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9: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熊湘屏
研究生(外文):Shung Shing-Ping
論文名稱:屏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教學活動之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Implementing 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 Native Materials at Outdoor in Pingtung County Primary Schools’ Teacher
指導教授:陳國彥陳國彥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戶外教學鄉土教學活動戶外鄉土教學活動
外文關鍵詞:Teaching at Outdoor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 Native Materials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 Native Materials at Outdo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0
  • 點閱點閱:9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國小戶外鄉土教學活動之實施現況,主要研究目的有四項:一、了解屏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教學活動的現況。二、了解屏東縣國小教師進行戶外鄉土教學活動後對於學生學習成效的看法。三、探討影響屏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教學活動的因素及意見。四、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單位日後推動戶外鄉土教學活動及規劃鄉土教育資源時的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在樣本選取上,採叢集取樣法,總計共抽取85所學校,寄發737份問卷,回收617份問卷,回收率83.7﹪,所有問卷回收完畢後,經檢視後,有效問卷為592份,有效率為95.9%,回收之問卷以spss進行資料之統計與分析。
本研究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 超過九成以上的教師對戶外鄉土教學活動的教學目
標表肯定的看法;「性別」、「最高學歷」等變項,在各教學目標認知看法上的差異均未達顯著水準。
二、 超過七成的受訪教師在過去一年中曾經實施過1次
以上的戶外鄉土教學活動,實施方式多「配合學校行事曆」安排在「平常教學日」,並以搭乘「遊覽車」進行「1日以內」的教學活動為最普遍。
三、 活動進行時,最常與「藝術與人文」、「社會」及「自
然與生活科技」三領域結合,進行的活動內容是以「從事欣賞性」、「娛樂休閒」、「野外觀察探索」及「在社教機構進行的學習活動」為主,最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是「觀察調查」。
四、 超過八成的教師會在活動中或是活動後進行評量,
評量方式以「活動報告或心得寫作」與「參考學習單」及「活動中的觀察」為主,此外,超過九成的受訪教師並於活動後進行檢討。
五、超過七成的受訪教師在活動進行時對於校內外資源的取得與應用覺得容易。
六、超過七成五的受訪教師肯定進行戶外鄉土教學活動後學生的學習成效。
七、 超過五成教師不滿意目前的實施情形,其次,超過四成的教師認為影響戶外鄉土教學活動最重要因素是「班級學生數及安全問題」,此外,超過六成的教師會運用自己的經驗或是尋求校園內的救援機制來解決活動中所遭遇的困難。
最後依據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及結論,分別就師資培育機構、教育行政單位、教師本身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以為相關人員之參考。
Abstract
This study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implementing 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 native materials at outdoor in Pingtung County primary schools’ teacher. The four purposes are as follows, first, to find out the condit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 native materials at outdoor in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 second, to underst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the pupils’ learning effects after the activities, third, to probe into teachers’ opinions and the factors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activities, and 4th, to bring up concrete proposals as the references for interrelated institutions to give an impetus to 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 native materials at outdoor education and to plan the resources about native place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cluster sampling in selecting samples. In 85 selected schools, there were 617 samples from 737 ones with retrieve rate, 83.7%. After the survey of the collected questionnaires, 592 efficacious ones were adopted with effectiveness rate, 95.9﹪.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PSS, including Frequencie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Additionally.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the study indicate,
1. More than 90% teachers showed their positive opinions on the goals of 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 native materials at outdoor. As to the variables such as “sex” and “the highest academic background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iewpoints of comprehension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didn’t reach a notable level.
2. More than 70% respondent teachers implemented 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 native materials at outdoor at least one time in the past year. The activities are often implem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hool calendar” and arranged on “regular school days”, and traveling by “a tourist coach” and proceeding the activities of instruction “in a day” are the commonest mode.
3. It is mostly combined with “Arts and humanities area”, “social studies”, “nature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hese three domains during the activities proceeding. The contents of the activities are mainly “appreciation”, “recreation”, “outdoor observation”, and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proceeding in soci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 standardized diagnosis procedure” is the commonest teaching approach.
