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30 01: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冠儀
論文名稱:台灣歌仔戲武場音樂研究
指導教授:周純一周純一引用關係鄭志明鄭志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歌仔戲武場指揮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5
  • 點閱點閱:21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論文摘要
歌仔戲從發展至今經歷過許多不同的表演形式,諸如「落地掃」、「賣藥團」、內外台歌仔戲、廣播、電視、舞台等等,在後場也就是伴奏音樂部分也有著許多重大的變革,本論文即是針對中國傳統戲劇後場中的「武場」角色在歌仔戲中,從發展到變遷到現況的一個過程,一方面是縱的歷史分析以及譜例的採集紀錄,一方面則是企圖從橫切面去研究戲劇發展過程中的「取」「捨」問題,因為在歌仔戲表演中,「唱」「唸」「做」「打」有著許多不同系統的鑼鼓同時在使用著,取材變化自外江戲、高甲戲、亂彈戲的鑼鼓點以及編曲式、填空式等手法交錯進行。針對於「武場」角色定位以及外在環境對於一個成型中的戲劇所能產生的影響,與其中審美角度的定位問題做研究。
由「歌仔」成為「戲」絕非朝夕之功,歌仔戲在形成過程中,受到許多曾經流行於台灣地區的劇種之影響而成就其在表演與音樂上的呈現,此亦直接影響到武場音樂的內容。中國傳統戲劇獨有的唱、唸、做、打四個部分在歌仔戲舞台上逐漸成形,武場的角色也由不起眼的配角成為主導全劇進行的重要地位,與京劇身段的使用息息相關的京劇鑼鼓也逐漸取代傳統的歌仔戲鑼鼓;甚至武場的鼓師在戲劇進行中起了類似西方樂隊編制中指揮的作用,它成為演員與文場(音樂)的媒介,在演出進行中平衡雙方的節奏步調,是戲劇進行的靈魂人物,因此研究歌仔戲武場也就是研究歌仔戲的指揮美學,這部分也同時是中國戲劇的一大特色。
近年來,歌仔戲與現代樂隊(如現代國樂團)編制的合作演出次數日益增多,在此樂隊指揮與後場指揮-鼓師的角色定位成為解決戲曲伴奏音樂瓶頸的一大課題,本論文亦希望藉由較為深入的探討,能提供作為有心者的參考資料。武場是歌仔戲演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藉由對武場的進一步研究,亦可為歌仔戲發展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7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預期成果……………………………………………….11
第五節 名詞釋義…………………………………………………………….13
第二章 歌仔戲武場的外在呈現…………………………………………………..17
第一節 歌仔戲武場的演變…………………………………………………..17
第二節 樂器的使用與演奏方式……………………………………………..23
第三節 樂器與人員的配置…………………………………………………..39
第四節 表演空間中的武場位置……………………………………………..44
第三章 歌仔戲武場運作的內在法則…………………………………………….49
第一節 武場樂師的職能與養成…………………………………………….49
第二節 與演出中的音樂部分配合………………………………………….53
第三節 與演出中的唸白、做打的配合…………………………………….64
第四章 歌仔戲武場鑼鼓的審美結構…………………………………………….75
第一節 視覺與聽覺的統合………………………………………………….75
第二節 歌仔戲武場的「名」與「實」…………………………………….81
第三節 武場程式語言的「變」與「不變」……………………………….89
第五章 結論……………………………………………………………………….93
第一節 有意義的聲響……………………………………………………….93
第二節 良好的互動與結合………………………………………………….95
附錄(一)其他重要歌仔戲曲調中的鑼鼓運用………………………………….97
(二)禁忌…………………………………………………………………….99
(三)諺語…………………………………………………………………...100
參考書目
(一) 中文專述……………………………………………………………..101
(二) 中文譯書……………………………………………………………..106
(三) 論文期刊 ……………………………………………………………107
參考書目
一、中文著述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1989《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戲曲研究院
1960《京劇鑼鼓譜簡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58《京劇打擊樂彙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中國戲曲學院編
1990《京劇選編》,Vol. 1-10。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王滿編
1995《班鼓基礎教程》。天津:天津音樂學院。
王元富編著
1985《國劇鑑賞與批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0《國劇藝術輯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王國維
1964《宋元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3《王國維戲曲論文集》,里仁書局編輯部編。台北:里仁書局。
王燮元口述;范石人、許錦文整理
1988《京劇鑼鼓演奏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安祿興
1982《京劇音樂初探》。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呂錘寬
1996《台灣傳統音樂》,台北:東華書局
何為
1998《何為戲曲音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5《戲曲音樂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余從、周育德、金水
1993《中國戲曲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余漢東
2001《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台北:國家出版社。
吳同賓
1995《京劇知識手冊》。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吳同賓、周亞勛主編
1990《京劇知識辭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吳春禮等編著
1982《京劇鑼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吳梅
2000《顧曲塵談-中國戲曲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民雄
1997《民族器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李慶森
1988《京劇音樂欣賞漫談》。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邱坤良
1980《野台高歌》,台北:皇冠出版社。
1997《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臺原出版社。
邱曙炎 羅時芳 編著
1997《歌仔戲音樂》,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姚一葦
1997《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社。
1993《審美三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股份有限公司。
徐城北
2001《京劇春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徐慕雲
2001《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容世誠
1997《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台北:麥田出版社。
徐亞湘
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
徐麗紗
1987《台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台北: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靜芳
1987《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9《樂種學》,北京:華樂出版社。
連橫
1996《台灣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潤棠
1998《中西比較戲劇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
張 庚
1987《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張 庚、蓋叫天
1987《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張林雨
1991《陳晉元及其司鼓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張炫文
1998《歌仔調之美》,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2《台灣歌仔戲音樂》,台北:百科文化公司。
1980《歌仔戲的音樂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永平
2001《京劇唱腔欣賞》,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0《戲曲音樂概述》,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莊錫昌、孫志民 編著
