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3 01: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淑貞
論文名稱:西漢宮廷婦女形象之研究
指導教授:方俊吉方俊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1
中文關鍵詞:西漢宮廷婦女形象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14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並附錄參引書目及附錄,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分為五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步驟及論文架構。
第二章〈西漢參政類宮廷婦女之形象〉: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西漢宮廷婦女「以孝立國」及「母權至上」的參政背景,與「積極爭取」、「間接搧惑」及「被動利用」的參政手法;第二節將西漢參政的宮廷婦女分為「主導朝政型」、「干涉人事型」、「謀略操控型」及「政治糾葛型」四類;第三節論述西漢宮廷婦女參政的成敗原因,及史家的評論;第四節則是論述西漢宮廷婦女參政的結果對後世的影響,其中「外戚權力高漲」影響深遠。
第三章〈西漢哀怨類宮廷婦女之形象〉: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敘述西漢宮廷婦女哀怨肇因,分為五點分析:妻妾成群、育子之悲、巫蠱迷信、重親婚姻及和親外交;第二節則是將西漢宮廷婦女哀怨分為三類型:「深宮怨婦型」、「異域悲涼型」及「含冤而死型」;第三節則是敘述唐朝文人士大夫以西漢宮廷婦女為主題所作的詩歌,從中見其悲情。
第四章〈西漢荒淫類宮廷婦女之形象〉: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主要是探討西漢宮廷婦女荒淫的原因:情慾的放縱與傳宗接代的壓力;第二節則是敘述西漢宮廷婦女荒淫的代表型人物:「淫亂致禍型」的宣帝敬武公主,與「奢侈荒淫型」的成帝趙氏姊妹。第三節主要是以趙氏姊妹的荒淫所造成的影響為論述要點:女禍之說的完成,及劉向《列女傳》成書之由正是因為趙氏的荒淫無道,並且闡述《列女傳》的思想內容及其對後世的影響─中國婦女逐漸受到條文規範。
第五章〈西漢才德類宮廷婦女之形象〉: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婦女才德思想的探源,這是上層社會對婦女的教育;第二節將西漢宮廷婦女才德類分為五類:「仁善無爭型」、「謹慎無寵型」、「外交才女型」、「才德兼備型」及「婉瘱有節型」;第三節分析班昭依西漢之前的才德觀念與女教情形,撰寫《女誡》七章,從此明文確立中國妻範母儀的典型,卻也開始中國婦女成為次級人類的命運。
第六章〈結論〉:綜合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心得,一來自我檢視,二來則作為日後研究的方針。
西漢宮廷婦女形象之研究
目 次
書影1漢高祖呂后………………………………………………………Ⅰ
書影2漢高祖戚夫人……………………………………………………Ⅱ
書影3漢文帝竇后………………………………………………………Ⅲ
書影4漢景帝王后………………………………………………………Ⅳ
書影5漢武帝陳后………………………………………………………Ⅴ
書影6漢武帝李夫人……………………………………………………Ⅵ
書影7和親公主王昭君…………………………………………………Ⅶ
書影8《列女傳.楚白貞姬》…………………………………………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一、宮廷婦女之界定………………………………………………1
二、探討宮廷婦女之因……………………………………………2
三、為何以西漢為斷限……………………………………………3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研究範圍……………………………………………………10
第四節 研究步驟……………………………………………………19
第五節 論文架構……………………………………………………21
第二章 西漢參政類宮廷婦女之形象…………………………23
第一節 西漢宮廷婦女參政之背景與手法…………………………24
一、西漢的政治環境………………………………………………24
(一)以孝立國…………………………………………………26
(二)母權至上…………………………………………………27
二、參政手法………………………………………………………29
(一)積極爭取…………………………………………………29
(二)間接搧惑…………………………………………………29
(三)被動利用…………………………………………………30
第二節 西漢宮廷婦女之參政類型…………………………………31
一、主導朝政型……………………………………………………31
(一)臨朝稱制─高祖呂后……………………………………32
1狡兔死,走狗烹……………………………………………33
2爭立太子,慘殺戚姬………………………………………35
3重親亂倫,廢帝掌權………………………………………37
4臨朝稱制,崇呂抑劉………………………………………38
(二)欲旺才疏─元帝王后……………………………………42
1重用外戚,引狼入室………………………………………44
2識人不清,斷送漢鼎………………………………………45
二、干涉人事型……………………………………………………47
(一)固執己見─文帝竇后……………………………………47
1寵愛幼子,爭奪皇位………………………………………48
2不明事理,干預人事………………………………………49
3雅好黃老,罷黜儒術………………………………………50
(二)僭居踰越─元帝傅昭儀與定陶丁姬……………………51
1賄賂─為爭太子……………………………………………52
2誣陷─為郤追怨……………………………………………53
3免官─為求齊尊……………………………………………54
三、謀略操控型……………………………………………………55
(一)操縱太子─文帝館陶公主………………………………55
(二)陰使人趣─景帝王后……………………………………56
(三)送女入宮─景帝平陽公主………………………………58
(四)深謀遠慮─武帝李夫人…………………………………59
四、政治糾葛型……………………………………………………62
(一)政治婚姻─高祖魯元公主………………………………62
(二)政變未遂─武帝鄂邑公主………………………………63
(三)稚幼帝后─昭帝上官后…………………………………65
第三節 西漢宮廷婦女參政之成敗因由與歷史評論……………67
一、成敗之因由…………………………………………………67
(一)成功之因由……………………………………………67
1具有領袖特質……………………………………………67
2利用帝王弱點……………………………………………68