4. More than 80% teachers performed assessment during or after the activities. The methods of evaluation were mainly “activities reports or writing”, “reference worksheets”, and “observation during activities”. Besides, more than 90% interviewed teachers reviewed after activities.
5. More than 70% interviewed teachers felt it’s convenience to access and apply the resources from the schools and outsides the schools.
6. More than 75% interviewed teachers approved the pupil’s learning effects after proceeding outdoor homel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7. More than 50% teachers didn’t satisfy the implementing situation; besides, more than 40% teachers though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ich influenced 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 native materials at outdoor is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and security”. Furthermore, more than 60% teachers would solve the difficulties which they encountered during the activities by making use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or seeking the rescue mechanism out of the campuses.
In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main discovery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in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teachers themselves, and future researches, the concrete suggestions are given as the reference for interrelated researchers.
目次
目次---------------------------------------------Ⅰ表次---------------------------------------------Ⅲ圖次---------------------------------------------Ⅶ附錄次-------------------------------------------Ⅷ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名詞釋義------------------------------6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貳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戶外教育的意義與教學方式---------------8
第二節鄉土教育的意義與功能------------------17
第三節相關理論評析-------------------------26
第四節戶外鄉土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39
第五節相關研究-----------------------------47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7
第一節研究架構-----------------------------57
第二節研究對象-----------------------------58
第三節研究工具-----------------------------60
第四節實施程序-----------------------------64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66
第六節研究進度-----------------------------67
第肆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68
第一節 戶外鄉土教學活動實施狀況之分析與討論─68
第二節 教師對進行該教學活動後學生學習成效之
分析與討論---------------------------112
第三節 教師對實施戶外鄉土教學活動的滿意度及
改進意見-----------------------------14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55
第一節 結論---------------------------------155
第二節 建議---------------------------------163
參考書目-----------------------------------166
一、 中文部分--------------------------------166
二、 英文部分--------------------------------173
附錄----------------------------------------175
參考書目
一、中文參考資料
丁冰如(民87)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區』之規
劃與使用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潔玫譯 (Cornell, J著)(民83) 人與自然系列三--共享
自然的喜悅。台北:張老師。
王文科﹙民7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師大。
王伯昂(民37)鄉土教材研究。台北:商務。
王雲五大辭典(民60)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11。台北:商
務印書館。
王文科 (民82) 教育研究法(第四版)。台北:五南。
王洪文(民81)再談鄉土地理和野外實察。菁莪,12,143。
王俊秀﹙民80﹚環保宣導的理論探討及管理之建構。載於周
弘昌編:台灣環境教育研究,233-243。台北:中央研究
院植物研究所。
王淑枝(民88)以生物區域主義為哲學基礎發展鄉土教學
活動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文(民89)台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實施現
況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王家祥等譯 (Cornell, J著)(民83) 人與自然系列四---與
孩子分享自然。台北市:張老師。
王啟宗(民77)國小社會科鄉土教材教學。國教輔導,28:
8,5-11。
王靜如 (民80) 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
析。屏師學報:初等教育研究,3,363-396。
王鑫、朱慶昇(民84)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王鑫(民86)戶外教育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台北:行政
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古金蓮(民88)台北縣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江雪齡(民85)邁向廿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
大書苑。
朱慶昇 (民80) 地理環境教育戶外教學單元活動設計概念
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慶昇 (民82) 戶外教學設計原理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
16,31-38。
杜玥潾(民88)國小鄉土教學課程實施現況與教材評鑑之
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崑山(民84)認為開放教育中的戶外教學。環境教育,24,
58-63。
李崑山(民87)鄉土教學活動設計初探。北縣教育,23,66-70。阮光勛(民89)國民小學課程實施之研究---以桃園縣鄉土
教學活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吳明清(民87) 學校生活與鄉土教育。北縣教育,23,14-17。
吳清基﹑林淑貞(民84)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
作法。載於國民小學新課程的標準與特色,1-32。台北: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連賞(86) 鄉土地理教育推動與教材編撰架構之研究。高
雄師大學報,8,207-232。
