1999年臨床心得專輯 ,頁176-179林憲、吳英璋 1988 〈台灣地區民眾醫療態度與行為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第二十號 ,頁553-594
林麗美 1996 〈婦女月經經驗與求醫行為之研究〉。德育學報, 第12期 ,頁95-108
邱清華 1990 〈台灣地區中醫醫療狀況及需求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計劃期末報告
施芳瓏 1997 〈姑娘仔「汙穢」的信仰與其社會建構:以北台灣三間廟宇為例〉。婦女與宗教研討會論文
胡幼慧 1998 〈另類醫療者的社會空間:一項田野研究的初步分析〉。思與言 ,36:2 , 頁183-212徐美苓 胡紹嘉 2000 〈醫療保健新聞報導的科學VS.非科學建構 〉。科學、科學主義與人座談會
康健壽、李金鳳、陳介甫、周碧瑟 1995 〈單複向求診行為的相關因素之探討〉。康健 ,6(3),頁 175-186
張苙雲 1998 〈「過醫師」的邏輯:求醫歷程的分析〉。台灣社會學刊 ,第21期, 頁58-87
張恭啟1986 〈多重宇宙的分辨與運用:竹北某乩壇問乩過程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61期, 頁81-103
張珣 1983 〈台灣漢人的醫療體系與醫療行為一個台灣北部農村的醫學人類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6期,頁29-58張珣 1996 〈傳統醫療體系中的女病人〉。 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 ,38/39,頁4-6莊英章 1994 〈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許木柱 1992 〈民俗醫療與醫護因應〉。榮總護理 ,第九卷,第二期 ,頁117-120郭碧照、李淑杏、王郁茗、李茂盛 1998 〈傳統生育觀念與不孕夫妻憂傷反應之相關探討〉。中山醫學雜誌 ,Vo1.9, No.1 頁89-99陳玫妃 1998 〈不孕症治療之探討〉。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頁102-104陳昭雯 2001 〈我倆為何不孕?不孕症的檢查與治療〉。 中國時報醫藥保健34版, 民90年4月18日
陳美月 申文姬 1991 〈不孕婦女的生育角色、生育態度、婚姻家庭關係之探討〉。榮總護理,8(1),頁53-61陳榮昌 1998 〈台灣地區寺廟神壇概況〉。內政部八十六年統計資料。
陳樹基1987 〈簡介人工受孕〉。護理雜誌,34(2),頁11-12
陳麗雯 1999 〈由中國周期療法談女性不孕症之治療〉。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頁180-182曾啟瑞 1980 〈台灣地區不孕人口之研究及人工協助生殖技術之管制(初步報告)〉。台北:台北榮民總醫院
楊文山1992 〈台灣地區民眾求醫行為之分析〉。 榮總護理,第九卷,第二期 頁121-126
劉志鴻 1988 〈不孕症治療的新趨勢〉。當代醫學月刊 ,15(5),頁362蔡益堅、劉怡妏 1997 〈台灣地區不孕盛行狀況調查初步報告〉。家庭計劃通訊,第一四九期,頁1∼3
蔡淑芬 1983 〈烏腳病地區居民醫療行為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 ,2,95-113
蔡碧和 1997 〈身體與自然─《以古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
鄭志明 2001 〈生死學與民俗醫療〉。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大林:南華大學
鄭曉江1997 〈論中國傳統生育文化〉。 中華文化月刊,212,頁1~26
鄭興弟(等人)1988 〈台北市民間信仰行為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瞿海源、章英華1986 〈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09~178
羅正心 1993 〈算命與心理輔導〉。本土心裡學研究,2,頁316-337
蘇燦煮 1993 〈不孕婦女尋求接受生殖科技治療時之主觀經驗與護理需求〉。護理研究,1(1),頁50-58
蘇燦煮、余玉眉 1991 〈不孕婦女於生殖科技治療期對身體變化之同化與調整行為〉。護理雜誌,第三十八卷,第三期 ,頁71-81蘇燦煮、余玉眉、陳月枝 1998 〈不孕婦女面對不孕及治療的困惑與護理需求〉。護理雜誌 ,第45卷 ,第3期, 頁15-20蘇燦煮、鄧素文,楊雅玲 1995〈接受生殖科技治療婦女所曾尋求受孕之醫療及
民俗療法的型態與歷程〉。護理研究, 第三卷, 第二期 ,頁127-137
蘇燦煮 2000 〈不孕婦女的健康照護〉。台灣醫學,4卷2期,頁192-199
三、碩士論文
丁志音 1983 《大學生傳統醫療保健態度指數的建構與探討 》。師大衛生教育研究所論文
宋和 1978 《 台灣神媒的社會功能-一個醫療人類學的探討》 。台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鳳 1990 《中西醫門診病患對傳統醫療認知、情意與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 》。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碩士論文李淑杏 1994 《接受人工生殖科技治療之不孕症夫妻的心理社會反應與壓力感受及其比較 》。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7-8李淑慧 1999 《 神明助在我家隔壁?!-談都市神壇現象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09-219徐大川 1999 《宋至清初間的求子與不孕治療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燕 1992 《中醫求醫行為的決定因素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芳 1998 《中國傳統儒學女性觀之探析 》。高師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廖筑君 2000 《醫病之間─以不孕婦女為例之探索研究》 。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資料
Becker MH.1974: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sick role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 2:409-19
Clapp D: 1985.Emotional response to in infertility. JOGNN , 14:32-35
Germain, C.P.1992 Cultural care: A bridge between Sickness, illness, and diseases Holistic Nurse Practice , 6(3 ), 1-9
Kleinman, Arthur 1980 Patient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 An Exploration of the Borderland between Anthropology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Berkeley Univ. Press
Kleinman A. 1980 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P 24-70
Kleinman, M.A 1975 Medical and psychiatric anthropology and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forms of medical in modern public culture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9 頁107-123 春季號
Malhotra, 1993,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 Prentice Hell.
Mending couple. 1980.Fetil Sterile , 34:313-319
Rosenstock IM:1966 why people use health services.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 94-127
Sandeloauski, M. , Harris, B.G., & Holditd-Davis, D.(1989) Mazing.. Infertile couples and the guest for a child. Image: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1(4)20-26
Stpwart S, Glazer G.1986:Expectation and coping of women undergoing in vitro fertility, MCN , 15:103-113
Suchman EA: 1966.Hearth orientation and medical care .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56:97-105
Wenger,A.F 1993 Cultural meaning of symptoms Holistic Nurse Practice, 7(2), 22-35
WHO Infertility 1991 : a tabulation of available data on prevale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ertility. WHO, Geneva, pp.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