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有倫(1983)我國師專生價值觀及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甫昌(1994)族群同化與動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1-34。
王甫昌(1995)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台灣政治學刊,1,129-203。
王前龍(2000a)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從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觀點來解析。教育研究集刊,45,139-171。王前龍(2000b)變遷的國家認同與鄉土語言課程規劃所面臨的挑戰。發表於第四屆教育社會學論壇-「多元文化、身份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花蓮:花蓮師範學院,12月1-3 日。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家英、孫同文(1996)國家認同的解構與重構:台灣當前的主體經驗。政治科學論叢,7,321-354。毛連溫、瞿立鶴、陳青青(1991)師院生與師專生教學態度、意願與能力之比較。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 揚智。
朱全斌(1998)由年齡、族群等變項看台灣民眾的國家及文化認同。新聞學研究,56,35-63。朱敬一(1993)國家認同的經濟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75-95。余幸怡(1996)台南師院特教系學生教學態度與任教特殊班之意願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7,175-199。
呂亞力(1995)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沈筱綺(1995)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宣讀於「第二屆台灣政治學會年會」,1995年12月23、24日。
李 喬(1993)台灣〈國家〉的認同結構。見李鴻禧等著,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討論文集,頁201-222。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李道緝(1999)泰國華人國家認同問題。政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李筱峰(1994)國家認同的轉向:以戰後臺灣反對人士的十個個案為例。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筱峰(1996)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見張炎憲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頁275-302。台北:自立晚報。
李錦旭(2001)國家認同模式在教育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課程與教學論壇」論文,嘉義:中正大學,10月20-21日。
汪榮才(1979)教師行為、學生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省立台南師專學報,12,111-131。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見張桂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27-51。台北:業強。
吳乃德(1995)黨同或黨性?:搜尋台灣選民的「政黨認同」。台灣政治學會第二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
吳乃德(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1,5-39。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密察、江文瑜編(1995)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
佐 斌(2000)論兒童國家認同感的形成。教育研究與實驗(武漢),2,33-37。
林火旺(1994)自由主義、民主政治與公民教育。訓育研究,33(1),5-10。林玉体(1987)台灣教育面貌40年。台北:自立晚報。
林玉体(1999)台灣的國家定位教育:從教育史談起。林玉体(2000)教育改造與政治革新,頁111-130。台北:師大書苑。
林玉体(2000)教育改造與政治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林佳龍(1988)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1986)。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國棟(1995)首屆臺灣省長選舉與國家認同: 選舉議題的策略運用。黃埔學報,29,35-54。林瑞榮(1988)小學社會課程的發展趨勢及其啟示。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林聰吉(1997)國家認同與民主化:本省人、外省人與中國的三角關係初探 。法政學報,7,171-195。
尚道明(1995)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鳳美(2000)我國小學社會科課程的民主化:台灣史教學與國家認同教育。第四屆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論文。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胡 佛(1986)選民的政見取向:結構與類型的分析。社會科學論叢,34,111-143。
胡 佛、張佑宗、歐陽聖(1994)台灣價值的分歧結構及對統獨立場與投票抉擇的影響。台大政研所主辦「民主化、政黨政治與選擇」研討會論文。
胡 佛、游盈隆(1984)選民的黨派選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分析。政治學報,12,1-59。
孫同文(1997)國族認同對台灣民眾港澳問題態度的影響。宣讀於「兩岸關係問題民意調查學術研究會」,1997年5月17、18日。
徐 迅(1998)民族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火炎(1995)選民的政治認知與投票行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1),248-288。徐火炎(1996)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三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台灣政治學刊,1(1),85-175。
陳文俊(1994)臺灣大學生的省籍意識與國家認同。中山社會科學學報,8(2),41-91。陳文俊(1996)國家認同與總統大選:分裂國家民主化問題的探討。發表於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辦的「選舉制度、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學術研討會。
陳文俊(1997)台灣的國家認同議題:感性與理性的分析。刊登於「邁入新世紀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1-4-1-24
陳正昌(2000)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統計軟體應用。台北:巨流。
陳光輝(1997)台灣地區民眾國家認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青青(1977)師資態度量表之編製。台北市立師專學報,1,154-188。
陳青青、吳清山(1992)師院生與師專生教學態度、意願與能力之比較。八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85-125。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陳怡昌(1997)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南台灣地區之實證研究:族群、國家認同與投票行為。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燕(1993)國家文化意識與學校日常生活規律的權力結構:從一個國民中學談起。國科會研究報告。
陳英豪(1974)教師人格特質及教學態度對教學成績預測效果之研究。高雄師院學報,5,237-263。陳英豪(1978)中等學校教師暑假教育專業科目進修效果之研究。高雄師院學報,6,69-113。陳英豪、吳裕益、李坤崇(1988)師專升級新制師院生生活適應與教學態度之比較。省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研究報告。
陳英豪、汪榮才、劉佑星、李坤崇(1992)新制師院生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範學報,25,1-28。
