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9: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秀琴
論文名稱:吳晟詩研究及教學實務
指導教授:李 若 鶯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54
中文關鍵詞:吳晟鄉土寫實現代詩農民文學現代詩教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14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吳晟(一九四四~)為七年代台灣鄉土寫實詩開先鋒的重要詩人。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前,就以濁水溪畔,稻作榖倉的彰化平原鄉村──圳寮村──為背景,寫下對土地、人民和稻作的摯愛與關懷,觀察與思考、悲憫與批判。為台灣本土的農民文學作了歷史見証。他的詩作明朗樸實、平原淺白,卻又真誠雋永,感人肺腑。
本論文深入探討吳晟近四十年的創作歷程、寫作分期、創作理念和實踐,追溯其創作背景的內在、外在因素。剖析其詩作二三四首,旁証史事
,及其散文著作、自述、訪談、參與調查,並參考各文評家的析論評述,更進一步發掘其詩作特質所呈現的農民詩人之生活觀、宿命觀、勞動觀;描寫世俗生活和感情的民間歌手;寫實主義的詩作觀及鄉土題材。批判精神所包涵的「釘根」母題之基調,對農村、社會、政治、大自然環境的關懷。再精微探究其詩作的表達技巧,形式和語言特色,修辭、意象、意境和風格。最後闡述其詩作在台灣文學上的成就、評價及影響。並以此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融入新詩的教學實務。希望能強化鑑賞鄉土寫實詩的精神風貌,提升新詩教學品質,啟發詩情和詩思。並因而認知、了解鄉土、感念
、關愛鄉土,進而參與、建設鄉土。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3
一、研究動機 3
二、研究目的 8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8
一、研究範圍 8
二、研究方法 9
三、吳晟詩例教學實務 9
第三節 章節介紹 9
第二章、 吳晟及其詩文 13
第一節 詩人小傳 13
第二節 創作分期 19
一、少年的文藝情懷(一九六三年~一九七0年) 19
二、青壯年的參與和實踐(一九七二年~一九九0年) 23
(一)、詩風建立期(一九七二年~一九八二年) 23
(二)、散文時期(一九八三年~一九九三年) 31
三、壯年之後的抗議和行動(一九九0~二000年) 33
第三節 詩文相互印證、詮釋 36
第四節 小結 39
第三章、 吳晟詩的創作理念和背景 41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1
第二節 寫作背景的外在因素 43
一、地理環境 44
二、社會環境 46
第三節 寫作背景的內在因素 52
一、強烈的農民性格 52
二、親身的耕種體驗 53
三、深切的鄉土意識 53
四、真誠的俠義胸懷 54
五、薪傳的農民文學 55
第四節 小結 58
第四章、 吳晟詩的特質 59
第一節 農民詩人 59
一、生活觀 61
二、宿命觀 69
三、勞動觀 76
第二節 民間歌手 90
第三節 寫實主義 91
一、寫實的詩作觀 92
二、鄉土性的題材 99
第四節 批判精神 107
一、農村關懷 108
二、「釘根」母題 114
三、社會關懷 115
四、政治關懷 120
五、環保訴求 128
第五節 小結 133
第五章、 吳晟詩藝術探究 136
第一節 表達特色 136
一、敘事 136
二、說理 140
第二節 形式特色 142
一、歌謠式的節奏美 142
二、類疊的大量使用 150
第三節 語言特色 162
一、閩南方言 163
二、白話、文言和國語、方言的混用 166
三、成語 168
四、散文邊緣的詩歌 170
第四節 修辭 173
一、表意 174
二、形式 206
第五節 意象、意境和風格 219
一、意象 219
二、意境 227
三、風格 229
第六節 小結 230
第六章、 吳晟詩的成就、評價與影響 232
第一節 吳晟詩的成就 232
一、對台灣新詩史的貢獻 232
二、對台灣社會史的見証 234
三、對人生義理的啟發 234
四、供農業資料的參考 235
第二節 吳晟詩的評價 236
一、以悲憫真誠,為農民抒發心聲被稱美 236
二、以平直淺白,樹立寫實藝術風格受推崇 239
三、以反躬自省,彰顯德性光輝受讚揚 241
四、以缺乏象徵,不事詩藝雕琢受批評 242
第三節 吳晟詩的影響 247
一、始知盤飧,粒粒辛苦 247
二、珍惜鄉土,愛護自然 247
三、體恤農民,關懷人群 248
四、發揚詩學,充實詩教 249
五、提醒朝野,針砭農政 249
六、台灣圖像,啟引後學 250
第四節 小結 254
第七章、 吳晟詩例教學實務 256
第一節 導引 256
一、聯繫生活展現情境 257
二、運用實物展示情境 258
三、借助圖片再現情境 258
四、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259
五、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259
六、錘鍊語言描繪情境 260
七、戶外觀賞感受情境 260
八、透過方言深化情境 261
九、視聽媒體擴展情境 261
十、設計問題創思情境 261
十一、舉辦活動強化情境 262
十二、概覽類文預習情境 263
十三、語文遊戲統整情境 264
十四、覃思冥想涵泳情境 265
第二節 詩教學過程 265
一、基礎知識教學 266
二、現代詩概念教學 266
第三節 鑑賞誦讀 275
一、「讀」與「誦」 275
二、朗誦基本要求 275
三、朗誦技巧 277
四、團體朗誦設計 278
五、實際排練 281
第四節 創作演練 281
一、點的聯想 281
二、詞的轉換 282
三、句的轉換與延伸 282
四、結構轉換 282
五、情境轉換 283
第五節 小結 283
第八章、 總結 285
參考書目 290
一、吳晟著作 290
二、一般書籍 290
三、期刊論文 293
附錄一、訪問紀實 295
附錄二、寫作記事年表 312
附錄三、引詩文索引 341
1.陳映真《試論吳晟的詩》。《文季》一卷二期,1983.06。
2.林明德《新詩中的台灣圖像──試以吳晟為例》。1993.08.30,《台灣
副刊‧土地》1993.08.31。
3.吳田泉《台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1993.04。一版一刷。
4.宋田水《「吾鄉印象」的鄉土美學──論吳晟》。台北,前衛。1995.02初版一刷。
5.林明德《台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以吳晟作品為例》。《文學台灣》13期,1995.冬季號。
6.施懿琳《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6.05。
7.白靈《一首詩的誕生》。台北,九歌。1997.10.10初版六印。
8.施懿琳《稻作文化蘊育下的農民詩人(上)(下)──試析吳晟新詩的性格特質與批判精神》。《台灣新文藝》〈台灣文學研究與發現〉,民國86.12。87.06。
9.韋志成《語文教學倩境論》。大陸。1998。
10.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05。二版二刷。
11.潘麗珠《台灣現代詩教學研究》。台北,五南。民國88.03。初版一刷

12.施懿琳《從穩抑到激越──論吳晟詩的政治關懷》。台灣日報,台灣副刊。1999.05.27~28。
13.葉石濤《台灣文學綱》。文學界,民國再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