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00.28.23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9 01: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娟
論文名稱:長榮管理學院之設立與台南縣歸仁鄉大潭村的環境變遷
指導教授:吳連賞吳連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區域發展農村研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7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出發,結合聚落發展空間結構系統,建立長榮管理學院對大潭村環境影響之研究概念架構,探討以大學設立作為農村成長的刺激性因素之成效,並深入了解學院校園文化對大潭村空間結構的影響,同時釐清大潭村居民在面對村內之環境變遷時,其態度與活動系統因應調整之對策。
長榮管理學院設立對大潭村此一農村的影響主要在社區環境方面,管理學院及其周圍地區所提供的文教、商業、休閒等機能,使其成為農村中一重要的功能中心。大潭村在長榮管理學院設立後,不管是非勞動力的暫時性人口,或投入該村服務業之勞動人口,對村內各空間結構與活動系統產生擴大及回饋作用,改變了村莊空間的各種狀態,將一原本相對穩定且靜態的區域帶入一動態演變的階段。大潭村在學院未設立之前,村內的土地利用型態以農業使用為主,其次是住宅使用,商業使用在區域內尚屬少數;學院設立後,商業使用的土地增加,尤其是學院附近的土地價值大幅提高,使用密度與強度都較之前增加,農作種植趨於粗放。村內商店數量成長的結果,改變了大潭村原有的純樸景觀,農地作物種植面積減少了,就地利之便的居民寧可經營商店以提高工作報酬率,期待土地上漲的心理普遍存在,農地景觀異質化程度變高。
農家兼業的機會增多也更普遍化,居民一則可以利用自家空地或空屋改造成宿舍或商店出租,二則可以自行經營商店提高所得;雖然仍兼具有農民身分,農業收入卻因入帳微薄,已經成為年收入當中最不重視的一環。隨著村內的環境變遷,居民的生活時間結構亦隨之轉變與日漸複雜化,農村的生活方式與農業的關聯性愈來愈少。大潭村為了追求成長,農村結構慢慢調整,村民也逐漸提高其適應力,將社會予以重新整合,結構演變的過程有成果亦有損耗,但農村不再被動停滯不前,社會面貌呈現多樣化發展。
第一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概念架構之建立. . . . . . . . . . . . . . .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時空尺度之考量. . . . . . . . . . . 5
第四節 研究區的地理環境. . . . . . . . . . . . . . . 7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 .. . . . . . . . . . . . . . 14
第一節 相關理論. . . . . . . . . . . . . . . . . . . . . 14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 . . . .. . . . . . . . . . . . . . . 23
第三章 長榮管理學院設立對大潭村人口遷移的影響. . . . . . 34
第一節 戶政資料上之人口變化情形 . . . . . . . . . . . . . 35
第二節 人口移動實況. . . . . . . . . . . . . . . . . . . 41
第三節 影響大潭村人口移動的因素.. . . . . . . . . . . . . 46
第四節 人口移動對大潭村的影響. . . . . . . . . . . . . . 50
第四章 長榮管理學院設立對大潭村景觀的影響. . . . . . . . 52
第一節 土地利用的改變. . . . . . . . . . . . . . . . . . 52
第二節 商業的發展. . . .. . . . . . . . . . . . . . . . . 66
第三節 建築景觀的改變 . . . . . . . . . . . . . . . . . . 82
第五章 長榮管理學院設立對大潭村活動系統的影響. . . . . . 90
第一節 商業活動的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90
第二節 居住活動與環境變化及其影響. . . . . . . . . . . . 10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113
第一節 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
第二節 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7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附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9
一、 中文部分
1. 丁福致(1985),大學校區及鄰近土地利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論。
2.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社會指標統計-產業結構,行政院主計處(1989)。
3. 王育德(2000),王育德全集-台語常用語,台北:前衛出版社。
4. 王秋原(1985),台灣農村綜合發展計劃與區域成長策略之研究,台大地理系研究報告,第12期。
5. 王秋原(1988),區域發展理論與政策之研究-都市與區域發展 之互動,台大地理系研究報告,第13期,頁205-214。
6. 王德生(1982),都市大學校園規劃之系統研究-以中興台北校區為例,中興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7. 王鴻志(1990),逢甲大學社區空間領域界定之探討,逢甲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8. 古宜靈、辛晚教(1997),文化生活圈與文化設施發展之研究, 都市與計劃,第24卷,第1期,頁43-68。
9. 白名仕(1998),新東社區中心設計----大學城公共空間序列之建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論。
10. 朱謙、漆敬堯(1984),台灣農村社會變遷,台北:商務。
11. 辛晚教(1986),都市及區域計劃,中國地政研究所印行。
12. 李朝賢(1993),區域發展與計畫,台北:華泰書局。
13. 李瑞麟譯,恰賓.開塞著(1985),都市土地使用規劃,台北:茂榮圖書公司。
14. 李朝賢(1995),台灣城鄉人口遷移之探討,台灣經濟,第218 期,頁1-10。
15. 呂玫鍰(1988),茶村家庭的兩性分工與婦女地位的變遷,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論。
16. 呂清松(1996),科學園區對地方發展之論爭與台灣實證:新竹 科學園區個案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17. 周堯富(1980),區域成長理論與區域計量模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18. 周國屏(1988),台灣農村人口外移之地理學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雲林工專學報,第8期,頁16-74。
