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富雲(民90):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與資料研究,38(1),22-28。
王千倖(民88):「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教育資料與研究,28卷 民88.05 頁31-39。王文科(民78):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如玉(民87):問題解決教學模組對高一學生學習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淑如 王裕德(民90):教學新策略--網路合作學習。臺灣教育,603期,頁33-39。王緒溢、劉子鍵、王瑀、賴慧(王民)。網路上的電腦合作學習模式研究。取自 http://ccv.src.ncu.edu.tw/ccv/Library/GCCCE2000.htm
包景濂(民90):問題解決模式的網路社群學習系統之研發。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任萬萍(民89):網路合作設計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朱耀明(民87):網路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的整合。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大會論文,551-557。
江憲坤、林志豪(民88):群體合作學習機制在Web教學環上之探討。大葉學報,8卷,2期,63-79。吳明隆(民89),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武典、詹秀美(民87):問題解決測驗。未出版。
吳培安(民84):「問題解決」式的科技教育教學模式。教師之友,36(2),12-19。吳慧珍(民89) 。探討學生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合作學習對其科學過程技能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巫偉萍(民90):網路合作設計環境中群組互動型態與思考風格對設計效果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電資學院學程碩士論文。李玉慶(民89):自然科網路教學設計模式之研究─以國小「認識魚類」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光烈(民89):國小自然科教師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怡慧(民88):網路教學環境上群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怡慧(民89) 。網路教學環境上群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昆翰(民88) 。從網路使用看遠距輔導。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現代教育論壇(四)(319-343頁)。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李青蓉(民88)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路教學觀:學習友(有)伴網(一)。遠距教育,10,47-55。李啟龍(民89):網路上的合作探究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進寶、韓慧文、鄒景平、洪世家、莊淑閔(1998)。資訊網教育訓練的現況與趨勢。遠距教育,第6 期,頁30-37。李隆盛(民84):國中工藝/生活科技教學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NSC 84-2413-H-003-010.
周文忠、藍大勝(民87) 。遠距合作學習暨輔導諮詢系統發展與使用態度之研究。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編:八十六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75-498頁)。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周立勳(民83):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周立勳(民84):合作學習的發展趨勢及其對改進班級教學的含意。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中小學課程革新與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周倩、孫春在(民85) 。遠距合作學習環境之設計與建立:CORAL經驗。教學科技與媒體,26,13-21。周惠文(民87) 。網路合作學習環境與傳統學習環境對英語單字學習成效之影響。載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編:教學科技與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5-325頁)。台北:中國視聽教育學會。
林生傳(民8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奇賢、鄭明韋(民89) 。網路學習理論與應用。載於國立台南師院編:新世紀優質學習的經營研討會論文集(1-16頁)。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林奕宏(民89):「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麗惠(民89):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的認知風格、推理表現與問題解決表現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平地國小學童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瓊慧、陳煥彬、魏來成、胡馨文、喬祺、李建樹(民87):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之研究[線上資料]。取自http://acbe.tku.edu.tw/iccai8/59/59.htm洪明洲(民88),網路教學,華彩軟體。
洪榮昭(民86):問題解決的思考模式。技術問題解決能力發展研究研習會報告資料。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高宜敏(民90):合作競爭式的網路分享建構學習環境。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志豪(民89):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
張春興、林清山(民78):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
張國恩(民88):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張清濱(民84):合作學習的正用與誤用。研習資訊,12(4),1-7。郭生玉(民8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有遹(民83):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案。台北:心理。
郭伯銓(民90):應用全球資訊網培養國中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志弘(民90):網路自然科合作學習中國小學生學習成果樣式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琪(民88):國小高年級學童實施問題解決教學之實驗研究─以家庭垃圾清理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盈潔(民90):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之成效探討─實地實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英豪、吳裕益(民86):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陳梅英(民91):應用網路合作式問題解決教學法於高級中學電腦學科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雯靚(民90):方案教學法應用於國中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煥彬(民87):網路合作學習系統之規劃、建置與評估。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裕隆(民89):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雜誌,77,29-35。陳嘉成(民87):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成效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1期,107-128。陳龍安(民7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告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瑞雲(民88):人際問題解決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生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程上修(民89):運用合作學習及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策略於高一氣象學習之成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馮景照(民90):分組方式在合作學習應用中的影響與成效。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俊仁(民89):網路合作學習系統與小組互動觀察工具。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政傑、林佩璇(民85):合作學習。五南圖書。
黃敏晃譯(民77):數學解題的教學-近25 年來的回顧。數學傳播,12(2),26-43。