(1)以孝治國的心理……………………………………68
(2)猜忌心理……………………………………………69
(3)喜好美色……………………………………………69
(二)失敗之因由………………………………………………69
1缺乏主政能力……………………………………………69
2私心掩蔽理智……………………………………………69
二、歷史評論……………………………………………………70
(一)正面肯定………………………………………………70
(二)負面否定………………………………………………72
1災異歸咎…………………………………………………72
2史家評論…………………………………………………75
第四節 西漢宮廷婦女參政之影響………………………………79
一、外戚權力高漲………………………………………………79
二、立下宮廷婦女干政之例……………………………………83
三、後世明文禁止………………………………………………86
第三章 西漢哀怨類宮廷婦女之形象………………………… 90
第一節 宮廷婦女哀怨肇因…………………………………………90
一、妻妾成群………………………………………………………90
二、育子之悲………………………………………………………93
三、巫蠱迷信………………………………………………………93
四、重親婚姻………………………………………………………94
五、和親外交………………………………………………………94
第二節 西漢宮廷婦女哀怨之類型…………………………………97
一、深宮怨婦型……………………………………………………97
(一)甥舅亂倫─惠帝張后……………………………………98
(二)無子失寵─景帝薄后……………………………………99
(三)金屋夢碎─武帝陳后……………………………………99
1驕寵無後……………………………………………………100
2擅施狐媚……………………………………………………103
(四)毀於求仙─武帝衛長公主………………………………104
(五)思子啼泣─中山衛姬……………………………………105
二、異域悲涼型……………………………………………………106
(一)悲愁異域─武帝細君公主………………………………106
(二)塞外和親─元帝王昭君…………………………………108
三、含冤而死型……………………………………………………110
(一)慘為人彘─高祖戚夫人…………………………………111
(二)嫉妒失后─景帝栗姬……………………………………113
(三)巫蠱之禍─武帝衛后……………………………………114
(四)巫蠱冤死─衛太子史良娣與史皇孫王夫人……………115
(五)子貴母死─武帝鉤弋夫人………………………………116
(六)含冤九泉─宣帝許后……………………………………117
(七)毀於其母─宣帝霍后……………………………………119
(八)祝詛誣陷─元帝馮昭儀…………………………………120
(九)仰藥自盡─成帝許后……………………………………121
(十)不幸懷子─成帝曹宮與許美人…………………………126
(十一)毫無自主─哀帝傅后…………………………………127
第三節 後人同情西漢宮廷婦女之說法………………………………128
一、悲戚夫人…………………………………………………………129
二、嘆陳皇后…………………………………………………………129
(一)善妒的性格…………………………………………………130
(二)獨居的孤寂…………………………………………………131
(三)長門的悲怨…………………………………………………132
三、憐王昭君…………………………………………………………134
(一)民間傳說……………………………………………………135
(二)詩歌吟詠……………………………………………………138
1辭漢與出塞……………………………………………………139
2胡地生活………………………………………………………142
(1)思漢………………………………………………………143
(2)悲怨………………………………………………………147
第四章 西漢荒淫類宮廷婦女之形象………………………… 151
第一節 西漢宮廷婦女荒淫原因的探討……………………………153
一、情慾之放縱……………………………………………………153
二、傳宗接代之壓力………………………………………………155
第二節 西漢宮廷婦女荒淫之類型…………………………………157
一、淫亂致禍型─宣帝敬武公主…………………………………157
二、奢侈荒淫型─成帝趙后與趙昭儀……………………………158
(一)奢侈豪華…………………………………………………159
(二)荒淫浪蕩…………………………………………………160
(三)殺害皇子…………………………………………………161
第三節 西漢宮廷婦女荒淫之影響…………………………………161
一、女禍之說的完成………………………………………………162
二、劉向《列女傳》之撰寫動機…………………………………166
(一)《列女傳》之類別重點 …………………………………169
(二)《列女傳》之思想內容 …………………………………172
1宣揚禮樂教化………………………………………………172
2重視三綱五常………………………………………………174
3弘揚重義輕利………………………………………………175
4鼓吹匡夫教子………………………………………………176
5表彰公義品德………………………………………………178
6推崇孝婦貞女………………………………………………179
7歌頌膽識才智………………………………………………181
8鑒戒惡德醜行………………………………………………183
(三)《列女傳》之後世影響 …………………………………184
1學術價值……………………………………………………185
(1)史學價值─為婦女立傳………………………………185
(2)文學價直─文人筆下題材……………………………186
(3)文獻價值─建立校讎工作……………………………186
2父權象徵……………………………………………………186
(1)女性德性由男性觀點定位……………………………187
(2)一夫多妻且妻妾地位懸殊……………………………187
(3)寡婦節女愚昧犧牲之悲劇……………………………188
笫五章 西漢才德類宮廷婦女之形象 …………………………190
第一節 婦女才德思想探源─女教觀………………………………190
一、思想探源………………………………………………………192
(一)男尊女卑…………………………………………………193
(二)男女之防…………………………………………………195
二、思想教育………………………………………………………197
(一)夫婦有義…………………………………………………197
1三從四德……………………………………………………197
2相敬如賓……………………………………………………199
3互相警戒……………………………………………………200
(二)貞節觀念…………………………………………………201
三、生活教育………………………………………………………203
(一)教育子女…………………………………………………203
1胎教…………………………………………………………203
2身教…………………………………………………………204
3言教…………………………………………………………205