19. 林吳雙(1991),大學生校外居住以及校區鄰近商業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20. 林信孚(1987),都市綜合大學校園規劃與通性準則研擬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論。
21. 林建元(1998),重大開發計畫對城鄉發展及區域均衡之研究-子計畫四:重大交通建設對城鄉發展均衡影響之研究:工業部門,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書,頁1-32。
22. 侯靜華(1988),夜市之市街空間-以士林夜市個案研究,中原建築研究所碩論。
23. 柯志明(1988),農民與資本主義,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66期。
24. 段兆麟(1993),台灣鄉村產業發展的問題與規劃-依賴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觀點,台灣經濟,第193期,頁34-44。
25. 施鴻志、周士雄(1996),區域多功能成長中心發展策略之研究-南部區域產業成長中心之發展,都市與計劃,第23卷,第1 期,頁75-94。
26. 胡台麗(1985),台灣農村工業化對婦女地位的影響,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台大人口研究中心,頁339-353。
27.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8. 胡瓊福(1977),由社區與學校關係探討學校之空間結構,成大建築研究所碩論。
29. 翁金山(1990),大學校園成長與環境都市化之關聯性所衍生校園空間架構問題之探討,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
30. 馬久惠(2001),國家政策與台灣戰後的城鄉發展,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論。
31. 莊淑姿(2001),台灣農村發展類型之研究,台大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2. 莊慶達、劉祥熹(1997),臺灣漁村社區發展的課題與展望,建設富麗農漁村工作研討會,中華鄉村發展學會編印,頁119-137。
33. 莊慶達、劉祥熹(1998),台灣漁村社區發展與重建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4. 張仲良(2000),台灣農村聚落建設中推動居民參與之研究----以嘉義縣阿里鄉茶山村原住民部落景觀工程為例,台大農業工程學研究所碩論。
35. 張長義、王萬邦(1994),台灣水泥產業東移政策對東部區域發展影響之分析,台灣大學地理學報,第17期,頁123-146。
36. 梅繼恒(1985),城鄉互動對農村聚落型態變遷影響之研究-以桃園觀音鄉為例,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碩論。
37. 郭大玄(1991),工業化下台灣農村的變遷-桃園縣龍潭鄉個案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8. 郭建興(1987),大型公共建築對都市環境影響之研究-以藝文展覽設施為例,台大土木研究所碩論。
39. 陳行敏(1973),區位概念中之大學空間結構,成大建築研究所碩論。
40. 陳希煌(1987),我國經濟發展與農村綜合性建設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第17期,頁1-32。
41. 陳明燦(1995),農地價格與農地利用問題之研究,中興大學地政學系。
42. 陳坤宏(1993),第三世界鄉村社會變遷之論述及其對農村規劃專業的意義,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0卷,第3期,頁143-161。
43. 陳坤宏(1994),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論與計劃,台北:明文書局。
44. 陳坤宏(1996),台灣農村發展規劃在國土規劃中的地位與角色:從過去到未來,屏東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2期,頁41-53。
45. 彭作奎(1984),經濟結構調整對我國農業之影響,農業經濟半年刊,第35期,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
46. 彭康健(1985),大學校園空間模式之研究,東海建築研究所碩論。
47. 黃文鳳(1992),鄉村地區發展問題與合理規劃體制之研究,成大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48. 黃阿有(1991),嘉南作物組合與勞動力集約度之變遷及其農業區劃,臺灣銀行季刊,第42卷,第1期,頁260-276。
49. 黃阿有(1993),嘉南平原範圍、地形特徵和土地特色之研究,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
50. 黃服賜(1982),環境規劃架構之探討,中興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51. 黃秋萍(1998),台灣傳統農村聚落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以斗六市大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
52. 黃俊傑(1988),台灣農村的黃昏,台北:自立晚報。
53. 黃俊傑(1989),變奏的農村曲,歷史月刊,第17期,頁25-31。
54. 黃富順(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區成人教育,關懷社區散播祥和-社區文化與意識研討會論文集,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編印。
55. 經建會住都處(1978),台灣地區國民生活結構調查分析報告。
56. 廖正宏,黃俊傑(1986),台灣農民價值體系變遷之研究,台大農推系。
57. 熊中果(1984),農產品貿易與農業發展,中興大學農經濟半年刊,第18期,頁20-23。
58. 劉建哲(1984),地區工業化與農村地區發展規劃之研究,台銀 季刊,第35卷,第3期,頁161-162。
59. 劉健哲(1997),農漁村規劃建設之內涵及其問題與對策之探討,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4卷第1期,頁213-238。
60. 劉健哲(1998),農村規劃與社區更新之規劃過程與內涵,台灣經濟,第259期,頁1-10。
61. 劉醇璧(1994),台灣都市大學對其周圍地區環境影響之研究,文大地學研究所碩論。
62. 潘桂成譯,段義孚著(1998),經驗透視中的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63. 蔡金龍(1988),大學校園成長與都市化過程之關聯性-所衍生空間架構之探討,成大建築研究所碩論。
64. 蔡宏進(1981),戰後台灣工業發展的空間分布與人口移動的趨勢,台北市銀行月刊,第12卷,第6期,頁25-37。
