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民72)。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在兒童教育上的應用。台灣師大教育研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怡方(民87)。兒童讀經之態度、教學過程與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三所小學為例。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受榮(民81)。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美蘭(民90)。老、孔道德思想之比較及其教育實現。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瑞仁(民82)。從教師自我評鑑探討影響教師文化的因素。台灣省第三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69-414。
王慧蘭(民82)。國民中學教育人員道德教育觀調查研究。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文部省(民88)。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解說道德篇。日本:大省印刷局。
毛連塭(民83)。生活教育與道德成長。台北:心理出版社。
朱永新、任蘇民(民89)。中國道德教育:發展趨勢與體系創新。教育研究,12,11-14 。
沈六(民70)。道德認知發展與教學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但昭偉(民85)。道德教育的兩個模式及其缺點。初等教育學刊,5,225-244。
但昭偉(民89)。假如我們還有一次機會─試論道德科課程規劃應注意幾個面向,教育研究,76,47-56。
李奉儒(民77)。黑爾規約主義及其在德育上的意義。台灣師大教育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琪明(民89)。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小學德育課程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李榮安(民89)。從比較教育的角度看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的發展趨向。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大公民訓育學系,55-72。
李鴻章(民89)。出身背景、教育程度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師大教育資訊,8(2),147-171。
吳秀碧(民74)。團體諮商實務。高雄:復文。
吳清山(民90)。教育名詞:策略管理。台灣教育資料與研究,41,66。
吳康寧(民90)中國大陸小學「品德」教學大綱的社會學研究─兼與台灣「道德」課程標準相比較。南京大學學報,3,65-72。
林俊瑩(民89)。國小道德課程設計的模式分析與落實方向。訓育研究,38(4),72-79。林錦英、黃建一(民86)。道德與健康新課程總說答問,175-198。載於林錦英主編:道德與健康課程與教學研究專輯,第一輯。台北:省教師研習會。
林錦英(民86)。解讀國小「道德與健康」科課程標準。載於林錦英主編:道德與健康-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洪素芬(民89)。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歷程--兼論整合觀點的德育模式。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俞筱均等譯(民82)。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The Kohlberg Legacy for the Helping Porfessions,Lisa Kuhmerker、Uwe Gielen、Richard L. Hayes。台北:洪葉文化。
徐宗林(民81)。道德教育之我見。台灣教育,493,7-13。
香港教育署(民91)。小學課程的總目標及具體目標。http://cd.ed.gov.hk。
孫依萍(民90)。麥金泰(Alasdair MacIntyer)德行論及其德育意蘊。台灣師大教育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民73)。訓育法規選集。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印。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b)。國民教育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莊明貞(民86)。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梁忠銘(民89)。日本新教育課程與道德教育內容的研究-小學階段為主。教育資料集刊,25,265-280。郭 素(民81)。兩難困境教學法在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學中運用情形調查研究。台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041-1087。
郭建華(民90)。九年一貫課程另一章。康軒教育雜誌,43,18-22。
陳木金(民86)。國小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怡靖、鄭耀男(民88)。台灣地區民眾道德判斷因果機制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7,127-150。
陳英豪(民67)。由青少年道德判斷的發展探討我國的道德教育。青少行為與輔導─對學校道德教育與訓育工作的檢討。台北:幼獅。
陳英豪、吳裕益、李坤崇(民77)。師專升級新制師院生生活適應與教態度之比較研究。台南:台南師院初教系。
陳照雄(民82)。論道德教育之問題與實施。教育學報,11,1-25。
陳迺臣(民81)。國民小學道德教育的內涵、教學活動及教學評量之研究(第二年研究報告)。花蓮:花師初教系。
陳秉章、陳信木(民77)。道德社會學。台北:桂冠。
張雅婷(民90)。出生背景、學校教育與道德判斷標準。台東師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鳳燕(民83)。教師道德推理測驗效度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張鳳燕(民89)。教師道德推理與教學關係之初探。教育資料集刊,25,21-45。單文經(民69)。道德判斷發展與家庭因素之關係。台灣師大教育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單文經、汪履維編譯(民75)。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五南。
單文經(民89)兼論道德氣質的成分與道德教育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5,169-184。賀正楨(民88)。國民小學靜思語教學之研究。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建一(民76)。東原道德思想的現代意義。高雄:復文。
黃建一(民80)。我國國民小學價值教學之研究。高雄:復文。
黃建一、余作輝(民85)。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主編(民85)。道德與社會科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馮厚美(民 90)。靜思語與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煬彬,(民88)中小學社會科課程探究。載於王大修主編:1999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研討會論文集實錄。台北:國立台北師院。
福智文教基金會(民90)。http://slow.ccu.edu.tw/vbw/fuji.html。
溫明麗、黃奕清(民87)。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慈濟教師聯誼會(民88)。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台北:靜思文化志業。
廖成敏(民88)。台灣民眾個人背景變項、道德觀念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探討。台灣教育,587,51-59。
劉秋木(民84)。國民小學道德教育的內涵、教學活動及教學評量之研究─花師仁智互動德育模式研究報告。教育研究資訊,3(3),36-46。劉秋木、呂正雄譯(民82)。德育模式。台北:五南。
