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02: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怡君
研究生(外文):Yi-Chung Chen
論文名稱:憂鬱症患者子女之自尊及其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Self-esteem and Life Adaptation in Taiwan''s Adolescence with Depressed Parents
指導教授:黃正鵠黃正鵠引用關係楊明仁楊明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Ku HwangMing-Jen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自尊生活適應社會支持憂鬱症
外文關鍵詞:self-esteemlife adaptationsocial supportdepress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8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憂鬱症患者子女之自尊及其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旨在探討父母
有憂鬱症的青少年其自尊與生活適應的關聯,並深入探討其內含因素,
以便於了解父母的憂鬱症對小孩這兩個部分的可能影響及其影響的層面
,進一步作為提供日後若家庭中父母有人罹患憂鬱症時,學校或家庭以
採取一些措施、課程或進行個別輔導,進而提供幫助、引導與協助,將
這兩個部分的影響減至最低,以便使小孩有良好的適應。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使用了吳怡欣的「自我尊重量表」和管
貴貞的「社會適應量表」以及自編的「社會支持問卷」作為本研究的研
究工具。並從醫療體系中回收了73個家庭的問卷之後,將所得的資料Spss10.0計算其平均數、標準誤、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雙因子變
異數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等,並進行逐步迴歸的分析。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結論為:
一、罹患憂鬱症的人口母親比父親多,其父母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且
發現他們普遍有感受到社會支持。在情緒支持和訊息提供來源上,以
同學或老師佔大宗,父母居次;在實質協助部份,則以父母最多,同
學和老師居次。
二、不同月平均收入、情緒支持有無和實質協助有無在家庭自尊上是有顯著差異的。
三、不同就學階段在學業自尊上是有顯著差異的。
四、情緒支持有訊息提供有無在身體意象自尊及是利他自尊上是有顯著差異的。
五、社會人際自尊在各背景變項上差異均不顯著。
六、月平均高低、情緒支持和訊息的提供在整體自尊上是有顯著差異的。七、月平均收入高低、情緒支持和實質協助在家庭適應層面是有顯著差異
的。
八、月平均高低、情緒支持和訊息提供、實質協助在學校適應上是有顯著差異的。
九、訊息提供在社區適應上是有顯著差異的。
十、高職或五專女性比高職或五專男性的學業自尊要高。
十一、國中比高中男性在學業自尊的表現上是較高的。
十二、沒有感受到他人情緒支持的男生在利他自尊上是比沒有感受到他人情緒支持的女生要高的。
十三、有感受到情緒支持的女性比沒有感受到情緒支持的女性在利他自尊上是較高的。
十四、在沒有情緒支持的情況下,青少年的整體自尊得分差異是達顯著的
,高中顯著優於高職或五專生
十五、有感受到情緒支持的高職或五專生比沒有感受到情緒支持的高職或五專生在整體自尊上的表現是較高的。
十六、沒有訊息提供的國中生比高中或高職、五專的社區適應要好。
十七、有訊息提供的高職或五專生比沒有訊息提供的高職或五專生在社區適應上是較佳的。
十八、家中月平均收入在70000元以上者,母親為罹患憂鬱症者之青少年子女比父親為罹病者在家庭的適應情形是較佳的
十九、家中若父親為憂鬱症者,月平均收入在30000~70000的子女之家庭適應會比30000元以下的好。而家中若母親為憂鬱症者,月平均收入在70000元以上的會比30000~70000及30000元以下的家庭之子女家庭適應要好。
二十、母親罹患憂鬱症之月平均收入在70000 元以上的子女之全部適應是比同樣收入的父親罹患憂鬱症家庭要好
二十一、母親罹病且月平均收入在70000元以上的子女之全部適應是比30000~70000及30000元以下的要好。
二十二、有感受到他人訊息提供的青少年在家庭月平均收入30000~70000及70000元以上比沒有感受到他人訊息提供之青少年在社區適應上是較佳的。
二十三、有訊息提供且有情緒支持的青少年是比沒有情緒支持的青少年之家庭自尊要好的。
二十四、有情緒支持且有訊息提供的青少年之家庭自尊是比有情緒支持但卻沒有訊息提供的青少年之家庭自尊要好。
二十五、沒有訊息提供但有情緒支持的青少年之利他自尊是比沒有訊息提供也沒有情緒支持的青少年要好的。
二十六、不管有或沒有情緒支持的青少年之利他自尊均會因有無訊息提供而有顯著的差異,有情緒支持且有訊息提供的青少年之利他自尊會比有情緒支持但無訊息提供的青少年佳。
二十七、有訊息提供且有情緒支持的青少年之家庭適應是比有訊息提供但卻沒有情緒支持的青少年要高
二十八、有情緒支持且有訊息提供的青少年之家庭適應是比有情緒支持但沒有訊息提供的青少年家庭適應要好。沒有情緒支持但有訊息提供的青少年之家庭適應是比沒有情緒支持且沒有訊息提供的青少年要好的。
二十九、沒有情緒支持但有實質協助之青少年會比沒有情緒支持協助也沒有實質協助的青少年之學業自尊要好。
三十、有實質協助且有情緒支持的青少年在社區適應上會比有實質協助但卻沒有情緒支持的青少年要好。
三十一、沒有情緒支持的青少年也會因有無實質協助而有顯著的差異。有情緒支持且有實質協助的青少年在社區適應上是比有情緒支持但卻沒有實質協助的青少年要好。沒有情緒支持但有實質協助的青少年在社區適應上會比沒有情緒支持也沒有實質協助的青少年要好。
三十二、幫助家庭成員了解其互動及溝通模式,以增進其家庭適應
三十三、增進其自信心並以生命感動生命,以提昇其學校適應
三十四、結合社區總體營造概念,以創造良好的社區環境
三十五、首倡親職教育,以達成較佳的全部適應
謝辭 vii
摘要 ix
目錄 xiii
圖目錄 xv
表目錄 x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名詞界定………………………………….……….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憂鬱症患者對家庭及子女的影響……………….…….9
第二節 自尊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12
第三節 生活適應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19