(二)侍奉父母舅姑……………………………………………207
1梳飾整潔……………………………………………………207
2性情柔順……………………………………………………208
3凡事必問……………………………………………………209
四、女紅教育………………………………………………………209
(一)擅長家務…………………………………………………210
(二)熟悉祭祀…………………………………………………211
1熟悉祭品……………………………………………………211
2熟悉細節……………………………………………………212
第二節 西漢宮廷婦女才德之類型…………………………………214
一、仁善無爭型─高祖薄姬………………………………………214
二、謹慎無寵型─宣帝王后………………………………………217
三、外交才女型─武帝劉解憂……………………………………217
四、才德兼備型─成帝班倢……………………………………220
五、婉瘱有節型─平帝王后………………………………………224
第三節 妻範母儀觀念之確立─班昭《女誡》……………………225
一、《女誡》之由來 ………………………………………………226
二、《女誡》之婦女地位 …………………………………………227
(一)出生時之地位……………………………………………227
(二)出嫁後之地位……………………………………………228
三、《女誡》之婦女特質 …………………………………………230
(一)敬慎………………………………………………………231
(二)四德………………………………………………………232
(三)專心………………………………………………………232
(四)謙順………………………………………………………233
四、《女戒》之影響 ………………………………………………234
(一)女教書之流佈……………………………………………234
(二)封建枷鎖…………………………………………………236
1卑弱地位……………………………………………………236
2從一而終……………………………………………………236
3盲從無知……………………………………………………237
4沒有自我……………………………………………………237
第六章 結論………………………………………………………241
一、女權尚重……………………………………………………241
(一)母舅與妻舅……………………………………………241
(二)子稱母姓………………………………………………242
(三)公主地位頗高…………………………………………242
二、后妃參政的功過……………………………………………243
三、宮廷婦女的悲哀……………………………………………244
(一)后妃愛情的幻滅………………………………………244
(二)政治婚姻的無奈………………………………………245
(三)生子與不育的悲喜劇…………………………………245
四、門第觀念尚未形成…………………………………………246
五、禮法制度不嚴………………………………………………247
(一)婚娶不重倫理…………………………………………247
(二)和親政策的犧牲者……………………………………248
(三)男女之防寬鬆…………………………………………249
(四)貞節觀念淡薄…………………………………………249
1女有私夫…………………………………………………250
2再嫁興盛…………………………………………………250
六、女教觀的優缺點……………………………………………251
參引書目……………………………………………………………253
附錄 表1西漢帝系表……………………………………………268
表2西漢年表………………………………………………269
表3─1宣帝結婚表………………………………………278
表3─2中山衛姬結婚表…………………………………278
表4歷代后妃制度表………………………………………279
表5歷代公主制度表………………………………………281
參引書目
說明:
1本書目分為古籍文獻、今人著述、學術論文、中文工具書、網站五類。
2古籍文獻別為「經」、「史」、「子」、「集」四類;今人著述別為「與婦女學有關著述」及「一般著述」,按書名首字筆畫為序;學術論文分為「學位論文」及「單篇論文」,以篇名首字筆畫為序;中文工具書以書名首字筆劃編排;網站則以「中文站名」首字筆劃為序。
一、古籍文獻
(一)經部
易經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書經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詩經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禮記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儀禮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周禮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左傳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公羊傳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穀梁傳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孝經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論語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孟子 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0
說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二)史部
國語 周.左丘明 台北:里仁書局 1980
史記 漢.司馬遷 台北:鼎文書局 1990
古列女傳 漢.劉向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65
漢書 漢.班固 台北:鼎文書局 1991
漢紀 漢.荀悅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71
吳越春秋 漢.趙曄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 1996
越絕書 漢.袁康 台北:藝文印書館影 1966
逸周書 漢.孔晁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8
趙飛燕外傳 漢.伶玄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6
後漢書 劉宋.范曄 台北:鼎文書局 1987
三國志 晉.陳壽 台北:鼎文書局 1997
宋書 梁.沈約 台北:鼎文書局 1975
魏書 北齊.魏收 台北:鼎文書局 1975
史通通釋 唐.劉知幾 台北:世界書局1980
