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13:3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聖華
研究生(外文):
Chen, Sheng-hua
論文名稱:
宜蘭利澤簡街仔的生活空間與社區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f the Living Space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n Li-Jer-Jian in I-Lan
指導教授:
李謁政
指導教授(外文):
Lee, Yeh-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日常生活
、
地方性
、
社區建構
、
生活空間
外文關鍵詞:
Daily life
、
Locality
、
Community construction
、
Living space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1
點閱:986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7
在日常的生活經驗中,場所往往是提供人們一個生活世界的真實存在觀看,而社會群體也因為對場所的情感與記憶的積累,對地方場自然產生一股無名的連結網絡關係。傳統聚落(traditional settlement)在經濟發展中,形成人口大量外流、鄉鎮沒落的真實現象。一條看似平凡的街道,曾經是南來北往的商業中心,「利澤簡」(Li-Jer-Jian)在昔日仰賴水陸船運的時期,原為蘭陽平原溪南地區的貨物集散重鎮,但是經過社會變遷的發展轉變,老舊的街區留下歷史記憶中的空間形貌。原本在冬山河的整治規劃完成之後,藉由空間的連結關係,人們期待這裡能夠有一番新的面貌被創造,但是事實上卻是在政策的導引下,新的市街興起,所建設的新式快速道路卻切斷了新與舊的聯繫,造成新舊街區的發展斷裂,也形成令人疏離的空間性。
生活在利澤簡的人們,長久以來都是處於邊陲的地位上,卻仍將過去的生活世界存在看作是一件真實,但是昔日的生活情境在人們的記憶重構與回塑中,積澱與變化出對地方的新觀察。人們不該以西方觀點的主觀意識來詮釋地方性與在地化,但當昔日生活世界的真實存有經過建構與詮釋後,生活空間中所留下的是無限的鄉愁之情。研究者進入地方場所的生活世界實際記錄參與之後,促使得研究者對場所的凝神關注能有一份更深刻地書寫,是一份屬於在地的地方生活史紀錄,且在日常生活異化的論述概念之下,探討經過建構的社民生活空間。
研究過程結構中包含下列幾點:首先在常民文化的生活空間裡,地方生活世界處於社會空間中,其特殊的本質能否被重新看見與重新形構。其次藉由對女性角色的觀察,看見地方的性別差異,透過女性的現聲,看到多元文化的可能性。最後生活空間是否在營造後變化,在地居民又是如何看待專業團隊的參與。在社民空間的文化營造中,記憶的建構重新探討場域認同的議題。對於利澤簡的發展應該要呈現的不是對歷史記憶的無限緬懷,而是應該在社群結構的機制下,討論對地方發展的未來性以及全球化的影響之下,不被看見的場域如何經由工具的運用操作,進而有被看見的可能性。
By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Li-jer-jian used to be the business center of Lian-Yang Champaign and His-nan Area. Nowadays, becau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changing of the area, all the rural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Taiwan as Li-jer-jian are being struggling by unavoidable changes to their way of life- the dwindling populations and unemployment. Originally, the citizens of Li-jer-jian expected the flood-control work along the Tungshan Creek would bring the old days back to their life. In fact, the government policy and new construction have cut the linkage between old and new communities.
Li-jer-jian lost its importance as a business center, but with its historic memory it till maintains much of its past grandeur and many of the values that accumulated in the years gone by. As an observer, the author used local, not western, point of view to attend and record the real world of Li-jer-jian community. The goal of living with local people is to get the both researcher and citizen involved, so that they can help to create a report which they feel belongs to them. By chatting and interview, the researcher rebuilt both the historical and real Li-jer-jian community in this study.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is research project. The first part discussed the cultural uniqueness of Li-jer-jian community was attracted any attention by the whole Taiwan society, or not? Secondary, by using female point of view, the researcher interpreted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this community that also presented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our era. The last part reviewed two topics: if the living space changed by this study, and the citizens’ attitudes toward the team. After investigation, the researcher believ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reminiscing on the glories of days gone by. All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like Li-jer-jian, in Taiwan need to think how to develop their future but not be attacked by globalize; moreover, they have to find out a kind of method to be seen on the world stage.
