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22: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昭璘
論文名稱:地方文化的神聖象徵秩序與場域之塑造:以「笨港」為例
指導教授:魏光莒魏光莒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地方場域居住環境神聖象徵秩序空間秩序化生活世界
外文關鍵詞:local territoryliving environmentssacred symbolismsthe order of spacelife-worl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5
  • 點閱點閱:23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8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論文探討地方居民在宗教信仰的神聖經驗下,對於生活世界所呈現之神聖秩序觀,並由此觀念主導著地方場域之具體實踐,而那卻是奠基在以人為主體的經驗感受上面之結果。地方生活場域,其實是地方居民一切生存認知的總體表現,是依照居民所認知的神聖力量引導了居住環境的實踐與秩序化過程。以此為出發點,本論文之研究內容,共可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其內容概述如下:
(一)、象徵秩序與場域之確立。在場域塑造過程中,地方的信仰內容與其所建構的神聖象徵秩序和信仰層級,對於場域之塑造起了象徵秩序規範之作用。換言之,由神聖空間的秩序結構所界定一個場域的構成方式與運作基礎,到居住空間佈局、慶典儀式或是廟宇等等,都反映了笨港人對於宇宙終極秩序之掌握。
(二)、地方的空間組織-「境」之空間特徵與秩序反映。笨港在發展出獨特的社會運作模式,尤其是當街市空間與其機能發展逐漸成熟之際,不同的族群、氏族散佈於此,且各自皆有不同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生活模式;為了避免直接的正面衝突,最佳的方法即是確立一個明顯的居住空間範域-「境」。
(三)、地方氏族的居住行為表現。地方氏族透過儀式、神佛英雄之神話傳說故事等象徵性行為,強調一個屬於自身氏族的秩序典範中心之存在。但秩序典範的塑造,是一種由來已久的神聖體驗過程,即是一種期待家鄉祖佛或守護神的神聖降臨與其庇祐之體驗過程,並由此反映至居住環境的實踐上;但這一實踐過程,卻又是由血緣組織變成地緣組織之現象。
(四)、慶典儀式的典範秩序建立。儀式活動的目的之一,是要藉由神聖象徵事物去確認一個地方場域的「真實性」問題。正因如此,這樣對整體性世界觀之實踐結果中,將呈現出笨港之空間場域,本身就是一種由神聖秩序所主導的世界。而繞境或獻境等儀式的進行,其實就是在重新確立這樣一個世界運作秩序。
總歸來說,本論文主要探討:宗教信仰的神聖象徵體系與其在居住環境之實踐。其目標即是達到對「生活場域」有一較深層的理解,尤其是提出了一個對地方場域(即「笨港」)之塑造的解釋。
關鍵字:地方場域、居住環境、神聖象徵秩序、空間秩序化、生活世界
The Sacred Symbolism of Order and the Shaping of Locality:
The Case of “Poonkan”
“Poonkan” is an historical term for a place in the Chia-yi county, which was originally a harbor by the Taiwan Strait where the worship of Ma-zu(媽祖,the Goddess of sea)first became popular in Taiwan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The present thesis discusses the role sacred religious symbolisms played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lace historically called Poonkan. In this study four main issues have been dealt with and discussed:
(1)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rder of the general parameters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place through sacred religious symbolisms.
(2) The more subdivided spatial organization within the general parameters is formulated by the Chin(境). The inhabitant groups cam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Fu-jian province of Mainland China, resided in each of their own local territory called the Chin.
(3) The inhabitants, furthermore, organize their living quarters within the Chin through each family’s ancestral legends, symbols and heroic images. They have cstablished their local identities and territorial boundaries through kinship lineages.
(4) Finally, the annual ritual gatherings and ceremonies, such as go-around the Chin(繞境), are also closely tied with the meanings of the place; they actually played the role as the sacral verification and renewed realization of this place.
This stud aims to reac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made environment. Via a close examination of Poonkan and its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study found that a sacred and transcended world-view actually dominated the shaping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place and its spatial organization. Also,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the internal social mechanisms and the processes of how the sacred religious symbolisms were transformed into the spatial praxis in the real real life-world.