陳敏華(1994)國中公民課程中政治意識型態傳遞之研究:一個教室的實地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博政(1983)國中能力分班、教師期待與教師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玉珊(1991)外省第二代省籍意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雄(1999)建構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公民訓育學報,8,99-122。張芬芬(1984)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茂桂等(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張茂桂、吳忻怡(1997)教育對於統獨傾向的作用。台灣政治學刊,2,107-187。
許惠子(1994)教學態度與師生互動:國小四年級一個班級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智傑(1997)高職教師價值觀念及教師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錫珍(1979)教師期待與師生社會互動及學生個人品質之相關研究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183-194。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郭金池(1989)國民小學教師價值觀念、進修態度與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芬(1977)師範生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教育文粹,6,84-92。黃有志(1995)民族主義與族群認同。載於邵宗海等編撰: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81-94。台北:幼獅。
黃昆輝(1980)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輯刊,22,189-327。
黃明章(1973)影響國中教師對學生態度之差異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建淳(1993)晚清新馬華人對國家認同之研究:以賑捐、投資、封爵為例。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會。
黃春木(1995)近代以來中國國民教育之發展(1904-1940)─「國家認同」的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游盈隆(1994)政黨形象、意識形態與台灣選舉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8,61-99。游盈隆(1996)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台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旦出版社。
單文經(2000)台灣中小學公民教育與「台灣人」意識型態的形塑。教育資料集刊,25,47-63。賀華興(1993)民主轉型期選民的政黨印象、政黨偏好與政黨支持:一九八九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傅恆德(1994)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民國七十八年立委和八十年國大代表選舉。選舉研究,1(2),27-52。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台北:正中書局。
詹志禹、鄭同僚(1994)師範體系的開放與課程設計。收錄於羊憶蓉等著「台灣的教育改革」,55-78。台北:前衛出版社。
葉石濤(1988)接續祖國臍帶之後:從四十年代台灣文學來看「中國意識」和「台灣意識」的消長。載於葉石濤著走向台灣文學,頁1-33,台北:自立晚報。
葉宗文(1987)高雄市國小實習教師教師態度之研究。教育研究,1,115-133。
葉重新(1993)台中師範學院師專與師院結業生教學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專案研究報告。
楊聰榮(1992)文化建構與國家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聰榮(1994)中國化與本土化:台灣族群認同運動及其教育上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21(2)、22(1),127-137。
楊惠琴(1997)「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的國家認同意識型態之探討。中等教育,48(4),46-61。
趙 剛(1996)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1-72。
廖仁智(1986)國小學生對國家政治符號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教科書的檢討與改進。載於中國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頁45-63。台北:台灣書局。
歐用生(1992)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出版社。
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 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叢書,8,51-84。
鄧志松(2001a)價值教育的可能性:以國家認同為例。第五屆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論文。台南:台南師範學院,6月16-17日。
鄧志松(2001b)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一個自由民族主義的思考。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 2001年公民資質與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1月3-4日。
鄭美珍(1986)國小教師創造力、教學態度與學生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凱中(1996)「台生」外省人的國家認同與族群想像:以新黨支持者和外獨會為參考團體。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俊斐(1995)「政治共同體」的塑造與重整:兼談國家認同教育之政策方向。國教園地,53/54,11-18。劉姝言(1998)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觀。載於張秀雄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頁77-106。台北:師大書苑。
劉義周(1987)選民的政黨偏好。刊登於「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台灣地區選民的科際整合研究Ⅱ」學術研討會,1995年6月9、10日,頁113-154。
劉義周(1995a)男女有別或男女不平等?政治態度的性別差異。宣讀於國科會「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1995年6月9、10日。
劉義周(1995b)台灣民眾的「中國觀」。發表於台灣政治學會第二屆年會學術研討會。
劉義周(1996)世代、統獨立場與投票抉擇。發表於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辦的「選舉制度、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學術研討會。
賴清標(1979)師專生任教意願及教學態度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蕭高彥(1995)愛國心與共同體政治認同之構成。見陳秀容、江宜樺主編(1995),政治社群,頁271-296。台北: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1-27。
蕭新煌(1990)多元化過程中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台灣經驗新階段」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教出版社。
蕭新煌(2000)國家認同與民族主義。自立晚報,8月18日第2版。
謝易峻(1997)臺灣選民國家認同類型之研究:1996年總統大選之實證分析。東吳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戴寶村(1994)國家認同問題。見吳密察、江文瑜編「體檢國小教科書」,頁199-208。台北:前衛。
戴寶村(1996)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國民中小學台灣史教育之檢討。氏著「台灣島、台灣省、台灣國」,頁1-29。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羅世弘(1994)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媒介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怡如(2000) 台南市國小英語教師教學態度及教學策略取向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顧長永(1993)台灣當前政治發展問題之剖析。海峽兩岸社會發展理論研討會,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顧燕翎(1993)女人和國家認同。島嶼邊緣,9,23-30。
Anderson, Benedict(1991)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1999)。台北:時報出版社。
