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文書目:
Anthony Giddens
(1971)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 Durkheim and Max Web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The Constitution of Cociety: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Cambridge:Polity Press.
Clifford Geertz
(1963)Peddlers and Princes:Social Change and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n Two Indonesian Tow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Basic Books.
(1980)Negara : the theatre state in nineteenth-century Bali,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Local knowledge :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New York :Basic Books.
Derek Gregory, Ron Martin and Graham Smith
(1994)Human geography : society, space, and social science,London :MacMillan Press.
Edward S. Casey
(1983)The Fate of Place:A Philosophical Histo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dward W. Soja
(1989)Postmodern Geographies: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London:Verso.
H. Russell Bernard
(1998)Handbook of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California:AltaMira Press.
Mircea Eliade
(1959)The Sacred and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 New York:Harcourt.
(1971)The Myth of Eternal Return or, Cosmos and History,Translated by Willard R.Trask, Princ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Myth, Rite, Symbols(1、2),Wendwll C. Beane and William G.Doty.
Paul Rodaway
(1994)Sensuous Geographies : body, sense, and place,London;New York:Routledge.
Tai-Li Hu
(1984)My Moyher-In-Law’s Villag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Change in Taiwan.
Jean-Paul Bourdier and Nezar Alsayyad edited
(1989)Dwellings Settlements and Tradition: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Yi-Fu Tuan
(1974)《Topophilia》,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
(1977)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79)Landscape of Fear,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United Kingdom.
二、日文書目:
1. 台灣廣友會 編,《臺灣自治名鑑》,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昭和11年)1936刊本影印。
2. 台灣總督府 編,《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昭和19年)1943刊本影印。
3. 台灣總督府、台灣日日新報社 合編,《新舊對照管轄便覽》,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大正10年)1921刊本影印。
4. 安倍明義 編,《臺灣地名研究》,台北:蕃語研究會,據(昭和13年)1938刊本影印。
5. 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誌》,台北:南天書局,據1905年刊本。
6.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昭和九年)1934刊本影印。
7. 柳本真吉 編,《大林庄民讀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昭和八年)1933排印本。
8. 湯城義文 編篡,《臺灣交通要覽完》,台北:博文堂,明治34年7月。
9. 臺灣新民報社,《全島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一覽表》,台北:臺灣新民報社,1935.11。
10.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昭和3年(1928)。
11.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編,《市街庄概況》,台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昭和14年。
12.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南部震災誌》,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明治40年3月。
13. 藤井恭敬,《臺灣郵政史》,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大正7年。
三、中文書目:
1. A. R. Radcliffe-Brown 著,潘蛟、王賢海、劉文遠、知寒 合譯,《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10。
2. Anthony Giddens 著,田禾 譯,《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07。
3. Anthony Giddens著,李康、李猛 譯,《社會的構成》,北京:三聯書店,1998.05。
4. Anthony Giddens著,李惠斌、楊雪冬 譯,《超越左與右-激進政治的未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05。
5. 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澤、趙力濤 譯,《民族-國家與暴力》,北京:三聯書店,1998.05。
6. Anthony Giddens著,廖仁義 譯,《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10。
7. Anthony Giddens著,張家銘 等譯,《社會學》(上、下共2冊),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8. 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 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北京:三聯書店,1998.05。
9. Anthony Giddens著,鄭武國 譯,《第三條路》,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04。
10. Anthony Giddens 著,陳其邁 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1.03。
11. Barry Smart,蔡采秀 譯,《傅柯》,台北:巨流圖書出版,1998.06。
