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6: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田玲瑚
研究生(外文):Lin-Hoo Tien
論文名稱: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Grade 1-9 Intergrad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examples in Tainan Country
指導教授:邱兆偉邱兆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0
中文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九年一貫課程
外文關鍵詞:Professional DevelopmentGrade 1-9 Intergrad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9
  • 點閱點閱:5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專業發展活動內容、成效、需求之評估並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對專業發展活動內容、成效、需求之評估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以文獻調查法、檔案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進行之,係以台南縣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取樣母群,共選取72所學校576位教師,問卷回收率為95﹪,有效樣本545份。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發展調查問卷」,統計方法係採次數分配、平均數、百分比、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內容受到大多數國小教師肯定。
二、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教師專業發展成效受到大多數國小教師肯定。
三、整體而言,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專業發展活動需求高。
四、資深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專業發展活動內容的肯定性高於其他教師;不同性別、學校規模、是否曾為試辦學校等變項的教師對於專業發展活動內容的肯定性則無顯著差異
五、資深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專業發展成效的肯定性高於其他教師;曾為試辦學校的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成效的肯定性高於其他教師,其他性別、學校規模變相無顯著差異。
六、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專業發展活動的需求,不因性別、服務年資、學校規模、是否曾為試辦學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最後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等方面提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
Abstrac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Grade 1-9 Intergrad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examples in Tainan Country” is to examin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elf- assessment of activity programs, effects and need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differe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elf- assessment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various backgrounds including teachers’ demographic variable and schools’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depends on methods of literature survey, document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earch tool is “Questionnaire 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Grade 1-9 Intergrad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samples are 576 teachers from 72 schools in Tainan Country, with 545 valid feedback data and the percentage 95%.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approaches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ean, percentage and one-way ANOVA.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 :
1. Most teachers highly agree to the program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related to Grade 1-9 Intergrad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2. Most teachers have high evaluations toward the effec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lated to Grade 1-9 Intergrad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3. Most teacher agree that they ne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related to Grade 1-9 Intergrad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4. Teachers of more than 21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show higher agreement on the program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s for other variable, genders, scales of schools and whether or not schools which tried the implementa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5. Teachers of more than 21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show higher agreement on the effec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eachers of schools which tried the have higher evaluation toward effec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an other teachers. As for other variable, genders and scales of school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6.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gender, years of teaching, scales of schools and whether or not schools which tried the implementation a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need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related to Grade 1-9 Intergrad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7. According to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I will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 schools and teachers about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Grade 1-9 Intergrad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keywor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Grade 1-9 Intergraded curriculum,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敘述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特色 10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研究 23
第三節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 50
第四節 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發展的配套措施 6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7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83
第四節 資料處理 85
第四章 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發展成果評估與分析 87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活動評估之分析 87
第二節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成效評估之分析 97
第三節 教師背景變項與教師專業發展活動評估 102
第四節 教師背景變項與教師專業發展成效評估 121
第五章 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評估與分析 137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評估之分析 137
第二節 教師背景變項與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評估 142
第六章 研究結果之綜合討論 157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對專業發展活動評估之分析 157
第二節國民小學教師對專業發展成效評估之分析 161
第三節國民小學教師對專業發展需求評估之分析 165
第四節教師背景變項與專業發展活動評估之關係 170
第五節教師背景變項與專業發展成效評估之關係 174
第六節教師背景變項與專業發展需求評估之關係 17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1
第二節 建議 192
第八章 參考書目 198
附錄一 調查問卷回收統計表 216
附錄二 台南縣辦理九年一貫課程研習情形調查表 219
丁志仁(1998)。新課程對教師施教以及教師進修、培育的影響。教育研究資訊,
4,36-37。
天下雜誌(1996)。推動教改優先著力。天下雜誌「教育台灣-海闊天空」特刊,
121。
方德隆(1999)。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與內涵。公教資訊,3:2,頁1-18。
王正雄(2001):花蓮縣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支持系統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王聖銘(1996)。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連福(1999)。推行九年一貫課程國中小教師應有的省思。國教輔導,39(2),8-13。
伍振鷟 譯(1966)。關於教師地位建議案。台北:中國教育學會。
成虹飛、黃志順(1999)。從教師成長看課程改革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1,69-97。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主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教改會。
何青容(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23,41-46。
何福田、羅瑞玉(1992)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輯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1頁。台北:師大書苑。
