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尹蘊華(民64)。論家庭、學校,及同儕團體對兒童社會行為發展之影響。國教輔導,14(9),p3-5。方德隆(民87)。國小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仁宏(無日期)。從教育的觀點談當前青少年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2001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cpsha.tyc.edu.tw/CGO/mibz-ypzp.htm
王志永(民85)。實用技能班學生個人背景、自我統整與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王沂釗(民8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研究。學生輔導,36,108-118。王昭蓉(民88)。大眾傳播媒體與家庭教育。台灣教育,588,41-44。
王淑女(民84)。校園暴力行為之社會學分析。學生輔導,37,50-59。王裕德(民90)。談國中技藝教育班的生活管理。師友,405,p83-86。
王德琳(民85)。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震武、林文瑛(民82)。自願就學方案對國中學生社會行為及人格發展之可能影響。輔仁學誌,22,223-244。
王鍾和(民81)。繼父家庭、繼母家庭及完整家庭子女的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之比較研究。台北護專學報,9,169-218。王鍾和(民8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政治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鍾和(民84)。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委會八十三年度專案研究計畫。
王櫻芬(民86)。青少年對幫派犯罪問題的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50,122-132。白玉清(民64)。兒童社會行為的輔導。國教輔導,14(9),p10-11。朱敬先(民77)。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朱瑞玲(1996)。家庭教化與親子關係研究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小型專題研討會系列之十六「親子與夫妻互動」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江文宏(民82)。大眾傳播與少年犯罪。桃園:中央警官學校專題研究報告。
行政院(民83)。台灣地區青少年就業狀況統計分析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吳天方/王世英(民86)。國中技藝教育實施現況與興革之道。技職雙月刊,40,p15-18。
吳佑佑(無日期)。單親家庭與社會問題。2001年3月14日,取自http://www.cgmh.org.tw/intr2/c3360/B-Wu-2.htm
吳佳玲(民85)。家庭結構與子女自尊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台南家專學報,15,203-217。
吳武典(民86)。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49。吳芝儀、陳建安(民89)。中輟生與危機青少年。南一:新講義,6,9-11。
吳博修(民83)。單親家庭、家庭社會動力與青少年犯罪。社區發展季刊,68,73-77。宋根瑜(民72)。大眾傳播與青少年犯罪。台北:台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觀護叢刊,15。
李坤崇(民75)。我國大學心理需求之評量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明生(1972)。影響才賦優異兒童教育之家庭因素。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民73)。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雪禎(民85)。青少年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沈明慧(民83)。價值澄清團體對國中適應不良學生自我概念、價值觀與道德判斷影響成效之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庭芳(民90)。保護處分少年友伴選擇、友誼品質與交友網路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淑娟(民87)。國小班級同儕互動之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鳳美(無日期)。四種類型的教師角色素描。2001年3月14日,取自http://vschool.scu.edu.tw/trule/tre002.htm
林秀怡(民90)。少年殺人犯罪之探討。學生輔導,74,110-125。林秀燕(民85)。國民中學技藝教育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職業決策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佩璇(民89)。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239-259)。台北:麗文文化公司出版。
林明地(民89)。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51-87)。台北:麗文文化公司出版。
林政修(民83)。區域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班辦理實務及建議。技職雙月刊,22,p13-17。
林美吟(民78)。國小單親家庭兒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林美玲(民82)。教師領導方式與師生關係。教育資料文摘,32:2=187,144-177。林美玲(民84)。國民中學技藝教育方案合作班與自辦班學生職業觀念與職業態度發展調查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學期報告。
林適湖(民80)。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莉竹(民85)。當我們同在一起---談國小階段兒童的社會行為。教育資料與研究,11,p12-13。洪儷瑜(民86)。青少年社會行為之多元評量。台北:師大書院。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141-158)。台北:巨流。
范美珍(民85)。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家庭的組織和家庭成員的職分(無日期)。2001年3月14日,取自香港澳門新華夜中學網站:http://i.campus.xinhua.ctm.net/guide/form3/civic/f3civico6.htm
徐澄清(民87)。社會化過程的重要轉機---同儕互動。健康世界,145:265,10-14。高淑清(民89)。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93-122)。台北:麗文文化公司出版。
高淑貴(民79)。影響青少年社會行為的家庭因素。婦女與兩性學刊創刊號,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p49-86。張宗治(民89)。從『心』關懷,再造信心。技藝教育,28,19-20。
張春興、林清山(民7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景然譯(民80)/Boyle(1992)。少年幫派與犯罪行為。警學叢刊,21:3,136-145。
張德銳(民75)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鎮城、蔡玉瑟、簡茂發(民82)。國小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0,p271-290。教育部(民89)。技藝教育改革方案草案。國中技藝教育班、實用技能班第四季暨實用技能班資格考驗工作檢討會,湯誌龍主講。
