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2)。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王昭正、朱瑞淵(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101-141。王淑娟(1999)。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智鴻(1986)。我國五年制專科學校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牛玉珍(1996)。同儕團體的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台灣教育,546,43-45。
內政部統計處(1999)。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方德隆(1998)。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139-177)。台北:師大書苑。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田俊龍(1998)。國小學生同儕團體與兩性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英奇(1985)。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奉儒(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社論(2000)。深入了解青少年的認同世界。中央日報,10月8日,2版。
吳幼妃(1977)。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芝儀(譯)(2001)。資料分析。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219-263)。嘉義:濤石文化。
吳曲輝等(譯)(1996)。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市:桂冠。
吳佩穗(2001)。高中女校學生次級文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素倩(1986)。班級團體之社會學考察-以高中生之人際關係為例。輔仁學誌,18,378-404。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瓊洳(1998)。談國中學生的重要他人。學生輔導,59,106-111。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珮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美玲(1993)。象徵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186,142-161。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雅容(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5-97)。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周淑娟(1998)。國小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煥臣(1973)。班級團體之同儕關係研究。嘉義師專學報,4,183-206。韋本(譯)(2000)。社會學理論的產生。台北:洪葉文化。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23-237)。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0-170)。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玉潔(1998)。學生文化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時容華(1988)。社會心理學。台北:明鏡出版社。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市:桂冠。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莊懷義、劉焜輝、曾端真、張鐸嚴(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空大。
郭丁熒(1990)。從學生次級文化談國中生之同儕關係。國教研究雙月刊,12,53-58。
張君玫(譯)(1996)。社會學:概念與應用。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張怡貞(1997)。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德銳(1986)。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丁熒(1990)。從學生次級文化談國中生之同儕關係。國教研究雙月刊,12,53-58。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空大。
曾惠敏(1994)。國一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子騰(1981)。我國高職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圖書。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惠貞(2000)。國民中學學生的社會計量地位與社會支持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博靖(1994)。同輩團體的功能及教育意義。訓育研究,33:3,37-42。黃鴻文(1995)。國民中學學生次文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科會教育學門研究計畫成果發表彙編。
黃德祥(1991)。社會計量地位分類之研究。測驗年刊,38,47-53。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2000)。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社會比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主辦,台北。
雷庚玲、曾慧芸(1999)。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為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153,3178-3182。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典謨(1977)。高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在我國教育上之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福源(1981)。班級團體成員社交關係之研究。台灣教育輔導月刊,31:3,1-7。
鄭瑞澤(1968)。學級團體的心理。台灣省教育廳。
鄭瑞隆(2000)。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之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潘惠冠(1997)。國小班級幹部角色在師生與同儕互動上的詮釋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21-139)。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賴文福(譯)(2000)。民族誌。台北:弘智文化。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鍾蔚起(1981)。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簡茂發、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29,767-789。魏慧美(1993)。大學生班級團體凝聚力及其有關因素的調查研究。教育學刊,10,323-359。顏裕峰(199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95-221)。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蘇怡芬(1996)。團體動力學及其在班級教學上的應用。高市文教,57,53-56。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及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Adler,Patricia A.,&Peter Adler(1996).Preadolescent clique stratification and Hierarchy of identity.Sociological Inquiry,66,111-142.
Blumer, H.(1969).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erndt, T. J.(1982).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Child Development,53,1447-1460.
Coie,J.D.,&Dodge,K.A.,&Coppotelli,H. (1982).Dimensions and types of social status: Across-age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557-570.
Coie,J.D.,&Dodge,K.A.(1988).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tatus in the school:A cross-age comparision.Child Development,59,815-829.
Coleman, J. S.(1961).The adolescent society:the social life of the teenager and its impact on educ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Diener,E.,& Crandall,R.(1978).Ethic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usek, J. B.(1987).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Erwin, F.R.(1990).Stratification, social control and student culture:an ethnography of three Japanese junior high schools. Unpublished Phil.D. thesis. University of Northwestern.
Erwin, P. (1998).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New York: Routledge.
Fetterman,David M.(1998). Ethnography:Step by step.California: Sage.
Fullerton,C.S.,& Ursano,R.J.(1994).Pre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A critical contribution to adult social relatednes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3,43-63.
Goffman, E.(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Garden City,New York:Anchor Books.
Goodwin,Marjore H.(1991).He-said-she-said:talk as social organization among black childre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Hammersley, M. ,& Atkinson, P.(1989).Ethnography:principles in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Hartup,W.W.(1970).Peer Relations.In D.S. Thomas,&K.Norman(Eds.),Perspectives in child psychology:Research and review,(261-294).McGraw-Hill press.
