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部分1. 中央銀行新聞稿。2. 中央銀行金融業務檢查處編印,本國銀行營運績效季報(90年)。3. 中央銀行金融業務檢查處編印,金融機構重要業務統計表(90年)。4. 王士華(1999),台灣地區新舊銀行經營績效比較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 王淑娟(1998),『如何有效防範催收業務弊端之發生』,今日合庫第二八四期。6. 王鴻屏(1999),『本國銀行授信品質與債權回收管理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 林佳靜(2001),台灣地區銀行業經營績效評估與比較,實踐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8. 林秋山等(1999),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編印,近年來我國發生之金融危機專案研究調查報告。9. 有限責任財政部金融局員工消費合作社編印(1998),銀行自有資本與風險性資產計算方法說明。10. 沈大白、敬永康(2001/3),新版巴塞爾資本協定(上),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11. 李清楙(1996),『有效防杜及清理銀行不良放款之研究』,農民銀行研究發展專題報告。12. 李儀坤(1999),『銀行授信信用評等制度』,信用合作,1999/08,pp.33-45。13. 初復新(1981),銀行放款實務,華泰書局出版。14. 邱莉晴(2002/4),金融機構如何利用標準法與自建模型,衡量信用風險與市場風險的資本需求額,信用資訊,第二卷第四期。15. 洪欣孝(1998),『當前催收問題之探討』,基層金融第三十七期,pp.121-125。16. 洪修遠(1996),商業銀行財務績效之研究-DEA與因素分析法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7. 洪祥洋,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新版標準化計算信用風險權數方法草案,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十四卷,第四期。18. 財政部會計處(2000),本國銀行授信資產提列備抵呆帳適當性之研究。19. 莊振家(1998),『我國銀行業運用網際網路之競爭策略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研究所未出版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20. 黃清源(1998),『如何加強推展良質放款減低逾放比率』,華銀月刊570期,pp.7-15。21. 許士軍、莊振家(1998),『網際網路在銀行經營策略上的應用』,華信金融季刊,第四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pp.17-30.22. 梁明凱(2000),『因應上市公司財務危機下之授信策略』,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論文。23. 陳柏蒼(1998),『當前銀行授信品質問題之探討』,華信金融專刊第四期。24. 張緯良(1994),『策略性資訊技術應用的層次性架構─如何以資訊技術創造競爭優勢』,中山管理評論,vol.2, no.3 ,(1994/9), pp.60-73.25. 傅成仕(1999), 『面對全球資本自由化趨勢本國銀行經營方向之探討 (上)』,產業經濟, 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p1-29。26. 傅成仕(1999), 『面對全球資本自由化趨勢本國銀行經營方向之探討 (下)』,產業經濟, 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p1-18。27. 薛秀正(1996),台灣地區公民營銀行績效比較之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1. McCall, A. S. and M. O. Peterson (1977), “The Impact of De Novo Commercial Bank Entry”, Journal of Finance, Dec., pp1587-1604.2. Miller, S. M. and A. G. Noulas (1996)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large bank product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 20, pp.495-509.3. Porter, M. E. (1996), "What is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pp.61-78.4. Prakash, A. (1996), "The Internet as a Global Strategic IS Tool" ,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Summer, pp.4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