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02: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韋維
研究生(外文):Huang,Wei-Wei
論文名稱:看見;場所中不可見空間的情境研究-新港車站之地方性知識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Visible」-The Research into The Place of Invisible Situation-The Loc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Shin-Kong station
指導教授:李謁政李謁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Yeh-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場所集體記憶日常生活身體
外文關鍵詞:placecollective memoryeveryday lifebodyt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8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中文摘要
本論文是一篇關於如何詮釋「場所」的研究;研究者藉由對「新港車站」這個場所的關注、閱讀、訴說與再參與的過程,來建構這個場所的地方意義與地方日常知識,並描述從「新港車站」成為「新港鐵道公園」的成因與社會意涵。
本文試圖尋回自然科學中場所所缺乏的歷史意識。論文章節及討論主題包括:「地方性空間的建構過程」、「地方性的集體記憶」、「地方性的日常生活經驗」三個主要方向來建構已經消失的「新港車站」。以地方性的時間、空間、人、物的相互建構及作用過程,來討論新港車站認同意識的產生及人與場所之間的相互脈絡,學習如何在凝視場所命運歷程的同時,來解讀場所文化。
在方法論上主要採取地方的歷史文獻、糖鐵早期文件及圖錄、老照片的收集、在地耆老與居民生活經驗訪談、身體的空間體驗來進行場所的深層解讀。在知識論的層次上以Greetz解釋人類學對場所的文化秩序進行深度闡釋、並輔以Heidegger存有現象學Merleau-Ponty感知現象學、班雅明等人的論述來協助研究者對場所的觀看。試圖從日常生活中的空間建構、記憶、身體參與這幾個面向,來討論並反省在場所中,人的經驗被化約的敘說方式。
車站其實就是一座城鎮,因為流動而記載著區域間居民生活記憶的史實;並因會面而相聚的過程,成為居民心中永恆的「家」。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concerning about the research of how to explicate 「place」; the researcher constructed the meaning and local knowledge of everyday life of 「Shin-Kong Station」via in the process of concerning, reading, explaining, and involvement in this place. Also, the researcher described the reasons and the social meaning of 「Shin-Kong Station」transferred to 「Shin-Kong railroad park」
The researching tried to find back the lacking of historical meaning in a natural science place. The discussion topics including「Local place construction process 」「Local collective memory 」「Local life experience in everyday」, these 3 topics helps to construct the「Shin-Kong Station」, which has disappeared. By mutual constr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the local times, places, characters, and things, to discuss the occurrence of self-identity of「Shin-Kong Station」, and the mutual thought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 also learn to read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culture while gaze in the fated process of a place.
On methodology side, taken from cultural heritag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graphs of sugar rail, collective of old photos, local elders, life experience from inhabitant, and space experience by body, to process the deep reading of space. On knowledge side, via Greetz’s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to had a deeper explication, aid with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of being,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and Benjamin’s treatise to help researcher gaze in the space. Attempt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pace construction, memory, and body involvement in everyday life to discuss and introvert the break-even saying in human’s experience of the space.
The station is actually a town, it records the historical fact of inhabitant’s living memory in different areas by transporting; and will become the eternal home in the heart of inhabitant, because in the process of meeting then togetherness.
看見;場所中不可見空間的情境研究
-新港車站之地方性知識建構
【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謝誌
大綱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照片目錄
第一章、【看見】
