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01: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瑞明
論文名稱:台灣閩南語諺謠研究
指導教授:林文欽林文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52
中文關鍵詞:閩南語諺謠俗諺歇後語童謠民謠謎語說唱念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0
  • 點閱點閱:25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5
本論文共分五章:除了首章緒論;末章結與外,主要內容就是二至四章的主體部分。包括第二章的「台灣諺語與歇後語」;第三章「不樂徒歌的台灣唸謠」;及第四章「合樂可歌的台灣民間歌謠」等三類主要內容。玆依序將各章節內容大要略述於下:
第一章是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主題的範疇,及一般界說。本論文研究主題的範疇實際上是包含「歌謠」與「諺語」兩大類,而這兩大類中,本文再將「歌謠」分為「謠」與「歌」兩部分來探討,故內容實含三大部分。即以說為主的「台灣諺語與歇後語」、以唸為主的「台灣唸謠」、和以唱為主的「台灣民歌」。
台灣這一地區的民間文學,真要全部探討起來,實應包含福佬語系、客家語系、及原住民語系三種語系,惟對於各地的方音語言,本人認知有限,因此本文也僅以台灣使用最廣的閩南語系的歌諺做為研究對象。
本文的寫作動機,一以保存先民文化智慧、尋回本土文化資源,為最原始動機。另一則可兼做鄉土語言教材的參考,方便教師們及家長們擷取這方面的材料。
第二章共分兩小節:一是「台灣的古早話──台灣俗語」;一是「台灣的孽譎仔話──台灣歇後語」。這兩種台灣民間文學主要是傳承先民生活的方式與智慧,從這裡面,我們實可窺探出台灣先民樂觀進取的精神以及高度的生活智慧與哲學。這兩種台灣民間傳文學的表現方式是以「說」為主,不過,「台灣俗語」大多押韻(鬥句),以「音韻天成」為主軸;「台灣歇後語」則著重「意在言外」的表現。
第一節的「台灣俗語」部分,本文分從:俚語俗諺的定義特質、俚語俗諺的產生、俚語俗諺的價值以及台灣的鄉土俗語等等子題來探討。諺語具有寓意深刻、警策動人、短小凝煉、易記易傳,和傳授生活經驗的特質。至於俚語俗諺的產生大抵是經過個人的有感而發,加上一些創意和潤飾,經周遭的人認同,而加以口耳傳述形成的。
在價值方面,「諺語」實涵蘊了社會大眾的人生經驗、思想信仰與生活智慧,它不僅展現了常民生活的層面,更是社會共有的文化財產。尤有甚者,「俚諺」更是一種活的化石,它是研究一個族群的共同記憶;是歷史文化研究的有聲碑文;也是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行為科學、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當然,「台灣俗語」也是研究台灣地區族群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行為科學、民間文學及歷史文化重要參考資料。
雖說台灣早期文化背景的貧瘠,一般大眾大都未接受教育,在識字不多,且無文字可用的情形下,先民們只得用最通俗的口語,以生活中的事事物物作題材來加以傳述。但若仔細探究「台灣俗語」的用語,不難發現這裡面也有頗高明的修辭技巧。
台灣俗諺,大抵有生活俗諺及地區農諺兩大類,這兩大類又各依性質、對象、地區……等等的不同,分為若干別類。
本章第二節談「台灣的歇後語」。歇後語又叫「縮腳語」和修辭法中的「藏詞」極其類似。但和「藏詞」不同的是,「歇後語」使用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人、事、物或行為,並非像「藏詞」一般是使用熟悉的成語或俗語。不過他和「藏詞」一樣,在結構上都有「起語」和「目的語」兩項。「起語」為歇後語的前段部分,是現象的比喻,像是謎面;「目的語」則為歇後語的後段部分,是說明解釋,像是謎底,也因此,也有人將歇後語當成謎語來從事猜謎的活動。不過,歇後語既沒有「謎猜」的謠歌形式,也沒有用韻,而和「燈謎」的猜射技巧也有所不同,故不能混為一談。
台灣歇後語形成的來源大抵有三:(一)從謎語轉化而來的台灣歇後語。(二)街談巷議的隨機創作。(三)與俗諺、成語互有來源關係者。至於台灣歇後語的類別則分諧音雙關類的台灣孽譎仔話,及借意雙關類的台灣孽譎仔話兩大類。
本論文第三章所探討的是不合樂只徒歌的台灣民間「唸謠」。這一部分,本文共分「台灣的兒童歌謠」、「台灣的謎猜」、「台灣的急口令」、「台灣的四句聯」等四個單元來探討。這四種台灣民間文學主要的共同特色就是:它不是以唱為主,而是以「唸」為主;另外,他們大部分也都是屬於押韻(鬥句)的文學。
第一節探討的是「台灣的兒童歌謠」。「童謠」與「兒歌」的關係:如果單就「謠」與「歌」的分別,我們便可從合樂、不合樂方面來探討,但若要區分「童謠」與「兒歌」的不同,多數的學者包括朱自清、馮輝岳先生、陳正治先生等等都主張「童謠即兒歌,兒歌即童謠」的論調。所以本文也不細分台灣「兒歌」與台灣「童謠」的區別,統稱之為「台灣的兒童歌謠」。
兒童歌謠的起源據說最早起於《列子․仲尼篇》的堯時康衢童謠。而台灣兒童歌謠的淵源,據說可算是明鄭時代「刺瓜,刺,刺,刺,東都就來去,來去允有某,唔免唐山即艱苦」的一首兒童歌謠。至於有文獻可稽的童謠應屬清廷統治台灣三十九年間,由郡城(今臺南巿)的兒童傳出,因而流行全島的一首童謠:「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歌永和,六月還康熙」。據說是說書人做來諷刺朱一貴這次反清運動的。
「台灣的兒童歌謠」當然有很高的童趣即價值在裡面。若依其形式結構分類則可分(一)直敘式童謠;(二)聯想式童謠;(三)連鎖式童謠;(四)對答式童謠;(五)數字順序式童謠 ;(六)點兵式童謠。
