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11:10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毛秀容
論文名稱:
台南縣官田鄉西庄地方感之形塑與轉化
指導教授:
陳文尚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地方
、
地方感
、
西庄
相關次數:
被引用:
58
點閱:1718
評分:
下載:420
書目收藏:12
每一個地方都是由人、地、事物在社會演進過程中交互作用下的產物,並且在時間過程中不斷構成或更新。對長久生活在西庄的村民而言,地方感導源於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的網絡、情感緊繫的物質環境、親自體驗的事件,但是卻也可能對西庄的人、事、物沒有特別的感受。然而,當西庄一夕之間成為總統的故鄉,使地方獲得最大的可見度,陳總統成為庄民凝聚地方意識、情感的焦點,所有庄民都與有榮焉,感覺西庄多麼與眾不同。西庄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大量觀光人潮、車潮、攤販形成,原先素樸安靜的地方加入了有如夜市的擁擠、吵雜的色彩。在此環境的轉變下,西庄村民的地方感如何改變?
本文透過檢視西庄的相關文本(所有具體呈現的表達方式與內容),同時詮釋該文本,捕捉支配地方意象構成的因子與歷程。首先描述主體對地方事物的感受、主體日常/生命時空路徑的生活經驗,進而詮釋並分析各世代於西庄之地方感的形塑與轉化及世代間的異同。藉由探討人與地方之間情感層面之關聯性,有助於了解一般人對於鄉土的認同感與對生活環境品質的要求。
綜觀本文我們得到幾個初步結論:1.主體於西庄的生活中經由符號的給予(例如女性嫁入西庄即為西庄人)、住居、日常經常性活動的參與、生活中真實事件、記憶的積累、情感關懷焦點-家人的所在,西庄的各個事物都附載著情感,處處空間轉形為地方,構成主體主觀的地方意象。2.主體日常/生命時空路徑的生活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主體的地方感也都有所差異,但同一世代仍具有較大的共同性;世代間的地方感雖然有所差異,但仍有一些共同點,例如對惠安宮的情感等。3.主體的地方感除了會隨著主體生命歷程的轉變而變,當地方遭受重大事件也會衝擊原來的地方感。西庄歷經總統大選成為總統故鄉後,庄民對西庄的評價更高,以身為西庄人為榮。4.和某一個地方互為擁有(互相依存)是身為人的基本需求,但全球化的來臨,讓處於邊陲的地方,空間愈來愈小,無根的恐懼將是當代人類的一大困境。
目錄
摘要……………………………………VI
目錄……………………………………IX
表次……………………………………XI
圖次……………………………………XII
第1章緒論………………………………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研究架構與概念………………1
1-2-1研究架構……………….1
1-2-2研究概念……………….3
1-3研究方法與流程………………5
1-3-1研究方法……………….6
1-3-2研究流程……………….7
第2章空間和地方的辯證………………8
2-1空間……………………………8
2-2地方……………………………9
2-3地方感的意義與形塑………….12
第3章西庄村民地方感的形塑…………16
3-1主體對地方事物的感知……….16
3-2主體日常/生命時空路徑的生活經驗…………….22
3-3公共地方感……………………………………….49
3-3-1惠安宮………………………………………59
3-3-2菱角集貨場…………………………………65
3-3-3雜貨店………………………………………66
3-4小結……………………………………………….67
第4章西庄村民地方感的轉化……………………………74
4-1總統大選後地方的轉變………………………….74
4-1-1觀光效應……………………………………74
4-1-2陳總統祖厝現場觀察………………………75
4-2西庄村民地方感的轉化………………………….77
第5章西庄村民對西庄的整體意象……………………….89
5-1各世代對西庄的整體意象……………………….89
5-2西庄村民生活的西庄…………………………….99
第6章結論與建議………………………………………….105
6-1結論………………………………………………105
6-2建議………………………………………………111
參考文獻………………………………………………….114
附錄……………………………………………………….116
一、 專文、專書
池永歆(2000),《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論
季鐵男編(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張珀菁(2001),《台南平原農業經營之區域類型-以官田、麻豆、將軍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夏鑄九(1994),《公共空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9),《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常懷生編譯(1995),《建築環境心理學》,台北:田園城市
黃士哲(1996),《環境審美經驗的理論與實踐》,私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論
黃玉馨(2001),《東港漁村婦女的日常生活空間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楊青矗主編(1992),《國台雙語辭典》,台北:敦理