1-1、怎麼看一個場所?…………………………………………………002
1-1-1場所………………………………………………………………….002
1-1-2人與場所…………………………………………………………….003
1-1-3看見「他理解的」世界………………………………………………005
1-2、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005
1-2-1文化場域的詮釋……………………………………………………005
1-2-2此在對場所的解讀…………………………………………………008
1-2-3身體的空間情境……………………………………………………011
1-2-4現代生活的批判……………………………………………………013
1-2-5相關文獻回顧………………………………………………………014
1-3、研究主題……………………………………………………………017
1-3-1地方性空間的建構過程……………………………………………018
1-3-2地方性的集體記憶…………………………………………………019
1-3-3地方性的日常生活經驗……………………………………………020
1-4、研究方法…………………………………………………………….021
1-4-1歷史文獻、糖鐵早期文件及圖錄收集……………………………021
1-4-2理論提供的場所解讀………………………………………………022
1-4-3耆老與在地居民生活經驗訪談…………………………………..022
1-4-4身體的空間體驗……………………………………………………026
第二章、【閱讀】
2-1、聚落結構的形成初期………………………………………………030
2-1-1河道變遷前的繁華市鎮…………………………………………. 030
2-1-2蔴園寮重建家園…………………………………………………..030
2-1-3新南港的空間結構………………………………………………..031
2-2、日本殖民產業的設置時期…………………………………………038
2-2-1殖民基礎工程………………………………………………………039
2-2-2兩次大地震…………………………………………………………040
2-2-3衛生觀點的殖民建設……………………………………………. 042
2-2-4區域性角色的轉變………………………………………………. 044
2-3、國民政府時期………………………………………………………046
2-3-1國家土地政策………………………………………………………046
2-3-2吃飯配電視…………………………………………………………047
2-3-3都市計劃下的變臉………………………………………………. 049
2-4、驛頭前那條路………………………………………………………051
2-4-1權力之眼……………………………………………………………051
2-4-2在地生活與差異地點…………………………………………… .053
2-4-3消失的木麻黃……………………………………………………. 054
2-4-4消失的地點…………………………………………………………056
第三章、【糖的記憶】
3-1、甜澀个糖…………………………………………………………….061
3-1-1草廍个人愛有世面………………………………………………. 061
3-1-2退火个黑糖…………………………………………………………064
3-1-3火犁深耕……………………………………………………………066
3-1-4糊仔甘蔗……………………………………………………………068
3-2、會社哀歌…………………………………………………………….071
3-2-1廍就欲動啊!………………………………………………………071
3-2-2要賺有錢,就要作甘蔗委員………………………………………074
3-2-3大神賺金,小神賺飲………………………………………………077
3-2-4北港冬尾毋知欲動嗎?………………………………………… 078
3-3、火車麥行行鐵枝……………………………………………………079
3-3-1機關手與火車母…………………………………………………. 080
3-3-2五分仔車自強號…………………………………………………. 083
3-3-3作苦夫娶無某…………………………………………………….086
3-3-4開天地,咱一水个做尚多!………………………………………088
第四章、【月台邊个人生】
4-1、驛頭日記簿…………………………………………………………092
4-1-1敗地理个風聲………………………………………………………092
4-1-2彼時陣攏靠鐵路…………………………………………………. 093
4-1-3稀微个街……………………………………………………………102
4-2、月台邊个生活………………………………………………………105
4-2-1站務个一工…………………………………………………………105
4-2-2走車人生……………………………………………………………108
4-2-3通車个時陣…………………………………………………………110
4-3、童年的“家”…………………………………………………………112
4-3-1兒童的快樂天堂…………………………………………………. 112
4-3-2車站作禮堂………………………………………………………..116
4-3-3迎媽祖之夜………………………………………………………..118
4-3-4最後一班火車…………………………………………………….119
第五章、【參與】
5-1、消失的車站…………………………………………………………122
5-1-1車站不見了………………………………………………………..122
5-1-2車站變菜園………………………………………………………..124
5-1-3車站旁的老歲仔班………………………………………………. 126
5-2、社區動起來…………………………………………………………127
5-2-1免費个安親班…………………………………………………….129
5-2-2社區營造點在新港………………………………………………. 130
5-2-3做環保敬媽祖……………………………………………………. 130
5-3、鐵道公園的約會…………………………………………………..132
5-3-1 全國最骨力的村長……………………………………………..132
5-3-2 看見鐵枝路……………………………………………………..134
5-3-3 糖廠的人來了……………………………………………………139
5-3-4 要到火車頭了…………………………………………………….141
第六章、【會面】
6-1、新港車站;”起點”與”停頓”的兩種顯現……………………145
6-2、場所中的「物」之為物……………………………………………147
6-3、車站;從會面到相聚的場所………………………………………150
6-4、後記………………………………………………………………………….151
【附錄】
附錄一、參考書目
附錄二、新港大事紀
附錄三、新港鐵道公園大事記
附錄四、火車相關歌謠
附錄五、新港地區遊戲童謠
附錄六、大清潔法施行法則
附錄七、新港社區簡報
附錄八、糖鐵車站及新港車站相關回憶紀錄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書籍部分
。小野
1990【尋找台灣生命力】天下文化,台北
。王志弘
2000增訂版【文化研究講義】台北:自印
。包應明
1997【權力的眼睛-傅柯訪談錄】嚴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古蒙仁
1996【同心公園】九歌出版社,台北
。矢內原忠雄
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
。伊塔羅.卡諾維爾
1993【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時報文化,台北
