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陳枝烈(民86)。從多元文化教育分析小學社會科的原住民文化內涵。台灣原住民教育。師大書苑。
陳枝烈(民84)。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發展少數民族國小社會科課程內涵之實驗工作計畫─以排灣族為例。教育部委託專案工作計畫期末報告。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頁9-11。
洪雯柔(1999)。美國種族/族群問題與多元文化教育。中等教育。第50卷第4期。頁62~76。
陳寶玲(民87)。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研究-從族群關係面向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黃政傑(民82)。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343-374。台北;臺灣書店。
吳清山、林天祐(民85)。教育名詞---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1,頁62。
黃鴻文(民82)。影響弱勢族群學生學校表現的因素---理論的爭議及其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社會教育學刊,22,頁181-210。譚光鼎(民86a)。族群關係與教育。花蓮師院學報,7,頁265-288。譚光鼎(民86b)。近五十年臺灣原住民教育研究之評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沈六(民82)。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型態與理論。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47-70。台北:臺灣書店。
李建興、簡茂發(民81)。縮短山地學校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五。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王木榮(民88)。影響山地學童學業成就因素之研究。原住民教育研究。2,頁161-180。林慧萍(民88)。淺談國小原住民教育之困境與因應之道。原住民教育季刊。第13期。頁91~102。高淑芳、何秀珠(民86)。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學童之家庭環境、學習概況、行為困擾調查研究─訪視當地資深教師。原住民教育季刊。第五期。頁17~37。林金泡(民89)。都市原住民教育問題與展望。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雙月刊)。頁13~15。朱進財(民80)。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學生學習與思考方式、創造性、認知與自我統整發展之研究。刊於高敬文: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實施九年國教成效差異評估研究。國立屏東師院。頁45~130。
洪麗晴(民87)。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的推理表現差異性之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第十期。頁1~27。
洪麗晴(民85)。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第2期。頁137-166。林麗惠(民88)。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的認知風格、推理表現與問題解決表現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平地國小學童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林宜城(民84)。南投縣山地地區國小兒童位值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信德(民87)。原住民國小四至六年級數學基本學力指標初探---以南投縣仁愛鄉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蘭香(民88)。花蓮縣國小一年級泰雅族新生數概念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葛曉冬(民89)。花蓮地區國小泰雅族學生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錫湖(民89)。社會文化脈絡在數學教室裡的意涵---東部一所原住民小學的觀察。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龍立(民85)。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論文發表於現代教育論壇。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11月3日。
楊龍立(民86)。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56。
蘇育任(民86)。建構主義式教育的迷思與省思。國民教育研究集刊。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頁121-139。柯登淵(民85)。國小四年級新數學實驗課程師生數學解題討論與共識發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呂玉琴(民82)。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3卷5.6期。頁2~11。呂玉琴(民80)。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VS.2/4。國民教育。31卷11.12期。頁10~15。呂玉琴(民80)。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個案分析。國民教育。31卷11.12期。頁16~21。呂玉琴(民85)。國小教師的分數知識。臺北師院學報。第九期。頁427~460。呂玉琴(民87)。國小教師分數教學之相關知識研究。臺北師院學報。第十一期。頁393~438。呂玉琴(民80)。分數概念:文獻探討。臺北師院學報。第四期。頁573~606。呂玉琴(民83)。國小教師分數教學之相關知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楊瑞智(民89)。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期。頁357~382。
林碧珍(民79)。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第四期。頁295~347。李秋華(民86)。國小六年級學生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程度之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18期。頁136~163。支毅君(民84)。分數概念教學的省思─由個案談起。國教之聲。第28卷第4期。頁1~7。張子貴(民83)。兒童分數概念之學習指導。花師數理教育。頁41~45。
陳朝平譯(民74)。增進兒童分數與小數的理解。國教天地。63期。頁25~28。
甯自強(民86)。量的子分割(二):真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38(4)。頁33-39。
林福來、黃敏晃(1993)。分數啟蒙課程的分析、批判與辯證。科學教育學刊。第1卷第1期。頁1-27。Booth.L.R.(1987)。分數的學習困難(Booth專題演講,林麗惠整理)。科學教育月刊。第100期。頁7-15。
周柏達(民87)。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實驗班與普通班分數學習表現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黃馨緯(民8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數線表示法瞭解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彭海燕(民86)。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了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劉天民(民82)。高雄地區國一學生整數與分數四則運算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玲(民82)。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計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文利(民90)。國小四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Bennett, Christine I. (1995/1996).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Gollnick, Donna M. & Chinn, Philip C. (1994).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New York: Merrill.
Liu, William T. & Yu, Elena S. H. (1995). Asian American Studies. In James A. Banks & Cherry A. McGee Bank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 Y :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259-264.
Banks,J. A., & Banks,C.A.M.(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 Bacon.
Gay, g.(1993): Ethnic minorities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Banks, J. A., & Banks, C. A.(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pp.171-194.
NCTM(1991).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Hiebert, J., & Tonnessen, L. H(1978). Development of the fraction concept in two physical context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9, 374-378.
Larson, C. L. (1987). Region, number line and rulers as models for fractions. In J. C. Bergeron, N. Herscovics & C. Kieran,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ME-11 (pp.398-404). Montreal, Canada: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ost, T. R. (1988). Some notes on the nature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In T. R. Post (Eds.),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ades K-8(pp.1-19).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Dickson, L., Brown, M. & Gibson, O.(1984). 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London: Holt.
Behr, M. J., & Post, T. R. (1988). Teaching rational number and decimal concepts. In T. R. Post(Eds.),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ades K-8(pp. 190-229).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Bright, G. W., Behr, M. J., & Post, T. R.(1988). Identifying fractions on number lin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pp. 215-232.
Flake, J. L. (1976). Covering verus uncovering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Education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28 199)
Hunting, R. P.(1984). Learning fractions in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quantity contexts. In B. Southwell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pp. 379-386), Sydney.
Li, F, L. (1990).The effect of superfluous information on children’s solution of story arithmetic problem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1,pp. 509-520.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 Michael,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rberman Ed.) Harvard College.