舊唐書 五代後晉.劉昫 台北:鼎文書局 1976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台北:鼎文書局 1975
崇文總目 宋.王堯臣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65
西漢會要 宋.徐天麟 台北:九思出版社 1978
腳氣集 宋.車若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宋史 元.托克托 台北:鼎文書局 1978
遼史 元.托克托 台北:鼎文書局 1975
元史 明.宋濂 台北:鼎文書局 1979
情史 明.馮夢龍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不詳
讀通鑑論 清.王夫之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79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台北:世界書局 1984
明史 清.張廷玉 台北:鼎文書局 1975
讀書敏求記 清.錢曾撰、容齋題跋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65
千頃堂書目 清.黃虞稷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3
廿二史劄記 清.趙翼 台北:鼎文書局 1975
史記札記 清.郭嵩燾 台北:商務印書館,1957
清史稿 民國.趙爾巽等編 台北:鼎文書局 1978
清史稿校註 民國.趙爾巽等編 台北:國史館 1986
(三)子部
商君書 周.商鞅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56
墨子 周.墨翟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75
管子 周.管仲、唐.房玄齡注 台北:中華書局1966
韓非子 周.韓非 台北:世界書局 1983
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清.淩曙注 台北:世界書局 出版年不詳
白虎通義 漢.班固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3
清.孫星華校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年月不詳
論衡 漢.王充 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1977
申鑑 漢.荀悅 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1977
說苑 漢.劉向 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1977
新書 漢.賈誼撰 台北:先知出版社 1976
孔子家語 魏.王肅注 台北:世界書局 1957
近思錄 宋.程頤撰、朱熹纂編、清.江永集註 台北:廣文書局 1981
性理大全書 明.胡廣編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83
內訓 明.仁孝文皇后徐氏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6
溫氏母訓 明.溫璜母陸氏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荀子集解 清.王先謙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8
淵鑑類函 清.康熙 台北:新興書局 1978
紅樓夢 清.曹雪芹 台北:博元出版社 1989
香豔叢書 清.蟲天子輯 台北:古亭書屋 出版年不詳
教女遺規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 上海:掃葉山房 1926
女學 清.藍鼎元(《鹿州全集》,1732年刻本
筆記小說大觀 台北:新興書局 1987
唐朝小說大觀 台北:新興書局 1960
(四)集部
琴操 東漢.蔡邕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7
昭明文選 梁.昭明太子編、唐.李善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1
文心雕龍 梁.劉勰 台北:開明書店 1975
詩品 梁.鍾嶸 台北:金楓出版社 1986
玉臺新詠箋注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清.程琰刪補 上京:中華書局 1985
全唐詩 清.聖祖御製 台北:平平出版社 1974
中國學術名著.詩詞類 清.聖祖御製 台北:平平出版社 1974
敘古千文 清.胡寅撰,黃灝注 長沙:岳麓書社 1981
方苞集 清.方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歷代詩話續編 清.丁福保 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全宋詩 傅璇琮等主編 北京:北京大學 1991
唐圭璋 台北:明倫出版社 1970
二、今人著述
(一)與婦女學有關著述
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 鐘慧玲 台北:里仁書局 1997
女學 藍鼎元 台北.文海書局 1977
五太后傳 周鵬飛等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8
中外才女情書集萃 陳朝順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
中國一百后妃圖 鄒莉 廣東:新世紀出版社 1992
中國十后妃外傳 夏武全等 湖北:新華書局 1988
中國才女 周宗盛 台北:大林出版社 1984
中國女性文學 嚴明等 台北.洪葉出版社 1999
中國古代仕女圖集 劉輝煌 台北:南天出版社 1990
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簡史 張明葉 遼寧:遼寧出版社 1993
中國古代婦女生活 高世瑜 台北:商務印書館 2000
中國后妃列傳 童煦 台北:皇冠出版社 1985
中國后妃的生死歌哭 門蘬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9
中國的風流才女 喬以鋼 台北:幼獅出版社 1995
中國帝王后妃外傳(兩漢之部) 董蓮池 台北:建宏出版社 1994
中國婦女文學史 謝旡量 台北:中華書局 1979
中國婦女文學史綱 梁乙真 上海:上海書店 1990
中國婦女史論文集 李又寧等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88
中國婦女史論集 鮑家麟 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9