12.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 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得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04。
13. Bernard Gallin 著,蘇兆堂 譯,《小龍村-蛻變中的臺灣農村》,台北:聯經出版,1985.06。
14. Bronislaw Malinowski 著,朱岑樓 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出版社,1996.01。
15. Bronislaw Malinowski 著,何勇 譯,《神聖的性生活-來自土著部落的報告》,北京:知識出版社,1998.10。
16. Bronislaw Malinowski 著,夏建中 譯,《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09。
17. Bryan S. Turner 著,馬海良、趙國新 譯,《身體與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03。
18. Charles L. Harper 著,肖晨陽 等譯,《環境與社會-環境問題中的人文視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2。
19. Charles Taylor,程煉 譯,《現代性之隱憂》(The Malaise of Modernity),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01。
20. Clifford Geertz著,王海龍、張家瑄 譯,《地方性知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03。
21. Clifford Geertz著,納日碧力戈 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01。
22. Clifford Geertz著,趙丙祥 譯,《尼加拉:十九世紀巴厘劇場國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08。
23. David Jary & Julia Jary 著,周業謙、周光淦 譯,《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8.09。
24. Emile Durkheim 著,芮傳明、趙學元 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25. Emile Durkheim 著,狄玉明 譯,《社會學方法準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2。
26. Fredric Jameson 著,張旭東 編,陳清橋 等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三聯書店,1997.12。
27. G.William Skinner著,史建雲、徐秀麗 譯,《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04。
28. George E.Marcus、Michael M.J.Fischer著,王銘銘、藍達居 譯,《作為文化批判的人類學》,北京:三聯書店,1998.03。
29. Gilles Deleuze,于奇智、楊洁 譯,《福柯 褶子》,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09。
30. H. Patricia Hynes著,李莉文 等譯,《地球的權利:國民環保手冊》(Earth Right),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2000.06二版一刷。
31. Holmes Rolston 著,楊通進 譯,《環境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0。
32. Jeffrey C.Alexander 編,鄭正來 編,《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就途徑》,北京:中央編譯社,1999.03。
33. Jürgen Habermas 著,洪佩郁、蘭青 譯,《交往行動理論.第一卷-行動的合理性和社會合理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09。
34. Jürgen Habermas 著,洪佩郁、蘭青 譯,《交往行動理論.第二卷-論功能主義理性批判》,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09。
35. Jürgen Habermas 著,曹衛東 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1。
36. Jürgen Habermas 著,陳學明 譯,《合法性危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03。
37. Karl Popper著,李本正 譯,《開放的宇宙》,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12。
38. Kate Nash 著,林庭瑤 譯,《當代政治社會學》,台北:韋伯文化,2001.04。
39. L. Hubert Dreyfus/Paul Rabinow,錢俊 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7.09。
40. Louis Dupr’e,傅佩榮 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出版社,1986。
41. Malcolm Waters 著,徐偉傑 譯,《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2000.07。
42. Malcolm Waters 著,楊善華 等譯,《現代社會學理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04。
43. Margaret Wertheim 著,薛絢 譯,《空間地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08。
44. Martin Heidergger 著,孫周興 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下共2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12。
45. Maurice Freedman 著,劉曉春 譯,《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03。
46. Max Weber 著,康樂、簡惠美 譯,《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10。
47. Max Weber 著,黃振華、張興華 譯,《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08。
48. Michel Foucault,謝石、沈力 譯,《性史》,台北:結構群,1990.10。
49. Michel Foucault,劉北成、楊遠嬰 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8.04。
50. Michel Foucault,劉北成、楊遠嬰 譯,《瘋顛與文明》,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8.04。
51. Michel Foucault 著,王德威 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04。
52. Michel Foucault 著,尚衡 譯,《性意識史》,台北:桂冠圖書,1998.08。
53.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 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1999.05。
54. Michel Foucault 著,錢翰 譯,《必須保衛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
55. Mircea Eliade,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06。
56. Mircea Eliade,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2001.01。
57. Nik las Luhmann,湯志傑、魯貴顯 譯,《生態溝通:現代社會能應付生態危害嗎?》,台北:桂冠圖書,2001.12。