第四節 自尊和生活適應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6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5
第一節 背景變項之分布……………………………………….4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青少年自尊和生活適應之差異分析….62
第三節 背景變項間自尊和生活適應之雙因子變異數分析….74
第四節 自尊和生活適應得分的相關及迴歸分析…………….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研究結果………..……………..…………………… 99
第二節 輔導上的建議…………………………………………108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對未來研究之展望…………………… 112
參考書目 119
中文部分……………………………………………………. 119
外文部分………………………………………………………122
附 錄 125
附錄一 國中生自我尊重和社會適應量表……………… 125
附錄二 吳怡欣量表修改結果………………………….. 131
附錄三 管貴貞量表修改結果………………………….. 133
附錄四 收案記錄表…………………………………….…135
附錄五 家長同意函…………………………………….. 136
附錄六 量表使用同意函……………………………….. 137
附錄七 研究提醒單……………………………………… 139
附錄八 父親教育程度在自尊和生活適應之差異比較表 140
附錄九 母親教育程度在自尊和生活適應之差異比較表 144
附錄十 自尊和生活適應各層面得分之相關矩陣……… 147
一、中文部分
王文琪(民84)。國中生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關
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財印(民89)。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文林譯(民81)。自信自尊-信心就是力量。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民86)。DSM-Ⅳ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
記圖書出版社。
朱敬先(民86)。教育心理--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李坤黛(民81):憂鬱症病患出院後其家庭功能與家屬照顧需求相關性探
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李茂興譯(民85)。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
李娟慧(民89)。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余德慧、黃 莉校閱,林彥妤、郭利百加等譯(民86)。心理衛生--現代
生活的心理適應。台北:桂冠。
周文欽(民79)。台北市外來高中學生的就學成因、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
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杏足(民85)。諮商中當事人自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美珠(民79)。憂鬱症患者家庭功能。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
文。
吳怡欣(民87)。青少年自我尊重模式之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民8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
俞筱鈞譯(民85)。適應與心理衛--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台北:揚智文
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孫允寬譯(民85)。自尊心。台北:遠流。
莊耀嘉譯(民71)。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允晨。
陳秋儀(民88)。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所知覺的問題、因應方式與學校生
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郁齡(民88)。家庭功能與大學生個體化、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然等譯(民84)。心理異常診斷與治療。台北:五南圖書。
張玉玲(民89)。尋找挑戰難題、打死不退的學生:國中學生解釋風格、
自尊、學業失敗忍受力與挑戰學業難題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張梅禎(民89)。中輟復學生與一般生在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
黃慧芬(民88)。子女知覺父母了解、關係性自我及自尊之相關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婷(民89)。國中女生早晚熟予身體意象,自尊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素貞(民88)。「智障者手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行為困擾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宗芳總校訂,楊宜音、張志學等譯(民86)。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
(上)--情感篇。台北:遠流。
蔡文輝(民82)。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薛雪萍(民89)。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
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婉麗(民9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braham, T., Nicole, C., Jon, C. C., et al(2000). Confluence
of self-esteem regulation Mechanisms:On integrating the
self-zoo.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6,1476-1490.