1991《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架構》,台北:淑馨出版社
陳幼韓
1996《戲曲表演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陳守仁
1997《實地考察與戲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畫。
陳郁秀 主編
1999《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
1997《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台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陳修 編著
2000《台灣話大辭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耕 曾學文 顏梓和著
1997《歌仔戲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陳愛國
2002《歌盡桃花扇底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曾永義 
2000《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8《我國的傳統戲曲》,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8《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馮光鈺
1999《20世紀中國音樂思考》,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喬建中 主編
1999《中國音樂》,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黃仕忠
2001《中國戲曲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黃克保
1992《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葉朗
1999《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馥菱 
1999《台灣歌仔戲》,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溫秋菊
1994《台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
1992《侯佑宗的平劇鑼鼓(附CD)》。台北:文建會。
1989《平劇鑼鼓結構與應用的分析》。台北:學藝出版社。
管建華
1995《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蔣菁
1995《中國戲曲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劉千美
2001《差異與實踐》,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藝術與美感》,台北:台灣書店。
劉吉典
1993《京劇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賴德和
1982《平劇鑼鼓影響現代樂曲創作之研究》。台北:全音出版社。
戴平
1988《戲劇─綜合的美學工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羅基敏
1999《文話/文化音樂》,台北: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中文譯書
片岡巖 著/陳金田 譯
1996《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米‧杜夫海納 著/韓樹站 譯
1996《審美經驗現象學》上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青木正兒 著/王古魯 譯
1996《中國近代戲曲史》上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雅克‧德里達 著/杜小真 譯
1999《聲音與現象》,北京:商務印書館。
羅蘭‧巴特 著/許薔薔、許綺玲 譯
1997《神話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三、論文期刊
丁汝琴
1990〈有關戲曲鑼鼓的思考〉,《戲曲研究》6:7-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于潤洋
1999〈蘇珊‧朗格藝術符號理論中的音樂哲學問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3-14。
王安祈
2000〈由「演員劇場」向「編劇中心」的過渡─大陸「戲曲改革」效應與當代戲曲質性轉變之觀察〉,儀式、戲劇與民俗學術研討會論文。
王一德
1991《北管與京劇音樂結構之比較研究─以西皮二黃為主》。台北:師大音樂 研究所碩士論文。
申麗珠
1993 〈戲曲程式與演員表演〉,《戲曲研究》5:41-47。
安葵
1993〈新時期的京劇史論研究〉,《中華戲曲》14:26-44,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何為
1991〈近四十年的京劇音樂〉,《中國戲劇》4:50-53。
1985〈音樂在戲曲中的作用〉,《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pp. 519-44。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58〈京劇打擊樂初步研究〉,《京劇打擊樂彙編》pp. 307-53。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李曉龍
1986〈京劇板、鼓指揮藝術及記譜法淺探〉,《戲曲研究》5:41-4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邱昭文
2001《台灣戰後初期的亂彈班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春
1994《宜蘭本地歌仔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鶴宜
1995〈台灣地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博、碩士學位論文寫作概況〉,《戲曲研究》51:99-117,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易中天
1998〈中國戲曲藝術的美學特徵〉,《戲劇、戲曲研究》12:79-83。
邵淑芬
2000《十番鑼鼓研究-以蘇州十番班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傳統鑼鼓樂〉,《中國音樂賞介》pp. 125-139。台北:藝術館。
施如芳
1997《歌仔戲電影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芝風
1998〈音樂是戲曲舞台語言的核心〉,《戲劇、戲曲研究》2:61-66。
翁柏偉
2000〈誰傍誰?淺論京劇鑼鼓與京劇舞台演員的相互關係〉,《民俗曲藝》25(2000/5):195-224。
2001〈從符號體系到表演機制:一個以京劇鑼鼓為中心的研究〉,台北:台大音研所碩士論文
郭澤寬
2000《從劇場演出看歌仔戲的現代化》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 可
1985〈從戲曲藝術的特點看戲曲音樂工作〉,《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pp. 473-94,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張庚
1985〈中國戲曲〉,《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pp. 3-24。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莊永平
1987〈論板眼〉,《戲曲研究》23:213-27,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陳永生
1999《京劇鑼鼓中鼓佬的手勢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娟
1987《台灣歌仔戲的演變過程》,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琥
2000《民權歌劇團外台歌仔戲的音樂運用》,台北: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秋菊
1989《平劇中武場音樂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
張炫文
1997〈台灣的歌仔戲〉,《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台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劉安琪
1983《歌仔戲唱腔曲調的研究》,台北: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庭
1998《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南芳
1988《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轉型》,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振家
1997《台灣亂彈戲西路鑼鼓的戲劇運用》。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碩斌
1992《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