Keywords: local territory, living environments, sacred symbolisms, the order of space, life-world
目錄
摘 要/Abstract
圖表目錄/III
第一章 緒 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05
第三節 相關理論探討/08
1.3.1 宗教信仰與神聖象徵的意義詮釋/09
1.3.2 儀式的象徵秩序/20
1.3.3 地方場域的詮釋方式/2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29
第二章 象徵秩序與場域之確立/33
第一節 笨港的空間歷史之變遷/33
2.1.1關於「笨港」/33
2.1.2 笨港的場域特質/44
第二節 廟宇-中心與信仰體系/52
第三節 核心聖域之塑造-笨港媽祖廟/72
2.3.1 媽祖的神話傳說與信仰權威/73
2.3.2 外九莊笨港街與笨港媽祖廟/78
2.3.3 笨港媽祖廟的場所性格/82
第四節 生活空間範圍的確認/88
2.4.1 「真實」生活世界的創造/89
2.4.2 邊界與壇廟的空間設置/91
2.3.3 空間場域的塑造/96
第五節 小結/101
第三章 「境」的空間特徵與秩序反映/105
第一節 生存認知方式與神聖體驗/105
第二節 笨北港街的空間組織單元-「境」/116
3.2.1 「境」的人群結合方式/117
3.2.2 共同情感的祭祀組織/123
第三節 香火延續的儀式活動-「擲天公爐」/128
第四節 笨港各境角頭宮廟及其信仰內容/136
3.4.1 笨北港街八大境/137
3.4.2 笨南港/140
第五節 小 結/145
第四章 地方氏族的居住行為表現/147
第一節 神佛英雄事蹟的典範化過程/147
第二節 秩序規範的信仰中心-宗廟與爐會/155
4.2.1 陳姓宗廟-「昭烈堂」/156
4.2.2 氏族的爐會/159
第三節 居住空間營造與存有表現/162
第四節 小 結/168
第五章 慶典儀式的典範秩序建立/171
第一節 獻境/171
第二節 媽祖出巡繞境/175
第三節 小結/189
第六章 結 論/197
參考文獻/205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書目
(1)相關理論與研究著作
1. 王祥貴,《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出版,1998。
2. 王銘銘,《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北京:三聯書店,1997。
3. 王銘銘,《想像的異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王銘銘,《非我與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5.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0。
6. 王鏡玲,〈在百科全書式的旅途中漫步-一種閱讀Mircea Eliade的方法〉(Mircea Eliade,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出版,2001),p.285~p.315。
7. 仇德哉,《台灣之寺廟與神明(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83。
8. 仇德哉,《台灣之寺廟與神明(二)》,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84。
9. 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北:臺原出版社,2000。
10. 布賴恩 莫利斯,周國黎 譯,《宗教人類學》,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11. 《台灣姓氏之研究》,新竹:台灣省立新竹社會教館編印,1979。
12. 伍啟銘 等,〈台灣北部海岸「水仙尊王」信仰實調〉(鄭志明 編,《文化台灣.卷一》,台北:大道文化事業出版,1996)。
13.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著作年代不祥),《台灣寺廟大觀-朝聖的足跡II》,台北:道觀出版社。
14.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
15. 呂淑梅,《陸島網絡:台灣海港的興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16. 呂錫琛,《道家與民族性格》,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
17. 阮新邦,《批判詮釋與知識重建--哈伯瑪斯視野下的社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18. 林永村 編,《六十甲子籤詩解》,雲林:笨港文化事業公司,1999。
19. 林永村、林志浩,《一個古老港口的歷史與文化:笨港》,雲林:笨港文化事業公司,1995。
20. 林明峪,《媽祖傳說》,台北:聯亞出版社,1970。
21. 林會承,〈從儀式行為看台灣傳建築的意義及空間概念〉(張炎憲 編,《歷史文化與台灣-3》,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社,1991),p.145~p.165。
22. 林美容,〈從祭祀圈看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層面〉(張炎憲 編,《歷史文化與台灣-3》,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社,1991),p.13~p.31。
23. 林美容、許谷鳴,〈關渡媽祖的信仰圈〉(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2001)。
24. 孫周興 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下》,上海:三聯書店,1996。
25. 陳 耕,《台灣文化概要》,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26.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7。
27. 陳家湖 監修,蔡相煇 等編修,《笨港史的真象:笨港毀滅論、天妃廟正統三十年公案的廓清》,雲林: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1990。
28. 陳瑞隆,《台灣姓氏源由》,台北:世峰出版社,2000。
29. 陳嘉映,《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
30. 郭于華 編,《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1. 許谷鳴,《神性、溝通、與詮釋-媽祖信仰叢結的社會交往》,嘉義: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2. 曾月吟,《日據時期朝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33. 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34.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4。
35. 彭桂芳,《台灣百家姓考》,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2000。
