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尹玫君(民87)。網路科技對國小教育影響之個案研究-自老師教學的觀點探討(I)。國科會八十七年度「科學教育研究專題計畫」成果討論會論文摘要。
尹清海(民87)。教育部推動遠距教學與終身學習之現況。資訊與教育雜誌,66,2-8。王千倖(民87)。「電腦與教學」課程教學設計探究。國科會八十七年度「科學教育研究專題計畫」成果討論會論文摘要。
王文科(民79)。教育研究法(增訂新版)。台北:五南圖書。
王家通、丁志權、蔡芸、李惠明(民86)。台灣省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調查結果分析。教師專業與師資培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鼎銘(民86)。遠距教學情境應用於教師進修之規劃與展望。載於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189-209頁,台北:師大書苑。
天下雜誌 (民89)。教育台灣,海闊天空。台北:天下。
任立誠(民86)。花蓮縣推動國小教師在職教育現況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文雄(民76)。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理念與我國未來實施動向之研究。台灣省立屏東師範專科學校教授升等論文。
朱國光(民87)。網路輔助學習系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台灣台南。何祖鳳、陳俊榮、陳銘欽(民87)。網路教學系統評估準則之研究。遠距教育,7,20-29。何福田(民71)。中小學教師多層途徑在職進修模式。師友,158,p11-16。
吳正己、林凱胤(民85)。電腦網路通訊與教師專業成長。視聽教育雙月刊,37(6),1-10。吳明清、沈姍姍、林天祐、林文律(民84)。師範學院研究所提供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案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研究專案。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研究。
吳明隆(民87),教學科技與教室學習生態典範之轉變。視聽教育雙月刊,40 卷,1 期,pp 11-20。吳明隆(民81)。高雄市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9(6),133-161。吳明隆(民87)。資訊社會變革中教師應有的體認與作法。研習資訊,15(2)。吳明隆(民87)。電腦網路學習特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09。吳明隆(民88)。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清基(民78)。教師與進修。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祥明(民87) 。網路教師進修效果與時間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吳鐵雄、林奇賢、邱瓊慧、孫天光、朱國光、趙美蘭(民87)。電腦網路在台灣中小學教育上之應用研究。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大會論文,446-453。
李泗濱(民80年)。談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現況。國教輔導,第30卷 ,第四期,16-17頁。
李旻俐、陳年興(民88)。在彈性教學中運用網際網路工具於教學設計。1999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李俊湖(民81)。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沈中偉(民87)。即時群播遠距教學之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探討。遠距教育,7,13-19。沈六、何英奇(民75)。台灣省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巡迴教學班進修意願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部,未出版。
周春美(民82)。我國高級中等學校職業類科專業科目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意願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倩(民87)。中小學教育人員電腦網路焦慮之研究。國科會八十七年度「科學教育研究專題計畫」成果討論會論文摘要。
岳修平(民88)。台灣北區遠距教學實施評估。教學科技與媒體,43,11-20。林生傳(民82)。實習教師的困擾問題與輔導研究。教育學刊,第10期。林建仲和陳長振(譯)(民84)。科技教育的教學方法。一九九五年科技教育研究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邱世宗(1999)。網路教學系統之功能分析與設計,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瓊慧、吳祥明(民87)。網際網路環境下的教師進修模型。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八十七年度年刊。
施宏彥(1997),經營台灣學術網路大家一起來。資訊與教育雜誌,第58 期, 49-56。洪孟華(民88) 。教師角色知覺及其進修歷程之關係研究--以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分析。國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榮昭、劉明洲(1997),電腦輔助教學設計原理應用,師大書苑。
胡憶平(民87)。電腦網路焦慮感,教師新感受。中國時報,87.4.14,42版。
孫德修、蕭錫錡(民86)。教師在職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載自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史如(1997),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超媒體應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58 期,pp 39-48。張芬芬(民83)人種誌研究中七項常受質疑的方法論問題。國北師初教所初等教育學刊,二期,頁23-31。
張基成(民87)。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39張湘瑜(民88)。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八十八年度執行成果。教育部電算中心簡訊,88.10。
張詩言(民84)。TCP/IP網路技術。台北:全欣資訊圖書公司。
教育部(民86)。師資培育法及相關法規選輯。台北: 教育部。
教育部(民87)。教育改革行動方案。
教育部(民87)。教師電腦基本能力素養指標。
莊靜宜、曾淑芬(民88)。邁向資訊化社會教師資訊素養的現況研究-以省立高職為例。1999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許祐毓(民84)。高雄市高職資訊類科實施電腦輔助教學之困難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生玉(民74)。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生玉(民7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秋勳(民79)。影響高級職業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教育訓練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重吉、江武雄和張文華(民86a)。中學數理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Ⅰ):教師轉變與課程調整。科學教育學刊, 5(3), 295-320。陳年興(2000)。網路大學教學管理系統之探討。發表於教育部主辦「虛擬大學之組織與管理國際」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陳年興(民84) 。 WWW加速Internet成為第四大媒體。網路通訊,46,36-39頁。
陳志樺(民90) 。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惠邦(民85)。新竹市國小教師進修教育與辦理模式之研究--以「國小上課五日制」之實施為探討背景。新竹市政府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陳舜芬(民84)。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行政院教改會委託「鬆綁原則研究」計畫案(六),台北。
惠志堅(民85)。生活科技教師網路教學諮詢系統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舒緒緯(民89)。台灣地區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沿革,輯於: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黃玉幸(民84)。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光雄(民83)。談教育改革。北縣教育雙月刊,第6 期,pp.54-55。
黃武元(民89)。寬頻非同步教材架構的研究,資訊與教育雜誌,77期。黃富順(民73) 。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楊家興(1999)。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第47 期,12~23頁。楊國德(民87 )。網路學習科技與學習社會。載於國際終身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7-300頁。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楊靖宇(1995),教師與學生在網路上互動的方式及經驗。東南工業專科學校電子科WWW 研討會。取自:
