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3 10: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茂村
論文名稱:高低成就學生學習活動之研究~以高雄市英明國中為例
指導教授:周甘逢周甘逢引用關係邱上真邱上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高成就學生低成就學生學習活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3
  • 點閱點閱:6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國民中學高低成就學生學習活動之狀況與差異,並探討影響其學習的主要因素,擬定妥善的輔導策略,以增進其學習效果。
本研究之目的有四點:
一、了解高低成就學生從事各類學習活動所佔的時間之分配情形。
二、透過比較分析與討論,找出高低成就學生在學習活動時間分配上的差異。
三、透過學習診斷測驗和深度訪談,以了解高低成就學生之學習狀況。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有關單位或人員輔導高低成就學生時之參考。
  研究工具為「學習活動作息問卷調查表」、「學習診斷測驗題本」及「深度訪談法」,其中學習診斷測驗所得資料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細格平均數與標準差及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此外又從中選取高低成就學生六名,接受研究者進行深度訪談,所得資料並經轉錄為逐字稿,並加以分析與討論後歸納出以下幾點結論。
  高低成就學生從事各類學習活動現況調查之結果,分從質與量的分析做出以下之結論:
1.高成就學生從事在校課堂上的學習動機較強,上課會專心聽講而且又有作筆記、畫重點的學習習慣。
2.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較弱、上課容易分心,且常出現發呆、打瞌睡的現象。
3.高成就學生每天都會安排一個最有效率的學習時段,認真學習,以收最佳的學習效果。
4.低成就學生則不習慣事先安排固定的學習計劃,每天作息時間不確定,缺乏明確的目標。
5.高成就學生在追溯一週內的學習活動時,較低成就學生清晰、完整,而且活動的呈現方式也較為精細。
6.高成就學生比低成就學生在師生關係與同儕關係間的互動較為良好。
7.高成就學生感覺學校生活較為快樂,而低成就學生則感覺較沈悶。
8.高成就學生在課業方面會向高成就的同學或師長請教,而低成就學生則比較傾向自己要好的同學或家中父母、姐姐請教。
9.身體健康、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學習習慣的好壞,以及是否有擬定學習計劃,考試前是否有充分準備等,皆是影響高低成就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
10.高成就學生較低成就學生會花較多的時間在從事正式的學習活動或課後輔導活動方面。
11.高成就學生比低成就學生會花較多的時間,學習加深加廣的課程及預習、複習功課。
12.高低成就學生在時間利用方式上的差別,主要是在從事其他活動時間(看課外書籍、拜訪親友、上網咖、幫忙家事…..)多寡的不同。比較高低成就學生時間利用的方式,當高成就學生把時間用來讀書或從事課後輔導活動時,低成就學生卻將這段時間花在處理其他事務或休閒活動上。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輔導人員、教學者、學校行政及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輔導與研究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的理論基礎 9
 第二節 時間管理 15
 第三節 低成就學生的特徵 17
 第四節 父母親教育程度及職業與學業成就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3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4
 第三節 實施程序 29
 第四節 資料處理 30
 第五節 資料的信度與效度 3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高低成就學生學習活動調查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33
 第二節 高低成就學生學習診斷測驗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61
 第三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71
I
第五章 高低成就學生訪談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高低成就學生訪談 75
 第二節 分析與討論 7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98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05
 二、英文部分 108
附錄
 附錄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112
 附錄1-1 高低成就學生下課時間學習活動調查問卷 113
 附錄1-2 週一至週五上課時間學習活動作息調查表 116
 附錄1-3 週一至週五放學後至就寢前學習活動作息調查表 117
 附錄1-4 週休二日學習活動作息調查表 118
 附錄2 訪談大綱 119
 附錄3 訪談手記 121
 附錄4 訪談回饋函 122
 附錄5 訪談高低成就學生實況 124
 附錄6 訪談高低成就學生逐字稿內容 125
 附錄7 學習診斷測驗題本 163
II
表 目 次
表2-3-1 學生低成就的成因 19
表4-1-1a 高低成就學生父親教育程度統計表 33
表4-1-1b 高低成就學生母親教育程度統計表 34
表4-1-1c 高低成就學生父親職業分類統計表 34
表4-1-1d 高低成就學生母親職業分類統計表 35
表4-1-2a 高低成就學生下課時間學習活動調查統計表 37
表4-1-2b 高低成就學生上課時間學習活動作息調查統計表 43
表4-1-2c 高低成就學生放學後學習活動作息調查統計表 50
表4-1-2d 高低成就學生週休二日學習活動作息調查統計表 55
表4-2-1 高低成就學生學習診斷測驗結果分析表 62
表4-2-2 高低成就男女生在學習診斷各層面之t檢定 63
表4-2-3 高低分組間在學習診斷各層面之t檢定 64
表4-2-4 高低成就學生與性別之學習診斷測驗細格平均數與標準差 66
表4-2-5 高低成就學生與性別之學習診斷測驗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2-6 學生性別、組別在考試技巧之單純主要效果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III
表4-2-7 心理健康(MH)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2-8 同學關係(CR)細格平均數、標準差
表4-2-9 同學關係(CR)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2-10 師生關係(TR)細格平圴數、標準差
表4-2-11 師生關係(TR)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2-12 家庭環境(DE)細格平均數、標準差
表4-2-13 家庭環境(DE)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2-14 社區學校(CS)細格平均數、標準差
表4-2-15 社區學校(CS)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2-16 學習計劃(PM)細格平均數、標準差
表4-2-17 學習計劃(PM)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2-18 學習動機(DP)細格平均數、標準差
表4-2-19 學習動機(DP)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2-20 學習習慣(HE)細格平圴數、標準差
表4-2-21 學習習慣(HE)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2-22 考試技巧(ET)細格平均數、標準差
表4-2-23 考試技巧(ET)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2-24 學生性別、組別,在考試技巧之單純主要效果的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民85)。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玉屏(民71)。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因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民79)。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民81)。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台北市:教育部教研會。
王文科(民8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玉惠(民84)。學習策略訓練對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民84)。教學心理學的研究新趨向。中國心理學會84年度年會大會演講論文。
林生傳(傳65)。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4,167∼222。
林清山(民86)。有效學習的方法,教育部。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等(民90)。學習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吟(民79)。改善國中低成就學生學習技巧之團體輔導模式。輔導學報第13期,頁53-77。
李吟(民90)。學習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民72)。「低成就」輔導的原則。資優教育季刊,第9期,頁13。
吳裕益(民69)。國中低成就學生家庭背景及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刊,第2期,頁161-198。
紀文祥(民54)。大學及高中生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師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文祥(民76)。注意力不集中,我該怎麼辦?摘自大學道上-做個快樂的大學生。
柯正峰(民78)。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段秀玲(民83a)。有效的時間管理(上)。諮商與輔導第103期,頁28-32。
段秀玲(民83b)。有效的時間管理(下)。諮商與輔導第104期,頁26-31。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學書苑。