若依其內容性質給予不同的分類則可分:(一)搖籃類;(二)遊戲類;(三)幻想類;(四)趣味類;(五)敘述類;(六)其他什錦歌謠。其中遊戲類又有不同的歌謠配合著不同的遊戲如:1、玩捉迷藏遊戲的歌謠2、玩擲沙包遊戲的歌謠3、玩拍掌遊戲的歌謠4、玩推磨遊戲的歌謠5、玩搖盪(盪鞦韆)遊戲的歌謠6、玩官兵捉強盜遊戲的歌謠7、玩猜枚及猜人遊戲的歌謠8、玩辦家家酒遊戲的歌謠等等。
本章第二節探討的是「台灣的謎猜」。台灣的謎猜和一般所謂的謎語不同,本文所討論的「謎語」是屬於「廋詞」、「隱語」;而一般的謎語稱為「文虎」或「燈謎」。「台灣的謎猜」具有幾個特點,即
1、它是韻語。
2、謎面敘述大抵是「象形疏狀」。
3、謎面、謎底所述皆習見事物。
一般「謎語」可分事物謎、字謎、難問三種。至於「台灣的謎猜」,由於缺少難問的類別,故本文只取事物謎、字謎來探說,但仍將事物謎分為物謎和事謎,連同字謎,分為三類。其中物謎佔絕大多數,字謎較少。
雖說「台灣謎猜中」的謎面敘述大抵是「象形疏狀」,然在隱射其物的原則下,必須用各種的文字技巧使人有思考的方向,也因此在台灣各類的「謎猜」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字修辭技巧。
本章第三節所探討的是「台灣的急口令」,由於「台灣的急口令」為數不多,能收集的有限,本節只就所收集的六、七首資料,做列述的工作,不使「台灣的急口令」繼續佚散。
本章第四節探討的是「台灣的四句聯」,這種四句聯乃由說唱「七字仔唸歌」而來,但由於它和「七字仔唸歌」在表達方式及使用場合上都有所不同,因而「四句聯仔」漸漸地就被抽離單獨發展。一般的「七字仔」四句聯是以「邊唱邊說」的方式表達,而這些「食新娘茶講四句」系列卻多使用於婚禮喜慶時的「念誦」。
一般而言,「四句聯仔」的特色,主要就是表現「心適」(趣味)、「討喜」、「祝福」的特點上。
四句聯使用的時機多用在婚慶的場合上,不過,新年節慶時,也依樣為了增添熱鬧氣氛及討喜祝福,也發展出新年過節的四句聯。
本書第四章專就台灣民間文學中,能合樂、可歌唱的「台灣民間歌謠」做探討。包括「歌仔戲」、「歌舞小戲」、「說唱歌謠」、「台灣民謠」(包含創作歌曲的準民謠)等等。
我國的民間文學和音樂本就有很密切的關係《詩經》、《楚辭》、樂府……直到民間說唱、民間曲藝、民間戲曲等等都和音樂有直接的關係。台灣的民間文學,當然也和音樂有很密切的關係。只不過「台灣民間歌謠」除具「音樂性」外,當然必須具有其獨特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一般都把「台灣的民間歌謠」分為「台灣民間的地方戲曲」、「台灣說唱歌謠」、「台灣民歌」三個範疇來談,本書亦不例外。
台灣的歌仔戲是臺灣土生土長、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劇。─般都認為歌仔戲是醞釀並發端於宜蘭,由「歌仔助」其人發展出來的。據曾永義教授的考證,「歌仔助」即歐來助,原名歐陽來助,生於民國前四十一年,因日本人不許台灣百姓有四個字的姓名,遂改為單姓「歐」。一般也認為歌仔戲雖是在台灣發展成形,但它的來源應可追溯到大陸漳州薌江一帶的「錦歌」、「採茶」、「車鼓」等民謠小調。而傳自於閩南移民家鄉的傳統說唱歌謠,在台灣被稱為「歌仔」、「歌仔調」、「歌仔唱」、「乞食調」,「唸歌」、「褒歌」或「錦歌」等等。稱謂雖不同,其實在演唱的方式、內容、曲調、均相同,都是以傳統歌謠、和著樂器伴奏,演唱「歌仔冊」裡的傳說故事和生活熟事。而隨著「歌仔冊」的廣為流傳,加上耳濡目染的傳說歌謠,乃奠定了「歌仔戲」發展的厚實基礎。
由於台灣歌仔戲是臺灣土生土長的地方戲劇,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因此普受一般民眾的喜愛,於民國二十四、五年抗戰前,達到前所未有的盛況。但由於抗戰期間,日本為推行「皇民化運動」,刻意打壓有關漢族文化的一切思想及形式,「歌仔戲」便成了「改良劇」,從此為歌仔戲留下了非常不良的影響。另一是部分「歌仔戲」演員的人格卑劣、歌調淫蕩、演員表情猥褻,且有許多男演員迷惑良家婦女,所以一些知識份子便極力主張禁演或是加以改良。這也是台灣歌仔戲發展的重大挫折之一。雖因搭上電視、廣播等大眾文化的普及,也曾再度盛行一時,但終究抵擋不住時間和潮流的衝擊,終究將隨南、北管之後成為一個茍延殘存的民間戲曲音樂。
台灣歌仔戲演出的形態類別非常多,共有下列幾種形式:
1、落地掃式的歌仔戲
2、外台歌仔戲
3、內台歌仔戲:又分「錄音團」和「肉聲團」。
4、廣播歌仔戲
5、電視歌仔戲
台灣歌仔戲的主要唱調有
1、絢麗多彩的【七字調】
2、蒼涼無奈的【江湖調】
3、似說似唱的【雜唸調】
4、音清韻秀的【都馬調】
5、淒婉感人的【哭調】
6、兩段唱式的【背詞仔】與【大調】
7、與「九甲戲」淵源極深的【慢頭】、【走路調】、【吟詩調】
8、其他與民歌民謠深具淵源的主要歌仔唱調。如【留傘調】、【送歌調】、【串調仔】、【五更鼓】、【乞丐調】等這幾首用於特定情景的曲調。
至於臺灣其他的歌舞小戲,主要有車鼓戲(車鼓陣)、駛犁歌、牽亡歌等等形式。
本章第四節探討的是「台灣的念歌──說唱歌謠」。說唱歌謠可以說是民間歌唱體系的三大支柱之一。說唱形式的歷史淵源起源甚早,早在唐代就有類似近代說唱表演的形式。說唱由變文而來的歷史淵源,應是研究學者們所共同接受的。唯變文隨時代遷移,後世便發展出各種不同的說唱藝術,像是「寶卷」、「彈詞」與「鼓詞」等。台灣的說唱實也是深受這些說唱藝術的影響而形成的,尤其是「彈詞」。臺灣漢族的說唱屬於中國大陸南方南彈或彈詞的系統,雖以唱為主,但實蘊涵著半誦半唱的味道。在台灣,一般都把這種半誦半唱的說唱表演藝術稱做「念歌」或「念歌仔」。至於「念歌」所用的唱調,民間稱為「歌仔調」。「歌仔調」就廣義而言是指「念歌仔」(台灣說唱)和歌仔戲使用的唱調而言,甚至可以泛指以各種演唱方式所呈現的「歌仔」而言;狹義的「歌仔調」則是專指「七字仔」而言。而用來記載「念歌」、「歌仔」唱詞的稱為「歌仔簿」或「歌仔冊」。
