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2 23: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義展
研究生(外文):Yi-Jan Kao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 of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Learning Style,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蔡培村蔡培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Chun Tsai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56
中文關鍵詞: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專業表現國小教師
外文關鍵詞:Knowledge ManagementLearning StyleProfessional GrowthProfessional Performance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45
  • 點閱點閱:31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8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8
【摘要】
本研究目的有四:1.了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教師專業表現之現況;2.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教師專業表現各變項的關係;3.分析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對於教師專業表現的整體預測力;4.建構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徑路模式;5.透過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使國民小學教師了解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的概念,進而應用於教師專業成長的課程與活動規劃,以提升教師專業表現,並做為今後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採叢集抽樣與隨機抽樣,以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專任教師為抽樣範圍,發出問卷1560份,回收1404份,留供統計分析的有效問卷為1315份,佔原樣本的84.2%。調查工具為「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概況調查問卷」包含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等四部份,所得資料輸入電腦採項目分析、因素分析、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三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及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大致良好。
二、男性教師在知識通訊、行政知能、一般知能、專業成長、行政管理、以及專業表現等優於女性教師;女性教師在知識分享、知識創新、教學知能等表現優於男性教師。
三、資淺教師在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以及專業表現較不如資深教師。
四、級任教師在知識分享、知識轉化、知識管理、創發學習、親師合作等表現優於科任教師;科任教師在知識通訊、團隊學習、自我學習、行政知能、一般知能、專業成長、行政管理等表現優於級任教師。
五、學歷越高的教師在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以及專業表現較為良好。
六、小型規模的學校教師在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以及專業表現較為良好。
七、國民小學教師的知識管理程度越高,則其專業表現的功效也會提昇。
八、國民小學教師從事學習的程度越高,則其專業表現的功效也會提昇。
九、國民小學教師積極參與專業成長活動,則其專業表現的功效也會提昇。
十、國民小學教師的知識管理程度越高,則其從事學習的程度也會提昇。
十一、國民小學教師的知識管理程度越高,則其參與專業成長活動的程度也會提昇
十二、國民小學教師積極從事不同型態的學習工作,則其參與專業成長活動的程度也會提昇
十三、國民小學教師的知識管理與學習型態、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以及學習型態與專業成長等表現,共同運作相輔相成,始能有效提昇專業表現。
十四、國民小學教師的服務年資、知識分享、創發學習、一般知能的表現能對於專業表現最有影響力。
十五、教師知識管理表現越好,則投入學習工作的積極性會提高,也因此促進教師積極參與專業成長活動,進而提昇專業表現效能。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針對國民小學之建議
(一)國民小學應有計劃的提昇教師電腦網路應用能力。
(二)國民小學應積極安排教師參與行政知能的研習活動。
(三)國民小學應以評鑑的方式,徹底落實班群、學年、以及學習領域小組的運作功能,以促進教師知識管理能力。
(四)國民小學應對資淺教師制定導入教育辦法,引導其提昇知識管理能力、加強學習與積極參與專業成長活動。
(五)國民小學應積極落實級科任教師團隊合作的協同教學。
(六)國民小學應鼓勵教師前往研究所進修,以提昇知識管理能力、促進學習與專業成長,以提昇專業表現能力。
(七)國民小學應依照其學校規模的現況,訂定提昇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之策略。
(八)國民小學應制定知識管理的制度,以促進教師的學習、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的提昇。
(九)建構學校教師的學習環境與制度。
(十)國民小學應積極督促教師從事專業成長活動,並以此做為評鑑考核標準。
(十一)國民小學應建構學校知識庫(School Knowledge Bank),將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等活動將其電子化與數位化,進而提昇教師專業表現能力。
二、針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訂定提昇教師電腦網路應用能力的激勵制度。
(二)積極安排教師參與地區性的行政知能的研習活動。
(三)制定合理的教師前往研究所進修辦法,強化知識管理能力,促進學習與專業成長,以提昇專業表現能力。
(四)提供人力、物力、與財力資源,協助國民小學建立學校知識庫(School Knowledge Bank)。
