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民87)。婦女生活狀況調查。http://www.moi.gov.tw/W3/stat/SEX/index.htm
內政部(民89)。國民生活狀況調查。http://www.moi.gov.tw/W3/stat/SEX/index.htm
王雅各(民81)。媒體眼裡的女性。婦女研究通訊,28,2-9。王慧靜(民90)。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方德隆(民89)。多元文化教育中性別意識之內涵。載於謝臥龍主編(民89)。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1-11。台北:教育部。
白博仁(民88)。國小學生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85)。阿美族在Cepo²:花蓮港口部落地方生活文化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何青蓉(民75)。國中生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性別角色與其個人性別角色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英奇(民70)。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李亦園(民71)。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李卓夫(民89)。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枝(民73)。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民81)。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茂興、余伯泉譯(民84)。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
李然堯(民72)。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瑞娥(民90)。國小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內容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563-602。李維(民84)。自我的發展:概念與理論。台北:桂冠。
宋踐、李茹、李前程、鄧筱蓮、郭玉錦譯(民89)。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台北:遠流。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民85)。團體輔導。台北:空大。
吳淑珠(民87)。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裕益、侯雅齡(民89)。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台北:心理。阮昌銳(民83)。台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林彥妤、郭利百加(民80)。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台北:桂冠。
林惠雅(民79)。我國青少年性別角色之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79-0301-H030-01。
林惠枝(民89)。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邦傑(民75)。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台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周芬姿(民89)。從排灣族文化看目前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32-33。
周淑儀(民89)。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柯淑敏(民90)。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
洪若和(民84)。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毓甡(民85)。服務業女性就業變遷與兩性就業差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建德、王斐斐(民81)。減肥門診就診者分析。中華民國營養協會雜誌,17(3-4)。
胡幼慧(民86)。解讀台灣長期照護體系的神話:「家」與「國」的性別剖析與另類思考。載於劉毓秀編(民86)。女性、國家、照顧工作,163-183。台北:女書。
孫秀蕙(民88)。廣告與兩性。載於王雅各編(民88)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再現(下),63-91。台北:心理。
孫敏芝(民82)。從教育社會學理論談性別差異與教育成就。發表於「今日社會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3-108。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侯雅齡(民87)。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春興、林清山等著(民7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酒雄(民82)。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10,261-322。
張貴英(民89)。從迪士尼卡通看性別角色關係。載於南區中小學教師媒體與兩性平等教育研討會論文集,45-65。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張維安(民83)。生活世界與兩性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5,109-131。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張錦華(民89)。1982至1999台灣瘦身廣告研究--多面像的研究。廣告學研究,15,67-11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張錯(民84)。蛇蝎女人--復仇與囚禁的女性形象。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3,77-95。
畢恆達(民88)。性別與空間。載於王雅各編(民88)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再現(下),39-61。台北:心理。
畢恆達(民89)。走入歧途的男性氣概養成過程。兩性平等季刊,12,44-46。
郭為藩(民64)。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局。
郭為藩(民68)。資賦優異兒童生活適應(自我觀念)之評鑑。教育部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研究實驗叢書,15,14-29。
郭為藩(民76)。自我態度問卷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民87)。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淑玲(民89)。我與孩子視域的差異--以電視卡通為共享的文本。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蘭(民76)。國小高低成就學生自我觀念與學校態度之比較心理研究。教育研究,1,75-84。
陳佩琦(民89)。1989-1999年臺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芬(民85)。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觀念之關係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民85)。兩性關係。台北:空大。
陳敏郎(民85)。西方性別歷史中之性別秩序的社會建構--性別的相對主體性與性別權力思考邏輯的型構。婦女與兩性學刊,7,167-194。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莊明貞(民88)。國小自然科教科書內容符合兩性平等教育原則檢視報告:第一冊至第三冊。兩性平等教育與課程改革研討會研討實錄。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莊明貞、林碧雲(民89)。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載於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202-213。台北:教育部。
莊鵬輝(民85)。兒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體適能及其建構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木柱(民76)。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七號。台北:中央研究院。
許素愛(民79)。性別角色輔導課程對國二女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祝齡(民90)。存在學校兩性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對待─一所茶鄉迷你小學的觀察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功明、柯惠譯(民83)。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香。
啦亞‧娜木豪(民89)。原住民男女關係發展的變遷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29-32。
葉子啟(民90)。女性與劇場。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35-39。
楊妙芬(民84)。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觀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71-110。
游恆山(民80)。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游彩勤(民90)。台灣地區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執行概況之研究。載於「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6-52。台北:杏陵基金會。曾靜瑩(民89)。國民小學低中年級社會科新課程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友梅(民87)。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賴美秀(民82)。父母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和同儕接納度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保禎、張欣戊、幸曼玲(民79)。發展心理學。台北:空大。
黃文三(民83)。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黃月美(民84)。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梅(民78)。兒童讀物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慧真(民79)。兒童發展。台北:桂冠。
潘立夫(民85)。排灣文明初探。屏東:屏東縣文化中心。
蔡文山(民90)。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君謙(民87)。從英雄美人看父權社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74-77。
蔡淑鳳(民89)。性別與過去減肥次數對肥胖成人體重控制的差異分析。發表於「婦女醫療倫理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17-136。高雄:輔英技術學院。
劉金花(民8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秀娟、林明寬譯(民85)。 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劉惠琴(民70)。大學女生的性別角色與事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欽銘(民68)。我國兒童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蕭奕蕙(民89)。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女性公務人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蕭敬明(民89)。憶「玫瑰少年」--葉永誌。兩性平等季刊,12,91-94。
謝小芩(民89)。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載於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191-201。台北:教育部。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民88)。從性別平等的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1),57-80。謝臥龍(民88)。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行動研究規劃之內涵與歷程。載於教育部國小兩性平等教育整合實驗計畫成果彙編。台北縣:中山國小。
謝臥龍(民89a)。我從未如此這般成就地當個父親。兩性平等季刊,12,51-55。
謝臥龍(民89b)。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載於謝臥龍主編(民89)。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19-30。台北:教育部。
簡宏光(民87)。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瑞玉(民88)。國小學生對教科書中性別角色之知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88-2413-H-153-014。
蘇芊玲、莊明貞(民89)。全面通盤落實兩性平等教育。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31-32。台北:教育部。
蘇芊玲、沈美真、陳惠馨、謝小芩(民90)。兩性平等教育法立法說明。載於「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5-236。台北:杏陵基金會。
蘇建文等(民87)。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顧玉珍(民80)。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西文部分:
Ahmed, N. (1998). Mass-mediated stereotyping in the 1990s.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Ethics, 1, 7, 68-78.
