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資 料
一、書 籍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香,1988年。
庄永平。《戲曲音樂史概述》。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年。
何 為。《戲曲音樂研究》。北京:中國音樂出版社,1985年。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1991年。
呂錘寬。《台灣傳統音樂》。台北:東華,1996年。
李漢飛。《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年。
沈達仁。《戲曲的美學品格》。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
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年。
邱坤良。《野台高歌》。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年。
邱 婷。《明華園-臺灣戲劇世家》。台北:獨家,1995年。
林勃仲、劉還月。《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臺原,1990
年。
孟繁樹。《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台北:文津,1991。
徐雅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2000年。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台北:麥田,
1997年。
馬 也。《戲劇人類學論稿》。北京:文化,1993年。
連 波。《戲曲作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 年。
陳抱成。《中國的戲曲文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
陳郁秀。《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1999年。
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台北:幼獅,1995年。
陳雷、劉湘如、林瑞武。《福建地方戲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1997年。
莊錫昌、孫志民。《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架構》。台北:淑馨,1991
年。
童慶炳。《藝術創作與審美心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年。
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年。
張炫文。《台灣歌仔戲音樂》。台北:百科文化,1982年。
───。《歌仔調之美》。台北:漢光文化,1998年。
張 庚。《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1987年。
張燕瑾。《中國戲劇史》。台北:文津,1993年。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1988年。
───。《我國的傳統戲曲》。台北:漢光,1998年。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傅 瑾。《戲曲美學》。台北:文津,1995年。
楊馥菱。《台灣歌仔戲》。台北:漢光,1999年。
───。《台閩歌仔戲之比較》。台北:學海,2001年。
劉美菁。《歌仔戲概論》。台北:學海,1999年。
二、論 文
江秋華。〈仔戲演員表演概念之探討-九0年代末期台北地區的
圈內觀點〉。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雅惠。〈葉青歌仔戲表演藝術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7年。
李佩君。〈現今舞台歌仔戲劇本之探究舉隅〉。高雄師範大學中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邱秋惠。〈野台歌仔戲演員與觀眾的交流〉。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素春。〈宜蘭本地歌仔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4年。
施如芳。〈歌仔戲電影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7年。
徐麗紗。〈台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師範大學音樂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7年。
孫惠梅。〈台灣歌仔戲劇團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宜蘭縣職業歌仔
戲劇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孫麗娟。〈歌仔戲陳三五娘音樂版本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郭美芳。〈通俗文化的過程與轉型:電視歌仔戲及其觀眾之研究〉。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郭澤寬。〈從劇場演出看歌仔戲的現代化〉。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郭則寬。〈從劇場演出看歌仔戲的現代化〉。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炫文。〈歌仔戲的音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1976年。
康素慧。〈明華園戲劇團濟公活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秀娟。〈台灣歌仔戲的演變過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7年。
黃雅蓉。〈野台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慧琥。〈民權歌劇團外台歌仔戲的音樂運用〉。台灣大學音樂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莊桂櫻。〈論歌仔戲唱腔即興方式之應用〉。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楊永喬。〈明華園歌仔戲演藝實踐及經營研究〉。台灣大學戲劇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安琪。〈歌仔戲唱腔曲調的研究〉。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3年。
謝筱玫。〈台北地區外台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台灣大學戲劇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蘇碩斌。〈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三、 期 刊
邱昭文。<瞎子摸象乎?歌仔戲在現代舞台上過招>。《表演藝
術》,第二十七期。民國84年1月。
陳昱安。<從野台到國家舞台---明華園歌劇團的興起與創新>。
《中央月刊》,第25卷第5期。民國81年5月。
陳龍廷。<尋找台灣戲劇的生命力---明華園歌仔戲的劇場特質初
探>。《台灣風物》,第43卷第1期。民國82年3月。
劉培能。<明華園歌仔戲團在此作場>。《表演藝術》,第七期。 民國82年5月。
蔡欣欣。《大舞台月刊》,第十期(民國86年10月),河洛文化
事業出版。
四、單篇論文
陳中申。《幫腔或是綁腔-國樂(民樂)加入歌仔戲的經驗談》,
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民國
86年。
陳國嘉。《明華園經營策略之探討》,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
論文。台北市:文建會,民國84年。
陳 彬、劉南芳。《兩岸歌仔戲音樂及表演風格之形成與比較》,
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文建會,民國84
年。
陳勝國。《台灣歌仔戲編導經驗---從明華園的創作談起》,海峽兩
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民國86年。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之近況及其因應之道》,海峽兩岸歌仔戲學
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文建會,民國84年。
蔡宗德。《台灣歌仔戲中的傳統與變遷》,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
討會論文。台北市:文建會,民國84年。
五、錄影帶
野台版:1985年中影文化城進棚拍攝之錄影帶一卷。
北京版:1990年9月北京亞運的表演剪接錄影帶二卷。
巴黎版:1996年6月國家劇院演出剪接錄影帶二卷。
薌劇版:1999年5月15日於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現場演出錄影帶二卷。
六、樂 譜
北京版
巴黎版
薌劇版
融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