65. 蔡宏進(1989),鄉村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66. 蔡宏進(1993),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大書局。
67. 蔡宏進(1994),台灣鄉村社會現代化,農業金融論叢,第32期。
68. 蔡宏進(1994),台灣經濟發展階段與農村發展規劃,台灣經濟,第213期,頁77-85。
69. 蔡宏進(1997),臺灣農業與農村生活的變遷,台北農訓協會。
70. 蔡明哲(1987),社會發展理論-人性與鄉村發展取向,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71. 蔡保言(1991),台北大學校園土地使用規劃之研究,中興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72. 蔡繼光等譯,Thomas L. Friedman著(2000),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台北:聯經出版社。
73. 戴廣平(1995),大學學生消費對附近地區商業土地使用影響之研究,中興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74. 謝宏昌(1997),論重構地方識別作為永續鄉村發展基礎,吳聰賢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75. 謝潮儀、鍾起岱(1970),都市空間理論簡介及評估,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報,第15期。
76. 薛益忠、陶德(1994),新港口和新市鎮:台灣的經驗,文大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第7期,頁21-50。
77. 薛益忠譯(1985),R.Morill等著,社會的空間組織,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78. 蕭新煌(1987),低度發展與發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79. 嚴勝雄(1989),都市與區域研究之構思,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研究學報,第4卷,第1期,頁42-46。
二、 英文部分
1. Bogue D.J.(1972), “Internal Migration” in P.H.Hauser and O.D. Ducan(eds.), The Study of Population:An Inventory and Appraisa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Chapin F. S. Jr & Kaiser E. J.(1979),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3. Daniel Todd and Yi-Chung Hsueh(1988), “Taiwan:Some Spatial Implication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 Geoforum , Vol.19 , No.2 .
4. Hogan , Timothy D. & Mc Pheters , Lee R.(1979), The economic impact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rizona Business , 26:12-18.
5. Hollman , Kenneth W. & Waller , E. Nolan(1979), An estimate of the impact of the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on the local economy , Mississippi’s Business , 38:4-7.
6. Jansen C.(1969), “Some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Migration” in J.A.Jackson ,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7. John Caffrey & Herbert H. Isaacs(1970),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on the Local Economy”, America Education Council.
8. Lee Evertt.S.(1969), “A Theory of Migration” in J.A.Jackson (eds.), Migration,London: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Linda L. Lindsey(1990), “Gender Roles:A Socialogical Perspective” , Prentice-Hall Inc.
10. Rajesh Chandra(1992),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 , North Yorkshir J & L Composition Ltd.
11. Rosaido Michelle Zimbalist & L. Lamphere(eds)(1974),“Women , Culture , and Society:A Theoretical Overview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Robbins Stephen P.(1992),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3. S.S.Artobolevskiy(1984), “The role of Industry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apitalist Countries” , Geoforum , vol.15 , no.1。
14. Wolport J.(1966), “Migration as an adjustment to Environment Stress” ,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 Vol.22 , No.4.
15. Wolport J.(1975), “Behavieral Ascepts of the Decision to Migrate” in E.Jonest & J.Eyles(ed.)Readings in Social geography ,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 Yi-Chung Hsueh(1992), “The Impacts of Urban-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Rural Areas in Taiwan ---With a Case Study of Kaohsiung ” , 文大地學研究所印行。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