三、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在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上提出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解釋‧‧‧‧‧‧‧‧‧‧‧‧‧‧‧‧‧‧ 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知識管理的立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學習型態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43
第三節 專業成長的基本概念與相關研究‧‧‧‧‧‧‧‧‧‧‧‧ 76
第四節 教師專業表現的基本概念與相關研究‧‧‧‧‧‧‧‧‧‧ 94
第五節 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之
關係‧‧‧‧‧‧‧‧‧‧‧‧‧‧‧‧‧‧‧‧‧‧‧‧‧1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1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1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139
第三節 研究方法‧‧‧‧‧‧‧‧‧‧‧‧‧‧‧‧‧‧‧‧‧‧‧142
第四節 研究樣本‧‧‧‧‧‧‧‧‧‧‧‧‧‧‧‧‧‧‧‧‧‧‧143
第五節 研究工具‧‧‧‧‧‧‧‧‧‧‧‧‧‧‧‧‧‧‧‧‧‧‧144
第六節 實施過程與研究進度‧‧‧‧‧‧‧‧‧‧‧‧‧‧‧‧‧161
第七節 資料分析‧‧‧‧‧‧‧‧‧‧‧‧‧‧‧‧‧‧‧‧‧‧‧1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67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
業表現之現況分析‧‧‧‧‧‧‧‧‧‧‧‧‧‧‧‧‧‧167
第二節 國民小學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對於知識管理、學習型
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之間的差異比較‧‧‧‧‧‧‧176
第三節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
業表現之相關分析與預測力分析‧‧‧‧‧‧‧‧‧‧‧237
第四節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對專
業表現徑路模式分析‧‧‧‧‧‧‧‧‧‧‧‧‧‧‧‧‧2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7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275
第二節 結論‧‧‧‧‧‧‧‧‧‧‧‧‧‧‧‧‧‧‧‧‧‧‧‧ 295
第三節 建議‧‧‧‧‧‧‧‧‧‧‧‧‧‧‧‧‧‧‧‧‧‧‧‧‧302
參考資料‧‧‧‧‧‧‧‧‧‧‧‧‧‧‧‧‧‧‧‧‧‧‧‧‧‧‧‧ 318
一、中文部份‧‧‧‧‧‧‧‧‧‧‧‧‧‧‧‧‧‧‧‧‧‧‧‧‧318
二、英文部份‧‧‧‧‧‧‧‧‧‧‧‧‧‧‧‧‧‧‧‧‧‧‧‧‧325
附錄
附錄一: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班級數與教師人數一覽表‧‧‧‧332
附錄二:委託函‧‧‧‧‧‧‧‧‧‧‧‧‧‧‧‧‧‧‧‧‧‧‧‧334
附錄三:預試問卷‧‧‧‧‧‧‧‧‧‧‧‧‧‧‧‧‧‧‧‧‧‧‧335
附錄四:正式問卷‧‧‧‧‧‧‧‧‧‧‧‧‧‧‧‧‧‧‧‧‧‧‧342
附錄五:學校知識庫架構樹狀圖‧‧‧‧‧‧‧‧‧‧‧‧‧‧‧‧347
附錄六:學校知識庫網頁圖‧‧‧‧‧‧‧‧‧‧‧‧‧‧‧‧‧‧356
表 次
表2-4-1 教師角色文獻歸納‧‧‧‧‧‧‧‧‧‧‧‧‧‧‧‧‧‧‧101
表3-5-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分量表題目一覽表‧‧‧‧‧‧‧‧144
表3-5-2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態分量表題目一覽表‧‧‧‧‧‧‧‧145
表3-5-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分量表題目一覽表‧‧‧‧‧‧‧‧146
表3-5-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表現分量表題目一覽表‧‧‧‧‧‧‧‧147
表3-5-5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概況調查量表項目分析表‧‧‧‧152
表3-5-6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態概況調查量表項目分析表‧‧‧‧153
表3-5-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概況調查量表項目分析表‧‧‧‧154
表3-5-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表現概況調查量表項目分析表‧‧‧‧155
表3-5-9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概況調查量表因素分析表‧‧‧‧156
表3-5-10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態概況調查量表因素分析表‧‧‧‧157
表3-5-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概況調查量表因素分析表‧‧‧‧158
表3-5-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表現概況調查量表因素分析表‧‧‧‧159
表3-6-1預試抽取學校樣本數及回收數表‧‧‧‧‧‧‧‧‧‧‧‧162
表3-6-2各行政區發出問卷數、回收問卷數、以及可用問卷
數一覽表‧‧‧‧‧‧‧‧‧‧‧‧‧‧‧‧‧‧‧‧‧‧‧‧163
表4-1-1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之現況分析摘要表‧‧‧‧‧‧‧‧168
表4-1-2 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態之現況分析摘要表‧‧‧‧‧‧‧‧168
表4-1-3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現況分析摘要表‧‧‧‧‧‧‧‧169
表4-1-4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表現之現況分析摘要表‧‧‧‧‧‧170
表4-2-1 不同性別的教師在知識管理各層面的T考驗分析摘
要表‧‧‧‧‧‧‧‧‧‧‧‧‧‧‧‧‧‧‧‧‧‧‧‧‧‧176
表4-2-2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在知識管理各層面的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177