Bem, S. L. (1977). On the ultilitu of alternative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5(2), 196-205.
Block, J. H. (1973). Conception of sex role : Some cross-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512-526.
Byrne, D. (1974).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astan, N. (1989).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Ⅲ).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ndry, J., & Condry, S. (1976). Sex differences: A study of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Child Development, 47, 812-819.
Cooley, C. H. (1972). 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the large mind. NY: Schocken Books.
Crouse, K., Hardy, A.Y., & Potts, E. (1981). Reflections: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11 546)
Davies, B. (1989). The discursive production of the male/ female dualism in school setting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 15(3), 229-241.
Deaux, K. (1985). Sex and gender.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6, 49-81.
Erdwins, C., Small, A. & Gross,R. (1980). The relationship of sex role to self-concept.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6(1), 111-115.
Fitts, W.H. (1965). Manval: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Nashiville, Tenn: Counselor Recordings and Tests.
Furnham, A., & Thompson, L. (1999). Gender roles stereotyping in advertisements on two Birtish radio stations. Sex Role, 40, 1/2, 153-165.
Furnham, A., & Mak, T. (1999). Sex-role stereotyping in television commercials : A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fourteen studies done on five continents over 25 years. Sex Role, 41, 5/6, 413-437.
Harris, R. J., & Firestone, J.M. (1998). Changes in predictors of gender role ideologies among wome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ex Role, 38, 3/4, 239-252.
Hattie, J. (1992). Self-concept. Hillsdale, NJ: Erlbaum.
Hurlock, E. B. (1974).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Y: McGraw-Hill.
Kimball, M. M. (1986). Television and sex role attitudes. In T. M. Williams (Ed.),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three communities. Orlando, FL : Academic Press.
Koblinsky, S. G., Cruse, D. F., & Sugawara. A. I. (1978). Sex role stereotypes and children’s memory for story content. Child Development, 49, 452-458.
Kohlberg, L. (1966). A cognitive-development analysis of children’s concepts and attitudes. In E. Maccoby (Ed.),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uhn, D., Nash, S. C., & Brucken, L. ( 1978 ). Sex role concepts of two and three years old. Child Development, 49, 445-451.
LaBenne, W. D. & Greene, B. I. (1969).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of self-concept theory. Pacific Pallisades, CA: Good Year.
Maccoby, E. E., & Jacklin, C. N. (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urphy, S. T. (1986). Sex equity/inequity in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in day care classroo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7 862)
Oakes, P. J., Haslam, S. A., & Turner, J. C. (1994). Stereotyping and social reality. MA: Blackwell.
Parish, T. S., & Taylar, J. C. (1979). The impact of divorce and subsequent father absence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self-concep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8(4), 427-432.
Rankin, C. I., & Parish, T. S. (1995).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self-concept approach.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31(2), 153-158.
Roger, C. 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saldo, M. Z. (1974). Woman, culture and society: A theoretical overview . In M. Z. Rosaldo, & L. Lamphere, (Eds.), Woman, culture and societ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ollins, J. H. ( 1996). Women’s minds/women’s bodies :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in a biosocial contex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Sadker, D., & Sadker, M. (1985). Is the O.K. classroom O.K.? Phi Delta Kappa, 66, 358-361.
Scott-Jones, D., & Peebles-Wilkins, W. (1986). Sex equity in parenting and parent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25(4), 235-242.
Streitmatter, J. (1994). Toward gender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 Every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Tresemer, D., & Pleck, J.(1974). Sex-role boundaries and resistance to sex-role change. Women’s studies, 2, 61-78.
Uillian, D. Z. (1981). The child’s construction of gender. Anatomy as destiny. In E. K. Shapiro and E. Weber (Eds. ),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growth. Hillsdale ; NJ : Erlbaun
West, C., & Zimmerman, D. H. (1991). Doing gender. In J. Lorber, & S. A. Farrell, (Ed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pp. 13-37).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