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 鮑家麟 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9
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 鮑家麟 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3
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 鮑家麟 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5
中國婦女生活史 陳東原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97
中國婦女生活史話 郭立誠 台北:漢光出版社 1989
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 趙鳳喈 台北:食貨出版社 1977
中國婦女美談 盧壽籛 台北:華正書局 1974
中國婦女活動記 楊積蓀 台北:正中書局 1964
中國娼妓史 王書奴 上海:新華書局 1988
中國娼妓史 蕭國亮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
中國婚俗文化 盛義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4
中國婚姻史 陳顧遠 北京:新華書局 1998
中國婚姻史 蘇永、魏林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
中國婚姻─婚俗、婚禮與婚律 王潔卿 台北:三民書局 1988
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 張樹楝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中國詩話史 蔡鎮楚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88
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 趙元信等 台北:旺文社 1995
中國歷代名女人 李甲孚 台北:旗磊文化 2001
中國歷代名女列傳 余振邦 台北:聯亞出版社 1978
中國歷代名妓大觀 葉一青等 吉林:延邊大學 1993
中國歷代賢能婦女評傳 劉子清 台北:黎明出版社 1978
公主之死 李貞德 台北:三民書局 2001
公主傳 安作璋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 洪淑苓等 台北:里仁書局 1997
末代后妃 王慶祥 台北:華嚴出版社 1998
打開中國智慧黑盒子─才女篇 張大農 台北:21紀文化 2001
列女外傳 殷登國 台北:世界書局 1985
后妃干政:宮闈難禁權利夢 顧久幸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
后妃外戚專政史 楊友庭 廈門:廈門大學 1994
后妃的命運 關四平 山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月不詳
后妃爭寵:道是有情卻無情 董恩林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
后妃傳 安作璋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 黃嫣梨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東方美女百韻全書 陳敏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 張妙清等 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7
神州女子新史 徐天嘯 台北:食貨出版社 1978
紅顏與政治:解開性與政治的糾葛 呂方齋 台北:成陽出版社 2001
唐代宮怨詩研究 鄭華達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
宮禁后妃生活 向斯 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
漢代婚姻型態 彭衛 台北:三秦出版社 1988
漢代婦女文學五家研究 黃嫣梨 河南:新華書局 1993
漢唐貴族與才女詩歌研究 張修容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5
影響中國歷史的五十個女人 姜玉玲 台北:添翼出版社 1994
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 劉詠聰 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8
歷代才女智慧選輯 魏樹因 台北:先見出版社 199
歷代后妃軼事 商習之 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1
歷代婦女著作考 胡文楷 上海:古籍出版社書局 1985
歷代婦女著作考 楊家駱 台北:鼎文出版社 1973
歷代賢母事略 彭正雄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
(二)一般著述
大戴禮記新註新譯 高明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4
文心雕龍義證 詹英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中國人的家國觀 岳慶平 香港:中華書局 1989
中國人的婚姻觀與婚俗 吳詩池等 福建:廈門大學 1993
中國文化史述 劉蕙孫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7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上)(下) 胡適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4
中國古代性文化 台北:新雨出版社 1995
中國古代婚姻 張濤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
中國古代婚姻史 陳顧遠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65
中國民間婚喪禮俗通書 周銳等 湖南:三環書局 1991
中國性文化─一個千年不解之結 鄭思禮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6
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 柏楊 台北:星光出版社 2001
