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尚剛(民83)。壓力源、壓力知覺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以國庫署與國有財產局之公務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秀慧(民88)。高職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影響與管理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時華(民90)。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感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王瑞安(民88)。公立非正規成人教育機構員工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學習需求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鳳生(民89)。知識經濟時代。高雄:宏文館圖書。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民91a)。園區建設-設立沿革。http://www.tnsipa.gov.tw/webapp/TnsipaWebApp/about/about_main.jsp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民91b)。投資資訊-引進現況-廠商進駐統計。
http://www.tnsipa.gov.tw/webapp/TnsipaWebApp/investment_info/ivm_main_intro.jsp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民91c)。投資資訊-引進原則-引進產業。http://www.tnsipa.gov.tw/webapp/TnsipaWebApp/investment_info/ivm_main_intro.jsp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籌備處(民91)。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營運開發現況。未出版文件。台南縣: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籌備處。
朱明謙(民90)。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坤鋕(民90)。國民小學校長行政管理角色、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貞紅(民85)。居家照顧服務員之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民83)。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民90)。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江鴻鈞(民84)。台灣省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宇聖(民80)。論外在環境、組織內部、A型人格工作壓力源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沈明茹(民88)。情緒與因應方式之動態模式─以高科技研發人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秀華(民86)。國民中學教師背景變項、工作壓力、行動控制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郁玲(民88)。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皖菁(民90)。高科技研發人員兼負業務推廣之工作壓力探討─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嘉聖、陳益世(民88)。高科技產業特性、工作壓力、工作滿意暨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廠商研發技術人員為例。人力資源學報,11,93-115。林立曼(民90)。戶政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周立勳(民75)。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志鴻(民87)。資訊人員工作倦怠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秀靜(民87)。國中資優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昭男(民90)。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純文(民85)。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素靜(民87)。研究機構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問題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淑芬(民90)。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吳敏鳳(民86)。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嘉明(民90)。高科技員工職業壓力與職業疏離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蒼彬(民90)。人事人員角色壓力、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懿中(民79)。個人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工作績效、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以證券公司營業員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姚秀瑛(民88)。家庭教育專任人員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調查研究-以台灣地區各縣市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侯望倫(民73)。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組織氣候角色特性人格特質與壓力症狀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啟智(民87)。電視臺業務部業務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柏廣法(民87)。視覺障礙者大學畢業後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詠齡(民89)。報社編輯工作壓力來源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翁文彬、陳淑娟譯(民82)。如何減輕壓力:八至十週自助減壓法。台北:台灣商務。
徐宜輝(民84)。職業軍官個人屬性組織氣候工作壓力工作滿足之關聯性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翁翠芝(民86)。中年危機及其因應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維揚 (民84)。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之績效評估─以科學工業園區為例。台北銀行月刊,2,29-40。
陳松柏等(民87)。企業研究發展。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崔來意(民90)。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倦怠及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郭明堂(民77)。國小輔導人員背景變因、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輔導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來發(民85)。資訊工業從事研究發展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大葉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清勇(民90)。國民小學兼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盈卿(民89)。空服員之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峰偉(民89)。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淑娟(民89)。家庭教育中心專職人員專業知能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惠君(民87)。單親父母之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情緒適應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縣婦幼館向日葵聯誼會成員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韶玲(民84)。已婚女性研究生的壓力源、因應方式與因應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榮真(民81)。啟智教養機構教保人員工作滿意、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程一民(民8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單小琳(民77)。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張小鳳、劉以桂、邱大昕譯(民80)。壓力終結者:如何消除緊張、焦慮與憂鬱手冊。台北:自立晚報社。
曾國斌(民90)。不同產業與人格特質從業人員其工作壓力之差異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瑞芬(民78)。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麗琪(民89)。國中與高中學校氣氛、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耀輝(民90)。國內積體電路產業人員離職現象之調查分析:以新竹科學園區某公司為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馮觀富編(民81)。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心理。
葉明瑞(民90)。電子媒體新聞工作者工作壓力及其因應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溫金豐(民87)。人力資源系統構形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高科技廠商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經濟部技術處編(民88)。經濟部產業技術白皮書1998。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葉龍源(民87)。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美雲(民84)。基層農會家政指導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傑夫(民77)。我國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壓力之研究-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因應方式、工作滿足關係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鄭文俊(民84)。工作壓力、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民營公車駕駛員為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玉惠(民80)。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台北市報社文字記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兆明、黎亮吟編譯(民81)。如何面對壓力。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蔡孟珍(民9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美淑(民84)。虐待兒童父母壓力源與壓力因應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洵華(民76)。智能不足母親壓力知覺與身心適應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鄧柑謀(民80)。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純姿(民87)。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之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淑慧(民76)。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制與研究調查。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紹權(民86)。臺灣基層農會推廣員工作壓力、因應行為與工作倦怠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澍勳(民90)。桃園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鄭麗芬(民82)。國中輔導人員工作環境、專業心理需求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士葆等編(民86)。科技管理。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謝秉成(民85)。科學工業園區科技發展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琇玲(民79)。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氣氛、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瀛華(民81)。快樂人生:怎樣克服壓力和憂鬱。台北:健行文化。
蕭武桐(民85)。行政組織的倫理決策。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蕭鴻光(民86)。國民中小學校長辦學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藍采風(民74)。生活的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
藍淑真(民85)。工作倦怠感與及早因應策略的關係─以精神科護理人員為例。中原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貳、英文部份
Callahan, R. E., Fleenor, C. P., & Kundson, H. R.(1986).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A managerial viewpoint. Columbus : Carles E. Mirrill Pub.Co.
