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0: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勝雄
論文名稱:網際網路融入國二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三角形的基本性質
指導教授:左太政左太政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系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數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網際網路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3
  • 點閱點閱:6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乃是要透過網際網路融入國二數學科教學的學習模式,對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情況及學習歷程之探討。
本研究對象取自研究者服務的學校二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共計34名學生,使其接受網際網路融入國二數學科教學模式,而在實驗教學中,陸續完成「數學科學習興趣調查表」、「數學科學習態度調查表」、「學習歷程檢核表」、「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個人學習情況調查表」等問卷調查,為了使得資料分析能夠更多元,並抽出學生八名,在最後階段進行訪談,並以文字及錄音方式紀錄下來,以作為本研究的分析資料。
歸納分析的結果,本研究可發現一些結果呈現如下:
一、由受試者在「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學習興趣問卷調查表」中的填答發現,大多數的學生對於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的學習興趣比在教室上課的學習興趣來的高,可見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對提昇學生之學習興趣是有正面的幫助。
二、由受試者在「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學習態度問卷調查表」中的填答發現,大多數學生對於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多持正面的態度。
三、由受試者在「個人之學習情況」中的數據發現藉由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的輔助後,學生會較有信心去學習數學,且覺得更有趣、更生動活潑、學的較輕鬆、壓力較小、學習視野較廣等優點,而對本次之實驗單元也都覺得有正面的幫助。因此,大多數學生認為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對個人之學習情況是有正面的影響。
四、由受試者在「學習歷程檢核表」中的數據及對學生的觀察或聊天中發現,大多數學生不但認為藉由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的輔助可增進其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更由於將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的課程安排有助於對數學的恐懼感會減少,而對數學會較有學習動機。
五、由「個別晤談」的資料顯示,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除了讓學生覺得有趣、新奇之外,在網路之數學課程中所提供的蒐集資料、溝通與討論的方式,不但使學生覺得好玩、有趣,也覺得蒐集到的資料內容有助於瞭解數學,增加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從中學習到數學不是單調乏味的,可以變化,幾何上的呈現亦會讓學生多了解其意義及另一面,且經由討論可以知道數學的問題不是只有唯一解法,而是有多種的解法,可以從中學習,有助於自己數學能力的增強,且透過網路的方式,有些學生不會因為害羞或害怕而猶豫不敢發問,這樣一來,就會對數學稍微做學習而不至於全部放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5
第三節待答問題‧‧‧‧‧‧‧‧‧‧‧‧‧‧‧‧‧‧‧‧‧‧5
第四節名詞界定‧‧‧‧‧‧‧‧‧‧‧‧‧‧‧‧‧‧‧‧‧‧6
第五節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建構論的學習觀‧‧‧‧‧‧‧‧‧‧‧‧‧‧‧‧‧‧ 8
第二節資訊科技教育之現況‧‧‧‧‧‧‧‧‧‧‧‧‧‧‧‧15
第三節網際網路融入教學的基本概念‧‧‧‧‧‧‧‧‧‧‧‧18
第四節網際網路合作學習的概念‧‧‧‧‧‧‧‧‧‧‧‧‧‧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對象‧‧‧‧‧‧‧‧‧‧‧‧‧‧‧‧‧‧‧‧‧31
第二節研究設計‧‧‧‧‧‧‧‧‧‧‧‧‧‧‧‧‧‧‧‧‧32
第三節研究工具‧‧‧‧‧‧‧‧‧‧‧‧‧‧‧‧‧‧‧‧‧32
第四節實施程序‧‧‧‧‧‧‧‧‧‧‧‧‧‧‧‧‧‧‧‧‧39
第五節資料分析‧‧‧‧‧‧‧‧‧‧‧‧‧‧‧‧‧‧‧‧‧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學習興趣問卷調查表」之結果
與討論‧‧‧‧‧‧‧‧‧‧‧‧‧‧‧‧‧‧‧‧‧44
第二節「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學習態度問卷調查表」之結果
與討論‧‧‧‧‧‧‧‧‧‧‧‧‧‧‧‧‧‧‧‧‧47
第三節「學習歷程檢核表」之結果與討論‧‧‧‧‧‧‧‧‧‧50
第四節「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個人學習情況問卷調查表」之
結果與討論‧‧‧‧‧‧‧‧‧‧‧‧‧‧‧‧‧‧‧58
第五節「個別晤談」之結果與討論‧‧‧‧‧‧‧‧‧‧‧‧‧69
第六節 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之成效與探討‧‧‧‧‧‧‧‧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86
第二節建議‧‧‧‧‧‧‧‧‧‧‧‧‧‧‧‧‧‧‧‧‧‧‧8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92