中國秦漢習俗史 岳慶平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中國倫理學史 蔡元培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78
中國歷史研究補編 梁啟超 台北:里仁書局 1994
中國歷代婦女作品選 蘇者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 顧鑒塘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95
中國歷代賢能婦女評傳 劉子清 黎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78
世說新語校箋 楊勇 台北:正文書局 1992
白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全集 張曼娟等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1
古禮今談 周何 台北:萬卷樓 1999
四史導讀 王基倫、洪淑苓 台北:臺灣書店 1999
左盦外集 劉師培 寧武南氏排印本 出版地不詳 1936
列子 王強模 台北:古籍出版社 1996
列女傳今註今譯 張敬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96
先秦孝道研究 康學偉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
先秦兩漢歷史論文集 李則芬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84
匈奴興亡之追蹤 江鴻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87
社會與宗教 池田大作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兩漢筆記 錢時 台北:新興書局 1988
兩漢詩傳 褚斌杰、黃筠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春秋婚姻禮俗與社會倫理 陳筱芳 成都:巴蜀出版社 2000
春秋繁露今註今譯 賴炎元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6
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 薩孟武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8
紅燭白蝶─宮廷人生儀禮 盧昌德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2
姻緣.良緣.孽緣─中國民間婚戀習俗 李鑒蹤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華夏方興(漢代卷) 李建國 台北:書泉1992
唐前婚姻 鄧傳志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8
秦漢史 韓復智等 台北:國立空大 1996
秦漢史話 陳致平 台北:三民書局 1974
秦漢史話 羅世烈 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0
秦漢史論稿 邢義田 台北:東大書局 1987
秦漢法律與社會 于振波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
秦漢社會文明 林劍鳴等 西安:西北大學 1985
敦煌民間文學 高國藩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4
敦煌變文集新書 潘重規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1983
新譯西京雜記 曹海東 台北:三民書局 1995
新譯列女傳 黃清泉 台北:三民書局 1996
新譯老子讀本 余培林 台北:三民書局 1990
新譯呂氏春秋 朱永嘉、蕭木 台北:三民書局 1995
新譯莊子讀本 黃錦鋐 台北:三民書局 1992
新譯淮南子 熊禮匯 台北:三民書局 1997
新譯新序讀本 葉幼明 台北:三民書局 1996
新譯韓非子 賴炎元、傅武光 台北:三民書局 2000
新譯顏氏家訓 李振興、黃沛榮、賴明德 台北:三民書局 1993
新譯楚辭讀本 傅鍚壬 台北:三民書局 1978
漢史論集 韓復智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0
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 李炳海 東北:師範大學 2000
漢代婚姻制度 劉增貴 台北:華世書局 1979
漢代婚喪禮俗考 楊樹達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漢詩研究 方祖燊 台北:正中書局 1969
漢賦史論 簡宗梧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
漢賦名家選集─枚乘、司馬相如、揚雄 涂元恆 台北:漢湘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
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 蕭滌非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
說苑今註今譯 盧元駿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77
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個女人 蕭黎等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5
歷代賢母事略 彭正雄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
韓詩外傳今註今譯 賴炎元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1
套書:
中國美人傳奇 台北:薪傳出版社,1998
翻譯書
愛德華.韋斯特馬克(芬蘭Edward Westermarck 1862-1939) 人類婚姻史 王亞南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8
三、學術論文
(一)學位論文
《淮南子》天道觀之研究 黃淑貞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7
王昭君戲曲研究─以雜劇、傳奇為範圍 陳盈妃 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4