吳學明(民85)鄉土史料與鄉土史教學。鄉土文化教育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195-207。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呂建政 (民82) 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載於童軍戶
外活動設計與實施,15-23。台北: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余宗翰(民89)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
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健志(民87)國民中學校外教學推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林玉體(民76)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永森、李園會(民56)鄉土教育的原理。國教輔導,55,
2-3。
林秀君(民89)國民小學環境教育實施之研究--以台北縣
成功案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昭賢(民84) 台北市鄉土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
盛(主編),鄉土教育,66-83。台北:漢文。
林秋萍(民87) 台北市野鳥學會協助國小戶外教學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譯(民84) 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淑菁(民86)建構主義的戶外教學—以野柳為例。國立台
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民88)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智慧(民90)台中地區現職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校園中實
施自然科戶外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
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瑞榮(民85)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八十五
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3,123-153。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林瑞榮(民85a) 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實施與發展。載於鄉
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117-142。台南:台
南師範學院。
林儷蓉(民89)休閒農場資源與國小校外教學目標之相關
研究─以學童及教師之觀點。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業登(民83)戶外教學之初探。社會科教育學刊,3,226-
243。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洪若烈(民84) 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
色。載於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234-243。台北:台灣省國民小學教師研習會。
胡安慶(民84)影響國小教師利用學童農園從事戶外教學
活動意願之因素研究─以彰化地區辦理過校外教學國小
為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金印(民74)鄉土地理野外實察教學法簡介。地理教育,
11,59-64。
施添福(民75) 地理教學:一個整合的模式。台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洪瑞佑(民88)戶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鄉土地理學
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忠增(民87)永靖鄉「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明智(民85)芝山岩的鄉土資源調查與鄉土教育。鄉土
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7-113。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耿志華(民8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的觀
察與討論。國民教育,36:1,22-30。
耿志華(民84)國民小學高年級鄉土考察實施之研究。國
科會研究報告。台北:台北師院。
夏黎明(民77)鄉土定義之分析。台東師院學報,1,283-
299。
夏黎明(民78)鄉土的空間特性。台東師院學報,2,61-77。
夏黎明(民84) 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
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3-9。台北:漢文。
徐宗林﹙民79﹚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徐雪霞(民85)歷史不留白─試評國小新社會科實驗課程鄉
土史教材。國教之友,47:1,5-10。
徐榮崇(民85)國小戶外鄉土地理教學之設計與分析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薇(民8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
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郭生玉(民8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至和(民88)台中市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民75)從生活素質談文化建設。社教,7,19。
許雪姬(民79)國民小學鄉土教材之檢討─以四年級社會第
七冊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121-129。
莊東星(民88)國小教師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行動研
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陸蓉之(民84)多元文化主義風潮對藝術的影響。藝術教
育的根源省思,9-22。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玉玲(民87)論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研究學
報,4,143-164。
陳李綢,郭妙雪(民87)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國彥(民90a)鄉土教材研究(上課講義)。屏東:未出
版。
陳國彥(民90b)小學社會科課程內涵之分析。高雄:復文。陳國彥(民90c)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陳國彥(民90d)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
陳富雄(民88)國小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議題探索學習
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陳朝陽(民85)鄉土教育與鄉土教學活動。教師之友,37:
4﹐9-18。
陳朝陽(民88)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教師之友,40:1﹐
34-43。
陳源在(民82) 鄉土環境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方式─以宜蘭縣
頭城鎮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專刊,1,
48-65。花蓮:花蓮師範學院。
陳震東(民68)鄉土教材與地理教學。台中:台灣省政府
教育廳。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3)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
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
教育部。
張自立、高明智、羅秋昭、歐用生(民86) 國民小學「鄉土
教學活動」概念綱領。教育研究資訊,5:6,1-8。
游家政(民85)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
60,63-69。
黃玉冠(民83)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武鎮,曹治中(民79)國民中學鄉土地理教材研究--理