58. P. Connerton著,納日碧力戈 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
59. Perry Anderson 著,王晶 譯,《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12。
60. Prasenjit Duara著,王福明 譯,《文化、權力與國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03
61. Stevan Harrell,巴莫阿依、曲木鐵西 譯,《田野中族群關係與民族認同-中國西南彞族社區考察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08。
62. Thomas Janoski 著,柯雄 譯,《公民與文明社會》,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0。
63. Thomas R. Dye 著,羅慎平 等譯,《社會科學概論-權力與社會》,台北:五南圖書,1996.07。
64. Timothy Doyle、Doug McEachern著,陳穎峰 譯,《環境與政治》,台北:韋伯文化,2001.01。
65. Ulrich Beck 著,孫治本 譯,《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09。
66. William Rathje & Cullen Murphy著,周惠萍、連惠辛 譯,《垃圾之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05。
67. Yi-Fu Tuan,潘桂成 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98.03。
68. Zygmunt Bauman,張君玫 譯,《全球化-對人類深遠的影響》,台北:群學出版,2001.06。
69. 丁庭宇、馬康莊、康莊,《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1986。
70. 于宗先、王金利,《台灣土地問題:社會問題的根源》,台北:聯經出版,2001.12。
71. 文崇一,《臺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出版社,1989。
72. 文崇一、蕭新煌 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1999.09初版五印。
73. 方李莉,《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業田野調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0。
74. 王先民,《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2。
75.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民國87.11。
76. 王俊秀,《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台北:巨流圖書,1999.02。
77. 王俊秀,《環境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圖書,2001.08。
78. 王祥榮,《生態與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新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04。
79. 王銘銘,《文化格局與人的表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04。
80. 王銘銘,《社區的歷程:溪村漢人家族的個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04。
81.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7.06。
82. 王銘銘,《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台三村五論》,北京:三聯書店,1997.12。
83. 王銘銘、王斯福 主編,《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2。
84. 王銘銘、潘忠黨 主編,《象徵與社會-中國民間文化的探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2。
85. 王銘銘,《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06。
86. 王銘銘,《山街的記憶─一個臺灣社區的信仰與人生》,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02。
87. 王銘銘,《逝去的繁榮》,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08。
88.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台北:五南書局,2000.04。
89. 王曉波 主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08。
90. 王瀘寧,《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
91. 丘昌泰,《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環境年代發展經驗的評估》,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1993。
92. 石元康 等著,《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08。
93. 江宏磯,《走過的歲月:江宏磯老師退休紀念特刊》,嘉義:自印,2000.06。
94.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06。
95.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03。
96.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
97. 李亦園,《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04。
98. 汪暉、陳燕谷 主編,《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書店,1998.06。
99. 阮新邦 著,《批判理性社會實踐與香港困境》,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出版,1997.05。
100. 阮新邦 編,《批判詮釋與社會研究》,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出版,1993.05。
101. 阮新邦,《批判詮釋與知識重建-哈貝瑪斯視野下的社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研究,1999.04。
102. 周大鳴、郭正林 著,《中國鄉村都市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103. 周沛,《農村社會發展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08。
104. 周星、王銘銘 主編,《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上、下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01。
105. 周英雄、劉紀蕙 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04。
106. 周凱,《內自訟齋文選》,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107.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聯經出版,1997.10。
108. 周鍾瑄,《諸羅縣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06。
109. 周鑾書 主編,《千古一村-流坑歷史文化的考察》,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05。
110. 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 主編,《地方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03。