說唱歌謠的主要唱唸者為賣藝乞丐、江湖賣藥藝人、游藝走唱者、歌仔仙茶坊酒摟的賣唱藝人、廣播電台及電視台的說唱藝人。這些人亦即是說唱歌謠主要的傳播途徑。主要的唱調為【江湖調】(亦稱【賣藥仔調】、【勸世調】)、【七字仔調】、【都馬調】(【雜碎調】)、【雜念仔】等等,這四種曲牌,是傳統式的台灣「念歌」所普遍使用的,而傳統式「口白歌仔」,也是以這四種曲牌為主。至於改良式的念歌就常吸收歌仔戲的曲牌,例如:【文和調】、【更鼓變調】、【霜雪調】、【董子哭】等歌調來豐富其曲式的變換。
台灣說唱歌謠的題材類別與內容繁多,由於說唱者以此為謀生憑藉,故題材大抵都是中長篇的故事為多。大抵有如下幾類:
1、台灣歷史故事及民間故事
2、中國歷史故事及民間故事
3、勸世教化歌
4、事物歌
5、趣味歌類
6、敘情歌類(相關說明則請參閱頁397-419)。
在台灣說唱歌謠裡,有一種敘情歌謠非常特別,因此本文便單獨抽出來探討,那就是俗稱台灣國風的「褒歌」。
台灣「褒歌」或稱「相褒歌」,又有「摽歌」、「七字仔」、「山歌」、「閒仔歌」、「採茶歌」、「相格(纏)歌」等。不論是黃勁連先生所輯錄的、吳瀛濤先生所輯錄的、李獻璋先生所輯錄的,以及在各「歌仔簿」所輯錄的,絕大部分是敘情的,所以說,台灣「褒歌」就是台灣的老式「情歌」。而日據時代高雄大樹出身的文人前輩鄭坤五先生編《台灣藝苑》時,便以「台灣國風」這個名詞,來稱呼台灣的這些「褒歌」。這同時也說明了台灣的這些「褒歌」和中國文學最具文學價值的十五「國風」有著同樣具有意境深遠、用詞典雅、內容通俗、技巧高超等文學價值;也同樣是表達地方風土民情以及興觀群怨等共同的情懷。
本書最後一個章節探討的是「台灣的民歌」。台灣民歌自有其文化的根源與背景,因而也產生很多的類別,若要依各種型態分的話,顯得很冗雜,故本文僅就歷史背景及音樂發展軌跡分早期的「自然民謠」、日據時期前後的「創作歌謠」、光復初期「混血歌曲」、及六○年代以後的「新台灣歌曲」四類。其中為符合「台灣民間」的範疇定義,故也僅就台灣的「自然民謠」與有「準民謠」之稱的「創作歌謠」做探述。為不埋沒前賢之功,本文也耗費不少篇幅將自然民謠的採集者與譜曲者,以及「創作歌謠」代表作中,不論是作曲者與作詞者均加以簡略介紹,並將曲譜及創作動機做一簡介,使後人「『歌其詩』而知其人」;並使遭受日本皇民化運動及國府時代打壓的「台灣歌謠」得以「原音重現」。因為,它不僅是「台灣最美的聲」;也是「咱的鄉情、咱的歌」。是我們台灣文化認同的起點、是一頁台灣開拓史的重要紀錄、是傳承台灣傳統精神的憑藉、也是享譽國際的重要文化資產。
目 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概說 ………………………………………………1
第二節、研究範圍的界說 …………………………………1
壹、使用語系的界說 ………………………………………1
貳、諺與謠的界說 ………………………………………2
一、諺與謠的區別 ………………………………………3
二、謠與歌的界說 ………………………………………4
第三節、研究動機 …………………………………………5
壹、保存文化智慧的動機 …………………………………5
貳、作為鄉土語言教材參考的動機…………………………7
第四節、研究方法……………………………………………7
第五節、台語文讀音與用字問題……………………………8
第二章、台灣民間的俗諺與歇後語 ………………………12
第一節、台灣的古早話──台灣俗語 ……………………12
壹、俚語俗諺的定義與特質 ………………………………12
貳、俚語俗諺的產生與價值 ………………………………13
一、俚語俗諺的產生 ……………………………………13
二、俚語俗諺的價值 ……………………………………13
參、台灣的鄉土俗語 ……………………………………14
一、台灣俗語的研究價值 …………………………………14
二、台灣鄉土俗語的特質 …………………………………14
(一)生活智慧的累積 …………………………………15
(二)通俗化與普及化 …………………………………20
(三)短小精警、亦莊亦諧 ……………………………22
(四)形式自由,特重整齊的排列與落句的押韻 ………23
(五)具修辭之美 ……………………………………28
三、台灣鄉土俗語的修辭技巧 ……………………………28
四、台灣俚諺的類別 ……………………………………38
(一)生活俗諺 ………………………………………39
(二)農諺 ……………………………………………70
第二節、台灣的孽譎仔話──台灣歇後語 ………………91
壹、歇後語的特徵 …………………………………………91
貳、台灣的歇後語 …………………………………………93
一、台灣歇後語的別稱與特質 ……………………………93
二、台灣歇後語形成的來源 ……………………………94
(一)從謎語轉化而來的台灣歇後語 …………………94
(二)街談巷議的隨機創作 ……………………………95
(三)與俗諺、成語互有來源關係者 …………………97
三、台灣歇後語的類別 ……………………………………98
(一)諧音雙關類的台灣孽譎仔話 ……………………98
1、同音式的諧音雙關 ………………………………98
2、音近式的諧音雙關 ………………………………102
3、狀聲式的諧音雙關 ………………………………103
(二)借意的雙關類 …………………………………105
第三章、不樂徒歌的台灣民間唸謠………………………107
第一節、台灣的兒童歌謠 ………………………………107
壹、童謠與兒歌……………………………………………107
貳、兒童歌謠的價值………………………………………112
參、兒童歌謠的起源與來源 ……………………………113
一、兒童歌謠的起源 ……………………………………113
二、兒童歌謠的來源 ……………………………………117
肆、台灣兒童歌謠的淵源與來源…………………………123
一、台灣兒童歌謠的淵源 ………………………………123