表4-2-3 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在知識管理各層面的T考驗分
析摘要表‧‧‧‧‧‧‧‧‧‧‧‧‧‧‧‧‧‧‧‧‧‧‧‧179
表4-2-4 不同最高學歷的教師在知識管理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0
表4-2-5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知識管理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1
表4-2-6 不同性別的教師在學習型態各層面的T考驗分析
摘要表‧‧‧‧‧‧‧‧‧‧‧‧‧‧‧‧‧‧‧‧‧‧‧‧‧183
表4-2-7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在學習型態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4
表4-2-8 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在學習型態各層面的T考驗
分析摘要表‧‧‧‧‧‧‧‧‧‧‧‧‧‧‧‧‧‧‧‧‧‧‧185
表4-2-9 不同最高學歷的教師在學習型態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6
表4-2-10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學習型態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87
表4-2-11 不同性別的教師在專業成長各層面的T考驗分析
摘要表‧‧‧‧‧‧‧‧‧‧‧‧‧‧‧‧‧‧‧‧‧‧‧‧189
表4-2-12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在專業成長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0
表4-2-13 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在專業成長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1
表4-2-14 不同最高學歷的教師在專業成長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2
表4-2-15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專業成長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4
表4-2-16 不同性別的教師在專業表現各層面的T考驗分析
摘要表‧‧‧‧‧‧‧‧‧‧‧‧‧‧‧‧‧‧‧‧‧‧‧‧196
表4-2-17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在專業表現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7
表4-2-18 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在專業表現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8
表4-2-19 不同最高學歷的教師在專業表現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9
表4-2-20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專業表現各層面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01
表 4-2-21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整
體上對專業表現上之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02
表 4-2-22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整
體上對專業表現交互作用分析之平均數、標準差
摘要表‧‧‧‧‧‧‧‧‧‧‧‧‧‧‧‧‧‧‧‧‧‧‧‧203
表 4-2-23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整體上對專業
表現上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04
表 4-2-24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整體上對專業
表現上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204
表 4-2-25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專業成長整體上對專業
表現上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05
表 4-2-26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專業成長整體上對專業
表現上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205
表 4-2-27 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態、專業成長整體上對專業表
現上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06
表 4-2-28 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態、專業成長整體上對專業表
現上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206
表4-2-28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知識管理各層面差異的綜合
摘要分析‧‧‧‧‧‧‧‧‧‧‧‧‧‧‧‧‧‧‧‧‧‧‧207
表4-2-29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學習型態各層面差異的綜合
摘要分析‧‧‧‧‧‧‧‧‧‧‧‧‧‧‧‧‧‧‧‧‧‧‧215
表4-2-30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專業成長各層面差異的綜合
摘要分析‧‧‧‧‧‧‧‧‧‧‧‧‧‧‧‧‧‧‧‧‧‧‧221
表4-2-31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專業表現各層面差異的綜合
摘要分析‧‧‧‧‧‧‧‧‧‧‧‧‧‧‧‧‧‧‧‧‧‧‧228
表 4-2-32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整體上對專業
表現上之單純主要效果的變異數摘要表‧‧‧‧‧‧‧235
表 4-2-33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專業成長整體上對專業
表現上之單純主要效果的變異數摘要表‧‧‧‧‧‧‧236