中國古代女性倫理觀─以先秦兩漢為中心 宋昌基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7
中國傳統妒婦故事研究 張本芳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
中韓女誡文學之研究 姜賢敬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0
西漢與匈奴在西域爭戰之研究 郭光鋏 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6
兩漢魏晉女教「四德」觀研究 李憶湘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年碩士論文 2000
東漢政權的轉移─以皇太后為中心 翁碩輝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4
宮素然《明妃出塞圖》與張禹《文姬歸漢圖》析辨─金元時期昭君故事畫研究 黃秀蘭 台灣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唐人以漢代婦女為主題詩歌之研究 黃美玉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
漢代社會婚喪禮法中女性地位之研究 杜慧卿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劉向列女傳探微 姜賢敬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二)單篇論文
“霍氏之禍,萌于驂乘”發微─宣帝與霍氏家族關係探討 宋超 史學月刊5期 2000
「巫蠱之禍」與《史記》的成書 逯耀東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8期 1994年12月
〈蘇武傳〉裡的「和親」─王昭君其人與其事 劉志清 國文天地12卷3

《史記》中的女性形象 白靜生 河北師院學報 1982年3期
《史記》〈匈奴列傳〉的次第問題 逯耀東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7期
《史記.外戚世家》命觀研析 梁淑媛 輔仁國文學報15期
《金瓶梅》對「一夫多妻制」弊端的詮釋 莊文福 華岡研究學報2期
《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女性史之建構 衣若蘭 暨大學報
4卷1期
《漢書》所載西漢彗星的思想考察 陳全得 中華學苑49期
一種蛾眉明月夜,南宮歌管北宮愁─談皇后的文學創作 黃文吉 國文天
地6卷9期
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帝王宮闈多妻制的批判 莊萬壽 國文天地 6卷9期 1991年2月
王受天命與西漢政治 賴松輝 雲漢學刊3期 1996年5月
王昭君名氏異說 祁和暉 社會科學研究 1984年6期
王莽─一個儒生皇帝的悲劇 葛承雍 歷史月刊2000年3月號
王莽導演的禪讓劇 謝玉武 歷史月刊79期
天人合一思想對兩漢政治的影響(上) 林麗雪 書目季刊9卷1期
中國人的「性觀」與「性文化」的省思 黃儀娟 教育社會學通訊23期
中國文化中的女性地位──《列女傳》的意義 馬森 國魂555期
中國古代婦女的典範─班昭 安作璋 歷史月刊1999年4月號
中國性文化從開放到禁錮的轉折 劉達臨 歷史月刊2000年8月號
中國封建社會皇帝后妃問題初探 陳恩虎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期 1996年
中國封建時代的女禍與外戚之禍 孟楚 文匯報(上海) 1980年1期
中國歷史上的和親綜述 吳振清 歷史月刊1997年1月號
中國傳統家庭的人生角色─以幾種女性角色為例 鐘年 中國家庭及其倫
理研討會論文集 漢學研究中心主編 1998
史傳中女主臨朝「稱制」「攝政」與「聽政」 蔡幸娟 歷史學報23號
由詩經篇章談周代婚姻觀 潘玲玲 聯合學報5期
外戚政治與君主專制制度 李禹階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 1993
母權/外戚/儒生─王莽篡漢的幾點解釋讀後感 黃暄 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3期
西漢外戚四次篡位結果之比較 羅慶康 長沙電力學院社會科學學報 1997年4期
西漢和親公主封號蠡測 高兵 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期 1997
呂后與漢初政治 許欣薰 史化26期 1998年6月
宋代公主的一生 柳立言 歷史月刊1997年10月號
孝道與情欲─後漢末期儒教的苦惱 岡村繁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6卷4期
男權的魔方─論中國性文化的形成與演變 李小玲 文明探索叢刊16期
社會之殘餘:情色文學的出身 余德慧 中大社會文化學報5期
兩漢時期的歷史盛衰總結與政治 許殿才 史學史研究2期 2000
兩漢經學時期「儒家法家化」之探析 詹哲裕 復興崗學報54期
東漢前期的皇權與外戚 秦學頎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期 1995
東漢時代家庭倫理的思想淵源 閻鴻中 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
漢學研究中心主編 1998
明代公主的婚姻 林美惠 中興史學6期 1990年6月
知情更淫─小說史觀下的女性情慾閱讀 康來新 文訊別冊 1998年3月
知書達禮、頗具政治才能的東漢和帝鄧皇后 張遠 歷史月刊2000年1月
前漢對西域國家的和親政策 吳慶顯 中國邊政114期
春宮畫─中國古代性文化園地的一朵奇葩 劉達臨 歷史月刊1998年9月號
貞順節烈足夠嗎?─由女兒書看古代對有智婦女之重視 吳燕娜 九州學
刊5卷1期
皇后如何母儀天下 李甲孚 國文天地6卷9期
唐代的公主 王波 歷史月刊1997年10月號
唐代的和親 許成恆 歷史月刊1997年1月號
唐代詠女性詩所反映的婦女現實生活─以后妃、宮人、姬妾、娼妓為例
李孟君 建國學報17期
唐代詠昭君詩的研究──兼論唐宋詩氣象 劉滌凡 大陸雜誌92卷3期
秦漢時期的公主 安作璋 歷史月刊1997年10月號
秦律婚姻與親屬、繼承關係之研究 傅榮珂 嘉義技術學院學報63期
班婕妤怨歌行中的扇子和普呂多姆的裂瓶中的扇子之比較 胡品清 乾坤詩刊4期 1997年10月
時論與北朝女主政治─兼論漢魏時代女主政治時論之濫觴 蔡幸娟 成大
國史上的外戚 蔡學海 國文天地6卷9期
從法律面談中國婦女在家庭地位之變遷 陳惠馨 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
會論文集 漢學研究中心主編 1998
從姓名看時代與我國古代婦女地位的演變 謝茂權 中國文化月刊215期
從禁慾、絕慾、縱慾談兩性關係 魏世台 學生輔導通訊19期 1992年3月
從歷史人物談領袖的要件 阮芝生 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2期