111. 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
112.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臺原出版社,2000.09。
113. 林益仁,《飲鴆的獵人:環境議題中的科學與宗教》,台北:元尊文化,1998。
114. 林衡道、洪敏麟、周聲夏,《雲林、六甲等抗日事件關係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12。
115. 邱文鸞、劉範徵、謝鳴珂,《臺灣旅行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116. 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05。
117. 金恆鑣,《讓地球活下去》,台北:天培文化出版,2000.01。
118. 於幼華 主編,《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05。
119. 季鐵男 主編,《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1992。
120. 俞可平,《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9.10。
121. 俞可平,《權利政治與公益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01。
122.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一輯,1979。
123. 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嘉義縣山區各鄉鎮信仰節俗類藝文資源調查成果報告書》,嘉義:嘉義縣立文化中心,1999.06。
124. 施威全,《地方派系》,台北:揚智文化,1996.12。
125.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87。
126.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 上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05。
127. 胡振州,《聚落地理學》,台北:三民書局,1977.12。
128. 思痛子、羅惇、姚錫光,《臺海思慟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129. 夏鑄九、王志宏 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出版,1994。
130. 徐正光、宋文里 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1989。
131. 徐宗懋 編,《烈日灼身1895年的台灣:明治時代日人手繪征台畫集》,台北:南天書局,2000.04。
132. 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8.10。
133. 涂照彥 著,李明俊 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02。
134. 張炎憲、林美容、黎中光 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08。
135. 張茂桂 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07初版4刷。
136.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出版社,2000.06初版2刷。
137. 張鴻雁,《侵入與接替-城市社會結構變遷新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05。
138.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139. 梁治平 編,《法律的文化解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05。
140.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2001.06。
141. 郭于華 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0。
142. 郭肇立 主編,《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1998.06。
143. 陳文尚,《台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地理知識學(Geosophy)的例證研究之二》,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暨地理學系,1993.10。
144.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88.04。
145. 陳其南,《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2.05。
146. 陳其南,《文化結構與神話》,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2.11。
147. 陳其南,《婚姻家族與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3.08。
148.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5.03。
149. 陳其南,《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台北:允晨出版社,1999.12。
150. 陳衍,《臺灣通紀》,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151. 陳坤宏,《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與計劃》,台北:明文書局出版,1991.09。
152. 陳宗仁,《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06。
153. 陳芳惠,《村落地理學》,台北:五南圖書,1988。
154.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博揚文化,1999。
155.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台北:國史館,1996.06。
156. 喬健、潘乃谷 朱、主編,《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10。
157. 彭一剛,《村鎮聚落的景觀分析》,台北:地景出版社,1991。
158. 曾華壁,《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台北:正中書局,2001.01。
159. 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一卷∼第十四卷共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0。
160.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08重印。
161. 飯島伸子 著(日),包智明 譯,《環境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01。
162. 黃文博,《臺灣信仰傳奇》,台北:臺原出版社,1989。
163.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2001.01。
164. 黃淑娉、龔佩華 著,《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01。
165. 黃樹民,素蘭 譯,《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後的中國農村變革》,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4.04。
166. 黃應貴 主編,《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正中書局,1992.06。
167. 黃應貴 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04。
168. 黃應貴 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04。