莊慧美(民87)。國小女性教師在工作、家庭及進修角色之衝突及適應歷程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奕碩(民88)。國民小學學生知覺學習活動開放程度與其班級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富順(民63)。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輯,頁383-479。
黃端煥、詹馨(民71)。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月英(民88)。兩位國小二年級低成就學生接受資源班國語科補救教學之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生玉(民6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5輯,頁451-534。
張春興(民80)。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新仁(民71)。國中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玉成(民87)。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為藩(民75)。特殊教育名詞彙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曾玉玲(民82)。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國鋒、葉中柱(民77)。國防管理學校學生學業成就與家庭社經背景、成就動機及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學報,9,2,43-62。
賴保禎(民86)。學習診斷測驗。台北: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賴保禎(民90)。學習診斷測驗題本。台北: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謝季宏(民62)。智力、學習習慣、成就動機及家長社經地位與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顧瑜君譯(民90)。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 mos.s., & Sehoenthaler, S(1991). The link between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Fact or Fiction? Com-ment International of biosocial and Medical Re-search 13(2).259.
Ames, C. (1992a). Achievement goals and the classroom motivational limate. In D.H. Schunk, & J.L. Meece (Eds.) student perceztions in the classroom. N.J.: Hillsdale.
Allport, G.W. (1935). Attitudes.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798-844.
Benbow, C. P. & Stanley, J. C. (1980). Intellectually talented students: Family profile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4(3), 119-122.
Bleuer, J.C. Counseling Underachie Vers: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inter Vention. ED 304 631.
Brown, W.F., & Holtzman, W.H. (1967). Survey of study habbits and attitudes. New York: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Brown, H.D.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Curry, R. L. (1962).“The Effect of Socioecomonic Status on the Scholastic Achievement of Sixth-Grade Children.”The British Joru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01. 32.
Cuttance, P. F. (1980). Affective factors in the mediation of background efforts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6(1), 65-72.
Eutwistle, N.J., Nisbet, J., Entwistle, D. & Cowell, M.D. (1971).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1, 258-267.
Gearheart.B.R., & Gearheart. C.J. (1989). Learning disabilities: Educational Strategies、Columbus. OH: Merrill.
Keilltz, I., & Dunivant, N.(198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disability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Remi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3, 18-26.
Kelmen, H.C. (1961). Processes of opinion chan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5, 57-78.
Macan, T., Shahani, C., Dipboye, S., & Phillips, A. (1990).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Correlatio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res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760-768.
Mandel, H.P., & Marcus, S.I. (1988). The psychology of Underachie vemen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John Wiley & Sons.
Morgan, J. E. (1984) Effects of time management peer counseling on gradepoint and retenion of academic on gradepoint and retenion of academic probation freshme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6, 933.
Morris, R.J. (1985). History and overview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In Morris’(ed) Behavior modification with exceptional children Prin-Ciples and Pratices. Gleview, Illinoisi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PP.19-20.
Morris, M.H. (1978). 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cts International, 39(7).
Price, D. E. (1996). The relationships of self-management, time management, and personality measurements to academic performance. Umpublished doctor dessertation, Tennessee University.
Raph, J.B, Goldberg, M.L. & Passow, A.H. (1966). Bright, Underachievers: Studies of Scholastic Underachievement Among Interllectually Superior Hight School Studen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chmelzer, R. V., Schmelzer, C. D., Figler, R. A., & Brozo, W. G. (1987). Using the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to derermine reasons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8, 261-266.
Sikorski, J.B. (1991) Learning disorders and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Psychiatric Annals, 21(12), 742-747.
Upadhyay, R. R. (1987). Socio-economic and background factors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 educational case study of Birgarj, Nepal.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PHD.
Wooley, S., Wooley, A., & Hosey, M.(1999). Impact of student teaching on student teachers’ beliefs related to behaviorist And construct theor-ies of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s (Chicago, IL, February 12-16, 1999).
Walden, R. L. (1970). Flexible scheduling: factors rdlated to chang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0 (7-3), 278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