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11: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正怡
研究生(外文):Cheng-Yie Liu
論文名稱:民間參與建設港埠物流中心營收風險分攤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Operating Revenue Risk Sharing Analysis of Private Investment in Harbor Distribution Center Infrastructure Project
指導教授:蔡明志蔡明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 Chih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運輸倉儲營運所
學門:運輸服務學門
學類:運輸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風險分攤港埠物流中心自由貿易港區民間參與公共建設
外文關鍵詞:PFPPIRisk SharingHabor Distribution CenterFree Port Are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6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PPI, Private Participating Infrastructure或PF, Private Financing)為當前國際與國內運輸政策發展方向,自我國加入WTO後,即停徵商港建設費改收商港服務費,此使港口建設基金減少,因此,未來港埠設施之興建亦將漸趨採行此方式實施。隨著世界跨國性經貿活動經濟之發展,港埠物流中心具降低物流運輸成本之功能,成為貨物倉儲、加工及轉運之重鎮,未來規劃兩岸三通及自由貿易港區推動方案,將使港埠物流中心之設置益形重要。
民間投資參與公共建設能否成功,風險管理為重要因素,風險分攤為風險控制方法之一,影響PPI成功甚鉅,對於提供合理公平之良好投資環境頗為重要且有其法源上依據,惟具體方式尚無明確規範。本研究藉由營運量保證門檻值訂定,提出民間依促參法辦理參與建設港埠物流中心時,營收風險衡量及分攤之模式。本研究依風險管理程序之架構,以政府之角度、民間之觀點,依風險分攤之能力及公平原則,並依法規之預算限制之規定,應用數學規劃法構建最佳化模式。在就計劃案財務分析所需之相關參數設定及進行營運成本收入分析後,計算其自償能力及政府預算上限,另以其他運量預測報告為基礎,經調整及換算後,應用運量分佈統計校估推估預測年之運量分佈,將上述相關參數套入最佳化模式中,以求解政府與民間之營收風險分攤比例與最佳營運量保證門檻值之關係。
經以高雄港港埠物流中心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由分析結果發現:營運量保證門檻值隨政府分攤比例增加而增加。若以政府預算限制向下調整,發現在相同的運量保證下,政府與民間之間會有不同營收風險分擔比例的組合,此分擔比例的組合可由政府及民間進行協商來確定後,訂於投資契約中。而此方式可提供未來政府施政之政策參考。
Private Participating Infrastructure or Private Financing is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After Taiwan entered the WTO, the harbor construction dues have been substituted by the port dues and this has caused a decrease in the harbor construction fund. Therefore, PPI would be gradually adopt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bor facilities in the future. With the booming of trans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harbor distribution center would become a hub of warehousing, processing and transshipment with its advantage of lower transportation cost. The future cross-strait direct link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ree port area project would further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harbor distribution center.
Risk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the success of PPI. Risk sharing, which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success of PPI, is a way to control risk and a legitimate strategy for a reasonable and fair investment environment. However, relevant regulations on risk sharing are yet to stipulate. This study offers the formula of calculating management risk and the mode of risk sharing for PPI in the harbor distribution center.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risk and the source of risk causing changes in operation need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risk management procedures. This study also designs the optimal mode by using the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ethod and taking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capability of risk sharing,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and the regulation on constraint of budge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 addition, this study calculates the capability of self-liquidating ratio and the maximum of government budget by setting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needed for the financing proposal and analyzing the operation cost and revenue. This study also predicts the annual breakdown of 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and the threshold figure guaranteeing the most by referencing other throughput prediction reports with some conversion and calibration. The adop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parameters into the optimal model will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io of risk sharing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and the threshold figure guaranteeing the most throughput.