二、英文部分‧‧‧‧‧‧‧‧‧‧‧‧‧‧‧‧‧‧‧‧‧‧‧ 95
附錄
附錄一 教學網頁‧‧‧‧‧‧‧‧‧‧‧‧‧‧‧‧‧‧‧ 98
附錄二 單元學習單‧‧‧‧‧‧‧‧‧‧‧‧‧‧‧‧‧‧103
附錄三 研究報告評量表‧‧‧‧‧‧‧‧‧‧‧‧‧‧‧‧109
附錄四 教室觀察表‧‧‧‧‧‧‧‧‧‧‧‧‧‧‧‧‧‧113
附錄五 學生自評表‧‧‧‧‧‧‧‧‧‧‧‧‧‧‧‧‧‧115
附錄六 學生互評表‧‧‧‧‧‧‧‧‧‧‧‧‧‧‧‧‧‧117
附錄七 數學科學習興趣調查表‧‧‧‧‧‧‧‧‧‧‧‧‧119
附錄八 數學科學習態度調查表‧‧‧‧‧‧‧‧‧‧‧‧‧121
附錄九 學習歷程檢核表‧‧‧‧‧‧‧‧‧‧‧‧‧‧‧‧123
附錄十 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個人學習情況調查表‧‧‧125
附錄十一 半結構式訪談問卷‧‧‧‧‧‧‧‧‧‧‧‧‧‧‧129
附錄十二 個別訪談逐字稿‧‧‧‧‧‧‧‧‧‧‧‧‧‧‧‧132
表目錄
表3-1 學生家庭之基本資料‧‧‧‧‧‧‧‧‧‧‧‧‧‧‧31
表3-2 研究報告評量標準一覽表‧‧‧‧‧‧‧‧‧‧‧‧‧35
表3-3 原案分析之代碼表‧‧‧‧‧‧‧‧‧‧‧‧‧‧‧‧38
表3-4 學生電腦常識‧‧‧‧‧‧‧‧‧‧‧‧‧‧‧‧‧‧41
表4-1 受試學生之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學習興趣調查表‧45
表4-2 受試學生之網際網路融入數學科教學學習態度調查表‧48
表4-3 研究報告評量表‧‧‧‧‧‧‧‧‧‧‧‧‧‧‧‧‧52
表4-4 學生自評表‧‧‧‧‧‧‧‧‧‧‧‧‧‧‧‧‧‧‧53
表4-5 學生互評表‧‧‧‧‧‧‧‧‧‧‧‧‧‧‧‧‧‧‧54
表4-6 教室觀察紀錄表‧‧‧‧‧‧‧‧‧‧‧‧‧‧‧‧‧56
表4-7 學習歷程檢核表‧‧‧‧‧‧‧‧‧‧‧‧‧‧‧‧‧57
表4-8 學生個別學習情況調查表‧‧‧‧‧‧‧‧‧‧‧‧‧59
表4-9 學生對教師角色及教學的看法之調查表‧‧‧‧‧‧‧61
表4-10 學生對電腦網路的態度之調查表‧‧‧‧‧‧‧‧‧‧63
表4-11 學生對相關學科的問題之調查表‧‧‧‧‧‧‧‧‧‧66
圖目錄
圖3-1 教學網頁之首頁‧‧‧‧‧‧‧‧‧‧‧‧‧‧‧‧‧34
圖3-2 研究流程‧‧‧‧‧‧‧‧‧‧‧‧‧‧‧‧‧‧‧‧40
一、中文部分
王千倖(民88):「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教育資訊與研究,28期,31-39頁。
王智玄(民89):網路合作式學習之探討。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資訊與教育雜誌,78期。
尹玫君&劉蓁蓁(民86):遠距教學理論與文獻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0期,21-80頁。
尹廉輝(民82):電腦輔助建構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曉璿(民86):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輔導之友。
王曉璿(民87):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台中:台灣省中等教師研習會。
田耐青(民85a):建構論的教與學;由一則電視廣告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29期,41-47頁。
田耐青(民85b):建構論的學習理念;以「瞎子摸象」故事為例。研習資訊,13卷,6期,89-93頁。
朱則剛(民83):教育科技派典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5期,40-43頁。
朱則剛(民83a):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期,1-14頁。
何榮桂、郭再興(民85):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網路上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55期,25-31頁。
李青蓉(民87):淺談空大網路面授。隔空教育論叢,10期,169-183頁。
吳明隆(民87):電腦態度的意義及其量表內涵的探究。資訊與教育,65期。
吳明隆(民87b):教學科技與教室學習生態典範的轉變。視聽教育雙月刊,40卷,1期,11-20頁。
岳修平(民88):網路教學於學校之運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卷,4期,61-76頁。
林奇賢(民84):遠距教學系統於國民小學之應用研究。台南市,國立台南師院資訊教育研究所。
林奇賢(民86):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資訊與教育,58期,2-9頁。
林奇賢(民89):虛擬學校之建構與應用。2000年中小學網路學習環境設計與應用國際研討會。
邱貴發(民85):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邱瓊慧、王振川、張騰元、陳煥彬(民87):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之設計。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45-50頁。
洪明洲(民88):網路教學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效。電腦世界,6期,28-36頁。
梁朝雲(民86):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的遠距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34期,28-41頁。
徐新逸(民85):情境學習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期,13-22頁。
徐新逸(民87):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1)期,30-52頁。
教育部(民86):社會教育資訊網計畫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上網日期:民88年11月7日。
陳義揚(民87):推展遠距教學,迎接終身學習年。隔空教育論叢,10期,1-27頁。
張一蕃(民82):邁向資訊社會。國科會重點規劃研究報告。計劃編號:NSC83-0301-H-155-001.