二、台灣兒童歌謠的來源 ………………………………125
伍、台灣兒童歌謠的特質 ………………………………126
一、多寓寄政治性的諷刺內容 …………………………127
二、單章成篇且篇幅短小 ………………………………128
三、句式自由 ……………………………………………130
四、語言淺近平易 ………………………………………133
五、音韻和諧 ……………………………………………134
六、情趣深厚,俏皮活潑…………………………………138
七、想像豐富,特重起興…………………………………143
八、主題明確、形象具體具實用性………………………159
九、傳唱廣遠,版本仿作改作多 ………………………160
陸、台灣兒童歌謠的分類 ………………………………170
一、從形式結構上說 ……………………………………171
(一)直敘式童謠 ……………………………………171
(二)聯想式童謠 ……………………………………171
(三)連鎖式童謠 ……………………………………171
(四)對答式童謠 ……………………………………172
(五)數字順序式童謠 ………………………………173
(六)點兵式童謠 ……………………………………174
二、從內容性質說 ………………………………………174
(一)搖籃類 …………………………………………175
(二)遊戲類 …………………………………………177
1、玩捉迷藏遊戲的歌謠 ……………………………178
2、玩擲沙包遊戲的歌謠 ……………………………181
3、玩拍掌遊戲的歌謠 ………………………………183
4、玩推磨遊戲的歌謠 ………………………………183
5、玩搖盪(盪鞦韆)遊戲的歌謠 ……………………184
6、玩官兵捉強盜遊戲的歌謠 ………………………184
7、玩猜枚及猜人遊戲的歌謠 ………………………185
8、玩辦家家酒遊戲的歌謠 …………………………186
(三)幻想類 …………………………………………187
(四)趣味類 …………………………………………189
(五)敘述類 …………………………………………190
1、敘述地方特色及特產 ……………………………191
2、敘述人物特徵及職業 ……………………………193
3、敘述年俗情景 …………………………………195
4、敘述婦女生活類 ………………………………196
(六)其他什錦歌謠 …………………………………199
柒、近人譜曲的台灣「囝仔歌」…………………………204
一、台灣囝仔歌與音韻聲調的關係 ……………………205
二、「台灣囝仔歌」的代表曲作與作者…………………206
捌、台灣兒童歌謠的展望…………………………………226
第二節、台灣的謎猜………………………………………227
壹、謎語的變遷……………………………………………227
貳、謎語的意義和作用……………………………………227
參、謎語的類別 …………………………………………229
肆、台灣的謎猜 …………………………………………232
一、物謎 ………………………………………………232
(一)人體器官類 ……………………………………232
(二)動物類 …………………………………………234
(三)植物類 …………………………………………235
(四)生活物件類 ……………………………………237
(五)天候氣象類 ……………………………………240
二、事謎 ………………………………………………242
三、字謎 ………………………………………………245
伍、台灣謎猜中的修辭技巧 ……………………………247
第三節、台灣的急口………………………………………253
壹、急口令的特點…………………………………………253
貳、急口令的作用…………………………………………254
一、娛樂的目的 …………………………………………254
二、兒童辨音別字的目的 ………………………………254
參、台灣的急口令…………………………………………255
第四節、台灣的四句聯 …………………………………260
壹、四句聯的衍生與使用場合 …………………………260
貳、四句聯的特色…………………………………………260
一、趣味的特色 …………………………………………260
二、討喜的特色 …………………………………………261
三、祝福的特色 …………………………………………262
參、四句聯的形式結構 …………………………………263
一、句式方面 ……… …………………………………263
(一)四字句式的四句聯 ……………………………263
(二)五字句式的四句聯 ……………………………264
(三)六字句式的四句聯 ……………………………264
(四)七字句式的四句聯 ……………………………265
(五)雜句式的四句聯 ………………………………265
二、押韻方面 ……………………………………………267
(一)全鬥句的四句聯 ………………………………267
(二)三押一不押的四句聯 …………………………268
(三)第一、三句不押 ………………………………269
(四)兩兩轉韻的四句聯 ……………………………270
肆、四句聯的類別…………………………………………270
一、婚慶的四句聯 ………………………………………270
(一)食新娘茶講四句 ………………………………270
(二)收茶甌講四句 …………………………………271
(三)討冬瓜講四句 …………………………………272
(四)討物件講四句 …………………………………273
二、年節喜慶應景的四句聯 ……………………………273
第四章、合樂可歌的台灣民間歌謠………………………276
第一節、我國民間文學的合樂關係 ……………………276
壹、《詩經》與音樂的關係………………………………276
貳、《楚辭》與音樂的關係………………………………279
參、樂府與音樂的關係……………………………………279
肆、民間說唱與音樂的關係 ……………………………281
伍、民間曲藝與音樂的關係 ……………………………282
陸、民間戲曲與音樂的關係 ……………………………282
