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鍾和(民8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邱垂堂(民80)。音樂資優兒童的家庭輔導。國民教育,32,44-48。朱瑞玲(民75)。青少年心目中的教養方式。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6,617-645。
李明生(民58)。影響資賦優異兒童能力發展的家庭因素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5,129-231
李明生(民61)。影響才賦優異兒童教育之家庭因素。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正桓(民78)。態度形成方式與論點數量對說服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31(1),7-18。吳武典(民86)。資優教育向誰看齊。資優教育季刊,62,1-10。吳武典(民87)。資優兒童父母的角色。測驗與輔導,151,3137-3141。吳秀碧(民70)。父母管教態度與犯罪少年自我觀念之關係。輔導學報,17,135-158。吳麗君(民75)。以家長參與提升資優教育的品質。特殊教育季刊,20,10-12。林正文(民70)。父母教養態度與少年犯罪行為困擾之關係。台南師專學報,14,121-160。
林惠雅(民84)。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徐秀娟(民89)。成功音樂班父母管教方式初探研究:內涵意義之探討。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19,209-227。
教育部(民88)。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實施辦法。國小特殊教育,26,70-71。
高原令(民75)。父母-資優兒家庭中的教師。資優教育,20,7-9。
張春興(民8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書局。
張高賓(民87)。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民76)。特殊教育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6)。藝術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黃玉枝(民80)。中國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淑郁(民86)。我所認識的音樂資優教育。中等教育,48(1),72-77。
張大勝、范儉民和鍾萬梅(民85),我國音樂資優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1,201-219。陳小娥和蘇建文(民66)。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英豪、何華國和李梵娟 (民80) 。資賦優異班教師與家長之教育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報,1,51-78。
陳海泓(民70)。資賦優異兒童的家庭與學校教育。國教之友,459,28-31。陳珠美、林錫堯、郭靜芬(民65)。南區資賦優異兒童父母管教態度調查研究。教育文粹,5,66-73。
陳淑美(民73)。資賦優異兒童親子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7,131-150。郭為藩(民79)。特殊教育名詞彙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國樞(民70)。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行程與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1),39-55。
楊國賜(民80)。從家庭倫理教育談現代父母教養子女之道。台灣教育,484,4-10。
蔡典謨(民83)。幫助孩子成功的教養方式。資優教育季刊,53,19-23。蔡典謨(民85)。協助孩子出類拔萃。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佩倫(民89)。國小學童A型行為、音樂性向、家庭音樂環境與音樂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茂發(民67)。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簡茂發、蔡玉瑟和張鎮成(民81)。國小資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學習行為、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225-247。
羅芙蓉(民76)。國小資優與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郁惠(民85)。新竹師院學生音樂性向與音樂環境之相關。測驗統計年刊,4,195-209。John A. Rallo(民86)。我的兒子馬友友(陳善偉譯)。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Monk, F. J.(民81)。資優教育的發展:青年的資優教育(陳慧雅譯)。資優教育季刊,45,7-12。
Passow, A. H.(民78)。資優者及特具才藝才藝者之教育(李祖壽譯)。資優教育季刊,31,1-12。
Webb, J. T., Meckstroth, E. A. , & Tolan, S. S.. (民89)。 Giving the gifted child a practical source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盧雪梅編譯)。資優兒童親職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Brand, M. (198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of the home musical
environmental scale for use at the early elementary level. Psychology
of music, 13 (1), 40-48.
Baumrinds,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4 (1), 23.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Gifferent Kindc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Hoffman and L.W. Hoffman(Eds)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1. New York:Russell Sage.
Craig, G. J. (1976). Human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Gardner, H. (1982). Developental psychology.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ordon, E. E. (1987). The nature, descrip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 aptitudes. Chicago:G. I. A.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4. New York:Wiley.
Rice, J. P. (1970). The Gifted-Developing Total Talent. New York: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Shaefer, E. S. A. (1970). Circle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26-235.
Sloboda, J. A. & Howe, M. J. A. (1991). Biographical precursors of musical excelence:An interview study. Psychology of Music, 19,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