36. 董芳苑,《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事業公司,1984。
37. 楊緒賢 編,《台灣區姓氏堂號考》,台北:台灣新生報社,1980。
38.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台北:臺原出版社,1999。
39. 廖毓文,《台灣神話》,台北:旋風書社,(著作年代不祥)。
40. 趙莒玲,《台灣開發故事:中部地區》,台北:天衛文化圖書出版,1996。
41. 鄭志明、孔健中,《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42.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台灣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
43.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台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公司,2001。
44.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的祭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5.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46. 劉沛林,《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47. 蔡相煇,《台灣的祠祀與宗教》,台北:臺原出版社,1980。
48. 蔡相煇,〈從歷史文獻看北港朝天宮與笨港天妃廟〉(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p.430~p.462。
49. 蔡相煇 編,《大甲媽祖停止往北港進香史料彙編》,雲林: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1993。
50. 謝重光,〈媽祖與我國古代河神、海神的比較研究〉(林文豪 編,《海內外學人論媽祖》,莆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p.94~p.121。
51.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52. 魏光莒,〈海德格的居住哲學〉(中華民國建築學會1998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1998),p208~p.211。
53. Aniela Jeffe,〈視覺藝術中的象徵主義〉(Carl G. Jung 編,龔卓軍 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p.287~p.356。
54. Anthony Giddens,簡惠美 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台北:遠流出版,1994。
55. A. N. Whitehead,蔡坤鴻 譯, 《宗教的創生》,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7。
56. B. K. Malinowski,夏建中 譯,《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4。
57. 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旭正 譯,《建築意向》,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1990。
58. 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葉世宗、黃琪 譯,〈住所的概念〉(季鐵男 編,《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2),p.195~p.220。
59. Christian Norberg-Schulz,王淳隆 譯,《實存‧空間‧建築》,台北:台隆書店出版,1994。
60. Christian Norberg-Schulz,施植明 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出版,1995。
61. Clifford Geertz,,納日碧力戈 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2. Clifford Geertz,趙丙祥 譯,《尼加拉:十九世紀巴厘劇場國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3. Edmund Husserl,張慶熊 譯,《歐洲科學危機與超驗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1997。
64. Edward Relph,饒祖耀、陳厚逸 譯,〈場所的本質〉,(季鐵男 編,《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2),p.99~p.120。
65. Frederick J. Streng,金澤、何其敏 譯,《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6. Kevin Lynch,宋伯欽 譯,《都市意像》,台北:台隆書店出版,1999。
67. Max Weber,康樂、簡惠美 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2000。
68. Max Weber,顧忠華 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出版,2000。
69. Mircea Eliade,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出版,2001。
70. Martin Heidegger,王慶節、陳嘉映 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8。
71. Reinhard Bendix,劉北成 等譯,《韋伯:思想與學說》,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8。
72. Robert Bocock & Kenneth Thompson,龔方震、陳耀庭 譯,《宗教與意識型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學術期刊著作
1. 李麗真、馬齡瑩,〈從舊地名尋找板頭村歷史容顏(一)〉(《新港文教基金會雜誌》105,2001),p.17~p.19。
2. 李獻章,〈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大陸雜誌》35(7),p.7~p.11;35(8),p.22~p.26;35(9),p.9;1967)。
3. 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發展與等級劃分〉(《台灣文獻》44(4),1993),p.97~p.134。
4. 林永村,〈笨港聚落的形成與媽祖信仰重鎮的確立〉(《台灣文獻》42(2),1991),p.333~p.341。
5. 吳仁懋,〈文昌帝君〉(《笨港雜誌》37,1998),p.33~p.27。
6. 洪敏麟,〈笨港之地理變遷〉(《台灣文獻》23(2),1972),p.1~p.42。
7. 陳素雲,〈板頭厝的五年王爺祭〉(《新港文教基金會雜誌》101,2001),p.15~p.17。
8. 張慶熊,〈生活世界是人類主體間交流的基礎〉(《哲學雜誌》20,1997),p.116~p.135。