表 4-2-34 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態、專業成長整體上對專業
表現上之單純主要效果的變異數摘要表‧‧‧‧‧‧‧237
表4-3-1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各層面與整體與專業表現各
層面與整體的相關分析摘要表‧‧‧‧‧‧‧‧‧‧‧‧‧238
表4-3-2 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態各層面與整體與專業表現各
層面與整體的相關分析摘要表‧‧‧‧‧‧‧‧‧‧‧‧‧238
表4-3-3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各層面與整體與專業表現各
層面與整體的相關分析摘要表‧‧‧‧‧‧‧‧‧‧‧‧‧239
表4-3-4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各層面與整體與學習型態各
層面與整體的相關分析摘要表‧‧‧‧‧‧‧‧‧‧‧‧‧240
表4-3-5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各層面與整體與專業成長各
層面與整體的相關分析摘要表‧‧‧‧‧‧‧‧‧‧‧‧‧240
表4-3-6 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態各層面與整體與專業成長各
層面與整體的相關分析摘要表‧‧‧‧‧‧‧‧‧‧‧‧‧241
表4-3-7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對整體專業表現之逐步迴歸分析
摘要表‧‧‧‧‧‧‧‧‧‧‧‧‧‧‧‧‧‧‧‧‧‧‧‧‧242
表4-3-8 知識管理各層面對整體專業表現之逐步迴歸分析摘
要表‧‧‧‧‧‧‧‧‧‧‧‧‧‧‧‧‧‧‧‧‧‧‧‧‧‧242
表4-3-9 學習型態各層面對整體專業表現之逐步迴歸分析摘
要表‧‧‧‧‧‧‧‧‧‧‧‧‧‧‧‧‧‧‧‧‧‧‧‧‧‧243
表4-3-10 專業成長各層面對整體專業表現之逐步迴歸分析摘
要表‧‧‧‧‧‧‧‧‧‧‧‧‧‧‧‧‧‧‧‧‧‧‧‧‧‧244
表4-3-11 背景變項、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對行政
管理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245
表4-3-12 背景變項、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對親師
合作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245
表4-3-13 背景變項、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對有效
教學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246
表4-3-14 背景變項、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對服務
熱忱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247
表4-3-15 背景變項、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對整體
專業表現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248
表4-3-16 背景變項、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對專業
表現之逐步迴歸分析綜合摘要表‧‧‧‧‧‧‧‧‧‧‧249表4-4-1 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整體層
面之徑路分析表‧‧‧‧‧‧‧‧‧‧‧‧‧‧‧‧‧‧‧‧257
表4-4-2 知識管理與學習型態各層面之徑路分析表‧‧‧‧‧‧‧259
表4-4-3 學習型態與專業成長各層面之徑路分析表‧‧‧‧‧‧‧260
表4-4-4 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各層面之徑路分析表‧‧‧‧‧‧‧261
圖 次
圖2-1-1 知識階層‧‧‧‧‧‧‧‧‧‧‧‧‧‧‧‧‧‧‧‧‧‧‧ 16
圖2-1-2 資料、資訊與知識關係圖‧‧‧‧‧‧‧‧‧‧‧‧‧‧‧ 17
圖2-1-3 四種知識轉換模式‧‧‧‧‧‧‧‧‧‧‧‧‧‧‧‧‧‧‧ 25
圖2-1-4 新知識創造組織圖‧‧‧‧‧‧‧‧‧‧‧‧‧‧‧‧‧‧‧ 26
圖2-2-1 後現代社會之特徵‧‧‧‧‧‧‧‧‧‧‧‧‧‧‧‧‧‧‧ 59
圖2-4-2 教師賦權‧‧‧‧‧‧‧‧‧‧‧‧‧‧‧‧‧‧‧‧‧‧‧103
圖2-4-3 教學典範轉移‧‧‧‧‧‧‧‧‧‧‧‧‧‧‧‧‧‧‧‧‧104
圖2-4-4 教師角色責任‧‧‧‧‧‧‧‧‧‧‧‧‧‧‧‧‧‧‧‧‧106
圖2-4-5 Power教師之特質‧‧‧‧‧‧‧‧‧‧‧‧‧‧‧‧‧‧‧107
圖2-5-1 知識管理過程及要素‧‧‧‧‧‧‧‧‧‧‧‧‧‧‧‧‧122
圖2-5-2 教師學習取向‧‧‧‧‧‧‧‧‧‧‧‧‧‧‧‧‧‧‧‧‧123
圖2-5-3 知識管理與教師學習關係‧‧‧‧‧‧‧‧‧‧‧‧‧‧‧124
圖3-1-1 研究架構圖‧‧‧‧‧‧‧‧‧‧‧‧‧‧‧‧‧‧‧‧‧‧138
圖3-3-1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
表現概況調查問卷之設計流程圖‧‧‧‧‧‧‧‧‧‧‧151
圖4-4-1 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整體徑路
分析圖‧‧‧‧‧‧‧‧‧‧‧‧‧‧‧‧‧‧‧‧‧‧258
圖4-4-2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
表現各層面之限制模式徑路圖‧‧‧‧‧‧‧‧‧‧‧‧263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份
王家通、曾燦燈編譯(民81)。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高雄:復文。
洪明洲譯(Brain, J. Q.,Baruch,J.J. & Zien,K.A. 著)(民89)。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商周出版。
中國教育學會(民80)。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師大書苑。
尤克強(民89)。知識經濟要跑得更快。http://go.to/kmrc.。
尤克強(民90)。知識導向,才有競爭力。遠見雜誌,168,頁304-305。
尤曉鈺(民90)。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現況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如哲(民89a)。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南。
王如哲(民89b)。知識管理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研究集刊,45,頁35-54。
