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枝燦(民90)。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江志正(民86)。美國的補償教育及其對我國教育優先區的啟示。國民教育研究集刊(臺中師院)5,頁141-163。李平譯(民88)。經營多元智慧-開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Armstrong, T.原著。
李旻陽(民80)。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李素慧﹙民87﹚。國中英語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杜正治(民82)。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民82),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美瑤(民90)。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林生傳(民77)。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青瑩(民86)。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林朝夫(民80)。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林蕙質(民87)。從多元智慧理論談潛能開發教育的落實。北縣教育,25期, 頁57-58吳芝儀﹙民89﹚。中輟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文化。
吳武典﹙民74﹚。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
吳武典(民86)。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49。侯崇文(民89)。青少年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的整合。犯罪學刊,第六期,頁35-62。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民87﹚。高雄市國民中學潛能開發教育實施計劃。
郭生玉﹙民61﹚。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2 ,85-129。
郭慧雯﹙民89﹚。英語學習策略對高中英語科低成就生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所碩士論文。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7)。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Campbell, L., Campell, B.,& Dickinson, D.原著。
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9)。落實多元智慧的教學評量。台北:遠流。Lazear, D.原著。
陳冠名(民86)。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學探討。教育研究,5期,頁221-236。
張新仁(民84)。教學原理與策略。載於王家通主編之教育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民89)。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期,163-191。張新仁(民89)。補教教學。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論文集。
張稚美(民88)。第八種智慧與多元智慧教學。輯於李平譯經營多元智慧-開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Armstrong, T.原著。
張景然譯(民80)。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學理論(五之四)。諮商與輔導。
張志彰(民80)。青少年偏差行為個人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素杏﹙民89﹚。開啟教育的另一扇窗─潛能發教育把每位學生帶上來。港都文教簡訊,36期,頁8-10。
張煌熙(民84)。為平等而設計:美國補償教育方案(Compensatory Education Programs)之經驗與啟示。初等教育學,4,頁111-122。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連廷嘉(民88)。高危險群青少年之有效處遇策略,教育資料文摘,254,172-177。許春金、孟維德(民86)。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期,頁 225-255。黃拓榮(民8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曾憲政﹙民89﹚。開發學生潛能─發展適性適才的教育,帶好每位學生。港都文教簡訊,36期,頁2-7。
楊瑞珠(民87)。高危險群青少年危險因子之實徵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 93-117。
楊國樞﹙民67﹚。影響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四。
鄭博真(民89)。多元智能理論在課程統整的應用與設計。台灣教育,596期,頁28-37。
鄭雅蓉(民90)。青少年的價值觀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劉雪貞﹙民89﹚。挽救邊緣學生─落實潛能開發班。中等教育,第51卷,第2期,頁82-87。
Friedrich,K.R.﹙1997﹚.Alternative Education for At-Risk Youth:An Analytical of Evalutation Findings. M.S.,Texas A&M University. Ph. D. AAC9729193.
Hancock, V. E. (1992). The at-risk stud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0, 84-85.
Hefner-Packer,R﹙1991﹚.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s:A prescription for success. Monographs in Education,12.
Hirschi,T.﹙1969﹚.Causes of deliquency.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earney, K. (1993). Teacher empowerment of at-risk students. In, R. M.
Anderson (Ed.), English language arts and the at-risk student. Schenectady, N. Y. :New York English Council.
Morely, R. E.﹙1991﹚.Alternative education.Dropout prevention research reports.Clemson,S.C.:National Dropout Prevention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49 652.
Rimm, S. B. (1997). An underachievement epidemic. Educational Leadership,54(7), 18-22.
Young,T.W.﹙1999﹚.Public alternative education:Options and choice for today’s school.New York:Teachers Colleage.
Whitmore, J. R. (1980). Gifted, conflict and underachiev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