教育部(民91)。技藝教育改革方案「綜合規劃小組」第一階段工作計畫草案。(未出版)
教育部統計處(民88)。中華民國教育統計。P.29
教師期望影響”壞小孩”(無日期)。人民日報社網/科教/教育時評。2001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people.com.cn/BIG5/kejiao/41/20020110/645593.html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誠編譯(2002,3月20日)。電視看的愈多 暴力傾向愈重。自由時報,第十版。
郭隆興(民83)。國民小學學生人格傾向、同儕楷模與攻擊性行為關係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5,212-222。陳伯璋(民89)。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25-46)。台北:麗文文化公司出版。
陳美芬(民84)。大眾傳播對兒童社會化歷程的影響。社教資料雜誌,209,13-16。陳毓文(民88)。論少年暴力行為與暴力環境之相關性。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1+3-33。
彭駕鋅(民65)。智能不足兒童社會行為發展之研究。教育廳編印。
彭駕鋅(民78)。單親子女的輔導。教師天地,43,p2-5。
曾阿南(民81)。論教師期望對學生的影響。南投文教,81,p68-73。曾秋森(民85)。國民中學技藝教育自辦班現況探討。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曾國鴻(民83)。從國中生對社會價值觀的研究發現談技藝教育何去何從。技職雙月刊,22,p16-19。
曾慧芸、雷庚玲(民88)。「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為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53,p3178-3183。黃文三(民77)。國中教師領導形態、班級氣氛與學生疏離感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志偉(2001)。迷失在廟會的現場----青少年為何加入八家將?。師友,405,22-25。
黃拓榮(民8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俊偉(民89)。國中中輟復學生科學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郁宜(1985)。國中學生在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7,p71-81。
黃德祥(民71)。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概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士隆(民84)。大眾傳播媒體與校園學生暴行。學生輔導,37,28-35。楊光惠(民73)。問題學生輔導之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
楊守全(民58)。青年其社會關係之發展及其指導。台北市:正中書局。
楊秀宜(民88)。犯罪青少年家庭分化系統與其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國樞(民74)。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p7-28。楊啟棟(民63)。對職業教育建教合作班應有之認識。師友, 89,p10-12。
楊憲明(民77)。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就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光輝(1995)。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行為發展。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之「華人心理家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科際研討會」論文,台北。
廖光榮(民90)。淺談「衝突管理」在國中技藝班班級經營應用。技藝教育,34,14-16。廖淑台(1975)。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道德判斷發展之研究。省立台中師專學報,9,p63-93。
趙宗慈(1987)。父母紀律方式、利他傾向與兒童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秀瑛(民88)。從師生關係談有效教學。技藝教育,26,10-14。劉奕樺(民85)。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修全(民86)。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焜輝編(民73)。青少年不良適應行為──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北市:天馬出版社。
蔡進雄(民84)。有效的班級經營:談教師領導方式、班級氣氛與學業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6:5=214,147-159。蔡德輝、楊士隆(1999)。幫派入侵校園之問題與對策。學生輔導通訊,65,8-17。鄭友超/郭政源(民89)。國中技藝班學生出路探討分析。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7,p60-62。
鄭照順(民83)。教師期望會影響學生的未來成就嗎?。高市文教,51,28-31。鄭瑞隆(1999)。幫派入侵校園與其因應之社會工作觀點。學生輔導通訊,65,32-41。鄭瑞隆(民89)。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之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135-146)。台北:麗文文化公司出版。
盧美貴(民69)。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鑫城(民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鑑廷(民86)。大眾傳播對人們負面影響的探討─以電視及網路為例。國教之聲,30:3,49-52。繆敏志(民78)。單親兒童研究之方法學。教師天地,43,20-23。
謝忠保(民84)。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參加技藝教育班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謝美英(民87)。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鍾鳳嬌(民88)。幼兒社會化歷程中社會能力之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398-422。
魏慧美(民87)。同儕團體與青少年性態度、性行為之關係。教學輔導月刊,4,47-63。
羅文坤(民65)。電視對青少年影響之研究---不同暴力程度的電視節目對不同焦慮程度青少年之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瑞玉(民8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蘇建文(民64)。父母教養方式與少年道德行為。中華心理學刊,17,p109-124。Ranjit Kumar著/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 合譯(民89)。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
二、英文部分
Baumrind, D. (1966).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37, 887-903.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p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43-88。