9. 溫振華,〈北港媽祖信仰的中心形成初探〉(《史聯雜誌》4,1984),p.10~p.20。
10. 廖漢臣,〈北港朝天宮與其祭典〉(《台灣文獻》16(3),1965),p.69~p.83。
11. 鄭坤霖,〈諸羅史料(上)〉(《新港文教基金會雜誌》130,2000),p.17~p.18。
12. 蔡相煇,〈北港朝天宮與臺南大天后宮的分合〉(《台灣文獻》51(4),2000),p.143~156。
13. 戴寶村,〈日據時期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台灣文獻》40(3),1989),p.29~p.38。
14. 戴文鋒,〈台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台灣風物》46(4),1996),p.53~p.109。
15. 魏光莒,〈都市空間與神聖秩序〉(《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學刊》1,2000),p.1~p.12。
(3)廟志與沿革簡介
1. 江筱芃 等編,《笨港開台正三媽廟沿革簡介》,嘉義:新港鄉溪北六興宮管理委員會,2000。
2. 林永村 主編,《笨港水仙宮簡介》,嘉義:笨港水仙宮管理委員會,2000。
3. 林德政 主修,《新港奉天宮志》,嘉義: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董事會,1993。
4. 陳哲正 編撰,《南壇水月庵沿革》,嘉義:南壇水月庵,1996。
5. 蔡相煇 編撰,《北港朝天宮志》,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5。
6. 《北港聖安宮沿革誌》,雲林:北港聖安宮管理委員會編印,2000。
7. 《北港義民廟簡介》,著作年代不祥,雲林:北港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印。
8. 《新港奉天宮開台媽祖簡介》,嘉義,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董事會,1998。
(4)方志與文獻
1. 余文儀 修,《續修台灣府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199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2. 周鍾瑄 修,《諸羅縣志》(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1999,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3. 范 咸 修,《重修台灣府志》(清乾隆十年,1745)(199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4. 高拱乾 修,《台灣府志》(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199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5. 倪贊元 編,《雲林縣采訪冊》(清光緒二十年,1894)(199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6. 作者不祥,《嘉義管內采訪冊》(清光緒二十三年∼二十七年間,1897~1901)(199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7. 作者與著作年代均不祥,《天妃顯聖錄》(1996,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二、英文書目
1. Brain Morris
“Anthropology of Emo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Clifford Geertz
“Peddlers and Prince: Social Change and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n Two Indonesian Tow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Local Knowledge”, New York:Basic Books, 2000.
3. James Holston
“The Modernist City and the Death of the Street” , In Setha M. Low eds. Theorizing the city : The New Urban Anthropology Reader, 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45~p.276
4. Derek Gregory, Ron Martin and Graham Smith
“Human Geography: Society, Space, and Social Science”, London:Mac Millan Press, 1994.
5. Daniel L. Pals
“Seven Theories of Relig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6. Edward S. Casey
“The Fate of Place: A Philosophical Histor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7. Edward Soja
“Planning in/for Postmodernity”, In Benko and Strohmayer eds. Space and Social Theory: Interpreting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p.236~p.249.
8. Fred Inglis
“Clifford Geertz” .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0.
9. Ismet Khambatta
“The Meaning of Residence in Tradition Hindu Society”, In Jean-Paul Bourgier and Nezar Alsayyad, eds. Dwelling, Settlements and Tradition , Boston:IASTE, 1989, p.257~p.273.
10. John Jervis
“Exploring the Modern: Patterns of Western Culture and Civiliation”,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
11. M. C. Dillon
“Merleau-Pomty’s Ontology”, Illion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8.
12. Mircea Eliade
“Images and Symbol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 Prasenjit Duara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4. Roger S. Gottlieb eds.
“This Sacred Earth-Religion, Nature, Environment ”, New York:Routlodge, 199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