Hartup, W. W.(1979).The social world of childhood.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944-950.
Hymel,S.,Rubin,K.H.,Rowden,L.,&Lemare,L.(1990).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Longitudinal prediction of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from middle to late childhood.Child Development,61,2004-2021.
Jarvinen,D.W.,&Nicholls,J.G.(1996).Adolescents’ social goals,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social success,and satisfaction in peer relation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2,435-441.
Jorgensen, D. L.(1989).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California: Sage.
Kless,Steven,J.(1992).The attainment of peer status:gender and power relationship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In Patrica A.Adler,&Peter Adler(Ed.),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 Development,Vol.5,(115-148).Greenwich,CT:JAI.
LeCompte,M D.,&Preissle,J.(1993).En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San Diego:Academic Press.
Lincoln,Y.S.,&Guba,E.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lif:Sage.
Lincoln,Y.S.,&Guba,E.G.(1994).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In Denzin,N.K.&Lincoln,Y.S.(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105-117). Thousand Oaks,Calif:sage.
May, Rollo.(1950).The meaning of anxiety. New York: Ronald Press.
Margaret, A. L.(1985).Adolescence.New York: Harper& Row.
Mirny,A.I.(2001).Meaning of the group:diverging perspectives of the early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on their peer groups. Counseling and Student Services.ED451450.
Moreno, J. L.(1953).Who shall survive? Foundations of sociometry,group psychotheerapy and sociodrama. New York: Bacon House.
Montemayor, R., Adolescence, D.,& Gullotta, T.P.(Eds.).(1994).Personal relationships During adolescence. California: Sage.
Mueller,E.C.,& Cooper,C.R.(Eds.).Process and outcome in peer relationships.New York: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raduate School.
Newcomb,A.F.,&Bukowski,W.M.(1983).Social impact and social preference as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peer group statu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56-867.
Nielsen,L.(1987).Adolescent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Parsons,T.,&E.A.Shils.(Eds.).(1951).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California: Sage.
Perry,J.C.(1979).Popular ,amiable,isolated ,rejecte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ometric status in preschool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50,1231-1234.
Pollard,A.(1985).The social world of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Roffey,S.,Tarrant, T.,& Majors, K.(1994).Young friends:Schools and friendship.New York:Villiers House.
Shaffer,D.R.(1995).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Brooks/Cole,A Division of Wadsworth.
Silberman,M.L.(1969).Behavioral Expression of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69,402-407.
Snell, M.E.,& Janney,R.(2000).Teachers’Guides to Inclusive Practices: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peer support.Baltimore,Maryland:Paul H. Brookes.
Smith,P.K.,& Pellegrini,A.D.(Eds.).(2000).Psycholog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Spradley,J.P. (1980).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Wolcott,H.(1975).Criteria for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o research in schools.Human Organization,34,111-127.
Woods,P.(1983).Sociology and the school:An interactionist viewpoint.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參考文獻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2)。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王昭正、朱瑞淵(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101-141。王淑娟(1999)。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智鴻(1986)。我國五年制專科學校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牛玉珍(1996)。同儕團體的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台灣教育,546,43-45。
內政部統計處(1999)。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方德隆(1998)。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139-177)。台北:師大書苑。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田俊龍(1998)。國小學生同儕團體與兩性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英奇(1985)。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奉儒(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社論(2000)。深入了解青少年的認同世界。中央日報,10月8日,2版。
吳幼妃(1977)。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芝儀(譯)(2001)。資料分析。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219-263)。嘉義:濤石文化。
吳曲輝等(譯)(1996)。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市:桂冠。
吳佩穗(2001)。高中女校學生次級文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素倩(1986)。班級團體之社會學考察-以高中生之人際關係為例。輔仁學誌,18,378-404。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瓊洳(1998)。談國中學生的重要他人。學生輔導,59,106-111。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珮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美玲(1993)。象徵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186,142-161。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雅容(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5-97)。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周淑娟(1998)。國小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煥臣(1973)。班級團體之同儕關係研究。嘉義師專學報,4,183-206。韋本(譯)(2000)。社會學理論的產生。台北:洪葉文化。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23-237)。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0-170)。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玉潔(1998)。學生文化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時容華(1988)。社會心理學。台北:明鏡出版社。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市:桂冠。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莊懷義、劉焜輝、曾端真、張鐸嚴(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空大。