棄婦式的哀怨─一九九八古典詩的創作及活動 陳文華 文訊雜誌1999年5月
最毒婦人心?─呂后析論 蔡信發 國文天地6卷9期
等待的顏色──關於《橘子紅了》 王明霞 自由時報.自由副刊 2001年6月28日
慈禧垂簾與清末政局 陳捷先 歷史月刊 1999年11月號
試探中國“女禍”之源 史學月刊 1991年4期
試論西漢前期政治上的安定方針 高明 史學月刊6期 1996
試論「怨歌行」 游適宏 中華學苑42期 1992年3月
試觀男性文化典律下昭君形象的扭曲 魏光霞 國文天地10卷1期
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善妒皇后的心路歷程 莊練 國文天地6卷9期
漢代之婦人災異論 劉詠聰 漢學研究9卷2期 1991年12月
漢代女教典籍中女性的家庭角色與地位 張鈺佩 教育研究(高師)7期
1999年7月
漢代的匈漢關係與昭君「和親」 陳生璽 歷史月刊1997年1月號
漢代封建父權制思想研究 劉厚琴 史學月刊4期 1995
漢代婦女文學之探究 陳瑞芬 藝術學報58期
漢代婦女地位研究 顏婉貞 史學會刊(師大)41期1997年6月
漢代婦女的名字 劉增貴 新史學7卷4期
漢代婚姻形態考述 趙志堅、范學輝 史學月刊6期 1996
漢初儒學的歷史命運 洪煜 史學月刊6期 1998
漢武帝生命中的幾個女人 邢義田 歷史月刊1998年2月號
漢宮「巫蠱之禍」 沈淦 歷史月刊 1997年4月號
漢畫中的節女與才女 劉道廣 漢聲41期
漢詩別錄 逯欽立 央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13本 1948年9月
漢魏六朝的乳母 李貞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99年6月
認識中國婦女的歷史角色─以高中歷史課本為例 鄭冠榮 歷史教育2期
談《史記》中的卜筮 賴芳玉 傳習17期 1999年4月
談敦煌變文中的孟姜女和王昭君 薛良元 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7卷6

對漢元成二帝的評價 朱紹候 洛陽大學學報11卷1期 1996年3月
論中國古代和親的功能及影響 林恩顯 崔明德 人文學報3卷20期
論外戚政治 張志哲 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1986年1期
論西漢的內朝政治 李宜春 史學月刊3期 2000
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 劉靜貞 東吳歷史學報 1999年3月5期
論語言中所反映的人類婚姻觀念演變 吳世雄 中國文化月刊203期
論劉向《列女傳》的女性自殘 蔡雅霓 輔大中研所學刊8期
橘子紅了 景小佩 聯合報.聯合副刊37版 2001年7月1日
歷代后妃體制源流初探 司徒崇 歷史月刊1997年5月號
歷史的重讀與再現─古代經典《列女傳》的通識意涵 劉靜貞 通識教育季刊4卷3期 1997年9月
歷史學報25期從班昭〈女戒〉及《世說、賢媛篇》淺探漢魏婦女之風貌
柯夌伶 雲漢學刊4期 1997年5月
儒家孝道與家庭倫理的社會化 劉家和 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
漢學研究中心主編 1998
儒家關於婦女地位的觀點 黃慧英 鵝湖月刊18卷3期
儒學文化視野中的災異觀及其意義─以漢代為例 王保頂 孔孟月刊35卷4期
讀《史記》─呂后掌權 譚潤生 中國語文月刊第488期
四、中文工具書
中國帝王辭典 老鐵 台北:建安出版社 1997
中國古代女作家集 王延梯 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9
中國風俗大辭典 申士垚、傅美琳 台北:國家出版社 1999
五、網站
千禧中國:http://www.sinorama.com.tw/Millennium/ch/index2.html
中央大陸新聞電子報資料庫:http://210.69.89.7/mnd/basic.html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中華萬年超級媒體網站:http://www.china.10k.com/
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http://mail.tku.edu.tw/fanmj/a1.htm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網站:http://pilot.mse.nthu.edu.tw/
中國歷史里程碑目錄:http://www.twbm.com/window/history/ch100/100_cnt.htm
台灣婦女資訊網: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
寒泉古典文獻資料檢索庫:http://210.69.100/S25/
漢朝:http://163.16.1.19/~history/f.htm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明傳(民81a),守望相助與社區安全,主計月報第八十五卷第二期。
2. 陳明傳(民81),鄰里守望相助之評析,警學叢刊第二十三卷第二期。
3. 許春金(民74),Becker,H.K.原著,美國的社區犯罪預防:概念與計畫,社區發展季刊第三十一期。
4. 許秀琴(民72),如何健全守望相助工作,警學叢刊第十四卷第二期。
5. 張淑卿(民89),實施兩岸「小三通」對臺灣及兩岸之可能影響,臺研兩岸前瞻探索第二十三期。
6. 侯崇文(民82),影響企業公司參與私人保全因素之探討,警政學報第二十二期。
7. 林瑞欽(民84),「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第一一八期。
8. 林振春(民85),社區意識與教育改革,教育研究雙月刊第五十一期。
9. 林振春(民84),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六十九期。
10. 林振春(民83),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第八卷第四期。
11. 林世英(民87),概觀今日日本之日常生活與犯罪的關聯-以日常生活運行理論為中心,警學叢刊第二十九卷第二期。
12. 林世英(民81),日本的犯罪特性和社會特性,警學叢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13. 孟維德(民86),社區警政與犯罪預防,中國行政評論第七卷第一期。
14. 孟維德(民85),警察控制犯罪策略之省思,警學叢刊第二十七卷第二期。
15. 李增祿(民84),論社區意識、社會建設與國家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六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