論與架構。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政傑(民82)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
黃政傑(民84) 國小鄉土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展望。載於黃政
傑著:多元社會課程取向,43-80。台北:師大書苑。
黃森泉(民86) 國民小學原住民鄉土文化教育之內涵。載於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10-638。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黃薇樺(民87)以社區鄉土資源結合環境教育理念進行鄉
土教學活動課程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喻麗華(民85)鄉土教育中應具備的能力本位。鄉土文化
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38。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
院。
程健教(民80)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溫振華(民85)村廟與鄉土史教學。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287-294。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楊志誠(民82)國中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宜芬(民86)嘉義市國小兒童鄉土史地知識之研究。國
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思偉(民86)日本中小學有關鄉土教育之教材概念與教
學實施之分析。史聯雜誌,30/31,3-20。
楊龍立(民84)鄉土教育之課程設計的探討。人文及社會學
科教學通訊,6:3,51-62。
葉雲祥(民85)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的內容與實施方式。國
教輔導,35:4,13-16。
詹茜如(民82)日據時期台灣的鄉土教育活動。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棟樑﹙民82﹚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探討。載於中國教
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21-46。台北:台灣。
詹棟樑(民84)學校社區化與兒童教育的關係。教師天地,
76,22-27。
廖孟慧(民88)鄉土教材之內容分析與教材發展過程之研
究-以花蓮縣鄉土教材第一冊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
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熊召弟(民84)鄉土教育之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36:1,
12-21。
管志明(民85) 實施鄉土教學活動的有效方法與觀念。載於
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223-242。台南:國立台
南師範學院。
蔡文斌(民88)國小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合作行動研究-
以結合新港鄉社區資源為例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志展(民84)淺談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
5,15-16。
蔡志展(民83)鄉土教材與鄉土教學經營理念之商榷。國
教輔導,299,10-15。
蔡居澤(民85)國民中學戶外教育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蔡佳雯(民87)置身台北地圖上-鄉土教學活動課教學歷程
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鄧天德(民79)國小環境教育落實之道-鄉土化。教育研究,
15,27-34。
歐用生(民85)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等(民84a)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和特色。台北: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民84b)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
隆盛主編:鄉土教育,10-22。台北:漢文書店。
歐用生(民83)鄉土教學活動課程設計之理念與實施探討。
鄉土教育系列研討會資料(六),8-14。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中心。
歐用生(民79)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劉蔚之﹙民81﹚一個山地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之俗民誌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雅芬(民8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
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佳玲(民90)台東縣特殊教學資源調查與應用之研究─
以卑南礫岩與利吉惡地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鴻儒(民89)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靜婷(民88)環境教育遊戲化活動中兒童參與之研究。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喜亭(民83)國小鄉土教學活動之推展。國教天地,107,
7-14。
韓淑慎(民86)「石」在花蓮地區國小美勞科鄉土教學之
應用-以花師附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後聰(民86)社區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師天地,86,16-21。
二、英文參考資料
Brown, R.G.(1998). Outdoor learning centers: Realistic
social studies experiences for k-6 students. The Social Studies, 89:5, p199-204.
Davies, M.(1998).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outdoor/
social education with EFL students. United Kingdom:
England
Feeney, J.〔1995〕. The village of the past. Aramco World,
46:4, p26-30.
Ford, P. M.(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
/ environment educ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Ford, P.〔1986〕.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
losophy.U.S.:New Mexico.
Gordon, D.〔1999〕. Looking into our hearts: Rediscovery
in northern BC. He Ontario Journal of Outdoor Edu-
cation,11:2,p21-23.
Link, M.(1987). Outdoor educa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Liston, L.〔1982〕. Outdoor unified studies.U.S.:Utah.
Knapp, C.(1986〕. Using the outdoors to teach social
studies: Grades 3-10.U.S.:New Mexico.
Orion, N. & Hofstein, A.(1991).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learning ability during a scientific field trips.
Science Education,37,p513-523.
Orion, N.(1993).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
mentation of field trip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cience curriculum. School Science & Mathematics,
93:6,p325-331.
Richardson, M. & Simmons, D.〔1996〕. Recommended com-
petencied for outdoor educators. U.S.:West Virgini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