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一)史料、論文、專書
史料
1. 王瑛曾(1764) 重修鳳山縣志,臺銀文叢本第一四六種。
2. 余文儀(1763) 續修臺灣府志,臺銀文叢本第一二一種。
3. 高拱乾(1684) 臺灣府志,臺銀文叢本第六五種。
4. 周元文(1694) 重修臺灣府志,臺銀文叢本第六六種。
5. 陳文達(1719) 鳳山縣志,臺銀文叢本第一二四種。
6. 蔣毓英(1684) 臺灣府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7. 盧德嘉(1894) 鳳山縣采訪冊,臺銀文叢本第七三種。
論文
8. 王志文(1999) 社子島人文聚落之變遷,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 池永歆(2000) 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10. 吳連賞(1999) 三民區聚落商街空間發展與鄉土環境問題調查研究,環境
與世界,第三期。
11. 吳育臻(1987) 新竹縣大隘三鄉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李錫祥(1997) 金門地區血緣聚落的社會空間組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黃瓊慧(1996) 屏北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楊幸雪(1995) 漢人血緣聚落的分化與整合:以彰化縣溪湖鎮湖仔內地區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15. 蔡幸芳(1995) 曹謹與曹公圳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廖秋娥(1989) 桃園縣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鍾郁芬(1995) 南澳山地之聚落發展~從清代至光復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18. 鄭全玄(1993) 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專書
19.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1988) 臺灣史(1600~1930),武陵出版社。
20. 王洪文(1988) 地理思想,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1.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中國市縣大辭典。
2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199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高雄縣.高雄市,內政部委託。
23. 石磊(1992) 房與宗:兩種不同結構類型的漢人繼嗣體系,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聯經出版。
24. 林川夫 主編(1990) 民俗臺灣(第六輯),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25. 林朝棨(1957) 臺灣地形,臺灣省政府。
26. 林美容(2000) 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原出版社。
27. 伊能嘉矩 著、楊南郡 譯註(1996) 台灣踏查日記<上><下>,遠流出版公司。
28. 李亦園(1999) 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9. 李明賢、吳進喜、許淑娟(1997) 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政府。
30. 吳主惠(1968) 漢民族的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31. 施添福(1987)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32. 施添福(1996)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33. 洪敏麟 主講、洪英聖 編著(1990) 找臺灣的根,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4. 姜蘭虹、張伯宇、楊秉煌 編譯(2000) 地理思想讀本,唐山出版社。
35. 高美英 譯、 國立編譯館 主譯、 Harris M.Cooper 著(1999) 研究文獻的回顧與整合,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6. 高諸觀 編纂(1981) 台灣人的根--八閩全鑑,臺灣新聞文化出版社。
37. 高雄市坪頂國小(1998) 高雄市坪頂國小鄉土教材。
38. 高雄市國民小學鄉土教材(1993) 愛我高雄,高雄市政府編印。
39. 高雄市政府(1987) 變更高雄市「高坪特定區」主要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計畫書。
40.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編印(1995) 高雄市大坪頂新市鎮開發計畫簡報。
41. 高雄市政府地政處(2000) 促進高坪特定區進步繁榮之芻議。
42.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6) 續修高雄市志自然志地理篇博物篇,卷一。
43. 夏黎明(1996) 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兼論一個繪圖典範的轉移歷程,知書房出版社。
44. 梁耕田(2000) 梁氏族譜,未出版。
45. 陳芳惠(1984) 村落地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6. 陳捷先(1999) 中國的族譜,藝術家出版社。
47. 陳其南(1988)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48. 陳其南(1990) 家族與社會,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9. 陳紹馨(1979)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0. 陳桂芳(1977) 台灣陳氏宗族考源,陳氏族譜。
51. 黃厚源、高國進 合著(1981) 根的地理(上冊),人與地書屋。
52. 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 主編(1997) 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53. 莫里斯.弗里德曼 著、劉曉春 譯(2000) 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人民出版社。
54. 勒范恩(Robert Levine)著、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 譯(1998) 時間地圖,台灣商務印書館。
55. 張琬如、王曉薇、黃志賢(1999) 關西上南片羅姓村的形成與發展,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56. 舒茲 著、盧嵐蘭 譯(1991) 社會世界的現象學,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桂 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版。
57. 曾玉昆(1992) 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冊),高雄市文獻委員會印行。