This case study is based on the Kaohsiung Habor distribution center. It finds that the threshold figure guaranteeing the most throughput rises as the proportion of government sharing increases. It also finds that with the same guaranteed hroughput, the ratio of risk sharing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varies when the government lowers the budget constraint. The ratio can be negotiated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and specified in the investment contract. This mode serves as a good reference for future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目 錄
一、緒 論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3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3
1.4研究內容4
1.5 研究方法與流程5
二、文獻回顧8
2.1民間參與港埠設施方式之比較8
2.1.1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方式之比較8
2.1.2 民間參與投資港埠設施考量因素9
2.1.3民間參與投資港埠設施較佳之方式11
2.2全球運籌與港埠發展13
2.3風險的定義與管理15
2.3.1風險的定義15
2.3.2風險管理15
2.3.2計劃風險之6Ws''''''''22
2.4 民間投資公共建設之風險22
2.5計畫評估方法25
2.6國內外相關的案例29
2.7 小結30
三、民間參與港埠設施投資方式之探討32
3.1 港埠設施之定義及範圍32
3.1.1 港埠設施之定義32
3.1.2 港埠設施興建之範圍32
3.2港埠物流中心之意涵34
3.2.1 物流中心之意義與功能34
3.2.2 港埠物流中心之意義與功能34
3.2.3 港埠物流中心之定位36
3.3民間參與港埠建設興建與營運之方式41
3.3.1 民間機構之定義41
3.3.2 民間參與港埠建設之方式41
3.4民間參與港埠建設方式之比較44
3.4.1執行方式之比較44
3.4.2 獎勵與優惠措施之比較45
3.4.3 使用年限47
3.4.4 契約之終止與強制介入接管47
3.4.5 資產設備轉讓、出租或設定負擔50
四、營收風險分攤模式之構建52
4.1風險分攤模式之構建52
4.1.1 6Ws''''''''於本研究之意義53
4.1.2訂定風險政策54
4.1.3定義風險54
4.1.4風險確認56
4.1.5 風險衡量、風險評估及風險控制57
4.1.6 最佳化模式之建立61
4.2模式參數校估及求解說明67
4.2.1折現率與自償率之計算67
4.2.2營運量分佈參數校估71
4.2.3模式求解74
五、實例研究78
5.1 背景說明78
5.1.1 計畫緣起78
5.1.2 分期開發計劃79
5.1.3、營業計畫79
5.2參數假設82
5.3財務分析84
5.3.1營運收入及成本84
5.3.2自償能力計算85
5.4運量分佈統計校估86
5.4.1營運量之轉換87
5.4.2 運量統計校估88
5.5 營運量保證門檻值求解91
5.5.1求解門檻值模式參數假定91
5.5.2 模式門檻值求解93
5.5.3敏感度分析96
六、結論與建議99
6.1 結 論99
6.2 建議100
參考文獻102
附錄 商港服務費與商港建設費之比較108
參考文獻(中文部份)【1】 王保章,1997,BOT模式特許權合約與風險管理之研究-以民間機構之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 王昭傑,2001,高雄港發展國際物流營運策略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 王志成,2002,“台北港貨櫃儲運中心BOT計劃介紹與檢討”,2002成大交通論壇-國內BOT交通建設之發展與展望研討會,頁8-1~8-4,台南,4月18日。【4】 中華海運協會,2000,擴大開放民間投資經營商港之研究,交通部委託研究計畫。【5】 中華民國企業管理學會,2000,建構全球運籌中心之政策與法制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八十九年度委託計畫。【6】 立法院,商港法。【7】 立法院,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8】 行政院,促進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施行細則。【9】 行政院,促進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重大公共建設範圍訂定及認定原則。【1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全球運籌發展計畫。【11】 交通部,國際商港棧埠管理規則。【12】 交通部,商港建設費收取保管及運用辦法。【13】 交通部,商港服務費收取保管及運用辦法。【14】 交通部,貨櫃集散站經營業管理規則。【15】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3,高雄港埠整體規劃。【16】 交通部,1999,交通部辦理民間參與交通建設計畫作業手冊。【17】 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現為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1997,獎勵民間投資港埠相關設施規劃研究。【18】 呂錦山,2001,“國際港埠物流中心選擇因素之探討-結構方程模式之應用”,航運季刊,第十卷,第二期,頁1-30。【19】 吳貞慧,1999,BOT模式暨風險探討,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 林金美,2000,BOT動態財務分析之研究-以淡江大橋建設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保險營運研究所,碩士論文。【21】 林芸湘,1998,BOT特許合約相關條款之初步研究─以特許權、履約保證、保險、爭議處理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2】 林宗德,1996,國際港埠運用BOT民營化之研究兼論招標審標作業規範,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3】 宋明哲,1996,風險管理,五南出版社。【24】 范淼,1999,計畫風險事件之處置-分析模型之建立與應用,台灣大學交通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5】 胡仲英,1999,BOT理論與實務-兼論我國BOT政策之推動,孫運璿基金會,台北。【26】 財政部,物流中心貨物通關辦法。【27】 財政部,物流中心貨物通關作業規定。【28】 財政部,保稅倉庫設立及管理辦法。【29】 財政部,海關管理貨櫃集散站辦法。【30】 財政部,海關管理進出口貨棧辦法。【31】 徐俊明,2000,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新陸書局,台北市。【32】 高雄港務局,2000,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商港設施出租暨合作興建作業要點。【33】 凌 寶,2000,BOT模式開發風險管理及保險規劃之研究,國科會與台灣糖業公司委託研究。【34】 唐富藏,1994,投資計畫評估,華泰書局,台北市。