Baumrind, D. (1989). Rearing competent children.In W.Damon, (ed.). Child Development Today and Tomorrow(pp.349-37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urind, D. (1972). Socialization and instrumental competence in young children. In W. W. Hartup(ed.), The young child: Reviews of research(V.2).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Belson, W. A. (1978). Televsion Violence and the Adolescent Boy. Westmead, England: Saxon House.
Dentsch, A. E. (1983). Classroom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preschools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19(1). 77-84.
Flanders, N. A. (1964). Som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 influence pupil attitudes and achievement. In B. J. Biddle&W. J. Ellena(eds),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Teacher Effectiveness. New York: Holt.
Gold, R. L. (1958). Role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Social Forces, 36, 217-223.
Grusec, J. E. & Lytton, H. (1988).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Grusec, J. E. (1982). The socialization of altruism. In N.Eisenberg(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pp.139-16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rvey, O. J. , et al. (1972). Teacers Beliefs,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Student Behavior. In Morrison, et al(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aching, Harmondsworth: Penguin.
Hoffman, M. L. &Saltzstein, H. D. (1967). Parent discipline and child’s mo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45-57.
Hoffman, M. L. (1963). Parent discipline and the child’s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 Child Developmen, 34, 573-588.
Hoffman, M. L. (1975).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937-943.
Hollingshead, A. B. (1957). Two-factor Index Social Position. New Haven.
Lamborn, S. D. , Mounts, N. S.,Steinberg, L. &Dornbusch, S. M. (1991).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s,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 1049-1065.
Lippitt, R. & White, R. K. (1947).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leadership and group life. In E. E. Maccoby, et al. (ed.), Reading in Social Psychology, 496-511.
Maccoby, E. E. (1980). Social Development. San Diegoi: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Maccoby, E. E. & Martin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ren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 pp1-102).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cWhirter,J. J. , McWhirter, B. T. , McWhirter, A. M. , &McWhirter, E. H. (1993). At-rist Youth: Acomprehrnsive Response. CA: Brook/Cole Publishing Company.
Moore, S.G. (1982).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e early years: parents and peer influence. In B. H. Spode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p.65-81). N. Y.: Free Press.
Polit, D. F. & T. Fallo (1987). Only childre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quantitative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9(2), 309-326。
Putallaz, M., Hefflin, A. H. (1990).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S. R. Asher&J. D. Coie(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pp.189-216)。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inberg, L., Lamborn, S. D. , Darling, N., Mounts, N. S., & Dornbusch, S. M. (1994). Over-Time changes in adjustment and competence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5, 754-770.
Shaffer, D. R. (198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alif: Brooks/Cole. 2nd ed.
Splaine, J. E.(1991). The Mass Media as An Influence on Social Studie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Macmillam Publishing Company.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Child Health and Protection (1934). The Adolescent in The Family. New york: App etion-Century-Cro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