吳佩昇(1996)。我國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型態之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清(1990)。正視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載於一週教育論壇, 388-395,台北市:教育廣播電台。
吳政達(1997)。教師在職進修需求評估與績效評鑑。研習資訊14(3),64-71。
吳政憲(2001)。台中縣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專業發展之態度、現況與成效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吳清山(1997)。透視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問題與革新。研習資訊,
14,2,16-21。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院學報,第10期, 63-84
李宛芳(2001)國小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態度之研究-以台灣東區試辦學校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萬吉(1999):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期許。康軒雜誌。32,3。
周玉秀(1996)。德國中小學教育改革,輯於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 頁107-134。台北:師大書苑。
林生傳(2000):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有效途徑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8-2418-H-017-004-F19。
林錦英(2001)。重建教師創新教學設計能力的有效方案初探──以健康與體育
領域教師教學活動設計實作研習為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邱兆偉、方德隆、張雅雯、邱才銘、陳明鎮(2001)。國民教育階段試辦九年一貫課程的辦理模式與成效評估(I):學校本位課程展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 NSC89-2413-H-017-018)
姜添輝(1998)。互動觀點的教師專業。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務,17-42頁。台北:師大書苑。
柯倩俐(2001):高雄市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孫國華(1993)。國民中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心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孫德修、蕭錫錡(1997)。教師在職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進修暨推廣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高永遠(民87):對九年一貫課程的一些看法。國教輔導38,(2),25-28。
高強華(1989)。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113-133。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小組-國小中區(2000)。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果評估報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小組-國小中區編印。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小組-國小東區(2000)。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果評估報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小組-國小東區編印。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小組-國小南區(2000)。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果評估報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小組-國小南區編印。
張玉成(1999)。師資培育配合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配套措施。載於邁向課程新紀
元--九年一貫課程論文集。台北:教研學會。
張雅雯(2001):國民中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情況與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張煌熙(1997)。解讀國小新課程標準:新局與困境。載於現代教育論壇(三)(頁3-10)。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煌熙(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問題與展望。載於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
論文集(下集)(頁420-427)。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張德銳(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談師資培育機構因應策略。教育研究資訊, 7(1),33-38。
張德銳(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談師資培育機構因應策略。教育研究資訊,
1999. 1,7(1),33-38。
張錦弘(2000)。<九年一貫課程、時數、節數定案>。聯合報,2000年12月15日:6版 生活。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1998年9月30日公布。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tw/minister/action87/acction87.htm。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要點(草案)。1999年9月1日公布。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2000年9月30日公布。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2000年3月30日公布。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2000年9月30日公布
教育部(2001)。<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創新能力培養發展方案>。2001年1月17日行政院會通過。
教育部國教司(2001)。<九年一貫課程相關問題精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預期有什麼成效?2000年8月22日公布於國民教育行政資訊傳播網。〔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je.ntnu.tw/i-translate/i -mainframe.htm
梁坤明(1996)。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狀況之調查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宗憲 (1998)。隻手難撐教改藍天。天下雜誌 1998.11.18.:84-92。
郭進隆譯、Peter M. Senge著(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
陳伯璋 (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
1-13。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540,11-15。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曼玲(1999)。因應科技教學新趨勢教師進修電腦最熱。http://www.cdn.com.tw/live/1999/01/02/text/880102e4.htm.
陳碧祥(1999)。教育改革與教育意識---兼談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2(4),頁89-102。
彭筠芝(1999):國民小學教師課程設計專業內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意芳(1995)。進修環境不改善,美意打折:課程設計及工作壓力都需調整才具吸引力。中央日報。
游家政(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及其對教師的衝激。北縣國教輔導,4,
17-19。
黃秀穎(2001)。兩位教師參與九年一貫課程試辦經驗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穎(2001):兩位教師參與九年一貫課程試辦經驗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97)。國小新課程透視。研習資訊,14,2,8-15。
黃政傑(1997)。從課程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輯於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書局,頁157-166。
黃政傑(1997b)。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游家政、張嘉育(1993),公元二千年社會環境趨勢及課題分析報告─教育課題分析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報告。
黃炳煌(1997)。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
黃義良(1999)。中小學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嘉倫(2001)。國民中小學實施統整課程的難題與解決對策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思偉(1998)。教育改革的借與鏡。教師天地。第95期。15-21。
楊深坑(1989。教師是專業人員嗎?。師說,11,4―11。
楊靜子(2001):學校本位教師在職進修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葉芷嫻(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惠雪(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談教師角色的再定位。教師專業發展與師資培育──九年一貫課程革新的因應與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 74-88。
甄曉蘭(1999)。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想與挑戰。台灣教育,581﹐2-8。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44輯,61-90。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後現代的教育改革與校長專業成長。國民教育,40卷2期,2-9頁。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2),28-138。
蔡明昌(1999)。中學教師繼續專業教育學習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1998)。由「教師及研究者」的英國教育改革理念論教師的課程決定。課程與教學季刊,1(4),57-72。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碧璉(1994)。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關係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17,283-329。
蔡靜芳、高熏芳(1998)。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專業課程內涵之需求評估。教學科技與媒體,40,18-30。
鄭美玉(2001):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效之探討-以國小為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月芳採訪(2000)。專訪教育部長: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準備好了嗎。光復教育雜誌,秋季號,12-15。
薛梨真(2000)。國小統整課程實施策略與實施成效之探析。高雄:復文。
鍾任琴(1994)。國小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1996)。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在我國之實踐途徑。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臺北市 : 師大書苑。
饒見維(1999a)。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教育實習輔導4,(4),33-38。
饒見維(1999b)。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現代教育論壇,3-30。
Apple, M. W. (1986). Teachers and text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eane, J. A.(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 Y.: Teachers College.