【35】 許光華,2000,專案融資風險評估與分析-台灣高鐵BOT計劃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36】 許家駒,2000,民間參與重大交通建設風險分擔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37】 張有恆,1998,交通政策分析,華泰書局,台北市。【38】 張美香、巫哲緯、洪仲林,2001,“民間參與桃園都會區輕軌運輸系統之財務可行性分析”,公營事業評論,第二卷,第四期,頁120-135,6月。【39】 陳天賜、陳文美等,1999,重大交通建設財務計畫作業規範與分析模式之研究,交通部會計處。【40】 陳啟榮,1997,海運產業因應亞太海運中心國際化策略問題研究,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1】 陳春益、林正章、呂錦山,1999,發展高雄港為國際物流中心委託調查分析,高雄港務局委託計劃。【42】 陳源宏,1997,民間參與公共建設(BOT模式)之財務運作與案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3】 陳翠華,2000,探討民間參與港埠投資之法規適用及辦理程序,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4】 國立成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2001,高雄港企業診斷-物流中心營運管理及設施規劃之研究,高雄港務局委託研究。【45】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系,1998,各國際(內)商港約定興建與租賃經營港埠設施(含港區內專業區)審查作業流程與審查標準,前台灣省交通處委託計劃。【46】 黃祥官,1995,亞太海運中心成立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高雄港貨櫃運輸業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7】 黃志強,2000,民間參與港埠設施投資興建及經營管理方式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8】 黃森義,2002,“BOT計劃之財務規劃”,2002成大交通論壇-國內BOT交通建設之發展與展望研討會,頁4-1~4-15,台南,4月18日。【49】 葉宏安等,2001,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課程講義,高雄港務局員工訓練所。【50】 新南,2001,實質選擇權在BOT資本投資決策之應用-以高雄捷運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1】 雷勝強,1999,國際工程風險管理與保險,淑馨出版社,台北市。【52】 經濟部商業司,1999,國家物流發展政策(Ver.0.7)。【53】 經建會,2000,發展台灣成為全球運籌管理中心計畫。【54】 經建會,2000,發展全球運籌管理之做法與建議。【55】 榕聲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0,民間參與港埠建設與營運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委託研究計畫。【56】 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經濟研究院,1999,台灣地區各國際商港運量分配之研究,前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委託計劃。【57】 趙化成,1999,BOT風險管理相關法律問題探討,東吳大學法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8】 鄧家駒,2000,風險管理(二版),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台北市。【59】 蔡明志,2000,風險管理上課筆記,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輸與倉儲營運系(所)。【60】 賴麗華,2001,風險管理講義,高雄港務局員工訓練所。【61】 鍾啟椿,1997,交通建設BOT案政府對民間造成之風險分析-以中正捷運線為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62】 謝劍平,1999,財務管理-新觀念與本土化,智勝出版社,台北市。(英文部分)【63】 Bengt Hallmans, Christer Stenberg, 1999,“Introduction to BOOT”, Desalination 123p109-114.【64】 Chis Chapman and Stephen Ward, 1997, Project risk management.【65】 C M Tam, 1999, “Build-operate-transfer model fo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s in Asia: reason fo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 3, No.6, pp.377-382.【66】 Dan Remenyi and Alison Heafield, 1996,“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some aspects of how evaluate and manage the riskexpos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 14, No.6. pp.349-357【67】 He Zhi, 1995,“Risk management for overseas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Vol.13,No4,pp.231-237.【68】 J W Konings, 1996, “Integrated centres for the transshipment, storage,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oods”, Transport Policy, Vol 3,No.1/2, pp.3-11.【69】 Mark G.Stewart and Rober E. Melchers, 1997, Probabilistic riskassessment of engineering systems.【70】 Patrick T I Lam, 1999, “A sectoral review of risks associated with maj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Management, Vol. 17, No.2, pp.77-87.【71】 Robert L. K. Tiong, 1995, “Risks and Guarantee in BOT Tender”, Journal of Construct. Engrg. And Management, No.8, pp.183-185.【72】 Shrade-Frechette, K. S., 1985, Risk Analysis and Scientific Method, D. Reidel.【73】 Theo E. Notteboom and Willy Winkelmans, 2001, “Structural changes in logistics: how will port authorities face the challenge?”, 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 Vol 28, N0 1, pp. 71-8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