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壹、中文部分
王淑芬(民80)。保護管束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政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柏壽(民73)。父母與同儕對青少年作決定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柏元(民87)。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美娟(民89)。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與不良社會適應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枝燦(民90)。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王文秀、陸洛譯(民84);Michael Argyle原著。人際行為心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炘釗(民83)。 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王財印(民89)。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牛正格(民83)。同儕輔導的理論基礎。輔導季刊,30卷,2期。頁41-49。
牛玉珍(民85)。團儕團體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台教育,546,43-45。石培欣(民8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田登來(民69)。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教育資料文摘,24期,頁79~90。
白秀雄(民74)。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行政院青少年輔導委員會(民84)。青少年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青少年輔導委員會
李亦園(民73)。當前青少年次文化的觀察。中國論壇,205期,頁9~15。李昶儀(民89)。電視綜藝節目與青少年次文化形成之研究_由吳宗憲現象剖析青少年的電視解碼。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儒莉(民82)。學生次級文化與教育研討會紀錄。台灣教育,頁28-31。李世昌(民89)。同儕休閒活動影響之研究-以南開工商專科學校為例。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係碩士論文。李豐里(民89)。 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杜宜展(民87)。青少年次級文化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頁143-158。呂俊甫(民74)。發展心理學與教育。臺北:臺灣商務。
吳武典、洪有義(民76)。心理衛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武典(民66)。不良行為的輔導策略。測試與輔導,第6卷,第4期,頁511-512。
吳瓊洳(民86)。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吳瓊洳(民88)。國中學生反學校文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清山(民76)。國民中學導師性別、職業教育背景與管教態度對學生生活適應得影響。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林清江(民72)。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臺北:五南。
林清江(民80)。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蕙蓉(民87)。師院生次級文化與師資培育之探究。台南師院學報,31期,頁91-130。林義男(民88)。高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翠湄譯,蘇建文校閱,Shaffer D.R.著(民84)。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世欣(民8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進財(民81)。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淑娟(民88)。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周淑娟(民87)。國小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韋政通(民70)。青年文化的理想與實現。教師天地,44期,頁16~19。涂盛發(民81)。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青少年犯罪之防範。師友月刊,12月,頁43-45。涂秀文(民8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當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馬靄屏(民7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有伴關係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懷義、謝文全、吳清基、陳伯章編著(民77)。教育問題研究。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莊千慧(民82)。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及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強華(民79)。學生次級文化的瞭解與運用。教師天地,44期,頁19~21。
黃煜峰&雷靂(民84)。國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君儀(民85)。國中學生外來文化傾向與其流行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琴雅(民81)。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士論文。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光明(民72)。社經地位、產序、家庭氣氛與高職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牧仁譯,Erwin P.著(民88)。兒童到青少年期的有誼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奎熹(民75)。學生次級文化的剖析。現代教育,10卷4期,頁76~84。
陳淑湘(民87)。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碩士論文。陳李綢(民87)。師範大學學生生活適應的調查研究。測驗年刊,45(1),頁159-179。郭為藩(民70)。電視影響兒童社會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14輯,頁25~98。郭隆興(民82)。國民中小學學生人格傾向、同儕楷模與攻擊行為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曾端真等譯(民87)。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振成(民84)。學生次級文化的運用。師友月刊,332期,頁11~16。張怡貞(民87)。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學碩士論文。張志彰(民81)。淺談青少年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0期,頁16~18。張德聰(民86)。青少年次文化與校園危機處理。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4期,頁1~26。張德聰、黃正旭、林烝增(民89)。青少年生活型態調查研究。生活科學學報,6,頁1-24。楊妙芬(民84)。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楊錦登(民88)。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頁45-55。
詹馨(民73)。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期,頁6~7。溫毓騏(民82)。淺析青年次級文化。台灣教育,頁43~27。
趙富年(民69)。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之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榮利(民75)。心理衛生。台北:千華。
歐陽教(民83)。論文化變遷與教育思潮演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5期,頁25~46。澎寶瑩(民81)。一群社會新貴的掘起。學生輔導通訊,21期,頁88~90。
彭駕騂(民75)。青少年問題探究。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蔡俊傑(民88)。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蔡勇美(民73)。都市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劉春榮(民84)。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劉焜輝(民74)。青少年不良行為適應。台北:天馬出版社。
賴保禎、簡仁育(民70)。心理衛生。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淑靜(民88)。高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偉成(民81)。從畢業簽名冊看青少年次級文化。師友月刊,4月,頁43-45。謝高橋(民75)。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鍾蔚起(民70)。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鍾郁心(民87)。 高中生活適應及其家庭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藍采風(民71)。生活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
簡慶哲(民79)。國中學生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民82)。國小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0,271-290。簡茂發(民67)。父母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範大學心理學報,11期,頁63~86。顏裕峰(民81)。 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羅婉麗(民89)。國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龔鵬程(民75)。思想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
貳、西文部分
Adelson,J.(1986).Inventing Adolescence. New Brunswik ,N J:Transaction Books.