王如哲(民90)。校園知識管理評量之微觀探討。載於「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6-1∼6-26。嘉義:中正大學。日期:5月31日。
王受榮(民81)。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政彥(民88)。自我學習與學習型組織。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組織,頁73-115。台北:師大書苑。
王政彥(民88)。成人的自我調控學習。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學習革命,頁107-140。台北:師大書苑。
王美音、楊子江譯(民89)。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
伍振鷟、高華強(民88)。新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朱敬先(民86)。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何宜蓁(民90)。中等學校教師知識分享模式之研究 ─ TAM觀點。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何青蓉(民89)。團隊學習的意義與運作型態。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學習革命,145-160頁。台北:師大書苑。
何福田、羅瑞玉(民85)。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1-30。台北:師大書苑。
吳行健(民89)。知識管理創造企業新價值。管理雜誌,315,頁84-86。
吳和堂(民89)。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吳承芬譯(民89)。知識管理的基礎與實例。台北:小知。
吳思華(民85)。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
吳政達(民89)。學校知識管理之探討。載於「教育改革與轉型─領導角色、師資培育、伙伴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日期:11月21-23日。
吳清山(民90)。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載於「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4-1∼4-18。嘉義:中正大學。日期:5月31日。
吳清山、黃旭鈞(民89)。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頁18-32。
吳毓琳(民90)。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韻儀(民87)。教師養成。天下雜誌,教育特刊,頁246-247。
呂錘卿(民85)。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範學院學報,10,63-84。
呂錘卿(民8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李佳霓(民88)。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俊湖(民81)。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振昌譯(民88)。16定位。台北:大塊文化。
李誠(民90)。什麼是知識?。李誠主編,知識經濟的迷思,頁10-18。台北:天下文化。
沈翠蓮(民8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民88):新世紀教學創新的一種思索-融「一」用「多」的教學。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論文彙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林清山、程炳林(民84)。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及自我調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頁15-58。
林淑娟(民86)。高雄市市民學苑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進材(民88)。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洪儒瑤(民89)。台灣企業知識管理應用現況及其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胡哲生(民89)。建構組織知識系統的研究探索方法論雛議。商管科技季刊,1(1),頁87-101。
胡瑋珊譯(民88)。知識管理。台北:中國生產力。
倪士峰(民90)。國民小學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花師實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志麟(民80)。國小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國華(民8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秦夢群(民90)。教育在知識經濟發展上的角色與策略。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研討會手冊。
高強華(民7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之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輯,113-133。
高博銓(民90)。反省思考與教學革新。師友,88,40-43。
高義展(民86)。後現代主義教育哲學對學校教育的啟示。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0,頁277-298。
高義展(民87)。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高義展(民89)。學校組織再造及其課程設計之因應。教育研究,8期,85-98頁。
張奕華(民86)。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東華。
張清濱(民89):教學理論在小班教學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7(2),54-64頁。
張新仁(民88):現代教學的革新趨勢。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務研討會手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張德銳(民84)。國小教師成績考核系統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84-2411-H-133-004)。