Caplan, R.D. (1975). Job demands and works health. NOSH Research Report, Cincinnati.
Carroll, F. X., & White, L. W. (1982). Theory Building: Integrating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within an Ecological Framework. In Paine, W. S.(Eds.),Job Stress and Burnout Research, Theory, and Intervention Perspectiv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Cooper, C.L., & Marshall, (1978).Sources of managerial and white collar stress. In C.L.Cooper & Payne (Eds.), Stress at work. NY: John Wiley & sons.
Cunmings, T.G. &Cooper, C.L.(1979). A cybernetic frame cook for studying occupational stress.Human Relations, 32(5),395-418.
Dewe, P. J. (1986). Coping with work stress : An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 33, 27-40.
Edelwich, J., & Brodsky, A. (1982). Training guidelines linking the workshop experience to needs on and off the job. In W. S. Paine(Eds.). Job stress and burnout. Beverly Hills:Sage.
Fineman, S. (1979). A psychosocial model of stres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anagerial unemployment. Human Relation,32(4),323-345.
Fleming, C.F.(1984). Perfecting practice management techniques. CA Magazine,117(12),62-65.
Flench, J.(1962). A pragramma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8,1-47.
Folkman, S. (1984). Pearsonal control and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4), 839-852.
Folkman, S., Lazarus, R. S.(1985). If it changes it must be a process: Study of emotion and coping during three stages of a college exami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8(1), 150-170.
Folkman, S., Lazarus, R. S., Dunkel-Schetter, C., DeLongis, A., & Gruen, R.J.(1986).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5), 992-1003.
Freudenberger, H.J.(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159-165.
Freudenberger, H.J.(1983). Burnout: Contemporary issues, trend and concerns. In B.A.Farber(Eds.),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 NY;Pergamon.
Gmelch, W. H., et al.(1982). What Stresses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How They Cope,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ED 218760)
Gmelch, W. H., et al.(1988).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administrative stress: cause, reactions, responses and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6(2) ,134-140.
Gupta, N., & Beehr, T.A. (1979). Job stress and employee behavior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23,373-387.
Hamilton, V. (1979). Personality and stress.In V. Hamilton & D.M.Warburton (Eds.),Human stress and cognition: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NY:John Wiley and sons.
Harrison, W. D. (1980). Role Strain and Burnout in Child-Protective Service Workers. Social Service Review, 54(1), 31-44.
Harrison, S. N. (1983). The sources of teacher burnout among the elementary teacher of Mississipi.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4(5), 1333-A.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Optimizing Human Resources: A Case for Preventive Health and Stres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Autumn, 5-25.
Jamal, M. (1997). Job stress, satisfaction, and mental health :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self-employed and non-self-employed Canadians,Journal of Small Bussiness Management, 35(4), 48-57.
Karger, H. J.(1981). Burnout as alienation. Social Service Review,55,270-283.
Lazarus, R. S.(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Lazarus, R. S.,& Launier, R. (1978). Stress-related Transaction Between Person and Environment. NY: Plenum Press.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Y: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eiter, M. P., Clark. D., & Durup, J.(1994). Distinct Models of Burnout and Commitment among Men and Women in the Militar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30,63-82.
Luthans, F.(1982). 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 A path out of the jungle. Business Horizon, 16, 67-72.
Maslach, C.(1976).Burn-out.Human Behavior. September, 17-22.
Maslach, C.(1978). The client role in staff burnout. Th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34(4) ,111-124.
Maslach, C. & Jackson, S. E.(1981). MBI manual. Consuliing psychologist press, Inc.
Maslach, C.(1982). Burnout : The Cost of Caring , Englewood Cliff . NJ:Prentice-Hall.
Maslach, C. & Jackson, S. E.(1984). Burnout in organization Settings In S. Oskamp(E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Annual : Application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5,133-153.
McCrae, R. R., Costa, P. T., & Jr. (1986). Personality, Coping, and Coping Effectiveness in an Adult Sam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54(2), 385-405.
Pearlin, L. I.,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2-21.
Pervin, L. I. (1983). Characterristics of staff burnout in mental health setting. Hospital & Community Psychiatry,28,233-237.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Y: McGraw-Hill.
Silver, P.F.(198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Y: Haper & Row.
Swogger, G.J.(1981). Toward understanding stress : A map of territory.JOSH,51(27+),January.
Weiten, E. (1986). 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 (2nd ed.). Ca:Brooks/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