趙永富(1998),《「大肚」地方性的構成-文化歷史地理的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潘朝陽(1991),〈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19期)
劉蕙苓(2000),《重見家園-社區再造的故事與省思》,台北:企鵝圖書
陳文尚(2000),〈大厝宅的神明謂詞隱喻過程〉,環境與世界(4期)
蔡宏進(1993),《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大圖書
鍾 玲(2002),〈在地生根與承繼傳統-華文作家的抉擇與實踐〉,幼獅文藝 (582)
薛雅惠(1991),〈生活世界的地理〉,地理教育(17期):p68-76
二、 譯文、譯書
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79)著,施植明譯(1995),《場所精神》,台北:田園
Doreen Massey、Pat Jess(1995)主編,《A Place in the World-Places,Cultures and Globalization 》,The Open University OXFORD,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教學碩士班第一屆翻譯(2001),未出版
Johnston,R.J.、Derek Gregory and David M.Smith(1994)編著,王志宏選譯(1995),《人文地理學詞典選譯》
Robert Levine(1997)著,馮克芸 黃芳田 陳玲瓏譯(1997),《時間地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Tuan,Yi-Fu(1977)著,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三、 其他
台南縣政府(2001),〈西庄文化生態一日遊〉
台南縣官田鄉公所(1993),「官田鄉地圖」,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編繪
台南縣官田鄉公所(1994、2000)官田鄉為民服務手冊
台南縣官田鄉公所(2000)官田鄉行政區域調整規劃工作資料
謝聰輝(2000)〈西庄惠安宮沿革〉私人通訊
電子全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
2.
東港漁村婦女的日常生活空間研究
3.
大肚地方性的構成--文化歷史地理的詮釋
4.
一個沿海漁村的產業發展與生活空間研究-----以嘉義縣網寮為例
5.
高雄市左營區聚落景觀的形塑與居民地方感之研究
6.
嘉義縣頂塗溝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與轉換歷程之研究
7.
台南平原農業經營之區域類型--以官田、麻豆、將軍為例--
8.
國內茶藝館的體驗營造
9.
環境審美經驗的理論與實際
10.
三重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認知與鄉土認同態度研究
11.
儀式象徵與地方感呈現-以溪州鄉成功村國姓宮關乩童儀式為例
12.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社區發展與地方感之研究
13.
從紅毛港遷村爭議論居民地方感建構之研究
14.
宗教勝地地方感之研究—以苗栗獅頭山為例
1.
潘朝陽(1991),〈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19期)
2.
陳文尚(2000),〈大厝宅的神明謂詞隱喻過程〉,環境與世界(4期)
3.
柯歡,〈一九九八年的中共教育工作〉,《中共研究》,1999年2月33卷第2期。
4.
陳伯璋,〈課程評鑑的新典範﹣﹣「自然探究」(Natural inquiry) 模式淺介〉,《現代教育》5卷第3期,1990年7月,頁73-94。
5.
陳添球,〈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科教學與道德教育〉,《現代教育》4卷第4期,1989年10月,頁112-125。
6.
歐用生,〈俗民誌(ethnography) 及其在教學研究上的意義〉,《現代教育》2卷第3期,1987年7月,頁34-63。
1.
一個聚落的生與死──三重市後埔仔的聚落發展與地方感形塑
2.
台南市小吃之地方感詮釋與地理實察路線設計研究
3.
小琉球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地方感的形塑
4.
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
5.
潭子鄉產業發展與當地老農地方感的形塑與轉化
6.
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研究--以北投七虎新村為例
7.
環境識覺對居民地方感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民生社區為例
8.
高雄市左營區聚落景觀的形塑與居民地方感之研究
9.
台南縣鹽份地帶遊憩解說與遊客意像之研究
10.
光復後大龍峒的發展與地方感之研究
11.
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
12.
東港迎王七角頭轎夫之地方感與地方認同
13.
水資源對地方感形塑之影響—以淡水水源里為例
14.
臺中市一中街商圈青少年消費之地方感
15.
台南古城空間發展的詮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