第二節、台灣民間歌謠的特性與範疇……………………284
壹、台灣民間歌謠的特性…………………………………284
一、音樂性 ……………………………………………284
二、地方性 ……………………………………………284
三、民族性 ……………………………………………285
貳、台灣民間歌謠的範疇 ………………………………285
第三節、台灣民間的地方戲曲……………………………290
壹、台灣的歌仔戲…………………………………………291
一、台灣歌仔戲的起源與淵源 …………………………291
(一)台灣歌仔戲的起源 ……………………………291
(二)台灣歌仔戲形成的淵源 …………………………292
二、歌仔、歌仔冊、歌仔調與歌仔戲的關係……………294
(一)歌仔與歌仔冊 …………………………………294
(二)歌仔調與歌仔戲 ………………………………295
三、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式微 …………………………296
(一)台灣歌仔戲發展的盛況 …………………………296
(二)台灣歌仔戲發展的挫折 …………………………298
(三)台灣歌仔戲的式微 ……………………………299
四、台灣歌仔戲演出的形態類別…………………………300
(一)落地掃式的歌仔戲 ……………………………300
(二)外台歌仔戲 ……………………………………300
(三)內台歌仔戲 ……………………………………301
(四)廣播歌仔戲 ……………………………………303
(五)電視歌仔戲 ……………………………………303
五、台灣歌仔戲與其他戲曲音樂的關係及劇團型態……304
(一)台灣歌仔戲與其他戲曲音樂的關係 ……………304
1、台灣歌仔戲與南管戲曲的關係 …………………304
2、台灣歌仔戲與北管戲曲的關係 …………………304
3、台灣歌仔戲與外江戲曲的關係 …………………304
4、台灣歌仔戲與台灣民歌的關係 …………………304
5、台灣歌仔戲與流行歌曲的關係 …………………305
6、台灣歌仔戲與其他樂曲的關係 …………………305
(二)台灣歌仔戲劇團的型態 …………………………305
1、純粹的閩南歌仔戲 ………………………………305
2、南管戲班的歌仔戲 ………………………………305
3、北管戲班的歌仔戲 ………………………………306
4、客家歌仔戲 ……………………………………306
六、台灣歌仔戲的唱調 …………………………………306
(一)絢麗多彩的【七字調】 …………………………306
(二)蒼涼無奈的【江湖調】 …………………………309
(三)似說似唱的【雜唸調】 …………………………311
(四)音清韻秀的【都馬調】 …………………………312
(五)淒婉感人的【哭調】 ……………………………314
(六)兩段唱式的【背詞仔】與【大調】………………316
(七)與「九甲戲」淵源極深的【慢頭】、【走路調】、
【吟詩調】 ………………………………………317
(八)其他與民歌民謠深具淵源的主要歌仔唱調………318
七、台灣歌仔戲演出的角色、妝扮與劇目………………319
(一)歌仔戲的角色 …………………………………319
(二)歌仔戲的行頭與妝扮 …………………………320
(三)歌仔戲的劇目 …………………………………321
1、歷史戲 …………………………………………321
2、民間故事戲 ……………………………………322
3、變體戲 …………………………………………322
八、台灣歌仔戲的社會功能價值與現況…………………322
貳、臺灣其他的歌舞小戲…………………………………338
一、車鼓戲(車鼓陣) …………………………………338
(一)關於車鼓名稱的由來 …………………………338
(二)車鼓陣的淵源與傳說 …………………………339
(三)台灣車鼓弄的演變 ……………………………341
(四)車鼓戲的演出 …………………………………342
(五)車鼓戲的唱詞 …………………………………342
(六)車鼓戲的舞步 …………………………………346
(七)車鼓與其他小戲 ………………………………347
1、車鼓與七響 ……………………………………347
2、車鼓與桃花過渡 …………………………………347
3、車鼓與素蘭小姐要出嫁 …………………………349
(八)車鼓與跳鼓 ……………………………………352
二、駛犁歌 ……………………………………………352
(一)駛犁歌的淵源與傳說 …………………………353
(二)駛犁歌的表演方式 ……………………………353
(三)駛犁歌的歌曲唱詞 ……………………………354
(四)駛犁歌與鬥牛陣 ………………………………356
三、牽亡歌 ……………………………………………356
(一)牽亡歌的淵源與傳說 …………………………358
1、牽亡歌的淵源 …………………………………358
2、牽亡歌的傳說 …………………………………359
(二)牽亡歌陣的組成 …………………………… 359
(三)牽亡歌陣的的用具 ……………………………360
(四)牽亡歌陣的表演型態 …………………………361
(五)牽亡歌陣表演的目的 …………………………361
(六)牽亡歌的法事流程與唱詞 ………………………362
(七)牽亡歌的社會觀與社會功能 ……………………371
1、牽亡歌的社會觀 …………………………………371
2、牽亡歌的社會功能 ………………………………373
第四節、台灣的念歌──說唱歌謠 ……………………383
壹、說唱概說 ……………………………………………383
貳、台灣說唱歌謠的淵源與形成 ………………………385
一、說唱的歷史淵源 ……………………………………385
二、台灣說唱歌謠的發展與形成…………………………385
參、說唱歌謠的傳播途徑…………………………………388
肆、說唱念歌的演變與型態 ……………………………391
一、傳統式的念歌 ………………………………………391
