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6 00: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秀華
研究生(外文):Hsiu-Hua Chou
論文名稱: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指導教授:余嬪余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ing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成人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深度休閒學習經驗自我導向學習
外文關鍵詞:serious leisurelearning experienceself-directed 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2
  • 點閱點閱:25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在深度休閒投入過程中的學習經驗,研究目的主要在分析:1.深度休閒投入的動機;2.深度休閒者的共同特質;3.深度休閒投入過程中克服障礙所採取的方法;4.深度休閒投入過程中的學習歷程;5.深度休閒者學習對成人所帶來的影響。根據研究目的,蒐集、統整相關文獻,包括:休閒在各時代的不同意義,休閒的功能,深度休閒之緣起、理論與相關研究,自我導向學習的理論與相關研究,並統整說明深度休閒與自我導向學習之間的關聯。研究選取六位在職且其休閒表現深受社會認同的個案,採質性研究取向,進行重點深度訪談,做綜合性的分析討論。
歸納研究結果,有以下點結論:
一、深度休閒者初始參與動機內、外在因素兼具,若要持續有成則內在因素是關鍵。
二、深度休閒投入過程中的內在增強經驗與休閒團體社會支持動力促使深度休閒者持續投入。
三、深度休閒者有內控、自主性、自我挑戰、追求完美的共同特質,是學習的內部因素。
四、休閒阻礙因個人特質、內在動機而有不同的因應策略。
五、深度休閒者的學習歷程為自我導向學習型。
六、深度休閒投入有助於個人、家庭、工作、人際互動的發展。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個人需對自我休閒現況評估,瞭解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困難。
二、建立積極的休閒觀念,鼓勵深度休閒參與。
三、整合社會資源,提供專業服務。
四、鼓勵成人透過深度休閒方式來自我實現。
五、針對需求設計學習活動,提升成人內在動機。
六、深度休閒者是社區發展的豐富資源。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Specifically,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study referr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the motivations, the learning process, influences and strategies confronting leisure constrains. Adapting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study was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ix adults who were employed and whose professional leisure performances have already got social ident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initial motivations of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included intrinsic and external factors. Intrinsic factors were the key components.
2.Not only leisure group’s supports but also individual’s intrinsic reinforcing experiences encouraged participants to persist in serious leisure.
3.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were autonomy, self-challenge and perfection pursuit. These characteristics were intrinsic factors of learning process.
4.Because of individual’s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intrinsic factors, participants had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confront leisure constrains.
5.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was self-directed.
6.The continuing participation in serious leisure was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family, work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
In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 further discussion and some suggestion toward leisure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mad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7
第四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休閒的基本概念---------------------------10
第二節 深度休閒之理論與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自我導向學習理論與相關研究---------------41
第四節 深度休閒與自我導向學習-------------------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57
第一節 研究設計---------------------------------5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64
第四節 研究程序---------------------------------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4
第一節 深度休閒者共同特質-----------------------74
第二節 深度休閒者投入學習原因-------------------84
第三節 阻礙深度休閒學習的因素與因應策略--------105
第四節 深度休閒者學習歷程探討------------------117
第五節 深度休閒者學習所帶來的影響--------------13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6
第一節 結論------------------------------------146
第二節 建議------------------------------------150
參考書目-------------------------------------------153
中文部份-----------------------------------------153
英文部份-----------------------------------------159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167
附錄二 研究同意書--------------------------------168
附錄三 訪談記錄表--------------------------------169
附錄四 本研究資料編碼之例------------------------170
圖表目次
表目次
表2-1 Neulinger 的休閒典範----------------------31
表3-1 受訪者的基本背景資料----------------------60
圖目次
圖2-1 休閒的歷史意義----------------------------11
圖2-2 心理需求的滿足與身心健康之關係------------17
圖2-3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35
圖2-4 Jones 的社會認同理論----------------------40
圖2-5 個人責任取向模式--------------------------50
圖2-6 Garrison自我導向學習多面向模式------------51
圖2-7 Garrison自我導向學習多面向模式中動機面向--52
圖3-1 研究程序----------------------------------66
圖3-2 研究架構分析圖-----------------------------72
中文部份
王素敏(民84)。老人的休閒滿意度及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民90)。89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統計。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內政部(民90)。89年國民對目前生活各項狀況滿意情形調查。http://www.moi.gov.tw
行政院內政部(民91)。中華民國90年臺閔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分析。http://www.moi.gov.tw/W3/stat/Survey/national90.htm
余嬪(民87a)。學習社會與休閒教育。學習社會。臺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余嬪(民87b)。成人休閒的終身學習。以成人教育落實終生學習。教育部:87年度成人教育工作研討會。
余嬪(民88a)。成人自學手冊「休閒有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余嬪(民88b)。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何青蓉(民84)。自我導向學習─通往終身學習的途徑。蔡培村主編,老人學習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
汪敏棻(民88)。成人識字教育中女性非參與者參與障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等譯(民8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素卿譯(民85)。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者指南。台北:五南。
