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13: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怡如
研究生(外文):Yi-Ju Chen
論文名稱:單身女性輔導教師休閒體驗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Leisure Experiences of Single Female School Counselors
指導教授:余嬪余嬪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單身女性輔導教師休閒體驗
外文關鍵詞:single womenschool counselorsleisure experien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4
  • 點閱點閱:11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單身女性輔導教師之休閒體驗,探討影響休閒體驗之相關因素及休閒體驗對個人的影響;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及具體建議,以供輔導教師在休閒生活調適及休閒專業機構提供休閒服務及研究上之參考。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式,對六位單身女性輔導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並以現象學內容分析方法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結論,說明如下:
一、單身女性輔導教師休閒體驗的共同內涵主要有:
(一) 不同的休閒觀但都正向看待休閒的利益與價值。
(二)清楚自身休閒定位並付出實際行動的休閒型態:
包括1.純放鬆、純休息的休閒;2.歸屬的、情感連結的休閒;3.自主獨立、自我決定的休閒;4.兼顧自身與照顧家人;5.類化工作於休閒;6.休閒中的冥想、沉思與反省。
二、影響休閒參與及體驗的因素主要有:
(一)個人背景因素:包括不同人格特質、個人偏好、不同生命週期、身心狀況不佳、職業角色的限制、缺乏時間、缺乏金錢、缺乏技能。
(二)家庭環境因素:包括重要他人對休閒的態度不同、家人無共同的休閒方式。
(三)社會環境因素:包括居住環境的不同、對空間環境安全性的顧慮、缺乏共同從事休閒的友伴、社會對單身女性的歧視、內化的照顧倫理。
三、休閒參與及體驗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主要有:
(一)個人方面:包括滿足個人多樣的心理需求、豐富情感生活、提升自我概念及促發自我的女性意識。
(二)工作方面:包括紓解工作壓力,使自己保有彈性及身心狀態的平衡與成長,促進輔導成效。
最後,依據本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針對輔導教師、休閒服務專業機構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leisure experiences of single female school counselors. A total number of six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study. The study adopted a qualitative method. The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a semi-structural in-depth interview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here were three major findings:
Ⅰ.Leisure attitudes of single female school counselor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y confirmed the benefits and value of leisure though they ha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leisure; 2)they were aware of the need for leisure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Ⅱ.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leisure experiences include:
1) personal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personal preferences, life cycles, health conditions, and lack of free time, discretionary money and activity skills; 2)family factors such as significant other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leisure, and without shared leisure activities; 3)social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concern for the security of the surroundings, lack of company, discrimination ,and the ethic of care .
Ⅲ. The major benefit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were:
1) fulfilling diverse needs, enriching life, increasing self-concept ,and developing feminist consciousness;2) relaxing and releasing work pressure, keeping flexibility and personal growth to promote work achievemen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discussion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is study were presented.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錄 Ⅴ
表次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休閒之基本概念與休閒體驗之探討………………… 7
第二節 女性休閒與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輔導教師之工作性質與職業倦怠之探討……………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2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2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8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9
第六節 研究資料的品質檢核………………………………… 42
第七節 研究倫理………………………………………………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六位受訪者之休閒體驗……………………………… 47
第二節 受訪者休閒體驗內涵之探討………………………… 89
第三節 影響休閒參與及體驗的相關因素之探討…………… 98
第四節 休閒體驗對受訪者個人生活影響之探討……………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論……………………………………………………119
第二節 未來建議………………………………………………128
參考文獻 133
中文部分………………………………………………………………133
英文部分………………………………………………………………137
附錄
附錄一 正式研究訪談大綱……………………………………140
附錄二 共同研究邀請函………………………………………141
附錄三 參與研究同意函………………………………………142
附錄四 訪談札記………………………………………………143
附錄五 效度檢核函……………………………………………144
表 次
表3-1 研究參與者基本背景一覽表………………………… 32
表3-2 研究參與者檢核回饋表……………………………… 44
表4-1 受訪者休閒型態一覽表……………………………… 91
表4-2 影響休閒參與及體驗的相關因素一覽表…………… 98
表4-3 休閒體驗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一覽表………………… 114
一、中文部分
朱嘉琦、鄔佩麗(民87):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0(1),51-71。
行政院主計處(民90):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余嬪(民85):提高全民休閒素養:由加強休閒教育開始。教育研究雙月刊,55,6-9。
余嬪(民88):婦女與休閒文化。錄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305-333。台北:心理。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逸驊(民86):高雄市pub休閒經驗之研究。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芬(民91):憂鬱症患者早年家庭經驗及其影響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馨(民86):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李素馨、彭美鈴(民88):都市女性休閒特性。載於「性別/兩性與健康醫療、休閒、同志空間、媒體」論文集。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出版。
李貴花(民79):從成年初期、中期探討台北地區雙生涯婦女之心理壓力與工作、婚姻及休閒間的適應。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正秋(民86):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秀瑛(民88):家庭教育專任人員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調查研究-以台灣地區各縣市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范靖惠(民86):性別、休閒覺知自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師瓊璐(民89):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俊雄(民85):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張玉鈴(民87):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美(民75):製造業未婚女性職工休閒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兩廠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坤茂(民89):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畢恆達(民84):婦女與都市公共空間安全--文獻回顧。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1,69-83。
畢恆達(民86):公共空間的性別。福利社會,59,12-17。
許雅琛(民81):服務業職業婦女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瑛玲(民83):女性公務人員休閒生活之研究/以某一事業單位女性職員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許義忠(民88):婦女與休閒遊憩未來的研究課題及方向。載於「性別/兩性與健康醫療、休閒、同志空間、媒體」論文集。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出版。
許維素(民84):學校諮商輔導人員角色壓力的形成。輔導季刊,31(2),18-27。