二、改良式的念歌 ………………………………………392
伍、台灣說唱歌謠的題材類別與內容……………………394
一、台灣說唱歌謠的題材類別 …………………………394
(一)台灣歷史故事及民間故事 ………………………394
(二)中國歷史故事及民間故事 ………………………394
(三)勸世教化歌 ……………………………………395
(四)事物歌 …………………………………………395
(五)趣味歌類 ………………………………………395
(六)敘情歌類 ………………………………………395
二、台灣說唱歌謠的題材內容舉隅………………………396
(一)長篇故事及民間故事舉隅──鄭國姓開台灣歌…396
(二)短篇念歌舉隅 …………………………………400
陸、說唱歌謠的常用曲牌與唱法 ………………………402
一、說唱歌謠的常用曲牌 ………………………………402
二、說唱歌謠的唱法 ……………………………………404
柒、說唱歌謠的社會價值 ………………………………405
捌 、台灣說唱念歌中的「國風」──褒歌 ……………406
一、台灣褒歌的本質特色 ………………………………407
二、台灣褒歌的類別 ……………………………………415
三、台灣褒歌的唱法 ……………………………………416
四、台灣褒歌的價值 ……………………………………417
第五節、台灣民歌──台灣民謠與創作歌謠……………419
壹、台灣民歌語言體系上的界說 ………………………419
貳、台灣民歌的涵義與範疇 ……………………………420
一、民歌的涵義 ………………………………………420
二、台灣民歌的範疇 …………………………………422
參、台灣民歌的根源與文化背景 ………………………424
一、台灣民歌的根源 ……………………………………424
二、台灣民歌的文化背景 ………………………………425
肆、台灣民歌的類別………………………………………426
一、依族群及語言系統分 ………………………………426
二、依文化及音樂影響分 … ……………………………426
三、依創作類型及流行發展型態分 ……………………426
四、依產生地方及流傳分佈地區分………………………427
五、依音樂特質及使用形式分 …………………………427
六、依歌詞內容分 ……………………………………428
七、依歷史背景及音樂發展軌跡分 ……………………428
伍、台灣歌謠發展的階段與代表作品……………………429
一、早期自然民謠時期(肇基時期)……………………429
(一)早期自然民謠產生的歷史背景與素材 …………429
(二)早期自然民謠的價值與意義 …………………430
二、創作歌謠時期(日據時期) ……………………431
(一)創作歌謠的歷史背景 ………………………431
(二)日據時代創作歌謠的風格 …………………431
(三) 日據時代創作歌謠主要作品的發展 ………432
三、混血歌曲時期(光復初期) ……………………435
(一)混血歌曲產生的歷史背景 ………………435
(二)光復初期不屬於混血歌曲的台灣創作歌謠 …436
四、新台灣歌曲時期(民謠的衰退期) ………………437
(一)新台灣歌曲產生的歷史背景 ………………437
(二)新台灣歌曲的變調 …………………………438
陸、台灣歌謠作家小傳及代表作品………………………439
一、自然民謠採集 ………………………………………439
二、台灣的創作歌謠 ……………………………………463
(一)作曲方面 ……………………………………463
(二)作詞方面 ……………………………………476
柒、台灣民歌的風格與特質………………………………539
一、多元的音樂文化特質 ………………………………539
二、音樂與歌謠的發展往往受政策的影響 ……………539
三、音樂與歌謠深具歷史性 ……………………………539
捌、台灣民歌的價值………………………………………540
一、代代相傳的精神食糧 ………………………………540
二、寓教於樂的特殊功能 ………………………………540
三、民族精神的依附所在 ………………………………540
四、漢文古語的文化寶庫 ………………………………541
玖、維護振興台灣民歌的意義 …………………………541
一、是文化認同的起點 …………………………………541
二、是台灣開拓史的重要紀錄 …………………………542
三、是傳承台灣傳統精神的憑藉…………………………542
四、是享譽國際的重要文化資產…………………………542
第五章、結語………………………………………………545
主要參考書目 …………………………………………… 547
附錄一:台語標音系統對照表 …………………………10
附錄二:台灣囝仔歌譜例 ………………………………218
附錄三:歌仔調譜例………………………………………324
附錄四:臺灣歌舞小戲譜例………………………………374
附錄五:各種歌舞小戲與陣頭附圖 ……………………379
附錄六:常見的自然民謠詞譜與簡介……………………442
附錄七:台語創作歌謠代表的譜例與簡介 ……………484
主要參考書目
一、專書部分
1、王文寶著《中國民俗學史》巴蜀書社 成都 1995
2、王文寶、陳翔華等編《俗文學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黑龍江 1986
3、方南強《大家來說台灣母語─閩南語篇》時報文化 台北 民82
4、中華民國民間文學學會《第一屆中國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80
5、台南縣政府印行《台灣歌謠》台灣歌謠協會彙編 1996
6、史惟亮著《論民歌》幼獅書店 台北 民56
7、朱介凡《中國兒歌》純文學出版社 台北 民72
8、朱介凡《中國歌謠論》台灣中華書局 台北 民73
9、朱介凡《中國謠俗論叢》聯經出版社 台北 民73
10、朱自清《中國歌謠》世界書局 台北 民87
11、李惠芳《中國民間文學》武漢大學出版社 武漢 1996
