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時報系編輯委員會,《中國時報五十年》,中時報社,2000。
王治河,《扑朔迷離的游戲─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王逢振,《文化研究》,揚智,2000。
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朱元鴻,<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張苙雲編,台北:遠流,2000。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1996。
辛治寧,<博物館公共關係的定位、功能與策略>,《博物館之營運與實務》,黃永川主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呂理政,《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1999。
阿諾德.豪澤爾 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1991。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1995。
洪翠娥,《霍克海默與阿多默對文化工業的批判》,台北:唐山,1988。
張婉真,<國際性展覽的可能策略─以近三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法國合作之展覽為例>,《博物館終身學習研討會》,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1999,頁57-61。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1998。
黃光男,《博物館新視覺》,台北:正中書局,1999。
黃永川主編,《博物館之營運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馬國明,《班雅明》,東大圖書,1998。
舒嘉興,《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桂冠,2001。
曾小英,<博物館異文化展示的跨文化溝通>,《博物館學研討會─博物館的呈現與文化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頁138-160。
馮建三,《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5,台北:唐山,1995。
張譽騰,《走在博物館的時空裡》,台北:稻鄉出版社,1994。
---------,《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南天,2000。
張宏源,《報禁開放後台灣地區報業經營管理之研究與探討》,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1997。
漢寶德,《博物館管理》,台北:田園城市,2000。
《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2000。
Baudrillard, Jean 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1997。
Berger, John 戴行銊譯,《藝術觀賞之道》,台北:商務,1993。
Benjamin, Walter 許琦玲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頁58-119。
Bonnewitz, Patrice 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2002。
Boudieu, P. & Haake, H. 桂裕芳譯,《自由交流》,1996,北京:三聯書店。
Bocock, Robert 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台北:巨流,1995。
Burcaw, G. Ellis 張譽騰審訂,《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2000。
Crane, Diana 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Croteau, David & William Hoynes 湯允一等譯,《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台北:學富,2001。
Curron, James & Michael Gurevitch 唐維敏等譯,《大眾媒介與社會》,台北:五南,1997。
Duncan, Carol 王雅各譯,《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台北:遠流,1998。
E. H. Gombrich 范景中等譯,《理想與偶像─價值在歷史和藝術史中的地位》,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Gablik, Suzi 滕立平譯,《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1995。
--------------- 王雅各譯,《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遠流,1998。
Horkheimer, Max & Adorno, Theodorv W. 洪佩郁、藺月峰譯,<文化工業:欺騙群眾的啟蒙精神>,《啟蒙辦証法》,重慶出版社,1990。
Fiske, John 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1995。
Jameson, Fredric 陳清僑等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香港:牛津大學,1996。
Jensen, Klaus B. & Nicholas W. Jankowski 唐維敏譯,《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1996。
Jay, Martin 李健鴻譯,《阿多諾》,台北:桂冠,1994。
Littlejohn, S. W. 程之行譯,《傳播理論》,台北:遠流,1993。
Marc, Jimenez 欒棟、關寶艷譯,《阿多諾:藝術、意識形態與美學理論》,台北:遠流,1990。
McComb and Shaw 滕淑芬譯,<報紙的議題設定功能>,《大眾傳播的恆久話題》,E. Edennis等編,台北:遠流,1994。
McQuail, D. & Sven Windahl 楊志弘、莫季雍譯,《傳播模式》,台北:正中,1996。