169. 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12。
170. 楊念群 主編,《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05。
171. 廖忠俊,《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文化,2000.02。
172.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09。
173. 廖嘉展,《老鎮新生:新港的故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09。
174. 遠流出版社,《臺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據明治37年。
175. 劉軍寧 等編,《自由與社群》,北京:三聯書店,1998.02。
176. 劉進慶 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 漢譯,《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02。
177. 劉璈,《巡臺退思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17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17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18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清史列傳選》,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18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182. 蔡志展,《明清台灣水利開發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9.06。
183. 鄭志明、黃進仕 合著,《打貓大士-民雄大士爺祭典科儀探討》,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05。
184.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 第一卷》,台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09。
185. 盧建榮 主編,《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2001.11。
186. 顏尚文、潘是輝 著,《嘉義賴家發展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05。
187. 羅惇、俞明震、吳德功,《割臺三記》,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188. 關華山,《民居與社會、文化》,台北:明文書局,1992.02。
四、博碩士論文:
1. 方淑美,《臺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06。2. 方鳳玉,《臺灣傳統聚落中的五營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空間設計組碩士論文,1999.06。3. 池永歆,《嘉義沿山聚落的「存在空間」:以內埔仔「十三庄頭、十四緣」區域構成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1995.06。4. 何明修,《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5. 李尚蘭,《空間/權力:一個形塑社區的行動歷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 李建華,《環境政策民主化之研究-以嘉義縣鹿草焚化爐廠設置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7. 周益民,《大林鎮宗教變遷的社會史分析》,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06。8. 梁志輝,《嘉義地區漢人社會發展之研究(1683-1895)》,中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06。9. 郭雲萍,《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嘉南大圳-以日據時期為中心》,中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07。10. 陳怡妃,《日據時期台灣糖廠的空間構成-從歷史與環境談起》,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05。11. 陳美鈴,《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06。12. 曾光棣,《澎湖的五營-以空間角度來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06。13. 楊蕙瑾,《論殖民糖業生產下殖民城市之建構-日據屏東市之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14. 劉嘉琪,《依里亞德象徵論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06。15. 潘是輝,《清代嘉義地區村際組織之研究》,中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06。16. 潘朝陽,《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17. 鄭玉惠,《集體行動與地域性的再建構-以美濃反水庫運動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18. 鄭淑麗,《社會運動與地方社區變遷-以貢寮鄉反核四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05。19. 顏旭明,《社區主義再政策過程中的困境與實踐:以樹林焚化爐興建營運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1998。五、期刊文獻:
1. Michel Foucault 著,吳宗寶 譯,〈論康德的〈何為啟蒙〉〉,《當代》,1992.08,頁22∼31。
2. Taylor, Charles,〈公民與國家之間的距離〉,《二十一世紀》,第40期,1997。
3. Taylor, Charles,蔡佩君譯,〈市民社會與公共文化〉,《當代》,第100期,頁10∼29。
4. 王俊秀,〈環境正義與自然資本:東台灣風水圈「守望典範」的論述〉,《「守望東台灣」研討會論文集》,1998.12,頁335∼358。
5. 王銘銘,〈文化進化論:回顧與前瞻〉,《人類學論叢》第一期,1987.09,頁45∼54。
6. 王銘銘,〈一個閩南聚落的家族、社會與國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83期,1997春季,頁51∼120。
7. 王銘銘,〈村落姓氏與權力∼威海資料偶得〉,《民俗研究》,1999.01,頁14∼18。
8. 王銘銘,〈地方政治與傳統的再創造∼福建溪村祠堂議事活動的考察〉,《民俗研究》,1999.04,頁12∼30。
9. 王銘銘,〈家庭危機與公共權力∼臺北縣石碇鄉生活史研究筆記〉,《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06,頁119∼149。
10. 王銘銘,〈他者的意義∼論現代人類學的"後現代性"〉,《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00.03,頁2∼13。
11. 王銘銘,〈民族與國家∼從吳文藻的早期論述出發〉,《民族發展與社會變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07,頁43∼75。
12. 王鏡玲,〈艾良德宗教研究的視域邊界〉,《輔仁宗教研究》第二期,2000年冬,頁189∼230。13. 古偉瀛,〈嘉南大圳在光復初期的人士變遷:台灣史關鍵性時期的農田水利管理〉,賴澤涵、黃俊傑 主編《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101∼132。
14. 李丁讚、林文源,〈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2000.06,頁133∼206。
15. 李永展 陳柏廷,〈從環境認知的觀點探討「鄰避」設施再利用〉,《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八期,1996.06,頁53∼65。