Bridges, D. & Kerry, T.(Eds.).(1993).Develop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ly. 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
Duke, D. L. (1993). Removing barriers to professional growth. Phi Delta Kappan, 74(9), 702-704,710-712.
Folt,M.L(1993)Staff Develop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ividual Teacher Group: Practice and Potentia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ullan, M (1993). Innovation, reform and restructuring Strategeies. In Cawelti,G.(Ed.),
Challenges and American Education.
Fullan, M. G. & Hargreaves, A.(1992).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The Falmer Press.
Hargreaves, A. & Fullan, M. G.(Eds.).(1992).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assell.
Marsh, C. J.(1997). Perspectives: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1.(2nd ed.). London:The Falmer Press.
Wade, R. K. (1984). What makes a difference in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 pp.48-54.
Olson, M. L.(1981). Identification of criteria effective teacher inservice education: application to the Kent Interinstitutional workshop for improving school program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882 4880.
Hargreaves,Andy & Goodson,Ivor,F.(1996).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spirations and Actualities.in Goodson,Ivor,F. & Hargreaves,Andy(Eds.),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London:Falmer.
Liethwood,Kenneth,A.(1990). The Principlal''''s Role in Teacher Development. in Joyce,Bruce(Ed.)Changing School Culture through Staff Development─1990 Yearbook of the Assoic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evelopment.Alexandria,V.A.:ASC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5919
Apple, M. W. (1986). Teachers and text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eane, J. A.(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 Y.: Teachers College.
Bridges, D. & Kerry, T.(Eds.).(1993).Develop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ly. 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
Duke, D. L. (1993). Removing barriers to professional growth. Phi Delta Kappan, 74(9), 702-704,710-712.
Folt,M.L(1993)Staff Develop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ividual Teacher Group: Practice and Potentia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ullan, M (1993). Innovation, reform and restructuring Strategeies. In Cawelti,G.(Ed.),
Challenges and American Education.
Fullan, M. G. & Hargreaves, A.(1992).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The Falmer Press.
Hargreaves, A. & Fullan, M. G.(Eds.).(1992).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assell.
Marsh, C. J.(1997). Perspectives: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1.(2nd ed.). London:The Falmer Press.
Wade, R. K. (1984). What makes a difference in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 pp.48-54.
Olson, M. L.(1981). Identification of criteria effective teacher inservice education: application to the Kent Interinstitutional workshop for improving school program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882 4880.
Hargreaves,Andy & Goodson,Ivor,F.(1996).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spirations and Actualities.in Goodson,Ivor,F. & Hargreaves,Andy(Eds.),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London:Falmer.
Liethwood,Kenneth,A.(1990). The Principlal''''s Role in Teacher Development. in Joyce,Bruce(Ed.)Changing School Culture through Staff Development─1990 Yearbook of the Assoic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evelopment.Alexandria,V.A.:ASC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591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童振源 (2001) 兩岸經濟全球分工與互賴, 經濟情勢暨評論, 第七卷 第三期, 台北:行政院經濟部
2. 張瓊方 (2001a) 南向?西進?─台商的選擇, 光華雜誌, 民國90.11, 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3. 陳鴻瑜 (1994) 南向政策與區域經濟整合, 中山社會科學學報, 第八卷 第三期
4. 林德昌 (2000) 結合民間非政府組織,強化我國的人道關懷與援助, 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11期
5. 林吉郎、王士豐 (2000) 台灣未來參與國際NGOs網絡的策略:安全議題、第二軌道外交與非政府組織連結的戰略思維, 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11期
6. 林若雩 (1999) 我國經貿外交研究:以工商協進會為例, 立法院院聞, 第二十七卷 第八期
7. 汪寧生、李政達 (1998) 外人直接投資與經濟貢獻即獎勵措施之關係, 經濟情勢暨評論, 第三卷第四期, 台北:行政院經濟部
8. 刁曼蓬 (1998) 夕陽變朝陽─向邦製造「台商奇蹟」, 天下雜誌, 1998年3月1日
9. 葉振輝 (1989) 我國早期外交策略的回顧與省思, 中山社會科學季刊, 第四卷 第二期
10. 蔡宏明 (1997) 企業南向與西進投資行為特性與整合策略, 今日經濟
11. 蔡政文 (1995) 務實外交的理念、實踐及評估, 政治科學論叢, 第六期
12. 歐興祥、葉榮造、黃曼芬 (1991) 近來對外投資快速增加之原因及對我國經濟之影響, 中央銀行季刊, 第十三卷 第二期
13. 鄭竹園 (1986) 由貿易大國邁向投資大國, 今日財經, 第296期, 台北:今日財經
14. 鄭陸霖 (1999) 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移,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35 民88.09
15. 蕭全政 (1994) 政治民主化與台灣對外政策:「一個中國」原則的鬆解, 政治科學論叢, 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