58. 彭文宇(1998) 閩臺家族社會,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及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聯合出版。
59. 趙岡、陳鍾毅(1982) 中國土地制度史,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0. 楊緒賢(1981) 台灣區姓氏堂號考,台灣新生報社。
61. 奧修大師(OSHO)著、謙達那 譯(1994) 佛陀法句經第一卷,奧修出版社。
62. 廖正宏(1985) 人口遷移,三民書局。
63. 臺北市梁氏宗親會(1971) 梁氏追遠錄。
64. 蔡森泰、潘謙銘(1999) 戀戀庄赤山「梅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第三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5. 潘輝雄(1984) 高雄市舊地名之研究,前程出版社。
66. 潘桂成(1995) 地圖學原理,固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7. 潘英(1987) 同宗同鄉關係與台灣人口之祖籍及姓氏分布的研究,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68. 潘英(1992) 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下),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69. 劉益昌、陳玉美(1995) 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政府發行。
70. 鍾孝上(1982) 臺灣先民奮鬥史,臺灣文藝出版社。
71. 戴炎輝(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2. 簡炯仁(1999) 屏東平原先人的足跡,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73. 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 編印(1989) 第四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
議記錄,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二)期刊、剪報、地圖等相關資料
期刊
1. 小港鄉公所秘書室編輯(1959) 小港鄉政三年,小港鄉公所。
2. 大漢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規劃(1986) 高雄市大坪頂特定區開發計畫,
高雄市政府,頁1-223。
3. 文崇一(1995) 我在民族所做社區研究的經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第80期,頁15-18。
4. 田銀旺 著、李璧年、黃敏秀、許俊德 譯(1999) 祖先的故事,民族學研究
所資料彙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十四期。
5. 何國強(1999) 廣東三個客家村社的宗族組織之發展與現況,民族學研究
所資料彙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十四期,頁49-90。
6. 林朝棨(1969) 台灣第四紀地質,ACTA Geologica Taiwanica,No.13,頁83
-126。
7. 洪瑤昌(1999) 後壁林聚落沿革,港聲,第三版。
8. 施添福(1990) 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6期,頁115
-137。
9. 陳奕麟(1996) 由「土著觀點」探討漢人親屬關係和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集刊,81期,頁1-18。
10. 陳其南(1980) 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結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季刊,49期。
11. 陳其南(1985) 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漢學研究,卷三,第一期。
12. 莊英章(1974) 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36期。
13. 港聲(1997) 源遠流長的小港區歷史沿革,第三版。
14. 富田芳郎(1955) 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卷七期三,頁101。15. 蔡志展(1999) 談史蹟考察,鄉土研習專刊(民國八十六年~民國八十八年),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鄉土教學研究中心編印,頁1-9。
16. 趙建雄(1999) 龍脈:中國傳統之山脈的地景隱喻,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
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十三期,頁19-43。
17. 溫文龍(1996) 美濃祠堂建築之美,台灣文獻,第四十七卷第一期,頁175
-194。
18. 葉明華、楊國樞(1997) 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
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3期,頁169-225。
19. 劉斌雄(1995) 臺灣的田野是無盡的寶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0期,頁19-26。
20. 嚴勝雄(1999) 從地理觀點談鄉土,鄉土研習專刊(民國八十六年~民國八
十八年),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鄉土教學研究中心編印,頁85-94。
剪報
21. 邱文彥(2000) 假如大坪頂像「比佛利山莊」,中國時報。
22. 劉炯錫(2001) 善用台糖資源 推動農業永續發展,自由時報。
地圖等相關資料
23. 大坪頂段舊簿(1946) 前鎮地政事務所。
24. 大坪頂坪北段.坪頂段土地所有權人(2000) 前鎮地政事務所。
25. 日治時期鳳山郡小港庄大坪段第一、二、五、六幅圖 前鎮地政事務所。
26. 戶籍登記申請書.遷入登記(1998~2001) 小港戶政事務所高松第二辦公室。
27. 多目標地籍位置圖(1999) 圖號:3260、3360,高雄市政府地政處土地開發
總隊。
28. 宋國城(2001) 鳳山丘陵衛星影像立體圖,三山永續發展研討會議實錄,高
雄市政府。
29. 高雄縣警察局.日據時期戶籍登記簿 8、9、10冊(1912~1945) 小港戶政事
務所第二辦公室。
30. 高雄州鳳山郡小港庄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1920) 高雄市小港戶政事務所。
31. 高雄市都市計劃航測地形圖(1985) 圖號:3260、3261、3360、3361,高雄
市政府工務局。
32. 重測地形圖 甲製版(1928) 參謀本部。
33.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縣詩山鎮鳳坡村錄影帶(1990) 原鄉梁氏宗親會攝影製
成。
34. 臺灣地區數值像片基本圖 第四版(1998) 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
二、英文部份
1. John Fraser Hart(1982) The Highest Form Of The Geographer’s Art,A.A.A.G,
7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