第壹部、進入田野之前
第一章:緒論─流動中的場所
1-1 研究緣起
1-2 研究課題與相關文獻
1-1-1 研究課題
1-1-2 相關文獻
1-3 論述觀點的建立
1-3-1 對場所的凝神關注
1-3-2 關於日常生活的論述
1-3-3 文化場域的深層解讀
1-4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1-4-1 古文書、歷史文獻與圖像紀錄
1-4-2 居民的生活經驗
1-4-3 身體的在地空間體驗
1-4-4 與地點相關的人訪問、流動的成員
1-4-5 研究範圍
第二章:生命地圖─關於利澤簡的歷史記憶
2-1 孕育─屬於噶瑪蘭人(Kavalan)的歷史
2-1-1 靠海吃飯的人
2-1-2 農耕、獵鹿的生活
2-1-3 沙崙仔的家
2-2 繁華─清代漢人的移墾故事
2-2-1 溪南第一港
2-2-2 渡船頭與駁仔船
2-2-3 做買賣的生利人
2-3 遷移─日據時期
2-3-1 流動:輕便車的運輸
2-3-2 經濟發展:信用組合
2-4 失落─國民政府時期
2-4-1 丟丟銅仔:坐火車
2-4-2 勤奮的生活記憶:磚窯廠
2-4-3 竹圍人家
第貳部.進入田野之後
第三章:看見地方─地方生活的建構
3-1 變遷─利澤簡的生活所在
3-1-1 這ㄟ港─加禮宛港
3-1-2 消失的利澤簡渡
3-1-3 生聚之地─冬山河
3-2 遺忘─信仰與儀式
3-2-1 永安宮
3-2-2 大拜拜的日子
3-2-3 元宵節走尪
3-2-4 利澤簡教會
3-3 焦距─關於生活空間的形塑歷程
3-3-1 莿桐花開的所在
3-3-2 殖民時期的生活空間建構
3-3-3 地方性文化消費
第四章:素描生活─查某人的生活圖像
4-1 情境─生活世界體現
4-1-1 阿媽的生活世界
4-1-2 戲院裡的歌仔戲
4-1-3 新與舊的生活體現
4-2 參與─在公共空間的時候
4-2-1 河邊洗衣
4-2-2 做生利的時陣
4-2-3 工作與生活
4-3 鬥陣─女人與社區
4-3-1 媽媽說故事
4-3-2 搬戲、跳舞
4-3-3 公共的參與
第五章:想像的共同體或新生活圖像
5-1 所在─尋找社區地圖
5-1-1 畫一張老照片
5-1-2 街仔路踏查
5-1-3 節慶的再生
5-2 植入─社民生活的新圖像
5-2-1 新生活的想像建構
5-2-2 專業者角色
5-2-3 空間創生的想像
5-3 榮耀─地方文化認同
5-3-1 宜蘭人的代名詞
5-3-2 冬山河的文化地景想像
5-3-3 想像的共同體
第參部.離開田野之後
第六章:結 論
後 記
附錄及參考文獻
一般書籍
陽農漁週報社編輯部
1963,《宜蘭縣傳記》宜蘭,蘭陽農漁週報社
廖風德
1990,《清代之葛瑪蘭》台北,正中書局
徐惠隆
1992,《蘭陽的歷史與風土》台北,臺原出版社
劉克襄
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台北,自立晚報社
洪惟仁
1992,《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淑均
1993,《噶瑪蘭廳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柯培元
1993,《噶瑪蘭志略》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宜蘭縣政府
1993,《蘭陽歷史》宜蘭
松本曉美。謝森展 編
1993,《臺灣懷舊》台北,創意力文化
姚瑩
1996,《東槎紀略》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
1997,《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下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王雅倫
1997,《1850-1920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台北,雄獅圖書出版
林美容、鄧淑惠、江寶月
1998,《宜蘭縣民眾生活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陳學明 吳松
1998,《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品─列菲伏爾、赫勒論日常生活》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呂淑梅
1999,《陸島網絡─台灣海港的興起》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洪敏麟
1999《台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一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朝成著
1999,《噶瑪蘭族─永不磨滅的尊嚴與記憶》台北,原民文化出版
曹莉
1999,《史碧娃克》台北,生智出版社
吉祥巷工作室
1999,《十個舊地名的故事》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靜宜
1999,《蘭陽平原盛開的花朵》台北,派色文化出版
宜蘭縣政府
1999,《蘭陽草根故事》宜蘭,宜蘭縣政府
張建隆
2000,《看見老台灣》台北,玉山社出版
藤島亥治郎
2000,《台灣原味建築》趙芳如 譯,台北,原民文化出版
利澤簡文教促進會
2000,《走過歲月的利澤簡》宜蘭,宜蘭縣利澤簡文教促進會編印
龔宜君
2001,《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宜蘭縣政府
戴寶村
2001,《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五結鄉公所
2002,《五結鄉鄉史-探尋舊地名》宜蘭,宜蘭縣五結鄉公所出版
Heller, A
1990,Everyday Life《日常生活》衣俊卿 譯,重慶,重慶出版社
P.L. Berger & T. Luckmann
1991,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社會實體的建構》鄒理民 譯,台北,巨流出版
Roland Barthes
1996,La chambre claire《明室》,許綺玲 譯,台北,台北攝影出版
Yi-Fu Tuan
1998,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 譯,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
George E. Marcus and Michael M. J. Fischer
1998,Anthro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王銘銘 藍達居 譯,上海,三聯書店
Benedict Anderson
2000,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想像的共同體》吳人 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Geertz, C.
