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12: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易霖
論文名稱:慾海、是岸──江易霖創作自述
指導教授:陳瑞文陳瑞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慾海慾海是岸慾海是岸江易霖創作創作自述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 要
創作自述本身,就是儘可能敘述在創作中及過程裡的整體。從作品的樣貌、外顯可見的部分切入外,在來就是創作的當下的整體狀態,所做的完整描述,當然未必真的能夠完整的做到。基於這個論文進行的方式,碰觸到藝術家、作品、材料三者這樣的範圍,會比較貼切,會比較貼近所謂創作自述這一回事。如果是自己這個個案研究,那就必須站在另外一個面相來看自己這個個案,才有被談論的意義。而且還要看是站在那個位置上、那個角度、那個高度上來談。而創作自述本身是一個很主觀的位置:就是創作者,他個人在創作這個整體裡面,所能遇到的、所能浮現出來的一個整體而已。
相關學理在這裡只作為輔助藝術家思想的陳述而不做過多的猜測跟斷言,以企圖還原一個事實的整體。至於論文進行的方法,盡量採用“自我對話”的方式。因為透過 “自我對話”比較容易貼近實際的狀況,以避免文字邏輯所造成的過度理性,產生無法將理性之外的其他部分做完整的顯現。
論文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談我個人面對創作狀態這個面相的問題。第二個部份是從個別作品裡,可觀察的外顯部分為主,這可能跟創作的狀態有些重疊,但是盡可能以外顯可以觀察到的位置、角度來描述個別作品。第三個部分是由創作的整體上來談,在作品中具有不斷碰觸及面對的現象,無論是在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中所遭遇到的。每件作品裡所重複浮現的面相,也就是“創作狀態裡” 不斷遇到的狀態及問題的探討。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創作自述的角度、範圍、對象與限制
第二節、 創作自述的方法和角度
第三節、 創作自述的內容與章節
第二章:創作狀態
第一節、 創作狀態──自述部分
一、 創作狀態的前戲、前奏
二、 創作狀態中的,材料、環境及藝術家的精神狀態
三、 藝術家與材料在對話過程中的不斷進行式
四、 在對話過程中材料的轉化空間
五、 對話過程中的、控制內與控制外
六、 冒險的臨界點
七、 逃離、叛離
八、 模糊的謎樣狀態
九、 宣布它、承認它結束的時候
第二節、 創作狀態──學理部分
一、 過渡、矛盾狀態中成長的“五年級生”
二、 遊戲生活特徵──遊蕩、穩定、自由?
三、 波濤洶湧的水世界──人格分裂、浮木
四、 挑釁、衝撞的特殊心態
五、 冒險、探索、隨機應變、謎樣---的狀態
六、 渾沌、模糊、自由、可能性
七、 逃離、叛離---思想的各種可能
八、小結──理性岌岌可危…
第三章:個別作品陳述
第一節、作品陳述──1994∼1995年
一、1994∼1995年《逃兵》系列
二、1995年《難言之隱》
第二節、作品陳述──1996∼1998年
一、《慾海、是岸I》
二、《慾海、是岸II》
三、《慾海、是岸III》
四、《慾海、是岸──問神》
第三節、《慾海、是岸IV∼VI》2000∼2001年
──“毛毛怪”系列
一、《慾海、是岸IV──頭》
二、《慾海、是岸VI──毛毛怪》
三、《慾海、是岸IV∼VI》“毛毛怪”系列──作品重要特質
四、小結
第四節、 《吹姬歸》與《死來寶》系列 2002年
一、《吹姬歸》──動機
二、《死來寶》──動機
三、《吹姬歸》──虛擬的表情、情感
四、《吹姬歸》、《死來寶》─氛圍
五、曖昧的──嘴、表情、眼神、頭髮
六、《吹姬歸》、《死來寶》的──麻木跟恍惚
七、小結
第四章:延伸論題
第一節、寫本章的理由
第二節、到底什麼是“色情”
第三節、官能、外表──認知彼此
第四節、真人接觸的挫敗感──虛擬的性對象
第五節、人際疏離、逃進收容所
第六節、接觸的原因──企求回應
第七節、病態──刺激對方、暴力對待
第八節、性、麻木、冷感
第九節、分裂人格、環境欠挑釁
第十節、看對方還有無感覺
第十一節、挑釁、衝撞──迷幻、出路
第十二節、透過感官驗證自我存在
第五章:結論
參 考 書 目
1. 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高申春等譯(2000)。《超越快樂的原則》。台北市,
知書房出版社。
2. Marc Le Bot著,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年。
3. William H. Masters, Virginia E. Johnson, Robert C. Kolodnym原著,王瑞琪,楊
冬青譯。《馬斯特與瓊生性學報告》。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1995年。
4. 高宣揚著。《後現代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1999年。
5. 鄭金川著。《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年。
6. 熊偉編。《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4年。
7. Sarah Dunant著,Roy Porter編,呂捷譯。《焦慮的年代》。台北市,經典傳訊
文化。1999年。
8. Rollo May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台北縣新店市,立續文化。2001年。
9. 林鄧‧葛羅斯著,蕭順涵譯。《暗夜裡的眼睛》。台北市,太雅。2000年。
10. 河合隼雄著,羅佩甄譯。《如影隨形:影子現象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0
年。
11. 陳雲年發行。《摩托車高級騎乘術》。台北市,摩托車雜誌社。1993年
12. 陳瑞文(2002)。<關於「邊緣的模擬狀態」策展的幾個視野>。典藏今藝術,期115,頁70-72。典藏雜誌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