郭丁熒(1990)。從學生次級文化談國中生之同儕關係。國教研究雙月刊,12,53-58。
張君玫(譯)(1996)。社會學:概念與應用。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張怡貞(1997)。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德銳(1986)。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丁熒(1990)。從學生次級文化談國中生之同儕關係。國教研究雙月刊,12,53-58。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空大。
曾惠敏(1994)。國一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子騰(1981)。我國高職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圖書。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惠貞(2000)。國民中學學生的社會計量地位與社會支持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博靖(1994)。同輩團體的功能及教育意義。訓育研究,33:3,37-42。黃鴻文(1995)。國民中學學生次文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科會教育學門研究計畫成果發表彙編。
黃德祥(1991)。社會計量地位分類之研究。測驗年刊,38,47-53。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2000)。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社會比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主辦,台北。
雷庚玲、曾慧芸(1999)。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為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153,3178-3182。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典謨(1977)。高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在我國教育上之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福源(1981)。班級團體成員社交關係之研究。台灣教育輔導月刊,31:3,1-7。
鄭瑞澤(1968)。學級團體的心理。台灣省教育廳。
鄭瑞隆(2000)。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之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潘惠冠(1997)。國小班級幹部角色在師生與同儕互動上的詮釋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21-139)。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賴文福(譯)(2000)。民族誌。台北:弘智文化。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鍾蔚起(1981)。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簡茂發、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29,767-789。魏慧美(1993)。大學生班級團體凝聚力及其有關因素的調查研究。教育學刊,10,323-359。顏裕峰(199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95-221)。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蘇怡芬(1996)。團體動力學及其在班級教學上的應用。高市文教,57,53-56。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及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Adler,Patricia A.,&Peter Adler(1996).Preadolescent clique stratification and Hierarchy of identity.Sociological Inquiry,66,111-142.
Blumer, H.(1969).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erndt, T. J.(1982).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Child Development,53,1447-1460.
Coie,J.D.,&Dodge,K.A.,&Coppotelli,H. (1982).Dimensions and types of social status: Across-age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557-570.
Coie,J.D.,&Dodge,K.A.(1988).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tatus in the school:A cross-age comparision.Child Development,59,815-829.
Coleman, J. S.(1961).The adolescent society:the social life of the teenager and its impact on educ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Diener,E.,& Crandall,R.(1978).Ethic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usek, J. B.(1987).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Erwin, F.R.(1990).Stratification, social control and student culture:an ethnography of three Japanese junior high schools. Unpublished Phil.D. thesis. University of Northwestern.
Erwin, P. (1998).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New York: Routledge.
Fetterman,David M.(1998). Ethnography:Step by step.California: Sage.
Fullerton,C.S.,& Ursano,R.J.(1994).Pre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A critical contribution to adult social relatednes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3,43-63.
Goffman, E.(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Garden City,New York:Anchor Books.
Goodwin,Marjore H.(1991).He-said-she-said:talk as social organization among black childre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Hammersley, M. ,& Atkinson, P.(1989).Ethnography:principles in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Hartup,W.W.(1970).Peer Relations.In D.S. Thomas,&K.Norman(Eds.),Perspectives in child psychology:Research and review,(261-294).McGraw-Hill press.
Hartup, W. W.(1979).The social world of childhood.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944-950.
Hymel,S.,Rubin,K.H.,Rowden,L.,&Lemare,L.(1990).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Longitudinal prediction of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from middle to late childhood.Child Development,61,2004-2021.
Jarvinen,D.W.,&Nicholls,J.G.(1996).Adolescents’ social goals,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social success,and satisfaction in peer relation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2,435-441.
Jorgensen, D. L.(1989).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California: Sage.
Kless,Steven,J.(1992).The attainment of peer status:gender and power relationship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In Patrica A.Adler,&Peter Adler(Ed.),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 Development,Vol.5,(115-148).Greenwich,CT:JAI.
LeCompte,M D.,&Preissle,J.(1993).En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San Diego:Academic Press.
Lincoln,Y.S.,&Guba,E.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lif:Sage.
Lincoln,Y.S.,&Guba,E.G.(1994).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In Denzin,N.K.&Lincoln,Y.S.(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105-117). Thousand Oaks,Calif:sage.
May, Rollo.(1950).The meaning of anxiety. New York: Ronald Press.
Margaret, A. L.(1985).Adolescence.New York: Harper& Row.
Mirny,A.I.(2001).Meaning of the group:diverging perspectives of the early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on their peer groups. Counseling and Student Services.ED451450.