2000,Local Knowledge《地方性知識》,王海龍 張家瑄 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Geertz, C.
1999,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文化的解釋》那日碧力戈 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Connerton, P.
2000,How societies remember《社會如何記憶》那日碧力戈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Noberg-Schulz ,C.
1995,Genius Loci-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場所精神》,施植明 譯,台北,田園城市
Merleau-Ponty, M.
1962,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lated by 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Appadurai, A
1996,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Swinhoe, R.,
1858,Narrative of a Visit to the Island of Formosa,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of the Society(劉克襄所譯之十九世紀的英國史料)
博、碩士論文
陳志梧
1988,《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論建築審美意識主體》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都市情色生活世界之社會建構: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侯娉婷
1995《從漢人傳統生活空間看台灣婦女角色之定位及其在空間中的矛盾性》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所碩士論文
童慶瑜
1996,《去榕仔腳盪袋子-一個關於宜蘭東港榕樹河堤的研究》國立台大城鄉研究所
陳惠雯
1997,《城市、店、家與婦女一大稻程婦女日常生活史》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禎
1998,《文化政策,認同政治與地域實踐-以九0年代宜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素娟
1998,《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玉梅
1999,《關於觀音「大潭」:一個聚落的生活空間史的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所碩士論文
詹瑞峰
1999《從後頭厝(娘家)到阮家(婆家)---澎湖望安阿媽的生活空間》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所碩士論文
李尚蘭
2000,《空間/權力:一個形塑社區的行動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于煒
2001,《竹東的聚落發展(1718-2000)-一個空間史的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陳彥仲
2001,《宜蘭頭城老街之歷史研究:從交通運輸的角度》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芳
2002《日治時代宜蘭城之空間改造》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期刊論文
曾琪淑
1999,〈科技博物館蒐藏的人文省思〉《科技博物》高雄,頁34-35
李謁政
1995,〈九份的空間美學〉《當代》台北,105期,頁40-51
2001,〈建構公共性社區的終極心態〉《環境與藝術學刊》嘉義,第二期,頁69-77
Claudia Rehberger
2001,〈女性的生活與夢想空間〉,余曉雯 譯,《當代》167期,頁10-19
白長川
〈冬山河史話〉,《台灣文獻》第四十二卷三、四期
其 他
1936,《羅東郡五結庄庄勢一覽》,羅東郡,羅東郡役所出版
1969,《宜蘭縣志-土地志地理篇》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1973,《宜蘭史略》宜蘭縣政府出版,宜蘭
1994,《古文書第一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羅東公學校 編,昭和十一年(1936)
1994,《羅東鄉土資料》台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出版(日文版)
1999,《羅東鄉土資料》林清池 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1996,《古文書第四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工作室 規劃
1998,《宜蘭縣利澤地區-文化地景維護與地區在發展之環境重構暨冬山河舊河道重建計劃規劃報告》,宜蘭,宜蘭縣五結鄉公所委託
1995,《宜蘭研究第一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1995,《宜蘭縣古蹟遺址調查研究計劃第一~三階段報告書》宜蘭,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
1996,《臺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再版
1996~2000,《利澤簡堡社區報》宜蘭,宜蘭縣利澤簡文教促進會發行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繪製
1999,《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再版
1999,《宜蘭花東生活圈百科全書》台北,戶外生活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0,《宜蘭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校出版
2000,《詩說噶瑪蘭》宜蘭,宜蘭縣文化局出版
2000〈第10集─宜蘭利澤簡〉《打造新故鄉錄影帶》台北,行政院文建會錄製
2001,《拼桌》 台北,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
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出版
2001,《閱讀社區II─在地生命力的顯影》台北,財團法人青年社區成長基金會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大溪老街保存之地理意涵
2.
