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丁 驌(1985)《地形學》,台北:五南。
李思根(1982)〈白荖通谷河流襲奪之探討〉,《花蓮師專學報》,第十三期,第599-604頁。何春蓀(1990)《普通地質學》,台北:五南。
何春蓀(1994)《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二版二刷,台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杜恆儉、陳華慧、曾伯勛(1991)《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省通志 土地志地理篇 第一冊 地形),臺灣省文獻會。
林啟文、林偉雄(1995)《五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第十五號三星幅》,台北:經濟中央地質調查所。
林朝宗(2000)《五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第九號新店幅》,台北:經濟中央地質調查所。
林呈、孫洪福(2000)《見證921集集大地震─震害成因與因應對策》,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孫宕越等(1982)《地球科學名詞》,台北:國立編譯館。
徐鐵良、陳培源(1951)〈臺灣花蓮溪之河流襲奪〉,《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三號。徐鐵良、李建堂(1989)〈花蓮溪之河流襲奪〉,《科學月刊》,第二三五期,第497-500頁。徐鐵良(2000)《地質與工程》,台北:科技圖書。
秦 德(1990)《宜蘭縣員山鄉古湖泊沉積物的工程性質及地質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兆敏(1994)《頭社一萬餘年來湖泊沉積物之花粉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芳儀(1988)《台北盆地全新世松山層之花粉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質所碩士論文。陳鎮東、王冰潔(1997)《台灣的湖泊與水庫》,台北:國立編譯館。
許雅儒(1999)《由GPS觀測資料探討宜蘭平原的伸張變形》,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徽正主編(1999)《九二一地震地質調報告》,台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陸挽中(1996)《日月潭盆地上次冰盛期以來湖泊沉積物之孢粉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陸挽中(1996)〈日月潭盆地上次冰盛期以來之湖泊沉積物孢粉分析〉,《台灣之第四紀第六次研討會論文集》,第254-256頁。
張石角(1990)《太魯閣峽谷地形發育過程的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自然環境及災害研究室執行)
黃鑑水、陳勉銘、曹恕中、許銘義(2000)〈國姓鄉九份二山大崩山〉,《台灣山崩災害專輯(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139-145頁。
詹新甫(1976)〈宜蘭地區的第三紀地質〉,《礦業技術》,第十四卷,第七期,第252-257頁。楊景春(1990)《地貌學教程》,台北:明文書局。
鄧國雄(1998)〈雙連埤的河川襲奪〉,《第二屆台灣地理研討會論文集》。
鄧屬予(1977)〈秀姑巒是女海盜嗎?〉,演化第五期,第71-74頁。
鄧屬予、周淑文(1999)〈基隆河襲奪之探討〉,《地質》,第十八卷,第二期,第1-16頁。齊士崢(1991)〈池端的地形發育過程〉,《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十九期,第33-41頁。
齊士崢(1995a)《立霧溪流域的地形演育》,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齊士崢(1995b)〈立霧溪流域蓮花池的河川襲奪〉,《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十八期,第33-44頁。
齊士崢(1997)〈倒鉤狀流路必然是襲奪灣嗎?─花蓮鯉魚潭地區的地形演育〉,《環境與世界》,第一期,第123-135頁。趙澄林(2001)《沉積學原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劉平妹、郭兆敏(1996)〈頭社盆地沉積物花粉組合中心仙女木期氣候變化〉,《台灣之第四紀第六次研討會論文集》,第251-253頁。
劉家瑄(2002)〈台灣海域新生的大地構造〉,《臺灣的大地構造》(二十世紀台灣地區地球科學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台北市:中國地質學會。
羅建育、陳鎮東(1996)〈嘉明湖與內蒙古鹽湖之古氣候古氣候記錄對比〉,《台灣之第四紀第六次研討會論文集》,第261-263頁。
Bishop, P. (1995) Drainage Rearrangement by River Capture, Beheading and Diversion,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No.19, p.449-473.
Crowell, J. C. (1974) Origin of Late Cenozoic Basi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in Dickson, W.R.(ed.), Tectonics and sedimentation: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pecial Publication 22, p.190-204.
Davis, G. H. (1984) Structural Geology of Rocks and Reg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Goudie, A. (1983) Environment Change, U. K.: Oxford.
Goudie, A. etc. (1994) Geomorphological Techniques, London: Routledge.
Keller, E.A. (1996) Active Tectonics: Earthquakes, Uplift, and Landscap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auder, W. R. (1968) Stream capture, In The Encyclopedia of Geomorphology. Fairbridge, R. W.(ed.), p.1054-1057. New York: Reinhold Book.
L. Håkanson and M. Jansson (1983) Principles of Lake Sediment, Germany: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Morisawa, M. (1989) Rivers and Valleys of Pennsylvania, Revisited. Geomorphology, No.2, p.1-22.
Penck (1924) Die morphologische analyse. Ein Kapital der physikalischen Gedogie. Engel horns, stuttgant.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Summaries, by H. Czech and K. C. Boswell,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land forms. Macmillan, London, 1953.
Ping-Mei Liew, Shu-Yue Huang (1994) Pollen Analysis and Their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Lake Deposits of the Ilandistrict, Northeastern Taiwan,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 Vol.37, No.1, p.115-124.
Ping-Mei Liew, Meng-Long Hsieh (2000) Late Holocene (2 ka) Sea Level Discharge and Climate Interrelationship in the Taiwan Regi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No.18, p.499-505.
Schumm, S. A. (1991) To Interpret the Earth- Ten Ways to be Wro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rnbory, W. D. (1978) Principles of Geomorphology, New York: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