張德銳(民89)。師資培育與教師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張簡天瑞(民90)。學習型組織發展對課程統整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以高屏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士軍(民69)。管理學。台北:東華。
許良榮(民82)。建構主義之理論觀點與教學的論爭。國教輔導,33(2),頁7-12。
許涵雲(民90)。行動學習資訊系統-學生端網路學習伺服器與個人數位助理端之學習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丁熒(民83)。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有遹(民81)。發明心理學。台北:遠流。
郭秋勳(民83)。教師的專業與成長。葉學志主編,教育概論,頁235-248。台北:正中。
郭秋勳(民85)。教育的專業發展。王文科主編,教育概論,467-488頁。台北:正中。
郭進隆譯(民83)。第五項修練。台北:天下。
陳武雄(民84)。教師建設性思考與其教學自我效能、衝突解決方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品華(民89)。二專生自我調整學習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美玉(民87)。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陳奎熹(民75)。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奎憙(民83)。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主譯,Beane, J. A.原著(民89):革新的課程領導。台北:學富。
彭森明、簡茂發(民8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規範與師資培育。中小學教師素質與評量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彙編。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游玉梅(民88)。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源發展的新策略。公務人員月刊,40,頁24-30。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民65),台北:正中書局。
馮國扶譯(民88)。知識管理-網上應用實作指南。台北:跨世紀電子商務。
馮莉雅(民86)。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乃熒(民87)。教育實習輔導弔詭管理的教育專業成長意義。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2),頁25-33。
黃昆揮(民69)。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頁189-330。
黃清海(民87)。國民小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勤業管理顧問公司(民89)。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
楊世芳(民90)。知識管理與學校整體校務發展績效關聯性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明華(民90)。國民小學運用團隊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秀微(民90)。運用團隊學習促進教師STS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盈昇(民89)。企業文化對於知識管理應用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勝能(民90)。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若蘭譯(民84)。第五項修練∥:實踐篇。台北:天下。
劉佩雲(民87)。兒童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宗其、譚大淳(民88)。台灣惠普公司之知識創造與擴散。會計研究月刊,169,34-42。
劉淑娟(民89)。知識管理在學校營繕工程之運用。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潘世尊(民89)。根本建構主義及其教學意含。教育研究,7,頁203-216。
潘品昇(民89)。企業實施知識管理與電子商理關聯性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建光(民90)。促進教師互動與學習社群網站之建構-以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培村(民89)。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與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教學講義。
蔡培村(民90)。知識管理與教師學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教學講義。
蔡培村、陳伯璋、蔡清華、蘇進財、孫國華(民83)。中小學教師生涯進階與等級劃分可行性之研究。教育部中教司委託研究。
蔡培村主編(民85)。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蔡碧璉(民8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及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運林(民85)。成人教育專題研究。高雄:麗文文化。
鄭曜忠(民90)。高級中學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欣男(民90)。知識管理在學校本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運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辭源修訂組編(民79)。辭源。台北:遠流。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份
新英英辭典(民72)。台北:正文書局。
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2000). What is Knowledge management. (http://www.apqc.org/best/km/whatiskm.htm)
Apps, J.W.(1991). Mastering the teaching of adults. Florida:Krieger Publishing Co.