Moreno, J. L.(1953).Who shall survive? Foundations of sociometry,group psychotheerapy and sociodrama. New York: Bacon House.
Montemayor, R., Adolescence, D.,& Gullotta, T.P.(Eds.).(1994).Personal relationships During adolescence. California: Sage.
Mueller,E.C.,& Cooper,C.R.(Eds.).Process and outcome in peer relationships.New York: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raduate School.
Newcomb,A.F.,&Bukowski,W.M.(1983).Social impact and social preference as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peer group statu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56-867.
Nielsen,L.(1987).Adolescent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Parsons,T.,&E.A.Shils.(Eds.).(1951).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California: Sage.
Perry,J.C.(1979).Popular ,amiable,isolated ,rejecte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ometric status in preschool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50,1231-1234.
Pollard,A.(1985).The social world of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Roffey,S.,Tarrant, T.,& Majors, K.(1994).Young friends:Schools and friendship.New York:Villiers House.
Shaffer,D.R.(1995).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Brooks/Cole,A Division of Wadsworth.
Silberman,M.L.(1969).Behavioral Expression of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69,402-407.
Snell, M.E.,& Janney,R.(2000).Teachers’Guides to Inclusive Practices: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peer support.Baltimore,Maryland:Paul H. Brookes.
Smith,P.K.,& Pellegrini,A.D.(Eds.).(2000).Psycholog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Spradley,J.P. (1980).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Wolcott,H.(1975).Criteria for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o research in schools.Human Organization,34,111-127.
Woods,P.(1983).Sociology and the school:An interactionist viewpoint.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參考文獻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2)。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王昭正、朱瑞淵(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101-141。王淑娟(1999)。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智鴻(1986)。我國五年制專科學校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牛玉珍(1996)。同儕團體的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台灣教育,546,43-45。
內政部統計處(1999)。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方德隆(1998)。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139-177)。台北:師大書苑。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田俊龍(1998)。國小學生同儕團體與兩性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英奇(1985)。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奉儒(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社論(2000)。深入了解青少年的認同世界。中央日報,10月8日,2版。
吳幼妃(1977)。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芝儀(譯)(2001)。資料分析。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219-263)。嘉義:濤石文化。
吳曲輝等(譯)(1996)。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市:桂冠。
吳佩穗(2001)。高中女校學生次級文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素倩(1986)。班級團體之社會學考察-以高中生之人際關係為例。輔仁學誌,18,378-404。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瓊洳(1998)。談國中學生的重要他人。學生輔導,59,106-111。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珮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美玲(1993)。象徵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186,142-161。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雅容(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5-97)。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周淑娟(1998)。國小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煥臣(1973)。班級團體之同儕關係研究。嘉義師專學報,4,183-206。韋本(譯)(2000)。社會學理論的產生。台北:洪葉文化。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23-237)。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0-170)。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玉潔(1998)。學生文化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時容華(1988)。社會心理學。台北:明鏡出版社。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市:桂冠。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莊懷義、劉焜輝、曾端真、張鐸嚴(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空大。
郭丁熒(1990)。從學生次級文化談國中生之同儕關係。國教研究雙月刊,12,53-58。
張君玫(譯)(1996)。社會學:概念與應用。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張怡貞(1997)。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德銳(1986)。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丁熒(1990)。從學生次級文化談國中生之同儕關係。國教研究雙月刊,12,53-58。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空大。
曾惠敏(1994)。國一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子騰(1981)。我國高職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圖書。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惠貞(2000)。國民中學學生的社會計量地位與社會支持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博靖(1994)。同輩團體的功能及教育意義。訓育研究,33:3,37-42。黃鴻文(1995)。國民中學學生次文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科會教育學門研究計畫成果發表彙編。
黃德祥(1991)。社會計量地位分類之研究。測驗年刊,38,47-53。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2000)。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社會比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主辦,台北。
雷庚玲、曾慧芸(1999)。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為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153,3178-3182。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典謨(1977)。高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在我國教育上之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福源(1981)。班級團體成員社交關係之研究。台灣教育輔導月刊,31:3,1-7。
鄭瑞澤(1968)。學級團體的心理。台灣省教育廳。
鄭瑞隆(2000)。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之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潘惠冠(1997)。國小班級幹部角色在師生與同儕互動上的詮釋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21-139)。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賴文福(譯)(2000)。民族誌。台北:弘智文化。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鍾蔚起(1981)。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簡茂發、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29,767-789。魏慧美(1993)。大學生班級團體凝聚力及其有關因素的調查研究。教育學刊,10,323-359。顏裕峰(199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95-221)。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蘇怡芬(1996)。團體動力學及其在班級教學上的應用。高市文教,57,53-56。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及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Adler,Patricia A.,&Peter Adler(1996).Preadolescent clique stratification and Hierarchy of identity.Sociological Inquiry,66,111-142.