Alpern, L.,&Lyons-Ruth, K.(1993).Preschool children at
social risk:Chronicity and timing of m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at school and at
home.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5,371-387.
Beardslee, W. R., Bemporad, J., Keller, M. D. & Klerman, G. L.
(1983). 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major afflective
disorder:A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40,825- 832.
Bednar,R.L.,Walls,M.G.,&Peterson,S.R.(1989).Self-esteem:
Paradoxes and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theory and
practice.Washington: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illings, A. G., & Moos, R. H.(1985). 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A controlled 1-year follow-up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4,149-166.
Cogill, S. , Caplan, H. , Alexandra, H. , et al(1986).Impact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92,1165-1167.
Cooper, P. J., & Murray, L.(1995). Course and recurrence of
postnatal depression:Evidence for the specificity of the
diagnostic concept.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66,199-
195.
Corey,G.(1990).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4ed.)California:Wadsworth.
Downey, G.,&Coyne, J. L.(1987).Children of depressed
parents:An integrative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 50-76.
Hammen,C.,Adrian,C.,Gordon,D. et al.(1987).Children of
depressed mothers:Maternal strain and symptom predictors of
disfunct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96,190-198.
Jady, G., & Stephanie, L.(1999). Predictors of competence
among offspring of depressed mother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14(1).
Jaenicke, C., Hammen, C., Zupan, B., et al(1987)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in children at risk for depressio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5(4),559-572.
Leary,M.R.&Downs,D.L.(1995).Interpersonal functions of self-
esteem motive:The self-esteem system as a sociometer..In
M.H.Kernis(Ed.)Efficacy,aggency,and self-esteem.New
York:Plenum.
Luo, L.,&Hung-Luan, W.(1998).Gender-role traits and
depression:Self-esteem and control as mediators.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11(1),95-107.
Lyons-Ruth, K.,Wolfe, R.,&Lyubchik, A.(2000).Depression and
the parenting of young children:Making the case for early
preventiv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Harvard Review
Psychiatry,8(3),148-153.
Sharp, D.,Hay, D.,Pawlby, S., et al(1995).The impact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on boy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36,1315-1337.
Simons,J.A.,Kalichman,S.,&Santrock,J.W.(1994).Human
Adjustment.Iowa:Wm.C.Brown Communications.
Sinclair, D.,&Murry, L.(1998).Effects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on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72,58-63.
Stein, A.,Gath, D. H.,Bucher, J., et al(199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natal depression and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stry,158,46-52.
Stoelb, M., & Chiriboga, J.(1998). A process model for
assessing adolescent risk for suicide. Journal of
Adolencence,21(4),359-371.
Teti, D. M.,Gelfand, D. M.,Messinger, D. S.,&Isabella, R.
(1995).Maternal depression and the quality of early
attachement:An examination of infants, preschoolers,and
their mother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1,364-376.
Weissman, M. M.,Gammmon, G. D.,&John, K.,et al
(1987).Children of depressed parents:Increased
psychopathology and early onset of major
depression.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44,847-85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