Hobsbawm, E. J.(1992)民族與民族主義。李金梅譯(1997)。台北:麥田。
Vincent, Andrew(1992)當代意識型態。羅慎平譯(1999)。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leyamma, K. J.﹙1971﹚. “Investigation of Personality and Teacher-pupil rapport as related to sex, religion, education, subject taught, training, age and experience of selected secondary teachers of banglore”, Indi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2 (3): 138A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2nd ed. London:Verso.
Banton, Michael.1983. Racial and Ethnic Competition:Theoretical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amer, G. C. & Lebdetter, E. W.﹙1957﹚.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 attitudes and the social service interest”.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50: 655-666.
Bell, R.﹙1972﹚. “A comparison of attitudes of teacher in selected unban comprehensive secondary school of England and Pennsylvand“.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32: 4826.
Binder, Leonard. 1971. “Crise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 ” In Leonard Binder et al., Crises and Sequence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n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rown, David. 2000. Contemporary Nationalism:Civic, Ethnocultural, and Multicultural Politics . London: Routledge.
Campbell, Angus; Converse, Philip E.; Miller ,Warren E. and Stokes, Donald.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Inc.
Conover, Pamela Johnston.1984. “The Influence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on Political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 Journal of Politics , 46:760-784.
Cook, W. W., Leed, C. H. & Callis, R.﹙1951﹚. The Minnesota Teacher Attitude Inventory Manual. New York: 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Deutsch, Karl W. 1966. 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A Inquiry into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ity. Cambridge , Mass:M.I.T. Press.
Easton, David. 1957. “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ystems. ” World Politics,9(April):383-400.
Festinger, L.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New York : Harper&Row.
Frey, P. W.﹙1973﹚. “Student rating of teaching: Validity of several rating factor. ” Science, 182: 83-85.
Geertz, Clifford. 1963. “The Integrative Revolution:Primordial Sentiments and Civic Politics in the New States”. In C. Geertz (ed) Old Societies and New States. N.Y.:Free Press.
Gillis, John R. (eds.) 1994. Commemorations: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lazer, Nathan and Moynihan, Daniel(eds.).1975. Ethnicity
:Theory andExperienc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urr,Ted R. 1933. Minorities at Risk:A Global View of Ethnopolitical Conflicts. Washington, D. C.: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Hall, D. T.﹙1970﹚. “The effect of teacher-student congruence upon student learning in college cla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1: 205-213.
Horowitz, Donald L. 1975. “Ethnic Identity” In 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 Nathan Glazer&Naniel P. Moynihan (ed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and Nelson, Joan M. 1976. No Easy Choice: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arny, N. C. & Riccio, P. D.﹙1956﹚. “The effect of teacher education on the teacher’s attitude”.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49: 703-708.
Kellas, J. 1991.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London: Macmillan.
Lowenthal, David.1994. “Identity, Heritage,and History ” in John R.Gillis (eds.) Commemorations: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41-57.
Parmenter, L.1999. “Construct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a Changing World:Perspectives in Japanese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4):178-205.
Pye, Lucian W. 1971.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Leonard Binder et al., Crise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x, John. 1986. Race and Cultur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Rustow, Dankwart. 1970. “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Comparative Politics ,2(3):337-363.
Siberman, M.﹙1969﹚. “Behavioral expression of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60( 5): 402-407.
Smith, A. D .1991. ”The Nation :Invented , Imagined,
Reconstructed ?” In M. Ringrose and A. J .Lerner (eds.). Reimaging the Nation.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67-96.
Sorensen, George. 1993.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Wu, Nai-teh(吳乃德).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