Ashton, P. T. & Webb, R. B.(1986). Making a difference:T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J: Longman.
Bandura, A.(1997). Exercise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In A. Bandura(Ed.),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1-45.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ekaerts, M.(1999). Self-regulated learning:Where we are tod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31,445-457.
Borich,G.D.(1986).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Bourdreau, A. & Couillard, G.(1999). Systems Integr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16(4),24-33.
Bryk, A., Cambrun, E. & Karen Seashore Louis(1997).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Chicago Elementary School: Facilitating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al consequences. Revised. Final Deliverable to OER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York, Ny., April 8-12,1996).
Bukowitz, W. R. & R. L. Williams (1999).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fieldbook. London: Prentice Hall.
Butler ,D.L. and Winne, P.H.(1995). Feedback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A theoretical synthe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5(3), 245-281.
Calderhead, J.(1988). Learnung from introductory school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14(1),75-83.
Cameron, J. S.(1986). Assessing school base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Ed, D. DAO AC8623269.
Carver D.(1988).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for INSET in EL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ATEFEL/TESOL. University of Edingburg. Scotland. Apr.11-14.
Carr-Saunders, A. M.(1993). The profession. Oxford:Clarendon Press.
Chene, A.(1983). The Concept of Autonomy In Adult Education: A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Adult Eduation Quarterly, 34(1),38-47.
Corno, L.(1986). The metacognitive control component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 336-346.
Corwin, R. G.(1970). Militant professionalism. NY: Meredith Corporation.
Cranton, P.(1996). Types of group learning. In S. Imel(Ed.),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o.71:Learning in groups:Explor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new uses, and emerging opportunities ,25-32.San Francisco:Jossey-Bass.
Davenport, T. H. & Prusak, L.(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ean, J.(1974). The role of local advisory service in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E. Admas(ed),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eachers’ center. NY: Pergamon Press.
Dewey , J.(1961).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Dilworth, R.L.(1998). Action learning in a nutshel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11(1), 28-43
Drennon ,C., Foucar-Szocki, D.L.(1996). Transforming groups:Developing practitioner inquiry communities. In S. Imel(Ed.),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No.71:Learning in groups:Explor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new use, and emerging opportunities,71-80.San Francisco:Jossey-Bass.
Ellis, N. E.(1984). The work-life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nd orientation toward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Erffermeyer, E. S. & Martray, C. R.(1990).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Forbes, C. P.(1972). Proffsi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for American teachers abroad.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PH. D. DAO AAC7311112)
Garmo de, C.(1895). Herbart and the Herbartians. London:William Heinemann.
Gibson, S. & Demo, M.(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569-582.
Gilbert & Gordey-Hays, M.(1996). “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6(6), 301-312.
Good, T. L.(1979).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0(2),52-64.