李文題(民90)。國中教師的代間流轉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論文。
李素馨(民85)。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淑女、梁文嘉(民87)。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的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1(1),23-42。
林淑娟(民86)。高雄市市民學苑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逸青(民86)。女性教育主管生涯發展障礙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靖惠(民86)。性別、休閒覺知自由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正秋(民87)。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夢鯨(民85)。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業化。臺北:師大書苑。
胡家欣(民89)。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孟君(民87)。身體障礙青少年休閒自由、休閒偏好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民86)。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
高俊雄(民84)。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18。
高俊雄(民85)。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民90)。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民66)。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定綺譯(民82)。快樂,從心開始。臺北:天下。
張玉鈴(民87)。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義(民89)。花蓮縣原住民部落休閒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彰儀(民78)。臺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臺北:淑馨。
陳美玲(民86)。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安(民89)。休閒參與的知覺自由與阻礙之研究-以台北縣淡水鎮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國良(民85)。婦女休閒活動參與、人口變項及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高雄市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麗玲(民89)。自我導向學習理論與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1-34 。
黃富順(民78)。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黃立賢(民85)。專科學生休閒興趣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千珊(民88)。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休閒活動決策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義忠(民88)。婦女與休閒遊憩未來的研究課題與方向。1999性別與兩性研討會。
梁坤茂(民89)。高雄市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明昇(民88)。男性社會工作者之職業選擇歷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淑鈴(民89)。成年女性藥物濫用者復發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運林(民80)。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運林(民84)。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臺北:五南。
蔡素琴(民87)。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明昌(民90)。中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與其在職進修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4),1-26。
劉俊榮(民88)。從終身學習的觀點談週休二日的意義。社教雜誌,250,1-4。
劉佩佩(民88)。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惠文(民89)。失業青年之生活壓力、休閒支持、休閒決心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諭(民78)。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台北:幼獅。
賴美娟(民86)。基層警察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惠華(民86)。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國文(民89)。自我導向學習概念及其在成人教育上之蘊義。南亞學報,20,1-15。
顏妙桂(民87)。現代公民的休閒生活教育-論學校休閒教育之實施。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21-36。
顏妙桂(民89)。許學生一個快樂學習的未來-從落實休閒教育做起。北縣教育,36,72-75。
蕭錫錡、陳聰浪(民85a)。自我導向學習在教師專業發展上之應用。成人教育,34,32-37。
蕭錫錡、陳聰浪(民85b)。自我導向學習的本質及其對成人教育的啟示。成人教育,40,37-42。
蕭錫錡、梁麗珍(民90)。如何提升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153-165。
嚴祥鷺(民85)。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英文部份
Bammel,G. &Burrus-Bammel,L.L.(1992).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2nd).Dubuque,IA:Wm.C.Broen Publishers.
Berndt,D.D.(1987).Leisure and well-being:A study of adults in rural areas of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Bishop,D.W.(1970).Sources of behavior variance during leisure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6, 352-360.
Boshier, R .(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Adult Education,21(2),3-26.
Brockett,R.G.&Hiemstra,R.(1991).Self-directed in adult learning:perspective on 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New York:Routledge.
Brookfield, S.(1987).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er:challenging adults to explore alternate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andy,P.C.(1991).Self-directed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heryl, K.B.(1999).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serious leisure:“Love me─love my do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1),1-17.
Crawford,D.W.&Godbey,G.(1987).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Cross , K.P.(1986).Adults as Learner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Dattilo,J. (1999).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a systematic approach. Pennsylvania.:Venture Publishing, Inc.
Driver, B. L. , Brown, P. J. &Peterson.(1991).Benefits of leisure. Pennsylvania:Venture Publishing ,Inc.
Garrison, D.R.(1997).Self-directed learning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18-33.
Guglielmino,L.M.(1987).Development of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scale.University of Georgia. Dissertation Abseracts International, 38 ,6467A.
Goff, S. J.& Fick , D.S.(1997).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pouse suppor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erious leisure and spouse’ perceived leisure-family conflic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29(1),47-61.
Heider, F.(1958).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 NY: John Wiley and Sons , Inc.
Henderson, K .A., Bialeschki, M. D., Shaw, S .M.& Freysinger, V .J.(1989).A leisure of one’s own:a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women’s leisure. State College , PA:Venture Publishing.