McQuail, D.(3 rd)潘邦順譯,《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風雲,2000。
Michael, Gurevitch.…(ed.) 陳光興等譯,《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1994。
Gelatt, James P. 張譽騰譯,《世紀曙光─非營利事業管理》,台北:五觀,2001。
Rosenberg, Harold 錢正珠、謝東山譯,《藝術品與包裝》,台北:遠流,1998。
Roshco, Bernard 姜雪影譯,《製作新聞》,台北:遠流,1994。
Salzman, Jason 陳皓譯,《製造新聞》,台北:書泉,1999。
Smart, Barry 蔡采秀譯,《傅柯》,台北:巨流,1998。
Taylor, Lisa & Adrew Willis 管中祥等譯,《大眾傳播媒體新論》,台北:韋伯,1999。
O''Sullivan, Tom 等著 楊袓珺譯,《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1997。
Weber, M. 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1993。
(二)期刊論文
王嵩山,<展示的社會文化觀察>,《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2000,3卷2期,頁3-6。
王銘鴻,《「黃金印象─奧塞美術館名作特展」:論媒介正當性與資本主義文化邏輯》,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王嘉驥,<關於一個地區文化的再現─從台灣的官方美術館談起>,《誠品好讀》,2000,5期,頁30-33。
--------,<台灣的位置─奇觀、傳媒與當代藝術>,《典藏.今藝術》,2001,102期,頁90-93。
方振寧,<「三星堆.中國五千年之謎.驚異的假面王國」東京展綜述>,《藝術家》,1998,277期,頁282。
朱苓尹輯,<盛況空前的梵谷饗宴>,《雄獅美術》,1990,230期,頁97-98。
辛治寧,<公共服務與社會需求─略舉一九四O至七O年代博物館專業發展之相關議題>,《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999,13期,頁97-113。吳南薰,<畢卡索在台北>,《藝術家》,1998,281期,頁362-363。
<三星堆傳奇>,《藝術家》,1999,286期,頁230-231。
<故宮『漢代文物大展』洽展過過─訪兩儀文化事業負責人謝玉玲>,《藝術家》,1999,292期,頁218-219。
林淑心,<略談博物館國際交流的相關問題>,《博物館學季刊》,1994,8卷4期,頁49-54。金靜玉,<博物館媒體策略探討─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鎖與鑰匙二千年」特展為例>,《科技博物》,2001,5卷1期,頁38-47。周功鑫,<博物館展覽策劃與觀眾學習>,《博物館學季刊》,2001,15卷2期,頁83-90。尚言,<花瓶文化?文化花瓶─一個藝文記者看藝文新聞>,《文訊月刊》,68期,頁31-33。
浦青青,<博物館行銷公關─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達文西特展為例>,《科技博物》,2001,5卷1期,頁5-17。倪再泌,<誰能拒絕沈睡?傳媒時代的美術現象>,《典藏.今藝術》,2001,105期,頁137-139。
韋心瀅,<「兵馬俑.秦文化」策展論述>,《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001,19期,頁35-49。--------- <秦俑登台 話秦史>,《藝術新聞》,2000,39期,頁30-31。
徐蘊康,<中時、聯合兩大報系的吸金大法─兵馬俑展為《聯合報系》創造二億元收入?>,《商業周刊》,2001,698期,頁108-109。莊克仁,《我國博物館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博士論文,2000。郭瑞坤,《當代台灣的博物館「超級特展」熱:一個「論述」層面的初步分析》,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論文,2000。陳其南,<展示的文化技術─做為一個文化工作者的策展人>,《典藏.今藝術》,2001,104期,頁98-99。
陳 媛,<博物館的展覽呈現─以「三星堆傳奇特展」與荷蘭自然史博物館展覽團隊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00,14卷2期,頁47-55。
陳雪雲,<淺談博物館「學」∼文化研究的觀點>,《社會教育學刊》,1998,27期,頁89-111。陳加雯,《博物館展示與知識形塑-以「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碩士論文,2001。陳欽育,<大型借展文物之展覽行銷>,《博物館學季刊》,1999,13期2卷,頁51-56。
張婉真,<當代藝術.展覽.策展人>,《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10卷10期,頁81-89。
-------- <有關「黃金印象」及其延伸討論>,《歷史博物館館刊》,1996,6卷6期,頁72-79。
張婉真、辛治寧,<「黃金印象─奧塞美術館名特展」展示評量與觀眾調查>,《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997,7期,頁71-102。張振明,<藝術博物館組織型態研究>,《現代美術》,1995,61期,頁36-47。黃光男,<展覽的規劃與張力─談「兵馬俑特展」致勝關鍵>,《藝術新聞》,2001,41期,頁26。
曾信傑,<特展─博物館行銷的利器?>,《博物館學季刊》,2001,15卷3期,頁39-49。---------- <博物館行銷時代的來臨>,《博物館學季刊》,1999,13卷3期,頁3-9。
---------- <博物館、報章媒體與觀眾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998,12卷3期,頁59-64。
曾媚珍,<淺談黃金印象特展教育推廣活動>,《都會高雄》,1997,7月。
鄭惠美,<藝術大展在台灣崛起的意義與思索>,《藝術家》,2000,297期,頁322-325。---------- <回應「莫內、羅丹大展隨想」>,《雄獅美術》,1994,276期,頁16-20。
鄭乃銘,<權利的傲慢所鋪設出的富貴場景>,《藝術新聞》,2001,42期,頁80。