Adams, H.E.(1972).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The Roland Peers Compancy.
Alder, A.(1964).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New York: Harper & Row.
Arkoff,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 Hill.
Armsden G.C. & Greenberg M.T.(1987).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y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6,427-454.
Berndt T. J.(1982). Contribution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53,1447-1460。
Berk, L. E.(1997).Child development. Boston:Allyn & Bacon.
Bogat, G.A, Galdwell, R.A. & Rogosch, F.A.(1985). Difrerentia-ting specialists and generalists withi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Journal of Youtn and Addolescence , 14,23~35.
Brown B. B.(1989). The role of peer groups i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econdary school.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 in child development(188-215).A Wil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Brake,M.(1980). The sociology of youth culture and youth subcultures.
Bost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rake, M.(1985).Comparative youth culture: The sociology of youth cultures and youth subcultures in American, Britain and Canada. Bost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urk, R.J.,& Weir, T. (1978). Sex difference in adolescent life stress, social suppeport , and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psychplogy . 98 ,277-288.
Coleman ,J.S.(1961).The adolescent society。 New York:The Fress press.
Coleman ,J.C(1980).Friendship and the peer group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Ed.).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pp.408-431.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oan , R.W.(1983)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
Epstein, J. L.(1983).Effects on teacher practices and parent involvemen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Goodstein, J.T.(1979). Explorations in adjustment,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ddison-Wesley.
Greenberb, M. T. Siegel, J. M., & Leitch, C.J.(1983).Th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attachment read tionships to parents and peers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2(5),373-386.
Grinder, R. E.(1973). Adolescence.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Hartup, W.W.(1983).Peer relations. In E.M. Hetherington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4.(pp.103-198).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Jessor, R. & Jessor, S.L.(1977). Problem behavior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andel, D.B.(1978). Similarity in real-life adolescent friendship pai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6,306-312.
KaplanP.S.,& Stein,J.(1984).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Ladd, G.W.(1989). Toward a futher understanding of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hild development. In T. J. Brendt & G. W. Ladd (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 1-14). New York:Wiely.
Lair, J.(1984).Change induction groups,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grity groups, peer counseling.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l.2, 493-494.
Lazarus ,R.V. & Folkman , S.(1984).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add G.W.(1990).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1,1081-1100.
Ost D. H.(1989).The culture of teaching: Stability and chang : The Educational Forum,53(2),163-181.
Rice,F.P.(1990). The Adolescent Devenlopment , devenlopment ,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Boston : Allyn & Bacon.
Schiamberg, L.B.(1988).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 Macmillan.
Shaffer, S. A. & Shoben , E. J.(1956) The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A Dynamic 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ygiene, Boston: Houghton Miffin Company.
Tallent, N. (197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Van Nostrand Co,.
Urberg, K. A., Degirmencioglu , S. M., Tolson , J. M.& Halliday-Scher, K.(1995).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 peer network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54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