張一蕃(民86):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劃報告。
張靜嚳(民84a):教學科技與教室學習生態典範的轉變。視聽教育雙月刊,40卷,1期,11-20頁。
張靜嚳(民85):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期。
曾志朗(民86):網路上的科學教育,建構與教學。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10期。
甯自強(民81):藉由解題活動了解兒童及促進兒童增加對數學的了解。教師之友,32卷,5期,45-47頁。
楊昭儀,徐新逸(民86):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學雙月刊,39卷,3期,15-27頁。
楊家興(民88):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47期,12-23頁。
鄭建良(民86):電腦網路在中小學遠距教育之應用探討。資訊與教育,58期,111-118頁。
鄭晉昌(民82):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卷,1期,55-66頁。
魏麗敏(民77):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annan-Ritland, B., Harvey, D. M., & Milheim, W. D. (1998).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b-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5(2), 77-81.
Berge,Z.(1997).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teaching in post-secondary,formal education.Education Techonology,37(3),35-47.
Bonk, C. J., & Cummings, J. A.(1998). A dozen recommendations for placing the student at the center of web-based learning.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5(2), 82-89.
Bull,K.S.,Kimball,S.L.,&Stansberry,S.(1998).Developing interaction in computer mediated learning.(ERIC No.ED417 902).
Driver, R. & Bell, B. (1989). Student’s thinking and the learning of science:A contructivist view. School Science Review, 67, 443-456.
Driver, R. & Scanlon, E. (1989). Conceptual change in scienc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5(1), 25-36.
Guzdial, M., & Weingarten, R. (1998). Overview and summary : Research in the Un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
Johnson,R.T.,Johnson,D.W.,&Stanne,M.B.(1985).Effects of cooperative,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goal structures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7(6),668-677.
Johnson,R.T.,Johnson,D.W.,&Stanne,M.B.(1986).Comparison of computer-Assisted 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3(3),382-392.
Kearsley, J. E.(1996).The World Wide Web:Global access to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onology Review,Winter(5),26-30.
Kearsley, G.(1997). A guide to online education.
Lincoln,Y.S.&Guba,E.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CA﹕Sage.
Moore, M. G.,&Thompson,M. M.(1996).The effects of distance learning.(Rev.ed.).
(ACSDE Research Monograph No.15).University Par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America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istance Education.
Owston, R. D. (1997).The World Wide Web: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26(2),27-33.
Piaget, J. (1973). 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The future of education. New York:Grossman.
Piaget, J. (1977). Problem in equilibration In M. Apple & S.Goldberg(Eds.), Topic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p.3-13). New York:Plenum.
Piaget, J. (1980). Adaptation and intelligence:Organic selection and phenocopy. (S. Eames, Trans.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ymansky, J. A.(1992). Using constructivist ideas to teach science teachers about constructivist ideas, or teachers are students too!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3(2), 53-57.
SPACE(1990-1994). Research Reports.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P. C., & Fraser, B. J. (1991,April). CLES: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constructivist learing environ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Lake Geneva, WI.
Tobin, K.(1993). Constructivism as A Refere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obin, K.(Ed.).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 AAAS Press.
Von Glasersfled, E.(1984). An introducation to Radical Construvativism. In P. Walzlawick (Ed.),the Invented Reality (pp.17-40). New York:Norton.
Von Glasersfled, E.(1989).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s. In Husen, T. & Postlethwaite, T. N.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in education. New York:Pergamon Press.
Vygotsky, L. S.(1978). Mind in society. Michael Cole (Ed.). Cambridge, MA:Harvard UP.
Wheatley, G. H. (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75(1), 9-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家興(民88):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47期,12-23頁。
2. 鄭晉昌(民82):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卷,1期,55-66頁。
3. 曾志朗(民86):網路上的科學教育,建構與教學。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10期。
4. 陳義揚(民87):推展遠距教學,迎接終身學習年。隔空教育論叢,10期,1-27頁。
5. 張靜嚳(民85):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期。
6. 徐新逸(民87):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1)期,30-52頁。
7. 徐新逸(民85):情境學習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期,13-22頁。
8. 岳修平(民88):網路教學於學校之運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卷,4期,61-76頁。
9. 吳明隆(民87b):教學科技與教室學習生態典範的轉變。視聽教育雙月刊,40卷,1期,11-20頁。
10. 吳明隆(民87):電腦態度的意義及其量表內涵的探究。資訊與教育,65期。
11. 何榮桂、郭再興(民85):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網路上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55期,25-31頁。
12. 朱則剛(民83a):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期,1-14頁。
13. 朱則剛(民83):教育科技派典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5期,40-43頁。
14. 田耐青(民85b):建構論的學習理念;以「瞎子摸象」故事為例。研習資訊,13卷,6期,89-93頁。
15. 田耐青(民85a):建構論的教與學;由一則電視廣告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29期,4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