劉怡芳,《藝文活動行銷傳播策略之研究--以報社贊助大型展覽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2001。賴嘉玲,《莫內故宮展與台灣社會文化變遷─一個文化生產場域的個案研究》,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韓慧泉,<博物館的展覽與溝通>,《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997,12期,頁157-171。尼克.史坦立演講,柳慧整理翻譯,<現代博物館展覽過度設計的危機>,《歷史文物》,2001,95期,頁86-87。
Bourdieu, Pierre. 許功明編譯,<美術館觀眾的社會學調查與分析>,《博物館學季刊》,1995,9卷1期,頁67-77。
Duclos, Rebecca. 張譽騰譯,<後現代/後博物館─當代博物館評論新走向>,《博物館學季刊》,1996,10卷2期,頁3-12。
Harrison, Julia D. 黃正儒、高忠義譯,<1990年代的博物館理念>,《博物館學季刊》,1995,9卷3期,頁1-8。
(三)外文部分
Amberose, Timothy and Crispin Paine, Museum bas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Barker, Emma. ‘Exhibiting the canon : the blockbuster show’, Contemporary Cultures of Display. Emma Barker (ed.)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127-146.
Belcher, Michael. Exhibitions in Museums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91).
Burcaw, G.Ellis.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3 rd ed.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1997).
Coutts, Herbert. ‘Profile of the blockbuster’, Museums Journal, 1986, 86, pp. 23-26.
Dean, David, Museum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1994).
Danilov, Victor J. ‘Internation Exhibition Sponso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988, 7(2) : 139-150.
Kaplan, Flora E. S.‘Exhibition as communicative media’ in Eilean Hooper-Greenhill, (ed.), Museum Media Messag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p. 37-58.
Hooper-Greenhill, Eilean (ed.), Museum Media Messag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 . ‘A new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museum’, in Gaynor Kavanagh, (ed.), Museum Languages: Objects and Texts (London and New York: Leicester University. 1991), pp. 49-61.
Kotler, Neil & Philip Kotler. Museum Strategy and Marketing (San Franciso: Jossey-Bass, 1998).
Karp, ivan and Steven D Lavine (ed.), Museums and Communities: The Politics and of Public Culture, (Washington and Lond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92).
Mcmanus, Paulette M. ‘Making sense of exhibits’, in Gaynor Kavanagh, (ed.), Museum Languages: Objects and Texts (London and New York: Leicester University. 1991), pp. 35-46.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The Growing Museum Movement’,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 Press, 1984), pp. 18-28.
Vergo, Peter (ed.), The New Museology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89).
Schroeder-Gudehus, B. (ed.), 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Museums (Paris: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Weil, S. E. in Rethinking the Museum (Washington and Lond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91).
West, Shearer. ‘The Devalu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Post - Modern Democracy and the Art Blockbuster’, in Susan Pearce (ed.), Art in museums (London: The Athlone, 1995), pp. 74-93.
Wright, Philip.‘The Quality of Visitors Experiences in Art Museums’, in Peter Verge, (ed.), The New Museology (London: Reaktion Book. 1989), pp. 119-148.
Zeller, T. ‘From national service to social protest: American museums in the 1940s. 50s. 60s. and 70s’Museum News, 1996, 75(2) : 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