連婷治(民87):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國良(民85):婦女休閒活動參與、人口變項及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高雄市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思倫(民82):休閒遊憩參與阻礙區隔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6(3),25-52。
陳益綜(民86):學校輔導人員的工作倦怠現象與需求之探討-以現實治療法檢視之。輔導季刊,33(1),39-51。
陳瑞成(民87):國小輔導主任角色期望、角色壓力與角色踐行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煥玫(民89):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立賢(民85):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振富(民85):自助旅行者的真實建構-以台灣旅歐女性自助旅行者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茹憶(民85):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淑珠(民90):未婚單身女性的自我觀與婚姻觀。載於「性別、心理及本土文化-本土女性主義的開展」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通是與核心課程組、女學會。
劉小菁譯(民90):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秘訣。台北:張老師。
劉吉川(民83):淺論休閒研究可應用之資料搜集方法。戶外遊憩研究,7(2),1-12。
劉佩佩(民88):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英蘭(民82):大專輔導主任工作心理健康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慧(民76):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製與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穎芳(民89):成人休閒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素紋(民90):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如安(民82):國小輔導人員之社會支持、輔導自我效能與輔導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惠文(民88):失業青年之生活壓力、休閒支持、休閒決心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芬(民82):國中輔導人員工作環境、專業心理需求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柑謀(民80):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慧怡(民79):女性勞工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智慧(民74):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工作滿意五者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惠華(民86):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瑛敏(民86):女性休閒環境架構之基礎研究-以台北縣市女性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ella, L. (1989). Women and leisure: Beyond and rocentrism. In D. Jackson & T. Burton(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Bregha,F.J.(1980).Leisure and freedom reexamined.In T. Goodale, & P.A. Witt (Eds.),Recreation and leisure :Issues in an era in change.State College: Venture Publishing,Inc.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Dattilo,J.& Murphy,W.D.(1991).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A systematic approach.State College, PA:Venture.
De Grazia,S.(1964).Of time,work,and,leisure.Garden City,NY:Anchor Books.
Ellis,G.D. & Witt,P.A. (1984).The leisure diagnostic battery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ructure. Denton:North Texas State University.
Henderson , K.A., Bialeschki, M.D., Shaw, S.M. & Freysinger,V.J.(1989).A leisure of one’s own:A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women’s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Henderson , K.A.(1994).Perspectives on analyzing gender, women, and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6 (2), 119-137.
Henderson , K.A.(1995).Woman’s leisure : more truth than facts. World Leisure Recreation 37, 9-13.
Henderson , K.A., Bialeschki, M.D., Shaw, S.M. & Freysinger,V.J.(1996).Both gains and gap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women’s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Hycner,R.H.(1985).Some guidelines for th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interview data.Human Studies.,8,279-303.
Iso-Ahola,S.E.(1980).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William C. Brown Co.
Karsten, L.(1995).Women’s Leisure: Divergence,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change-The Case of The Netherlands. Leisure Studies,14, 186-201.
Kelly,J.R.(1996).Leisure. Boston:Allyn & Bacon.
Lee, Y. ,Dattilo, J. ,& Howard, D.(1994).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leisure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6 (3), 195-211.
Lincoln,Y.S.,& Guba,E.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Inc.
Loesch, L. C., & Wheeler, P. T.(1982).Principles of leisure counseling. Minnesota: Educ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Mannell,R.C.(1980).Social psychologic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leisure experience. In S.E. Iso-Ahola,(E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pringfield ,Illinois:Thomas.
Neulinger, J.(1974).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IL: Charles C. Thomas.
Neulinger, J.(1981).To leisure: An Introduc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Rossman,J.R.(1995).Recreation programming :Designing leisure experiences. Denton ,TX:Sagamore Publishing ,Inc.
Samdahl,D.M.(1988).A symbolic interactive model of leisure:Theory and empirical support. Leisure Sciences,1,27-39.
Samuel, N.(1992).Women’s aspirations for autonomy:Family leisure and personal leisure. Society and Leisure,15(1),354.
Samuel, N.(1996).Women ,leisure and the famil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 A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UK:CAB International.
Shank,J.W.(1986).An exploration of leisure in the lives of dual-career woma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8,300-319.
Shaw, S.M.(1985).The meaning of leisure in everyday life. Leisure Sciences,7,1-24.
Shaw, S.M.(1994).Gender , leisure and constraint: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woman’s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6,8-22.
Skovholt,T.M.(2001).The resilient practitioner:Burnout prevention
and self-care strategies for counselors ,therapists ,
teacher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Boston:Allyn & Bacon.
Tinsley,H.E.A.& Johnson,T.L.(1984).A preliminary 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6,234-244.
Tinsley,H.E.A.(1988).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8(1),1-45.
Wearing, B.M. & Wearing, S.L.(1988).All in a day’s leisure:Gender and the concept of leisure.Leisure Studies,7(2),111-123.
Wearing, B. (1992).Leisure and women’s identity in late adolescence: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 Society and Leisure,15(1),323-34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