12、李赫著《台灣諺語的智慧》 稻田出版社 台北 民84
13、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牧童出版社 台北 民67
14、李珮君《現今舞台歌仔戲劇本之研究舉隅》86高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5、竹碧華著《楊秀卿的台灣說唱》行政院文建會 民81
16、江秋華《外台歌子戲演員表演概念之探討》台大戲研所碩士論文2000
17、呂秀蓮《台灣的歌》台灣文藝雜誌社
18、呂應鐘著《百年實用科學黃曆》平氏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民84
19、呂錘寬著《北管音樂概論》彰化縣文化局 彰化 民89
20、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銀華出版社 台北 1991
21、辛晚教著《南管戲》漢光文化出版社台北 民87
22、吳瑞泉《台灣區民族藝術音樂類調查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研究 台北 民80
23、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編《中國俗文學七十年─紀念北京大學《歌謠》周刊創刊七十年暨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文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24、吳瀛濤《台灣諺語》眾文出版社 台北 民85
25、宋筱蕙《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五南出版社 台北 民78
26、杜文瀾《古謠諺》新文豐出版社 台北 民75
27、林文平著《台灣歇後語典》稻田出版社 台北 民89
28、林二、簡上仁合編《台灣民俗歌謠》眾文出版社 台北 民68
29、林吳素霞著《南管音樂賞析(一)入門篇》彰化縣文化局 民88
30、林鶴宜《台灣歌子戲》 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0
31、青木正兒《南北戲曲源流考》商務印書館出版 台北 民59
32、邱冠福《台灣童謠》台南縣文化中心 台南 民86
33、胡萬川《大甲鎮閩南語歌謠》台中縣文化中心 民84
34、胡萬川《彰化縣民間文學集》台中縣文化中心 民84
35、施翠峰《台灣民間藝術》省新聞處 台中 民66
36、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學生書局 台北 民84
37、高賢治、馮作民《台灣舊慣習俗信仰》眾文圖書公司 台北 民70
38、徐蔚南《民間文學》商務印書館出版 民16
39、唐啟運《成語諺語歇後典故概說》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1
40、婁子匡朱介凡編選《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正中書局 民53
41、婁子匡《台灣俗文學叢話》東方文化出版社 台北 民60
42、婁子匡主編《中山大學民俗專刊》東方文化出版社 台北 民60
43、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前衛出版社 台北 民83
44、莊永明、孫德銘著《台灣歌謠鄉土情》台灣的店經銷 台北 民88
45、莊永明《台灣諺語淺釋》時報文化出版社 台北 民80
46、莊秋情《台灣鄉土俗語》台南縣政府發行 民88 三版
47、許常惠《多姿多彩的民俗音樂》行政院文建會 民76
48、許常惠《追尋民俗音樂的根》時報文化出版社 台北 民68
49、陳正治《中國兒歌研究》親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81
50、陳郁秀《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初版 民86
51、陳郁秀《音樂台灣》時報文化出版社 台北 民85
52、陳正之著《草台高歌》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 台中 民82
53、陳正之著《民樂瑰寶―台灣的北管與南管》省新聞處 台中 民79
54、陳丁林《南瀛藝陣誌》台南縣文化中心 台南 民86
55、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幼獅書店 台北 民84
56、張炫文《台灣的說唱音樂》台灣省交響樂團發行 民75
57、張炫文《歌仔調之美》漢光文化出版社台北 民87
58、曾子良博士論文《台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之研究及閩台歌仔敘錄與存目》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
59、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變遷與發展》聯經出版社台北 民77
60、曾永義《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 行政院文建會 民85
61、莫光華《台灣歌仔戲論文輯錄》台灣省地方戲劇協會民85
62、黃勁連先生《台灣褒歌》台南縣文化中心 台南 民86
63、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文鶴出版社 台北 民82
64、黃慶萱著《修辭學》 三民書局 台北 民75
65、馮輝岳《童謠探討與欣賞》國家出版社 台北 民71