。列菲福爾.赫勒
1998【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品】陳明學、吳松、遠東譯,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
。江寶釵
a1998【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嘉義
b1998【嘉義市閩南語歌謠集(三)】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嘉義
。林德政
1993【新港奉天宮誌】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董事會,嘉義
。林懷民
1974【蟬】萬卷文庫,台北
。段義伏Yi-Fu Tuan
1998【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體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國立編譯館,台北
。洪致文
1994【台灣鐵道傳奇】時報出版,台北
。海德格
1996【海德格精選】,孫周興/選編,三聯書店,上海
。涂照彥
1993【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李明峻漢譯,台北:人間
。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聯盟
1998【再見火車頭-火車站再生與發展】創興出版社,台北
。梅洛-龐蒂
感知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trans;Colin smith (New Jersey :The Humanities Press,1981)
。郭肇立
1998【聚落與社會】田園城市,台北
。陳錦煌等著
2000【對話新港】新港文教基金會,嘉義
。華特.班雅明
a1998【說故事的人】林志明譯,台灣攝影,台北
b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譯,台灣攝影,台北
1999【作品與圖像】孫冰編,文匯出版,上海
。楊彥騏
2001【台灣百年糖記】,城邦文化,台北
。廖嘉展
1995【老鎮新生】遠流出版社,台北
。網特.邵一博爾德
1993【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技術】宋祖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
。鄭金川
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遠流,台北
。謝信良
1998【台灣十大災害地震圖集】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台北
。顏新珠
1995【打開新港人的相簿】遠流出版社,台北
。Benedicy Anderson
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時報文化,台北
。Christian Noberg-Schulz
1995【Genius Loci-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cture,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田園城市,台北
。Christopher Alexander
1994【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建築的永恆之道】趙冰譯,六合出版社,台北
。Clifford Greetz
2000【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王海龍、張家瑄譯,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
1999【文化的解釋】納日碧力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Edward Relph
1998,【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田園城市,台北
。R.J.Johnston、Derek Gregory David M.Smith
1994【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王志弘譯,台北
2.史料部分
。井出季和太
1977【日據下之臺政】郭輝編譯,台灣省文獻會,台中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著、江慶林譯
。周鍾瑄
1717【諸羅縣誌】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141種,台灣大通書局,1987
。洪敏麟主編
1978【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台灣省文獻會,南投
。郁永河
1697【裨海遊記】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44種,台灣大通書局,1987
。新港庄役場編
1940,昭和九年【新巷庄勢要覽】嘉義市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5【台灣旅行記】台灣銀行,台北
3.博碩士論文
。呂淑錦
1998【台灣糖業百年發展與變遷的政治經濟分析】中正政治所
。李芳玲
1998【漢人社會的公共參與-以嘉義新港中山路的美化造街為例】清大社會人類學所
。施建邦
1998【鹽埕老壁攤的地方感及社會意涵之研究】中原大學室設所
。張鈺杰
1996【新港市街空間變遷之社會歷史分析】淡江建研所
。張耀元
1999【新港人文景觀之歷史地理研究】師大地理所
。莊英章
1977【林杞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中研院民族所
。陳佩琪
2000【日治時期台灣新式製糖工廠空間之研究】成大建研所
。陳信甫
1997【重建「街道社區」新港大興路參與式設計之個案研究】淡江建研所
。陳盈成
1996【情境-作為一種環境的實存】成大建研所
。陳美鈴
1996【嘉義平原聚落發展-1945年以前】師大地理博士論文
。童慶瑜
1996【去榕仔腳盪袋子-一個關於宜蘭東港榕樹河堤的研究】台大城鄉研究所
。黃瑞茂
2000【社區設計重繪「生活地圖」--台北福林社區經驗研究】台大城鄉所
。楊慧瑾
1992【論殖民糖業生產下殖民城市之建構-日據屏東市之個案研究】台大城鄉所
。鄧寧
1996【新港大街空間制度形塑過程之研究】淡江建研所
4.報告書
。曾旭正等人
1996a【輔導美化傳統建築空間計劃示範點-新港鄉規劃案】淡江大學建築系
1996b【社區活動發展計劃-新港鄉大興路社區總體營造實驗計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大興路居民自治會;新港文教基金會
5.期刊論文
。李謁政
1995a【一處流變不居的美學凝視】哲學雜誌 11期:96-117台北
1995b【九份的空間美學】當代雜誌 1015期:40-51 台北
1998【鐵道文化保存與集體記憶】再見火車頭40-53 台北
1999【建構社區美學-邁向集體記憶之空間美學】建構社區美學論文集:80-94嘉義
2001【建構公共性社區的終極心態】環境與藝術研究所所刊2期:69-77 嘉義