16. 李永展,〈鄰避設施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九期,1998.12,頁33∼44。17. 李若文,〈古地圖上的「嘉義地區」(1684∼1895)〉,《嘉義文獻》28期,1998.12,頁30∼58。
18. 李豐楙,〈金門閭山派奠安儀式及其功能-以金湖鎮復國墩關氏家廟為例〉,《民俗曲藝》1994.09,頁395∼464。19.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1993,22(3),頁116∼150。
20. 李豐楙,〈煞:一個非常的宇宙現象〉,《歷史月刊》,1999.01,頁36∼41。21. 邱奕松,〈尋探根源談嘉義縣開拓史〉,《嘉義文獻》,1982.06,頁133∼189。
22. 邱奕松,〈嘉義風物〉,《嘉義文獻》,1992.12,頁71∼153。23. 汪明輝,〈台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師大地理研究》,第31期,1999.11,頁83∼109。
24. 阮新邦,〈溝通理性的普遍意義〉,《社會理論學報》第一卷第一期,1998,頁1∼23。25.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0.12,頁145∼209。26. 吳煨蓮,〈傅柯的權力學:其權力理論〉,《鵝湖》,199.06,頁40∼49。
27. 林美容,〈鬼的民俗學〉,《臺灣文藝》(新生版),1994.06,頁59∼64。28.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86:62,頁53∼114。29.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73:36,頁191∼208。30. 施添福,〈清代台灣客籍移民的∼原鄉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漢聲雜誌》23期,頁115∼117。31.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第39卷第2期,1989,頁1∼41。32. 施添福,〈臺灣歷史地理研究記〉(一),《臺灣風物》第39卷第2期,1989,頁95∼98。33. 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臺灣風物》第39卷第4期,1989,頁33∼70。34.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臺灣風物》第40卷第1期,1990,頁37∼65。35.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第40卷第4期,1990,頁1∼68。36. 施添福,〈嘉義開發史〉,《漢聲雜誌》23期,頁118∼127。
37. 施添福,〈論地理學的結構〉,《思與言》17卷第5期,1980.01,頁419∼441。38. 施添福,〈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期,1980.03,頁115∼137。
39. 施添福,〈台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至時期的地形圖為例〉,《臺灣史與臺灣史料》,1993,頁131∼184。
40.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及其人文生態意義〉,《空間》62期,1994.09,頁104∼107。41. 施添福,〈清代台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換〉,《平埔研究論文集》,1995.06,頁301∼332。
42. 施添福,〈宜蘭的聚落發展及實查〉,《宜蘭文獻》22期,1996.07,頁38∼57。
43.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2001.08,頁33∼112。
44. 梁志輝,〈清代嘉義地區之社會變遷〉,《史聯雜誌》23期,1993.07,頁77∼98。45. 姚人多,〈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當代》,2002.03,頁70∼84。46. 夏鑄九,〈重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期,1994,頁21∼54。
47. 夏鑄九 簡旭伸,〈市民運動與都市設計:高雄個案〉,《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八期,1996.06,頁45∼52。
48. 陳光興,〈社會運動的危機與轉機〉,《中國論壇》,第374期,1991,頁49∼52。
49.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94,頁61∼114。50. 陳舜欣,〈鄉村聚落的發展∼以嘉義縣大林鎮中林里為例〉,《嘉義文獻》28期,1998.12,頁59∼75。
51. 莊文瑞,〈傅柯論「監獄的誕生」〉,《當代》,1986.05,頁34∼36。
52. 富田芳郎(日),粵華 譯,〈台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七卷第三期,1955.06,頁85∼109。53. 程美蓉,〈台灣民間社會人群的結合∼以雲林縣跨鄉鎮祭典組織為例〉,《臺灣風物》,2001.12,頁127∼142。54. 黃世孟,〈日據時期臺灣都市計劃政經脈落及歷程分期之探討〉,《規劃學報》,1987.10,頁1∼15。55. 楊深坑,〈哈伯瑪斯的現代科技批判〉,《當代》,1990.12,頁46∼55。56. 趙旭東,〈部落社會中的政治、法律與儀式〉,《民俗研究》,1999.04,頁71∼79。
57. 潘是輝,〈清代嘉義地區村際組織之研究〉,《臺灣史蹟》,2001.12,頁69∼108。58. 潘朝陽,〈「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期,1995.03,頁83∼107。
59. 魏光莒,〈地方視野中的環境教育〉,《新世紀環境教育與出版媒介功能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0.05,頁141∼146。
60. 魏光莒,〈「溝通理性」與多元規劃理論:社區規劃方法初探〉,《環境與藝術學刊》,2001.12,頁1∼12。61. 關啟文,〈傅柯的權力/真理觀:批評與回應〉,《社會理論學報》,2000,頁305∼336。62. 蘇碩斌,〈傅柯的空間化思維〉,《臺大社會學刊》第二十八期,2000.06,頁155∼187。
六、其他:
1. 不著撰者,《嘉義管內采訪冊.安平縣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9.06。
2. 不著撰者,《驛勢要覽-大林驛》,未印行。
3. 不著撰者,《大林庄勢一覽表》,昭和九年。
4. 不著撰者,《臺灣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5. 不著撰者,《平臺紀事本末》,台北:大通出版,1987。
6. 不著撰者,《清高宗實錄選輯》,台北:大通出版,1987。
七、網站資料:
1. http://140.112.192.4/project/default.htm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文獻文物典藏數位化計劃
2. http://61.221.240.150/大林地政事務所
3. http://e-info.org.tw/activity/subunsub.htm環境資訊中心
4. http://ip-148-027.shu.edu.tw/about_coollouder/old_homepages/2001_0508.htm苦勞網
5. http://www.bp.ntu.edu.tw/cpis/cprpts/chiayi_county/嘉義縣綜合發展計劃
6. http://www.ceformosa.org.tw文化環境網
7. http://www.cyhg.gov.tw/chinese/ctown/ctown04.html嘉義縣大林鎮
8. http://www.cyhg.gov.tw/嘉義縣政府
9. http://www.epa.gov.tw/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0. http://www.talin.cyhg.gov.tw/大林戶政事務所
11. http://www.teputc.org.tw/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12. http://www.tles.cyc.edu.tw/大林國小
13. http://www.tljh.cyc.edu.tw/大林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