Blumer, H.(1969).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erndt, T. J.(1982).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Child Development,53,1447-1460.
Coie,J.D.,&Dodge,K.A.,&Coppotelli,H. (1982).Dimensions and types of social status: Across-age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557-570.
Coie,J.D.,&Dodge,K.A.(1988).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tatus in the school:A cross-age comparision.Child Development,59,815-829.
Coleman, J. S.(1961).The adolescent society:the social life of the teenager and its impact on educ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Diener,E.,& Crandall,R.(1978).Ethic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usek, J. B.(1987).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Erwin, F.R.(1990).Stratification, social control and student culture:an ethnography of three Japanese junior high schools. Unpublished Phil.D. thesis. University of Northwestern.
Erwin, P. (1998).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New York: Routledge.
Fetterman,David M.(1998). Ethnography:Step by step.California: Sage.
Fullerton,C.S.,& Ursano,R.J.(1994).Pre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A critical contribution to adult social relatednes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3,43-63.
Goffman, E.(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Garden City,New York:Anchor Books.
Goodwin,Marjore H.(1991).He-said-she-said:talk as social organization among black childre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Hammersley, M. ,& Atkinson, P.(1989).Ethnography:principles in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Hartup,W.W.(1970).Peer Relations.In D.S. Thomas,&K.Norman(Eds.),Perspectives in child psychology:Research and review,(261-294).McGraw-Hill press.
Hartup, W. W.(1979).The social world of childhood.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944-950.
Hymel,S.,Rubin,K.H.,Rowden,L.,&Lemare,L.(1990).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Longitudinal prediction of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from middle to late childhood.Child Development,61,2004-2021.
Jarvinen,D.W.,&Nicholls,J.G.(1996).Adolescents’ social goals,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social success,and satisfaction in peer relation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2,435-441.
Jorgensen, D. L.(1989).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California: Sage.
Kless,Steven,J.(1992).The attainment of peer status:gender and power relationship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In Patrica A.Adler,&Peter Adler(Ed.),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 Development,Vol.5,(115-148).Greenwich,CT:JAI.
LeCompte,M D.,&Preissle,J.(1993).En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San Diego:Academic Press.
Lincoln,Y.S.,&Guba,E.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lif:Sage.
Lincoln,Y.S.,&Guba,E.G.(1994).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In Denzin,N.K.&Lincoln,Y.S.(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105-117). Thousand Oaks,Calif:sage.
May, Rollo.(1950).The meaning of anxiety. New York: Ronald Press.
Margaret, A. L.(1985).Adolescence.New York: Harper& Row.
Mirny,A.I.(2001).Meaning of the group:diverging perspectives of the early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on their peer groups. Counseling and Student Services.ED451450.
Moreno, J. L.(1953).Who shall survive? Foundations of sociometry,group psychotheerapy and sociodrama. New York: Bacon House.
Montemayor, R., Adolescence, D.,& Gullotta, T.P.(Eds.).(1994).Personal relationships During adolescence. California: Sage.
Mueller,E.C.,& Cooper,C.R.(Eds.).Process and outcome in peer relationships.New York: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raduate School.
Newcomb,A.F.,&Bukowski,W.M.(1983).Social impact and social preference as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peer group statu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56-867.
Nielsen,L.(1987).Adolescent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Parsons,T.,&E.A.Shils.(Eds.).(1951).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California: Sage.
Perry,J.C.(1979).Popular ,amiable,isolated ,rejecte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ometric status in preschool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50,1231-1234.
Pollard,A.(1985).The social world of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Roffey,S.,Tarrant, T.,& Majors, K.(1994).Young friends:Schools and friendship.New York:Villiers House.
Shaffer,D.R.(1995).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Brooks/Cole,A Division of Wadsworth.
Silberman,M.L.(1969).Behavioral Expression of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69,402-407.
Snell, M.E.,& Janney,R.(2000).Teachers’Guides to Inclusive Practices: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peer support.Baltimore,Maryland:Paul H. Brookes.
Smith,P.K.,& Pellegrini,A.D.(Eds.).(2000).Psycholog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Spradley,J.P. (1980).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Wolcott,H.(1975).Criteria for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o research in schools.Human Organization,34,111-127.
Woods,P.(1983).Sociology and the school:An interactionist viewpoint.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