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文科(民89)。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1。高雄:麗文。
王怡方(民88)。 兒童讀經之態度、 實施過程與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三所小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財貴(民84a)。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研究中心。
王財貴(民84b)。國小施行「讀經」教育之理論、實務及疑難之解答。國教輔導,第34卷第5期,頁12-23。王財貴(民87)。台灣的讀經運動。第三屆大學通識教育國際研討會──「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中國文化經典」。
王財貴(民90)。小學讀經教學之基本理念及施教方案。讀經通訊,第26期,第1版。王財貴(民91)。台灣兒童讀經教育實施現況及其效益之相關研究報告(上)。讀經通訊,第29期,第1版。
王鳳喈(民79)。中國教育史。台北:正中。
方炳林(民68)。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
田 欣(民88)。聖母的模樣。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朱光潛(民76)。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社。
朱光潛(民79)。談文學。台北:萬卷樓。
牟宗三(民59)。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
余書麟(民60)。中國教育史(下冊)。台北:台灣師大。
汪知亭(民67)。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台灣商務。
李秀麗(民88)。德育幼苗希望無窮。杏壇飄香第四輯。台北:福智之聲。
李威熊(民72)。經學精神的重振。孔孟月刊,21期6卷,頁63-64。李雪雲(民88)。穩賺不賠的生意,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呂民璿(民82)。志願服務工作者自我察覺的層面─談志工心性陶冶與品德養成。社教資料,第184期,頁1- 4。沈惠芬(民88)。光與熱的泉源,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
智之聲。
吳明清(民8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
南。
周何、田博元(民68)。國學導讀叢編(第一集)。台北:康橋。
周淑慧(民88)。葡萄成熟時。杏壇飄香第四輯。台北:福智之聲。
林秀蓮(民88)。重拾的歡樂。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
之聲。
林翠怜(民88)。孩子的進步看得見。杏壇飄香第四輯。台北:福智之聲。
林增茂(民88)。無善即無真與美。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林麗容(民75)。民初讀經問題初探(1912~193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惠勝(民88)。漫談讀經。語文教育通訊。第十八期,頁7-11。胡美琦(民67)。中國教育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胡 適(民60a)。胡適文存(第一集)。台北:遠東。
胡 適(民60b)。胡適文存(第四集)。台北:遠東。
胡 適(民75)。胡適文選(第二集)。台北:遠流。
洪素芬(民89)。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歷程─兼論整合觀點的德育模式。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麗絲(民88b)。開拓另一片天。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柳彩霞(民87)。真心付出 一步一腳印。杏壇飄香第二輯。台北:福智之聲。
徐宗林、周愚文(民86)。教育史。台北市:五南。
徐佩涵(民88)。做個有愛的人。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徐復觀(民71)。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
高敬文(民77)。「質的研究派典」之理論分析與實際應用。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高博銓(民88)。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道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三十期,頁62-67。郭齊家(民79)。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五南。
陳伯璋(民7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青之(民62)。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
陳金貴(民83)。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
陳定銘(民88)。非營利組織志工招募與甄選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八十五期,頁128-141。陳美錦(民79)。反孔廢經運動之興起(1894∼1937)。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玲美(民87)。教學生涯急轉彎-從明星老師到愛心老師。杏壇飄香第二輯。台北:福智之聲。
陳玲美(民88)。學而時習之。杏壇飄香第一輯。台北:福智之聲。
陳瑋安(民88)。變乖的秘訣。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張怡貞、蔡秉倫、王建堯(民86)。目前兒童讀經運動之探討。國教之聲,第31卷第1期,頁34-39。張春興、林清山(民7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78)。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民83)。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張樹枝(民89)。國民小學兒童讀經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 中(民69)。我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台北:台灣商務。
黃秉融(民88)。我蛻變了。杏壇飄香第一輯。台北:福智之聲。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台灣東華。
黃俊傑(民82)。戰後台灣的教育思想。台北:東大。
黃政傑(民83)。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傑等著(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淑惠(民88)。愛的社會。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葉重新(民80)。問卷的修訂與編製,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115─140。台北:師大書苑。
楊旻芳(民89)。五位兒童讀經教師之教學信念。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福智文教基金會(87)。落實國民小學德育教學推廣計畫教師手冊。台北市:圓音。
福智文教基金會(民88a)。福智文教基金會簡介。台北市:福智。
福智文教基金會(民88b)。讀經釋疑。台北:福智。
福智文教基金會(民89a)。福智教育園區簡介。台北市:福智。
福智文教基金會(民89b)。落實國民小學德育教學八十九學年度推廣計畫師資成長活動研習手冊。高雄:福智。
葉學志(民77)。教育哲學。台北市:三民。
德 祥(民88)。讀經父子情。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歐用生(民81)。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錢 穆(民71)。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
魏惠娟(民86)。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系統分析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魏惠娟(民88)。成人教育方案規劃人員培訓內涵析論。成人教育學刊,第三期,頁145-176。魏祺庭(民87)。讀經在一年三班。杏壇飄香第二輯。台北:福智之聲。
簡秀治(民84)。成人參與宗教課程的動機及其影響─以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為例。國立高雄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漢珠(民88a)。感受團體互助的美。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謝漢珠(民88b)。快樂的法寶。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蘇麗娟(民85)。兒童讀經之推行與研究。國教輔導,第35卷第5期,頁27-31。蘇建文等(民87)。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釋日常(民87)。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杏壇飄香第二輯。台北:福智之聲。釋日常講述,編輯室整理。
釋日常(民88)。為什麼要落實德育教學。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顧慕晴(民88)。共享親子讀經樂。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二、英文部分
Bogdan, R.C. & Biklen, S.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Allyn & Bacon.
Fullan ,M. & Pomfret,A.(1977).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7(1),335─97.
Maslow, A. H.(1973). Self-actualizing people. In R. L. Lowry(Ed.),Dominance self-esteem, self-actualization. CA:Brooks/cole.
Stendhouse,L.(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don:Methuen.
Woods,p.(1986). Teacher Strtegies-Exploration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Ed.) Lodon: Croom Helm.
Wilson, S.(1977). The Us of Technig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