66、馮友蘭著《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台北 民66
67、溫端政《諺語》北京商務書局 1985
68、溫端政《歇後語》北京商務書局 1985
69、葉怡均《有趣的說唱─大陸系說唱在台灣》商周顧問編輯 台北 民89
70、雷僑雲《中國兒童文學研究》學生書局 台北 民87
71、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吉林教育出版社 吉林 1992
72、廖漢臣《台灣兒歌》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 台中 民69
73、《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特刊》 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刊印
74、潘魯生《民藝學論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1998
75、潘壽康《世界文學名著要覽》河洛圖書出版社 台北 民66
76、劉昭民《中華天文學發展史》商務書局 台北 民74
77、劉昭民《中華氣象學史》商務書局 台北 民69
78、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79、劉春曙、王耀華著《福建民間音樂簡論》上海市文藝出版 1986
80、劉美菁《由劇團看高雄市歌仔戲之過去現在與未來》85年高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81、劉南芳著《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轉型》 東吳中研所碩士論文
82、簡上仁《台灣民謠》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 台中 民72
83、簡上仁《陳冠華的台灣福佬民間音樂》行政院文建會 民81
84、簡上仁《台灣福佬民謠─老祖先的台灣歌》漢光文化出版社 台北民87
85、鍾敬文《歌謠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 上海 1989
86、鍾敬文《民間文藝學文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2
87、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木鐸出版社 台北 民72
88、譚達先《中國民間謎語研究》木鐸出版社 台北 民72
89、顧曼莊、陳嘯高《華東戲曲劇種介紹》新文藝出版社 上海 1955
90、龔慕蘭《樂府詩選註》廣文書局 台北 民83
(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二、期刊資料
1、中研院語言所「漢字拼音系統研討會」〈論台灣拼音國際性與主體性平衡觀點〉2000年3 月25日
2、台灣新聞報2001/11/4西子灣副刊──呂泉生
3、安平文教基金會創會會刊 1999年
4、林桐〈談方言兒歌的國語化〉 兒童文學周刊第21期
5牽亡陣〉 臺灣大學 2000年12月
6、洪澤南〈論中國民謠之首見〉 中華學苑第二十三期
7、員林鄉親報 90/05/25 第三版
8、康原〈從台灣囝仔詩歌認識台灣文化〉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六卷第三期
9、《歌謠周刊》一卷51號
(按筆劃順序排列)
三、網站資料
1、王順隆「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網址:http://home.earthlink.net/~tantenn/info/books/thoan-thong/e_thoan-thong.html
2、《台灣文化小站》。http://home.kimo.com.tw/old_taiwan/taiwan.htm
3、台灣文學網站。http://netcity2.web.hinet.net/UserData/tom12/
4、打狗文化工作隊網站。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C0118800001/b4.htm
5、在地人的文化網站。
http://www.wanjuan.com.tw/chinese/article/192-40.asp
6、林文華音樂人介紹── 林福裕 網址:music.digitaiwan.com
7、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http://ms1.jgjh.ylc.edu.tw/~pkmzcef/
8、陳郁秀〈由「台灣民謠」的角度看「藝術與文化認同」〉
http://content.edu.tw/senior/music/tn_nn/newdata/newmenu4.htm
9、屏東縣立潮南國小─傳統的曲藝網站http://www.cnps.ptc.edu.tw/newpage31.htm#車鼓陣
10、董峰政〈台灣國風踏話頭〉http://www.yalon.com.tw/taiwantalk/taiteach/
11、劉力君《音樂台灣電子報》第五期〈人物誌 劉福助〉1999.11.29
http://www.legend.net.tw/abcbbs/p5.htm
12、蘭陽風土網站 http://bbs.ee.ntu.edu.tw/boards/ILan/7/2/1.htm
(按筆劃順序排列)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