客家聚落之空間性及其生活世界的建構—以苗栗公館石圍�棨頇馬�
3.
中堆客家聚落文化景觀的圖式與重構
4.
宜蘭社區營造的回顧與前瞻-永續發展觀點
5.
中林聚落生活場域之研究
6.
嘉義縣溪口鄉溪口聚落發展之研究
7.
宗教勝地地方感之研究—以苗栗獅頭山為例
8.
二結王公廟的過火儀式研究
9.
節慶活動與地方價值之研究-以台灣咖啡節為例
10.
客家聚落之空間性及其生活世界的建構─以苗栗公館石圍庄為例
11.
文化公民概念型塑之研究:以社區總體營造為例
12.
台南縣後壁鄉聚落的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
13.
宜蘭縣歷史空間保育發展之研究
14.
從後頭厝(娘家)到阮家(婆家)---澎湖望安阿媽的生活空間
15.
水裡坑林業地景與生活空間之社會建構
1.
林瑜芬,1998.12,超大型購物中心--重塑國人休閒消費新型態,實用稅務,pp40-41
2.
楊文燦、吳佩芬,1997,主題原遊客對主題意向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十卷第二期,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3.
9. 溫振華,〈北港媽祖信仰的中心形成初探〉(《史聯雜誌》4,1984),p.10~p.20。
4.
8. 張慶熊,〈生活世界是人類主體間交流的基礎〉(《哲學雜誌》20,1997),p.116~p.135。
5.
邱明民,1997.1,國內商店街的經營與存在價值,空間雜誌,第90期,pp170-175
6.
李孟熹,1993.9,「現代商店整體包裝共存共榮」,錢雜誌,pp94-100
7.
李孟熹,1993.12,「變中求勝的營運商法」,戰略生產力,pp91-93
8.
吳聰賢,1998,追尋感性鄉村發展─永續鄉村發展的人文意涵,農業推廣學報第十四期,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
9.
邱湧忠,1998,台灣鄉村社會發展的迷思 — 從養豬產業看文化、社會與人,農業推廣學報第十四期,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
10.
王德煌,1994,「郊區店的實際調查」,流通世界雜誌,pp.17-20
11.
15. 魏光莒,〈都市空間與神聖秩序〉(《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學刊》1,2000),p.1~p.12。
12.
張俊彥,2000,從景觀生態之觀點探討農村地區之角色與規劃,科學農業第四十八卷第一、二期,台灣大學農學院
13.
洪啟東,1996.4,王鴻楷,王秀惠,從性別研究的角度看已婚婦女的空間消費形象,婦女與兩性學刊
14.
劉坤堂,1999.12,「商店街及形象商圈之推動」,空間124,頁34-41
15.
劉儒淵,1989,戶外遊憩對環境之衝擊及其管理維護,戶外遊憩研究第二卷第一期,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1.
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之研究
2.
地方「權力/空間」的秩序─以大林鎮焚化爐抗爭事件為例
3.
看見;場所中不可見空間的情境研究-新港車站之地方性知識建構
4.
宜蘭縣利澤地區變遷與居民識覺態度之研究
5.
全球化與巴黎社區發展
6.
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與活化政策之在地詮釋個案研究:以宜蘭縣頭城與利澤老街為例
7.
地方文化的神聖象徵秩序與場域之塑造:以「笨港」為例
8.
透過參與式規劃落實農村社區發展之研究
9.
台灣寺廟彩畫的維護及其文化向度之研究
10.
華山藝文特區營運管理之研究
11.
宜蘭五結利澤簡媽祖廟-永安宮研究
12.
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
13.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旅行業競爭策略之研究
14.
台灣海洋環境的永續管理-以墾丁國家公園建構海洋保護區為例
15.
綠建築推動因素與指標評估系統應用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