http://lark.tnjc.edu.tw/smm/smm1_1.htm#motivation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運用,台北:松崗。
葉明政(民90) 。以網路科技建構教師終身學習環境。社教雜誌,272,5-8。
廖遠光(民88) 。國小教師對教學科技使用效果的態度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45,32-39。劉文通(民76)。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秀琴(民86)。影響高職農科教師在職進修意願因素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金和、葉晉華(民86) 。我國資訊教育之發展藍圖。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6.04,3-11頁。歐用生(民83)。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檢討與改進。高市鐸聲,五卷一期,1-6。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6)。台灣地區的師資培育與進修制度,輯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編:兩岸師範大學校院長師範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民86年6 月10日至12日。
蔡宏興(民85) 。網際網路的現況與展望。第三波,161,30-32。
蔡俊男(民88) 。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培村(民83)。教師的生涯發展與規劃。高市鐸聲,4(2),38-47。
蔡培村(民88)。終生學習教師的發展與培育。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教育資料集刊,24,101-120。鄭淵全(民87)。建構以終身學習為導向之教師進修制度。載於終身全民教育的展望,579-599。台北:揚智文化。
鄭鳳生、李元萍和火昌華(民83):從元智的教學環境看多媒體在資訊網路的應用。網路通訊雜誌,40,14-18。鄭慧娟(1995)。電腦網路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期, 31-34。蕭靜宜(民88) 。學校本位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以三年級數學新課程的實施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蕙君(民88) 。嘉義市國中教師終生學習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的驗證。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韓善民(民87) 。我國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研習資訊,15(2)。羅綸新(民84) 。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心理出版社。
饒建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D. & Neimi, J. A. (1969).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disadvantaged adult. Syracuse, New York: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Education.
Bell,B. & Gilbert,J.(1994). Teacher development as professional personal,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10(5),pp483-497.
Boshier, R.W. (1973).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dropout: A theoretical model. Adult Education, 23(4),pp255-282.
Burgess, P. (1971). Reasons for Adult Participation In-Group Educational Activity. Adult Education. 22(1), pp3-29.
Cross, K.P. (1981). Adult as learners: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rkenwald, G.G., & Merriam, S.B. (1982). Adult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practice. New York:Harper &Row.
Draper, J.A. (1989). Adult education: A focu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Delhi: Indian 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0 834).
Dunn, S. L.(2000). The ritualizing of education. Futurist,34(2), pp34-39.
Gail, B. W.(1999).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Changes and challenges. Adult Learning,10(4), pp 16-18.
Hiltz, R. S.(1998). Learning in a Virtual Classroom. Newark, New Jersey:Computerized Conferencing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 of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olmberg, B. (1989).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London:KoganPage.
Houle, C.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Johnstone , J. W. & Rivera , R. J. (1965). Volunteers for learning. Chicago: Adline.
Moore, M. G. & Kearsley, G.(1996). Distance Education:A Systems View.Belmont: Wadsworth.
Morstain, B.R., & Smart, J.C. (1974). Reasons for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Courses: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Group Differences. Adult Education. 24(2),pp 83-98.
Newman, R. and Johnson, F.(1999). Sites for power and knowledge?Towards a critique of the virtual universi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 pp 79-89.
O’Carroll, P.(1997). Learning Materials On The World Wide Web:Text Organization And Theories Of Learn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37(2), pp 119-123.
Peterman, T. W.(2000). Elements of success at a traditional/virtual university:Lessons learned from three years of growth in cyberspace,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6(1), pp 27-33.
Resta, P., Kenndy, A,. Christal, M., & Ferneding, K. (1997). Developing Knowledge Building Communities With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National Educational Computing Conference 1997, Seattle, WA.
Sheffield, S.B. (1964). The Orientation of Adult Continuing Learners, In D. Solomon (ED.), The Continuing Learners. Chicago: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
Stoops etal(1967), Elementary school administration. N.Y.: Mcgraw-Hill Co.
Webb. G.(1997).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ternet-Based Training at Sydn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usWeb97 Third Australian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