Iso- Ahola ,S.E.(1982).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6(3),227-249.
Jackson,E.L.(1983).Activity-specific barriers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Leisure Sciences,6(1),47-60.
Jones,I. (2000).A model of serious leisure identification:the case of football fandom. Leisure Studies ,19(4),283-298.
Kapferer, J.N. & Laurent. G. (1985).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a new practical approach to consum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25(6),48-56.
Kelly, J.R.(1996).Leisure. Needham Heughts ,MA:A Simon&Schuster Company.
Kelly, J.R.(1997).Changing issues in leisure-family research agai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9(1),132-134
Knowles,M.S.(1975).Self-directed Learning: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Chicago:Association Press.
Knowles,M.S.(1978).The adult learner:a neglected species(2nd).Houston:Gulf.
Maslow, A.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New York:Harper.
Merriam,S. B. &Caffarella,R.S.(1999).Learning in adulthood-a comprehensive guid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Mundy. J. (1998).Leisure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Murphy, P.A.(2001).Pursue Your Passion. Http://www.ahealthyme.com.
Neulinger,J. (1978).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3rd).Illiois.:Charles C. Thomas.
Oddi,L.F.(1987).Perspective on self-directed learning.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38(1).21-31.
Patterson,I. (2001).Serious leisure as a positive contributor to social inclusion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World Leisure, 3, 16-53,
Roger,C.R.(1961).On becom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Boston:Houghton Mifflin.
Shrager,J. & Rosenberg,S.(1970).Self-esteem and the effec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feedback 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3 , 404-414.
Siegenthaler, K.L.&Gonzalez , G , Leticia(1997).Youth sports as serious leisure:a critique. Journal of Sport&Social Issues ,21,298-315.
Stebbins,R.A. (1992).Amateurs ,professionals , and serious leisure. Http://www.mqup.mcgill.ca/stebbins.htm
Stebbins,R.A. (1997).Casual leisure:a conceptual statement. Leisure Studies, 16 , 17-25.
Stebbins,R.A. (1998a).After work.:the search for an optimal leisure lifestyle. Canada:Detselig Enterprise Ltd.
Stebbins,R.A. (1998b).Serious leisure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Special Needs.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ssociation Commission.
Stebbins,R.A.(2001).Serious leisure.Society , 38,53-57.
Stebbins,R.A.(2002).Serious or casual-an enigma in leisure and leisure education thinking.World Leisure Commission.
Tough,A.(1978). The major learning efforts:recevt research and future durectuons,Adult Education,28(4),250-265.
Tough , A.(1979). The Adult’s Learning Projects(2nd ed).Toronto: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Weiner , B.A.(1979).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 17,3-25.
White, T. H.(1975).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income as predictors in outdoor recre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 191-199.
Yoder,D.G.(1997).A model for commodity lntensive serious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29(4),407-42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曾紀幸、司徒達賢、于卓民(1998),「多國籍企業網路組織類型與管理機制選擇之關係-在台外商公司之產品交易實證研究」,管理學報,第十五卷,第一期,頁1-26。
2. 余嬪(民88b)。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3. 蔡渭水、楊仲偉(2000),「台商自大陸技術移轉模式之研究」,管理評論,第十九卷,第二期,頁113-137。
4. 莊正民、方世杰(2001),「企業跨國技術引進模式、影響因素與學習績效關係之研究─交易成本與知識基礎理論之觀點」,管理評論,第二十卷,第一期,頁35-64。
5. 佘日新、梁家隆、陳厚銘(2000),「廠商如何經由國外夥伴之技術合作提升企業技術能力─以台灣資訊電子廠商為例」,管理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頁297-319。
6. 司徒達賢、林晉寬(1998),「台灣優勢廠商之資源管理模式」,管理學報,第十五卷,第二期,頁255-270。
7. 司徒達賢、于卓民、曾紀幸(1997),「環境特性與公司特性對多國籍企業網路關係之影響-在台外商公司之實證研究」,管理學報,第十四卷,第二期,頁155-176。
8. 方世杰(1998),「技術取得模式影響因素之研究─電子業與食品業之實證分析」,中山管理評論,第六卷,第一期,頁139-168。
9. 李素馨(民85)。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10. 吳淑女、梁文嘉(民87)。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的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1(1),23-42。
11. 高俊雄(民84)。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18。
12. 高俊雄(民85)。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13. 郭麗玲(民89)。自我導向學習理論與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1-34 。
14. 蔡明昌(民90)。中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與其在職進修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4),1-26。
15. 鍾國文(民89)。自我導向學習概念及其在成人教育上之蘊義。南亞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