。林秀幸
a1997.07【重建鄉村社群: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成立背景與組織探討】思與言第35卷,87-117
b1997.【民間力量與政治結構的辯証關係-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地方經營為例】思與言第36卷第二期,213-251
。邱奕松
1982【尋根探源談嘉義開拓史】嘉義文獻 第13期
。夏春祥
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一期
。畢恆達
1990,【東西的意義與環境轉變】《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五卷,41-56。
1993,【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七期,97-110。
。郭恩慈
1998【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初析】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五/六期
。嘉義文獻
1998 12月31-32,1997 12月
1990.06【台灣鐵路史】上卷,台灣省文獻會,南投
6.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
1995.01 夏鑄九「古蹟參與與社區參與」p:03
1995.03 陳志梧「動員記憶,創造城市」p:03
1996.07曾旭正「新港之夢」
1997.05 何傳三「苦苓的自述」p:11
2000.10林英敏「新巷庄庄長瀧野平四郎」p:13
2001.01 張瑞隆「鐵軌延伸的夢」p:03
2001.01 陳義雄「嘉義-新港-北港線 五分仔車的回憶」p:05
2001.01 郭秀麗整理「憶舊話當年-專訪究鐵道服務人員」p:10
2001.02 高燦「二十世紀末,新港多了一塊小綠地-車頭公園;自己種樹自己乘涼」p:03
2001.02林英敏「最後一班列車」p:0
2001.02邱聰益「廢鐵路與小公園」p:07
2001.02何傳三「新港車站變奏曲」p:09
2001.02黃韋維「新港車站的場所美學」p:11
2001.02陳欣「鐵道邊的公園」p:13
2001.03戴秋寶「愛心打造一條美麗的學習步道」p:08
2001.03陳文煙「異國情懷戀鐵道」p:10
7.新港平安報
何傳三1998.07「從新港中山路~談社區總體營造的另一種可能」第二版
何傳三1998.07「田野雜記~記憶新港」第三版
林群桓1998.09「朝向思考的地方史建構(一)~從幾張老照片重新思考新港史」第四版
林群桓1998.09「朝向思考的地方史建構(一)~從幾張老照片重新思考新港史」第四版
林群桓1998.10「朝向思考的地方史建構(二)~從幾張老照片重新思考新港史」第四版
8.未出版品、筆記
。李謁政,1994【現象學哲學】
。李謁政,2000【Myth &Metropolis:Water Benjamin &The City】
。鄭博文,2001【童年的空間記憶】
9.報紙
陳毅成1982.08.07 【奔走雲嘉兩第七十年,朱顏已改】台灣時報
二、外文書籍
1.英文
。Boyer,M.Christin
1994【The City of Collective Memory:its historical imagery and 。architectural entertainments】MIT,USA
。Jean-Paul Bourdier、Nezar Alsayyad
1989【DWELLINGS SETTLEMENTS AND TRADITION: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IASTE,USA
。Lefebvre H
1991【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London:Verso
。Merleau-Ponty
Sense and Non-sense,Translator’s Introduction,p.xii,trans.by Hubert L.Preyfus&Patrica Allen Dreyfus,Northwestern.University Press,1964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trans by Alphonso ling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8
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Paris:Press Universitares de France,1942,英譯本為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 ,Trans.Alden L.Fisher(Boston:Beacon Press,1963)p.169
2.日文
。山根幸夫著
1982【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的成果】吳密察譯,台灣風物,32(1):23-58
。金澤求也
【台灣鐵道名所案內】東京印刷株式會社
。持地六三郎
1912【台灣殖民政策】富三房,東京
。柴過誠太郎
【南台灣】南部物產共進協會,
。高橋泰
1995.11.25【日本殖民地鐵道史論】經濟評論社,東京
。穎川首
昭和二年,【台灣鐵道案內】台灣總督府,台北
昭和五年,【台灣鐵道案內】台灣總督府,台北
昭和十五年,【台灣觀光】交通局鐵路部,台北(日日新報社)
【大嘉義】嘉義街役場,台北(日日新報社)
三、網路資料
1993,【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new_page_14.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譚大純(民90),「知識管理文獻之回顧與前瞻-以知識作業及知識策略為分類基礎」,管理評論,第20卷,第4期, 93-135頁。
2. 蘇國楨(民83),「國際企業在台子公司整合回應程度、研發策略型態與績效構面之關係-資訊電子產業之實證研究」,高苑技術學報,第三期, 161-169頁。
3. 劉廷揚、譚大純、隋德蘭(民91),「公務組織學習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總務部門對政府採購法知識管理為例」,管理與系統,第9卷,第1期,87-108頁。
4. 楊其清(民90),「組織內部知識移轉之探討」,能力雜誌,100-104頁。
5. 詹益郎(民90),「科學管理有何價值?如何提升知識工人的生產力?知識社會與知識工人之管理」,全球企業,第17期, 17-29頁。
6. 舒昌榮(民90),「淺談『知識管理』的意義與內涵-兼論知識管理導入公務人力資源管理功能之相關議題」,研習論壇,第6期, 6-11頁。
7. 徐秀燕(民89),「創造高組織績效的知識移轉策略」,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154期, 1-11 頁。
8. 胡至沛(民90),「績效管理:政府人事管理目前的趨勢」,研習論壇,第6期, 38-49頁。
9. 林昌榮、徐楊順、黃惠蓉,「組織員工知識分享意涵之初探」,研習論壇,第6期,民國90年6月,12-20頁。
10. 金亨俊(民90),「知識社會:知識流程與管理系統之探討」,研習論壇,第6期,2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