黃淑玲(民89):網際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中學習互動型態與認知風格對學習效果之影響--以二次函數之教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葉安琦(民89):促進國小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個案研究--發展問題表徵。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董家莒(民89):「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詹秀美(民78),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臧俊雄(民89):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錫麒(民82):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證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 卷5 期,16-25 頁。
潘宏明(民85):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1-218 頁。
鄭宗文(民90):全球資訊網對不同分組型態合作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昭明(民8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鍾一先(民86):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簡志雄(民90):國中生在生活科技科教學活動中問題解決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真真(民70):國小資優實驗班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惠燕(民89):國小學童在科學問題解決過程中創造力與後設認知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Bannan, B. & Milheim, W. D. (1997). Existing Web-based instruction courses and their design. In B. H. Khan (Ed.). Web-Base Instruction(pp. 381-387).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Chi, M. T. H.,& Glaser, R.(1985).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n R. J. Sternberg(Ed.),Human ability.--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New York:W. H.Freeman and Cornpany.
De Bono, E. (1983). The direct teaching of thinking as a skill. Phi Delta Kappan, 6, 703-708.
Deutsch, M. (1949). An experiment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social influence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2, PP. 199-232.
Devries, D. L. & Slavin, R. E. (1978). Teams-Games-Tournament (TGT): Review of ten classroom experim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2, 28-38.
Feldman, R. S., Devin-Sheehan, L., & Allen, V. L.(1978). Nonverbal cues as indicators of verbal dissembl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5, 217-231.
Gagne, E. D.,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The cognitive psychoiogyof school learning. New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lass, A. L., & Holyoak, K. J.(1986) Cognition. Singapore:McGraw- Hill.Grundy, S. & Kemmis, S.(1982).Three modes of action research. Geelong,Australia:Deakin University.
Hatch, L. (1988). Problem Solving approach, In Kemp, W. & Schwaller, A. E.(Ed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37 th Yearbook(pp.87-98).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Hayes, J. R.(1989). The complete problem solver. New Jersey:LEA Publisher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Johnson, D. W., & Johson, R. T. (1989).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L. W. Anderson (Ed.), The Effective teach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96). The rol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ssessing and communicating student learning. In T. R. Gusky (Ed.) 1996 ASCD yearbook : Communicating student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en, R. & Bill, A. (1990). Learning with computer: Effective teacher strategies.
Kerr, E., & Hiltz, S. (1982).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Levin, J. A., & Cohen, M. (1985). The world as an 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Electronic networks for science instruc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ing, 4, 33-34.
Mayer, R. E. (1992).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2nd ed.). New York:W.H. Freeman and Company.
Newell, A. & Simon, H. A. (1972). Human problem solving. New Jersey:Prentice-Hall.
Polya, G. (1981). Mathematical Discovery:On Understand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 USA:John Wiley & Sons, Inc.
Qin, Z., Johson, D. W. & Johson, R. T. (1995). Cooperative versus competitive efforts and problem solv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5(2), 129-143.
Riel, M. M. (1990). Cooperative leaning across classrooms in electronic learning circles.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 445-466.
Sharan, S. (1980).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mall groups: Recent methods and effects on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ethnic rel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0(2), 241-271.
Slavin, R. E. (1978). Students teams and achievement divi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2, 39-49.
Slavin, R. E. (1983).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3-62.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Second 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ernberg, R. J. & Lubart, T.I (1991). 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n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34,1-31.
Sternberg, R. J. (1988). 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 125-14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etjen, W. B. (1989). Technological problem-solving. Reston, VA: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