蔣碧君(民89)。國民中學道德教育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陽教(民65)。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台北:景文。
歐陽教(民74)。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歐用生(民84)。展望國小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載於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44-45。板橋市:省國教研習會。
歐用生(民86)。「道德與健康」科新課程理念。載於林錦英、黃建一 、歐用生主編:道德與健康新課程的精神與特色,25-37。板橋市:省國教研習會。
謝昆明(民83)。道德教學法。台北:心理。
薛光祖(民89)中、美道德教育的比較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6-15。簡成熙(民87)。正義倫理學與關懷倫理的辨證: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第三屆「當代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歐美研究所主辦。
戴維揚(民90)。從文化認知與衍生闡發新課程的十大基本能力。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42-66。
顏銘志 (民86) 。國民小學道德教育的省思。台灣教育,562,p46-49。
龔寶善(民65)。德育原理。台北:開明。
二、英文部分
Bebeau, Muriel J.; Rest, James R.; Narvaez, Darcia.(1999). Beyond the
promise: A perspective on research in moral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8(4), 18-26.
Berkowitz, Marvin W.; Grych, John H(1998). Fostering goodness: Teaching parents to facilitate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7(3), 371-91.
Boostrom, Robert(1998). The student as moral agent.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7(2), 179-90.
Boss, Judith A.(1999). Outdoor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Bull,N.J.(1969). Compensating agents in moral development for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8(3), 283-98.
DeVries, Rheta; Hildbrandt, Carolyn; Zan, Betty (2000). Constructivist early education for moral development.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1(1), 9-35.
Friedman, M.(1995). Beyond caring:The de-moralization of gender. In V. Held(Ed.)Justice and care:Essential reading in feminist ethics, 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
Goodman, Joan F.(1998). Moral descriptors and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7(4), 475-87.
Goodman, Joan F.(2000). Moral educ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The limits of constructivism.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1(1), 37-50.
Hall.C.S & Lindzey.G.(1970). Theories of personality.New York:Wiley Halstead, J. Mark(1999). Moral education in family life: The effects of
divers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8(3), 265-81.
Henson, Robin K. (2001).Perceived responsibility of prospective teachers for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their students. Professional Educator, 23(2), 47-53.
Jones, P.(1987).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l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Canadian secondary school.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8(10),2500.
Jackson, P. Boostrom,R. & Hansen,D.(1993). The Moral life of school, San Franecscoi,Jossey.Bass
Lickona,T.(1991).Education for charcater-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libity.New York:A Bantam Book.
McCarthy, Christine(1999). Dewey''''s ethics: Philosophy or science? Educational Theory, 49(3), 339-58.
NI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1980).Moral education in Asia. Report for a Joint Study on Moral Education in Asian Countries,Tokyo.
Nucci, Larry P.(2000). 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Early education for moral development.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1(1), 5-8.
Okin, Susan Moller ; Reich, Rob(1999). Families and schools as compensating agents in moral development for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8(3),283-98.
Scott, William; Oulton, Chris(1998).Environmental values education: An exploration of its role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7(2),209-24.
Sullivan, Kathleen M.(1998).The moral classroom. Crisis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8(2),210-34.
Tirri, Kirsi(1999).Teachers'''' perceptions of moral dilemmas at school.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8(1),31-47.
White, Steven H.; O’brien, Joseph E. (1999).What is a hero?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heroe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8(1),81-95.
Wilson, John(1998).Two aspects of mora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7(1),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