Greenwood, G. F., Olenjnik, S. F., & Parkay, F. W.(1990).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ur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23,102-106.
Harris, B. M.(1986). Development Teacher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edlund, G.(l994). “ The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 73-90.
Hoy, W. K., & Miskel, C. G.(1982). Educational adi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N.Y.: Random House.
Hunseok Oh(2000). Corporat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New Challenges for HRD(ERIC No:ED441126).
Imel, S.(1996b). Summing up:Themes and issues related to learning in groups. In S. Imel(Ed.),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o.71: Learning in groups:Explor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new uses, and emerging opportunities, 91-96.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mel, S.(Ed.)(1996a).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o.71:Learning in groups:Explor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new uses, and emerging opportunitie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Jaques, D. (1992). Learning in groups(2 nd ed.).Houston, Tex.:Gulf.
Johnston, R. (1998). The Changing Nature and Forms of Knowledge: A Review. Canberra: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Kabes, S. E.(1989).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 satisfaction, school organization climate,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ttitudes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EDD. DAO AAC 9003753.
Kasl, E. Marsick, V., & Dechant, K.(1992). A conceptual model for group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 Proceedings. Sasktoon, Saskatchewan, Canad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8 856).
Kau, Ching-Ven.(1981). Growth of teacher in a communication projec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y Urbana-Champaign. PH. D.1981
Kuhl, J.(1985). Volitional mediators of cognitive-behavior consistency: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action versus state orientation. In J. Kuhl and J.Beckman(Eds.), Action control: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101-128.New York:Springer-Verlag.
Leithwood, K. & etc.(1995).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 on School Responses Centeral Policy Initiatives. School Organization,15(3),229-252.
Levin, B.(1986). Renewing the Canadian teaching force. NJ: Prentice Hall.
Marquardt, M.J.(1999). Action learning in action. Palo Alto:Daviesblack Publishing.
McGill ,I & Beaty , L.(1992). Action learning-A practitioner´s guide. London:Kogan Page.
Mikinley, K. H. & Meritt, M.(1985).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job-leaving inclination in Oklahom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85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linois, Apr, 4 1985.
Minix, N. et al.(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 goal setting/attainment process designed to measure a teacher’s ability to engage in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leadership initiativ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Midsouth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Mobile, AL. Nov.11-13,1987).
Newman, F. M. & Rutter, R. A. & Smith, M. S.(1989).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2, 221-238.
Nonaka, Ikujiro & Hiortaka Takeuchi(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onnor, D. J. & Brian Carr (1982).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O’Dell, C. and C. J. Grayson (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Sullivan, Fergus.(1997). Rethinking Schools as Learning Organization.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v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Chicago, IL, March 24-28,1997).
Paris,S.G. and Byrnes,J.P.(1989). The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self-regulation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In B.J.Zimmerman and D.H. Schunk(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170-200.New York:Springer-Verlag.
Raelin, J. A.(1986). The clash of culture. Boston: Haw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eynolds, M.(1989).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Oxford: Pergamon Press.
Schunk,D.H.(1996). Learning theories: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2 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Shields, C. & Newton, E.(1994). Empowered leadership: realizing the good news.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4(2), March,171-196.
Shulman, L. 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1.
Stanage, K. J.(1996). Using Technology to Create a Learning Organization(Leadership).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Svinicki,M.D.(1999). New directions in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80,5-27.
Tamir, P.(1990). Teachers knowledge.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Supplementary Vol. Two. Oxford: Pergamon Press.
Tindill, A. S. & Coplin, L.(1989). Evaluating sy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nada, 29(19),16-23.
West,G.W.(1996). Group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In S. Imel(Ed.),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o.71:Learning in groups:Explor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new uses, and emerging opportunities, 51-60.San Francisco:Jossey-Bass.
White,C.(1999). The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of distance learners. Open Learning,14(3), 37-46.
Zimmerman,B.J.(1989).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1(3), 329-33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